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明珠:虽是奸臣,却立三大奇功,康熙宁杀索额图,为何不杀他

世上不乏才过于德的人,这种人往往拥有大智慧,却容易误入歧途。康熙时期,就有一个名叫纳兰明珠的贪官。

纳兰明珠曾权倾朝野,买卖官职,贪污所得财物堆积如山。后来事情败露,他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政敌索额图更是火上浇油,恨不得立刻把纳兰明珠整垮。

不过很可惜,纳兰明珠最终安享晚年,反倒是得意一时的索额图被康熙赐死。其实二人犯的错不相上下,而且索额图还是康熙的舅舅。

为什么康熙对索额图不留余地,却偏偏给了纳兰明珠一线生机呢?

没有参与争储之事

皇帝最忌讳臣子干涉自己的家务事,尤其是关于皇位继承的。康熙一生英明果断,却有一件事直到晚年依旧无法释怀,那就是九子夺嫡。

皇子结党营私已经是摆上明面的事情了,大臣也开始买股,支持自己看好的皇子。纳兰明珠在朝中地位很高,几乎一大半的人都和他沾点关系,自然不少人来拉拢他。

面对皇子们提出的诱人条件,纳兰明珠一点也不心动,他心里明白口头的承诺没一点用。

万一自己支持的人没有当上皇帝,自己岂不是得罪了未来的皇帝,那以后还有好果子吃吗?

而且未来不可预测,当下纳兰明珠可是看的明明白白。康熙对于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早有打压的心理。对自己的儿子,康熙可能不会下死手,但随便拿个大臣开开刀还是很容易的。

事实证明,纳兰明珠的顾虑没有错。他的死敌索额图成了那个被康熙杀一儆百的对象,连康熙本人也说:“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

可见康熙对参与夺嫡的大臣是零容忍的,这就不得不感叹一句纳兰明珠实在有先见之明。要是当初他也鬼迷心窍,去插手皇子间的争斗,恐怕死的比索额图还早。

纳兰明珠和索额图最大的不同就是参与夺嫡,这是两人下场截然不同的最大因素。有时候皇帝放任臣子胡作非为,不是他看不见,而是在等时机成熟再下手惩治。

总有些自作聪明的臣子喜欢揣度皇帝的心思,这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人心是多变的,皇帝也一样,所以总有人一不小心就喜获谋反罪名。

在这一点上,纳兰明珠就显得聪明许多。他没有总想着抢占先机,而是选择顺从康熙的心意。

比如说所有人都看得出康熙想撤藩,大多数人考虑的都是撤藩后的结果,纳兰明珠则是顺从康熙的意见。

可以说纳兰明珠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可恰恰是这样,才让康熙在事后想起,觉得纳兰明珠实在是罪不至死,毕竟谁会不喜欢一个事事顺从自己的人呢?

康熙饶恕纳兰明珠,一方面是顾念旧情,另一方面也是真心觉得纳兰明珠对大清忠心耿耿。

纳兰明珠贪欲过重,行事张扬是显而易见的,但他这个人胸有大志也是不容置疑的,在有关大清利益的事情面前,纳兰明珠毫不含糊。

不过当初康熙也不是没有想过重罚纳兰明珠,只是索额图的一个举动让康熙意识到纳兰明珠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要保住纳兰明珠。

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能让康熙的想法有如此大的转变?

与政敌索额图制衡

当纳兰明珠身陷囹圄时,众人对他的攻击才刚刚开始,落井下石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其中最高兴的莫过于索额图了。

正好有一个纳兰明珠谋反的消息,落入索额图的耳朵里,他决定再添一把火,直接把纳兰明珠送上西天。

纳兰明珠和索额图天生的宿敌,索额图早年得志,纳兰明珠的仕途却走得那么顺利。早年的纳兰明珠可以说没有任何突出之处,直到康熙十二年,他才迎来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

这一天,纳兰明珠得知康熙不日将来巡视他负责的晾鹰台。他抓紧时间准备,于是康熙就有了康熙看见八旗“军容肃正”的场面。

那段时间康熙一心想着撤藩,看到纳兰明珠把部队训练的这么好,就决定要重用他。

原本只是一个小官,突然就身价暴涨,大有和地位最高的索额图分廷抗衡架势。索额图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政敌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于是百般打压,想把这颗可眼中钉拔掉。

纳兰明珠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处事圆滑,很快就拉拢了一大批忠心部下。朝廷自此分成两派,一派以索额图为代表,另一派的代表就是纳兰明珠。

这两派之争多年没有定论,纳兰明珠结党营私、收受贿赂、卖官鬻爵,一切奸臣会干的,纳兰明珠全干了个遍。

假如索额图来批判他,简直就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索额图可少干排除异己的事情。

因此康熙察觉出索额图要置纳兰明珠于死地时,就知道大事不妙了。倘若没有纳兰明珠和索额图制衡,整个朝廷将完全被索额图掌控。用不了多久,整个朝廷定会乱了套。

为了保留一股和索额图是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康熙也不能杀纳兰明珠。何况就算他把纳兰明珠官复原职,也没有人敢多说一句。

纳兰明珠身上的功劳,只要一件就足够堵住悠悠众口。所以纳兰明珠到底立下什么大功?

功大于过,罪不至死

纳兰明珠在历史上名声不怎么样,但却身担三大奇功。这三件事,每件单拎出来,都足以傲视群臣。

因此,当众人纷纷上书弹劾纳兰明珠时,康熙才会说:“朕不忍加罪大臣,且用兵时有曾著劳绩者,免其发觉。

细细想来,以纳兰明珠的功绩,的确值得康熙网开一面。纳兰明珠第一奇功,也就是他称霸朝堂的开端,是平定三藩。

清朝有三大地方势力,分别是云南的吴三桂、广州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这三家仗着天高皇帝远,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尤其是吴三桂,更是猖狂至极。

随着实力的膨胀,吴三桂不再满足只当一个地方的土皇帝,他将目光投向了康熙的位置。于是吴三桂以自己年老为由,请求康熙撤藩。

吴三桂此举就差把“我要谋反”四个字写脑门上了,奈何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吴三桂来势汹汹,一旦朝廷和三藩兵戎相见,清朝恐怕陷入苦战,甚至会就此灭亡。

综合各种因素,撤藩着实不是明智之举。朝中大臣多数持反对意见,只有两位大臣支持撤藩。三王割据是历史遗留问题,一日不解决,清朝江山就永远不可能安稳。

既然迟早要削藩,何不趁热打铁。纳兰明珠看出了康熙的心思,提议道:“吴三桂野心昭昭,就算此番皇上不撤藩,他必会通过其他手段谋反,何不就此解决我朝心腹大患。”

这话正中康熙下怀,他立刻决定撤藩。吴三桂一听这个消息,大喜过望,立即起兵造反,其余两家马上出兵响应。三藩实力雄厚,一时之间,朝廷军队居然处于下风。

没过多久,清朝半壁江山都落进三藩手中。这时候有人出来指责当初大力支持削藩的大臣,并提议诛杀纳兰明珠,以此平息三藩之乱。

幸亏康熙是一个明君,知道这样做也不过是缓兵之计,而且会更加助长三藩的嚣张气焰。他说:“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

康熙不仅没迁怒纳兰明珠,还在平定三藩之乱时重用他。五年之后,三藩被彻底平定,纳兰明珠位居首功。

三藩之危解除,台湾问题接踵而至。康熙又一次和群臣意见相左,大臣们认为,台湾又偏又穷,不值得大动干戈。康熙看向一旁不动声色的纳兰明珠,问:“你意下如何?”

纳兰明珠回答,台湾是我大清的领土,绝不容他日觊觎,收复台湾刻不容缓。这次战争中,纳兰明珠依旧表现不凡。不久后,上天又给纳兰明珠送来了第三大奇功——沙俄之战。

这次战争,纳兰明珠没有亲临战场,但他推荐给康熙的两个人,在这次大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了谈判环节,纳兰明珠立场坚定,态度明确。面对咄咄逼人的沙俄使者,他从容不迫,最终促成《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康熙在位有四大丰功伟绩: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准格尔叛乱。这其中三项,都与纳兰明珠息息相关,康熙怎么可能不对其心软。

况且纳兰明珠虽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却没掀起多大的乱子。还有三大奇功的加持,不说功大于过,也勉强能算个功过相抵吧。

从个人到国家,康熙都有不杀纳兰明珠的理由。康熙不是一个嗜杀的君主,既然纳兰明珠尚有改过的余地,何不各退一步,顺便成全自己一代贤主的美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奇功   沙俄   康熙   明珠   政敌   奸臣   皇子   朝廷   大臣   清朝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