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变好吃,从我学会“腌”的技巧开始

中午打包了一份京酱肉丝,我家儿子吃的那叫一个香,一个人造了三分之二。

小嘴儿都吃出“络腮胡子”了,光给他擦嘴就废了半包纸。

等到了晚饭的时候,吵着还要吃京酱肉丝。我嫌这菜做着麻烦,就一直没同意。

我家领导看我油盐不进,又觉得孩子馋的可怜,撸起袖子就亲自进了厨房。

在里面鼓捣了半天手机,看了不下二十个教学视频后,一脸自信的跟孩子说,“别求你爹了,老娘今天给你露一手,打打你爹这厨子的脸”。

说完就自信的回了厨房,过程就不描述了,反正就是噼里哐啷一顿交响乐。

我老婆这次倒是利索,才半个小时就把一盘惨不忍睹的肉丝端出来了。

儿子兴冲冲的跑过去,小手指头拿起一根就塞嘴里了。

就在我老婆一脸蔑视加得瑟的看着我的时候,儿子哇一口就把肉丝给吐了……

其实从肉丝的模样上,我就已经猜出口感来了,给少爷换上一口钢牙,也许能彻底嚼碎他们。

为啥我说京酱肉丝这菜太麻烦,光下锅前的准备工作就得半个小时,还不包括蒸酱,炒酱的功夫。

而且肉丝跟酱的味道,还容易脱节。

想要肉丝口感滑嫩,味道鲜香,打水入底味儿的“腌”是关键。

换句话说,京酱肉丝这道菜,表面上是考验酱香的处理,实际上练的是师傅“腌”的技术。

否则就会像我家领导做的一样,把酱香滑嫩的京酱肉丝做成了肉干儿蘸酱。

厨房里有句老话,叫“有味儿使其出,无味儿使其入”。

本味有鲜明特色的,就把他请出来。例如大部分的肉类食材。

没啥本味,或者本味比较含蓄的食材,就把调制好的味道,给他入进去。典型代表就是冬瓜,茄子一类的素菜,像一张白纸,随意发挥勾勒味道。

把入味儿的细节抠的再细致一点的话,大概是这么个过程:

食材释放味道:先释放异味,再释放本味。

外部味道加入:本味和调味料初次见面。

融合味道形成:食材本味和其他味道融合,成为新的复合味道。

入味:复合味形成以后,再次进到食材里。

大概类似于外出学习,职场打拼,衣锦还乡这个人生过程吧。

这个事儿里,有个效率极高的方法--配碗汁。

尤其是很多我们北方厨师,把甜,鲜,酸,咸啥的味道都放进碗汁里,加点水让他们融化融合。

再给点淀粉,等下下锅的时候,温度一上来,把味道跟食材抱在一起。

提前把食材处理好,熟化,定型,上色。

回头把碗汁儿往锅里一烹就行,简化步骤降低操作难度,同时也容易把握味道的统一。

这篇文章里要说的“腌”,是个很不“合群”的手法。

“腌”这事儿,一般发生在烹饪的大前期。

例如前面说的京酱肉丝这道菜,肉丝在下锅前需要腌。

这一步里,既有出味儿的目的,例如去掉肉丝的腥味儿。

又有入味儿的效果,例如加入的盐,可以早早的进入到肉丝里,形成底味儿。

在高温下的时候,味道的交互效率会提升,腥味儿走的快,香味出来的也快。

在高温之下,同样提升效率的,是水分的变化。

我老婆炒的京酱肉丝之所以干柴,就是因为忽略的水分的保持。

如果把味道的变化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效率极高的热炒,另一个就是常温或者低温下的冷腌。

为啥专业厨师做菜比咱好吃,只不过是更清楚味道的变化规律。

把调味的过程细化的更精致,咱们炒菜热着炒一回,大厨开火热着炒一次。

没开火之前,冷着也炒了一回。

去异存鲜的时候,给肉丝再增加一道保水的屏障,为成菜味道和口感都提供的保障。

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盐。

盐加入,会造成渗透压的变化,食材内部水分会向外走。

失水以后,有些食材的口感会发生变化,例如脆的会变成韧的。

拿黄瓜来说,加盐杀水之后,能让韧性增加,不至于用筷子一搅就断。

把黄瓜换成萝卜,盐腌杀水,口感韧性增加的同时,还是把萝卜的臭味儿给赶走一部分。

冷腌跟热炒,其实用到的帮手都差不多。

酱油这个调味界的BUG,必然是要用的,同时提供“酱,醇,鲜,甜,咸”大大提高了调味的效率。

胡椒粉,性价比最高,去腥增香提鲜,一点点的辣味,增加味道的层次。

这几位用在腌上,因为温度低的原因,多多少少的影响了他们的发挥。

酒就不一样了,用在腌的时候,反而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

我们都知道,酒类去腥的原理,是因为乙醇分子小,能够穿梭在食材内部,把异味本质因子融合,高温下又带着异味挥发。

常温下,给酒留的时间越长,他抓异味抓的就越彻底。

等下锅以后,温度升高起来,乙醇带着异味一块儿灰飞烟灭了。

再说说腌的保水功能,让肉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保护住里面的水分。

加盐以后,肉丝内部水分渗出,再结合手指头反复的轻抓,能让肉丝上劲儿,形成一种类似胶体的状态,保护着水分和味道。

加入部分淀粉,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淀粉膜,遇热后淀粉迅速熟化,形成一层保护层,锁住大部分水分。

保水这事儿,除了表面上能给予肉丝滑嫩口感之外。

还能保护住鲜味,大部分的鲜味因子是溶于水的。

护住水,也就护住了鲜味存在的家园。

其次,水因为自身沸点和比热容的原因,能够把温度控制住,不至于过高。

像香味炸弹味精,在超过120°C以后就变性了,不再具有鲜味。

回过头来,再说说炒锅里的入味儿这事儿。

想要味道入进去,无非靠的就是分子的运动。炒锅里温度高,会加速分子运动,提高入味效率。

不过呢我们都知道,距离=速度×时间。

速度再快,给的时间太短,分子们照样走不了多远。

在炒锅里,可不会给味道因子留那么多时间等他们入味。

所以炒菜的入味方法,往往采用“挂味”这个退而求其次的法子。

既然味道进不去,干脆就挂在食材表面,每一个食材上都挂住味儿,也算是“入味儿”了。

只不过挂住的味儿,与食材的味儿往往容易脱节,就像换挡的顿挫一样,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这个时候冷腌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提前给难入味儿的食材把味道送进去。

烹饪的时候,就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保护营养,营造口感上。

而且味道的层次上,还有“里应外合”的效果,这样的处理方法,算得上烹饪技术最直观的体现。

这么说起来,京酱肉丝这菜,是不是就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了。

分享下腌肉丝最笨但效果最好的方法吧:

先下盐,酱油,胡椒粉,抓匀。

然后用葱姜水,给肉丝打水,入味儿还能补水。

少量多次的打,一下倒太多就把肉丝给“淹”了,反而吃不进水去。

下酒,继续抓匀。一直抓到肉丝起黏性,互相之间能抱住。

下淀粉,抓匀。封油,抓匀。

如果可以的话,封上保鲜膜,放在冰箱冷藏半个小时效果更好。

记住抓的时候用手指头,别用手掌,否则容易破坏肉丝的肌理。

封油的效果,一是可以延缓蒸发,二是下锅的时候能快速滑散开,保障受热均匀。

还有一步同样重要,想要肉丝滑嫩,油温和油量同样关键。

油温太低,肉丝下锅以后,表面淀粉不能迅速熟化,内部水分会渗出。

油多一些,油温高一些,4到5成热。滑炒肉丝的时候,水分没有澥出来,才算最终成功哈。


文章的最后,给朋友们留个脑洞,腌是冷炒,那蒸和炖算不算热腌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酱肉   鲜味   入味   肉丝   异味   口感   淀粉   水分   好吃   效率   味道   技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