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梦华录》来看北宋人的生活(二)生儿育女中的习俗

#古籍里的历史#相比于雄汉盛唐,北宋是个发展不平衡的朝代,一方面北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是在与辽国、西夏和金国的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是二流的军事国家;另一方面北宋的经济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计:北宋初的GDP就占世界的22.7%,后期的GDP占世界的比重更是高达60%。在这样繁荣的经济支撑下,北宋的文化、艺术、科技达到空前繁荣的状态,许多后世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得到发展。

河南开封府景区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的文学家孟元老(又叫孟钺)曾经写过一本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这本书不仅描述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而且用大量笔墨描述了普通百姓的饮食起居、岁时节令以及婚丧嫁娶的习俗。前一期我为大家介绍了北宋人的婚礼,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宋人在生儿育女中的一些独特的习俗。

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农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一个家族只要有足够数量的壮劳力,才可以保证家族的兴盛与繁荣,因此古人对于绵延子嗣是十分看重的。生儿育女作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自然有一整套自己的礼仪习俗。由于北宋处于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因此育子礼仪习俗更加繁复独特,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分痛”、“催生”、“洗儿会”、“百晬”、“周晬”等环节。

婴儿

分娩前的关怀

由于男子在古代的生产劳动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北宋人难免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每个人、包括孕妇自己都希望多生男孩。在北宋人的观念中,一个家庭有五个男孩、两个女孩就是最完美的。因此当出嫁的女儿快要分娩前的一两个月内,娘家的父母、舅舅、姑姑会在初一日送来用罗、毡等材料扎制的“五男二女”形象的人偶花样,希望女儿生个男孩。其具体做法是:在银盆或者金属盆、彩画陶盆中放一束粟秆垫底,什么覆盖锦帕,中间插着用彩色的罗、毡扎制的七个小孩,五个男孩,两个女孩。周围用花朵、通草(一种药草)装扮。同时还要送一盆馒头慰问女儿,以示娘家对女儿的关怀。

在女儿快要分娩时,娘家的父母和亲戚还会做一些“眠羊”、“卧鹿”模样的糕点和婴儿穿的小衣服、襁褓等送来,这叫做“催生”。鹿和羊在分娩时会卧倒,同时它们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动物,鹿代表财富和长寿,羊是纯洁、善良的象征,有三羊开泰的说法。送来“眠羊”和“卧鹿”,是祝福小宝宝早日出生,并且母子平安。


古代孩子分娩


洗儿会

小宝宝出生后,无论男女在第三天都要进行“洗三”,不过北宋的“洗三”并不是直接为婴儿洗澡。这天早上娘家、婆家的亲戚们会带上粟米、木炭、醋以及其他滋补的食物来恭喜新生儿的出生。在吃过午饭后,婆婆会用亲戚们带来的木炭生火,然后抱出小宝宝让大家看一看,之后会检查一下脐带是否已经完全脱落,如果还有残留的部分就会除去。这个时候有帮忙的婶子会在瓷盆中盛放一些燃烧的木炭,将醋浇在木炭上,趁着醋液蒸腾的时候,婆婆会将孩子的脐带、后脑勺头骨未合缝的部位让醋液蒸汽熏炙一下,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如果小宝宝的肚脐眼的伤口还没有愈合,就会用艾草灸烤一下。这叫做“落脐炙囱”,表示新生儿已经脱离孕期,正式进入婴儿阶段。

这种“落脐炙囱”的检查、消毒工作,在新生儿出生第七天时还要再进行一次,这次的仪式叫做“一腊”。有些讲究的人家会专门买来镂空的“洗三盆”,下面的盆中燃烧木炭,放上醋液、艾草,蒸汽、烟雾会通过镂空的空隙接触到孩子的皮肤,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镂空的“洗三盆”


等到小宝宝满月时,才会举行真正意义上的的“洗儿会”。这天所有亲朋好友会带着滋补的礼物前来恭贺。主人家会用艾草、菖蒲、佩兰、野菊花、蒲公英等草药熬一大锅香汤,然后用大一些的木盆盛放香汤,木盆周围会用几丈长的彩缎围绕,来贺喜的年轻女眷会围坐在木盆周围,这叫做“围盆”。来贺喜的女人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干红枣、桂圆、苹果、银币、铜钱、彩色丝线、丝绸布头、葱蒜等投入香汤,当然富贵人家还会投入犀角、美玉、金币、银饰等物品,这叫做“添盆”,寓意给新生儿增添各种好运。年长的女性长辈会用叉子搅动香汤,这叫做“搅盆”。围盆的女人们会盯着香汤看,一发现有竖立起来的红枣,就会争着去抢,据说吃了这样的红枣,明年就会生大胖儿子的。

等大家闹够、笑够了,香汤的温度不冷不热,刚刚好,孩子的奶奶就会抱出小孙子来洗浴,大家七手八脚的用银币、美玉、红枣、苹果、丝线来搓洗孩子的身体。据说金银可以给孩子带来财运;美玉、犀角会让孩子聪明;红枣、苹果会给孩子带来好运,……。等孩子洗完澡,擦干身子,孩子的爷爷就会给孩子剃掉胎发,之后会将孩子抱到左右邻居家呆一会儿,这叫做“移窠”,而孩子的母亲也会结束“坐月子”,进入正常的生活。之后主人家会设宴答谢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洗儿会也就完成了。


古代“洗儿会”蜡像


周晬

等到孩子满百日时,主人家会再次邀请亲朋好友举办百日宴,这在北宋称为“百晬”(zuì)。当然亲朋好友不能空着手去参加宴会,必须按照个人条件带上食物,或者媳妇缝制的小孩衣物前去祝贺。百晬这天也要再次给婴儿剃发,剃的次数越多,孩子长大后才能有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百晬”这项习俗一直保留到现代,有些地方还加入了“认舅礼”。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当初的百晬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包的红包也越来越大,百日宴已经成为令人头疼的活动。

到了孩子满周岁的时候,就会举行“周晬”仪式,周晬和现代的抓周一模一样。主人家会邀请几位关系最好的亲戚前来参加。在干净的地面或者大炕、大桌子上摆放几个木盘子,盘中放入笔墨纸砚等文具、弓、小刀、书籍、印章、经卷、官诰(封官的诏书)、罗盘、算盘、秤、饮食、果木、丝线、剪子、尺子、做饭用的铲子、胭脂水粉等物品。然后将孩子放在中间,在不给予任何诱导的前提下,让他自己抓取,看他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来推测孩子的志趣、爱好,预测他长大后将会从事的职业。

北宋“周晬”礼仪

比如小孩先抓取了毛笔,那么他长大后可能是个读书人,会写出锦绣文章;如果抓取了小刀或者弓,长大后可能会作大将军;如果“不小心”抓取了吃食,周围观看的亲戚也要说孩子长大后“有口福,吃穿不愁”。总之无论是北宋的周晬,还是现代的抓周,反映了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这一习俗自三国开始就一直传承到现代,而北宋就是这一习俗最后的成型期。

从“分痛”到“周晬”,北宋人生儿育女中的所有礼仪习俗几乎都被完整的保留到现代,这是我们中国人重孝道,重视家庭、重视亲情,讲究尊老爱幼的结果。一代代人通过言传身教,才使五千多年的古老文化传承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北宋   习俗   主人家   东京   生儿育女   木炭   红枣   小宝宝   新生儿   娘家   亲戚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