东汉名将皇甫嵩:屠杀二十万黄巾军,投靠董卓后又屠尽董卓满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局势十分复杂。在这个时代中,皇莆嵩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有着匡扶社稷的壮举,被百姓称赞,士兵敬畏。同时,他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无数人惨死在他的屠刀之下。

皇甫嵩出身名门,他的叔叔皇甫规和父亲皇甫节都曾是边疆的杰出将领。在这个有着丰富军事和政治背景的家庭中,皇甫嵩自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文武双全的特质,他喜欢读书、写诗,同时也精通弓马。

最初,皇甫嵩被察举为孝廉和茂才,并被任命为郎中。随后,他被迁任为霸陵和临汾县令。然而,由于父亲去世,他不得不离职。不久之后,太尉陈蕃和大将军窦武相继向他发出聘书,但皇甫嵩并未应召。汉灵帝对皇甫嵩的才华十分欣赏,于是以公车征辟他为侍郎,随后又迁任为北地太守。

皇甫嵩在凉州三明中的贡献是显著的。他曾击败鲜卑军,平定了北地,以少胜多,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此外,他还注重军民关系,关心民瘼,深得民心。

成名之战,平定黄巾

皇甫嵩,一位英勇的将领,以其平定张角的黄巾军起义的壮举,步入了历史的舞台。光 和七年(184年),一个动荡的年代,太平道教主张角星夜传檄四方,发动了一场震撼天下的起义,史称“黄巾之乱”。

黄巾军起义的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在起义的初期,黄巾军采取的是快速进攻的方式,利用汉朝军队的反应迟缓和内部矛盾,迅速占领了大量的城池和土地。他们的攻势极为猛烈,甚至在一些地方击败了汉朝的主力部队。

黄巾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致使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雒阳为之震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东汉朝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汉灵帝为了应对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起义浪潮,采取了一系列紧急的镇压措施。首先,他在雒阳外围的八个关隘——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设置都尉,部署精兵严防死守,构建起第一道防线,以遏制起义军向京师进发。

接着,汉灵帝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何进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是率领左、右羽林军保卫京师的最佳人选。因此,他决定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领左、右羽林军驻扎在都亭,以保卫京师洛阳的安全。

在何进的率领下,左、右羽林军展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战斗力。这支军队由精锐的骑兵和步兵组成,每个士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筛选,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严格的纪律。他们在都亭驻扎,肩负起了保卫京师的重任,成为当时大汉朝廷的最强武装力量之一。

此外,汉灵帝接受了皇甫嵩和吕强的意见,宣布解除党禁,赦免天下党人。这个决策让那些因政治原因被囚禁的贤能之士重获自由。这些人才华横溢,他们的释放使得朝廷能够重新利用他们的才智和力量。

接着,汉灵帝又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拿出了中藏钱和西园厩马赐给将士,以此激励他们的士气。在那个时代,这些财物是非常珍贵的,汉灵帝的决定无疑让将士们深感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和期望。朝廷的军事力量和士气都大大的提高了。

最后,汉灵帝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这些中郎将都是当时的名将,他们的任命使得镇压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更加有力。他们调集全国的精兵强将,分头攻击黄巾军。

在这场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皇甫嵩与朱儁共同率领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骑兵以及新招募的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他们各自率领一部兵力,共同镇压颍川黄巾军。

黄巾军起义,波才领导的部队席卷中原,一路攻城掠地,直逼长社。长社是皇甫嵩的驻地,面对波才的围攻,皇甫嵩以少敌多,形势岌岌可危。

皇甫嵩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他并非仅凭一己之力作战的匹夫。在面对强敌的时候,他不会被敌人的数量所吓倒。相反,他会稳住自己的阵脚,并用聪明才智来制定战略。

有一次,他面对着一支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黄巾军。然而,他并没有感到绝望。相反,他安慰着自己的部下说:“用兵有奇变,战术灵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而非单纯增加军队数量。现在贼人选择在草地结营,这种环境容易引发火灾。如果我们趁黑夜放火焚烧,贼人一定会惊慌失措,四散逃窜。此时我军出击,四面围攻,便能一举歼敌。”

在他的策略中,皇甫嵩打算利用夜晚的风势,放火烧毁黄巾军的营地,以混乱他们的军心。然后,他会出奇兵攻击,实现包围和歼灭。这种战术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智慧和策略。

天遂人愿,当晚,一阵狂风突然卷起漫天黄沙,如同夜幕下的旋风,将整个战场笼罩在黑暗之中。皇甫嵩紧握着缰绳,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他命令士兵们扎好火把,悄然登上城墙,然后派出一支精锐的部队,趁着大风潜出围外,纵火大呼。

瞬间,火焰在黑夜中跳跃,照亮了四野。城上,皇甫嵩点燃了火把,与城外的呼声相呼应。火光闪烁,照亮了士兵们坚毅的脸庞,喊声震天,响彻云霄。黄巾军在惊慌中四散而逃,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撕裂开来。

此时,骑都尉曹操也奉命赶来,与皇甫嵩、朱儁合兵一处。他们借着声势,鸣鼓冲出城外,向着惊慌失措的黄巾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然而,黄巾军并未轻易放弃,数万人坚持抵抗,血战到底。

皇甫嵩身先士卒,亲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挥舞着长枪,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在皇甫嵩的带领下,汉军士气大振,最终成功击退了黄巾军。

战后,皇甫嵩被封为都乡侯,这是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得到的回报。然而,他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他继续与朱儁一起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他们在波才被追击,面对彭脱的进攻,他们也毫不退缩,最终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在苍亭击败了黄巾卜已部,擒获了卜已,并屠杀了他带领的七千多人。此时的张角正占据着广宗,控制着河北的腹地。然而,卢植因被宦官诬陷,被召回,继任的董卓也被击败,朝廷因此下诏命皇甫嵩率兵进击。

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张角,这位在黄巾起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领袖,因病逝世。他的弟弟张梁继承了他的位置,守护着广宗城。皇甫嵩率领军队进攻城池。然而,张梁的军队训练有素,实力精锐无比,使得皇甫嵩无法成功攻下城池。

皇甫嵩深知战争不仅是实力的对决,也是智力的比拼。他决定采取一种更为谨慎的策略,闭营休士,观察局势的变化。他耐心地等待着,寻找着最佳的进攻时机。

然而,在这个期间,张梁逐渐被迷惑,逐渐放松了警惕。他开始忽视情报,对周围的警戒也变得松懈。这正是皇甫嵩一直在等待的时机。

在夜色的掩护下,皇甫嵩调兵遣将,准备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攻击。在鸡鸣的时刻,他的军队犹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张梁的阵营。

黄巾军对此突袭毫无准备,他们匆忙应战,试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然而,由于缺乏准备,他们无法抵挡皇甫嵩精锐部队的冲击。

战斗异常激烈,张梁勇敢地指挥着他的部队,但最终在混战中战死沙场。他的死对黄巾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三万多的黄巾军士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另有五万多人选择投河自尽。

皇甫嵩深知这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他乘胜追击,焚烧了黄巾军的辎重车三万多辆,彻底断绝了黄巾军的补给线。随后,他将张角的遗体从棺材中取出,施以戳尸之刑,并将他的首级送往京师,以示对他的彻底胜利。

到了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在一次成功的攻势中攻克了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在这场战斗中,他们杀死了张角的弟弟张宝,并俘虏和杀死了十余万人。皇甫嵩将这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一座名为“京观”的建筑,以此作为对叛乱的严厉警告。

这场胜利的结果使皇甫嵩在朝廷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他被任命为左车骑将军,并兼任冀州牧。

在击败了黄巾军的主力之后,皇甫嵩向汉灵帝上奏,请求免除冀州地区一年的田租,以此赈济正在遭受饥荒的百姓。汉灵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史书中记载,百姓们为了表达对皇甫嵩的敬仰和感激,唱起了这样一首歌谣:“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这首歌谣反映了皇甫嵩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威望。

皇甫嵩的威名不仅限于镇压黄巾军,他的影响力更是在此之后达到了巅峰。然而,当时的朝廷政治日益衰败,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全国各地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在这个关键时刻,汉阳人阎忠劝皇甫嵩把握机会,南面称制,也就是借助他的声望和实力,挑战汉灵帝的皇位。然而,皇甫嵩并没有采纳这个具有野心的建议。

遭奸人陷害被贬官

黄巾起义同年,湟中胡人北宫伯玉和先零羌联手,他们联合起来,拥立边章、韩遂为领袖,发动了一场叛乱。在这场叛乱中,他们攻杀了护羌校尉泠徵和金城太守陈懿,占领了大量土地。

到了中平二年(185年),北宫伯玉等人再次发动叛乱,这次他们的目标是三辅地区。朝廷感到非常担忧,于是命皇甫嵩回镇长安,保卫皇家园陵。

在皇甫嵩征讨张角的时候,当他路过邺地时,他发现中常侍赵忠的宅邸超出了规定,便上奏皇帝并请求将其没收。此外,中常侍张让向皇甫嵩索要五千万钱,但皇甫嵩不肯给。

赵忠和张让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们勾结起来,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了大量的钱粮。灵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召回了皇甫嵩,收回了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了他的封户六千。皇甫嵩被改封为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凉州之乱,重新起势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领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士兵拒敌。凉州叛军首领王国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在此危急时刻,董卓提出迅速进赴陈仓,他认为:“聪明人不失时机,勇敢的人不迟疑。现在救,城就可以保全;不救,城就会破灭。保全或破灭的形势就在此时。”然而,皇甫嵩却有不同的看法。

皇甫嵩说:“不对。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先要作出不可获胜的样子,用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候。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人。敌人防不胜防,而我郡军进攻则非常主动,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有余的,好像动于九天之上,不足的,好像陷入九地之下。现在陈仓虽然小,但守城的工事坚固完备,不是九地之坑陷,王国军队虽然强,但进攻我所不救的,不是九天之上的形势。没有九天之上的形势,进攻的就要受害。陷入九地之下,防守的就不会被攻破。王国现在已经陷入受害之地,陈仓可保不被攻破。我可以兴兵动众,收到全胜的功,为什么要救呢!”

尽管董卓提出了迅速进赴陈仓的建议,但是皇甫嵩并没有采纳。皇甫嵩相信,最好的战术是等待敌人露出破绽再出手,而不是主动寻求战斗。他认为,陈仓的防御工事坚固,足以抵御敌军的攻击,而汉军则拥有更多的战斗力和灵活性。因此,他决定采取守势,等待敌军犯错,以此创造更有利的战斗条件。

中平六年,王国围攻陈仓从冬到春,已有八十多天,但由于城坚守固,最后也未能攻下,部众都疲劳不堪,只好解围撤退。皇甫嵩立即起兵追击。董卓劝阻说:“不可以,兵法上说,被击败的敌人,不要追赶,撤回去的部队,不要逼迫。现在,我们追击王国,是逼迫撤回的部队,是追击被打败的敌人,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挣扎,蜂虿有毒,何况这么多人呢!”皇甫嵩则说:“不对。以前我不进击,是躲避他的锐气,现在进击,是等到敌人衰弱的时候。我们进击的是疲敝的敌人,不是撤回去的部队。王国的部队,准备逃走,没有斗志。用堂堂之阵,进击溃乱之师,这不是叫做追穷寇。”说完,便独自率兵追击,而命董卓垫后。皇甫嵩连战连捷,大破王国的部众,斩杀一万多人。董卓又惭愧又遗憾,愈加忌恨皇甫嵩。

入朝沉浮

平六年(189年),灵帝病重,朝廷局势动荡。为了稳定局势,灵帝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让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统领。然而,董卓对于这一指令却不肯奉命。在这个时候,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认为董卓的行为逆命怀奸,罪在不赦,他力劝皇甫嵩兴兵讨伐。然而,皇甫嵩却选择了更为谨慎的策略。他说:“董卓不听命虽然有罪,但我专诛也是有责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让朝廷处理此事。”于是,他将此事上奏,朝廷责备了董卓,但这也使董卓对皇甫嵩更加怨恨。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为了防止后院起火,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当时,皇甫嵩统兵三万驻扎在扶风郡,他与盖勋秘密商议讨伐董卓。但是,董卓同时也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想寻找机会将他杀掉。皇甫嵩应召将行,长史梁衍劝他起兵抗拒董卓,与袁绍呼应。然而,皇甫嵩再次选择了接受朝廷的任命。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他从长安跑到雒阳,投奔了董卓。在一次酒宴上,皇甫坚寿抢步向前,与董卓辩理,且责以大义,叩头落泪。在座的宾客深受感动,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并派人释放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在之后的岁月里,皇甫嵩又升任御史中丞。

最后结局

初平三年,董卓被吕布斩杀,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负责屠灭董卓全族。当时,有人向司徒王允建议派皇甫嵩统领董卓的旧部,并留驻陕县进行安抚,但被王允拒绝。不久后,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杀死王允等,把持朝政,皇甫嵩转任车骑将军。同年八月,他被升任为太尉。十二月,因为流星出现,皇甫嵩被策书免官。此后,他曾担任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兴平二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赠以骠骑将军印绶,并任命他家里一人为郎官。在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太尉槐里侯皇甫嵩”。及至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也包括皇甫嵩。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及明代成书的《广名将传》中,皇甫嵩亦位列其中。

皇甫嵩是历史上的知名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风雨。在朝廷的政治斗争中,他经历了起起落落,但始终保持了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他的一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中平   太守   皇甫   张角   王国   满门   京师   东汉   朝廷   名将   将军   部队   敌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