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指政治统治的性质和政治统治的形式的总和。包括国体和政体两部分。政治制度的性质直接为阶级统治的性质所决定,即国体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性质。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等。同时,政治制度也受到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历史传统的影响,最终是受该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各国有不同的阶级属性,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经济基础,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带来政治制度的变革。

——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国家政治制度是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的总和。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这是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直到秦朝建立,中国才算正式步入所谓的封建社会。从秦朝建立直至清朝灭亡,这是封建社会时期。

那么,早期国家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会发生重大变革?由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革?秦至清,中国政治制度又有怎样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有关夏朝的史料较少,我们能够明确知道的是,大禹死后,王位由他的儿子启继承,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暴虐无道。桀自比为太阳,说“苍天拥有太阳 就好像我拥有百姓,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就死去”(“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也。日亡,则吾亦亡矣。”——《尚书大传》)民众对他愤恨到了极点,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我宁愿和你一起灭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殷墟出土的刻辞甲骨

商朝最后迁都于殷,又称殷朝或殷商。考古学家在安阳发现了商朝的遗址——殷墟遗址。殷墟出土的龟甲、兽甲上刻有文字,这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即甲骨文。学者将出土的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使我们对商朝历史的了解要比夏朝清晰了许多。商朝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这些方国和部族的首领名义上向商王表示臣服,实际上在本方国和部落中拥有和商王同样的权力。当商朝势力衰微的时候,一些强大的方国和部族就会趁机发动叛乱。商王朝商朝最后一位国王帝辛,即商纣王。商纣王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姬发,率众伐纣,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商朝内外服示意图

西周建立后的第二年,周武王就去世了。周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年幼,其叔周公旦辅政。正因周成王年幼,主少国疑,东方的诸多方国和部族趁机发动叛乱。周公东征,耗时三年之久,终于用武力镇压了地方上的叛乱,这也是周朝能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前提。西周汲取商朝的历史教训,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在内外服制度上的一种创新。所谓分封就是指封邦建国。周公镇压地方叛乱后,进行了大规模进行分封。他将王畿之外的土地和人口等授予姬姓贵族、功臣和古圣先王的后代。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授予诸侯,也就是说,诸侯的权力来自周天子,诸侯自然要听命于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所以说,分封制的推行使得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使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周朝推行分封制的另一目的就是让诸侯拱卫周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据《荀子》一书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可知,姬姓贵族是接受分封的主要对象。

西周分封示意图

商朝王位有时兄终弟及,有时父死子继。简而言之,商王的兄弟和儿子都拥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当继位之弟死时,弟之子不肯把王位交还给兄之子,因此造成众人争抢王位的混乱局面。商朝也因此一度衰落。周朝统治者又汲取了的历史教训,制定了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集团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宗法制与分封制示意图

可以说,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毫无疑问,商周都是君主制国家。但商周的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即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典型的事件就是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国人”是指居住在城郭之内的平民,实际上是与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从事劳动生产,有服兵役的权力,拥有一定的参政议政的权力。周厉王姬胡贪财,与民争利,垄断山林川泽资源,国人进山砍柴,下河捕鱼都需要纳税。这激起国人的不满。周厉王又命卫巫监督国人,禁止国人发表批评的言论。人们走在大街上都不敢说话,只用眼神交流。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出处。“道路以目”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的行为最终引起“国人暴动”,即国人发动的暴乱。公元前842年,周厉王被迫逃到彘(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 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可见,先秦时期,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西周最后一位君主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姬宫湦。姬宫湦在位期间,周朝已经不可挽回的衰落了。姬宫湦任⽤佞幸,朝政腐败,加之天灾频仍,统治危机已相当严重。周幽王又因改立太子一事,最终导致西周的灭亡。幽王的皇后是申侯之女,生子宜臼。后来,幽王宠爱褒姒,改立其⼦伯服为太子,将申后及太⼦宜臼废掉。宜臼逃往母亲申国。幽王又发兵讨伐申国。申侯起兵反抗,西周内乱。公元前771年,西方的犬戎趁机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申侯等拥立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不敢返回旧都镐京,而是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的推广,使得劳动者有余力开垦荒田,占为己有,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说,生产工具的变革使得经济基础发生改变。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获胜,纷纷开展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包括政治制度上的改革。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其中变法成效最为显著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历经十年之久,攻灭其余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秦朝。秦朝为巩固统治,管理国家,会实施怎样的政治制度呢?请看本课第二目“秦朝的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政治制度   宗法   商朝   周朝   部族   西周   先秦   王位   公元前   国人   权力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