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请求告老还乡,想把王位传给儿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继承王位,想要借此机会削藩,于是引发了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爆发之后,清朝顿时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势一片糜烂,吴三桂饮马长江,不可一世。当时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台湾有郑经、广西有尚之信、陕甘还有王辅臣。清朝朝野一片哗然,不少大臣都主张割地求和。然而,仅仅三年,反清联盟的大好形势就变成了吴三桂和清朝单挑了。就这样,吴三桂的势力还坚持了五年才被平定。

其实,从三藩之乱开始,失败就已经注定,其实就连吴三桂自己也不相信可以推翻清朝,他所追求的不过是划江而治。


总的来说三藩之乱的失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反清联盟中有两个巨坑

一个坑是郑经,他是郑成功后人,当时占据台湾。虽然是反清的力量,但是在三藩之乱中他一直在扯后腿。郑经别的地方不打,专打福建。福建是靖南王耿精忠的地盘啊,搞得耿精忠压根就没有出兵打清朝,就在家里和郑经死磕了,结果康熙占了大便宜。

1676年初,清朝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四部兵马合围福建的耿精忠,此时郑经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清军在北边打耿精忠,他在南边打,搞得他好像是清军的盟友一般。耿精忠腹背受敌,最后投降了清朝。而郑经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占领耿精忠的地盘全都被清军拿了回去,三藩之乱过后,台湾也被平定了。

所以说,东南方向的反清军队,几乎就是死于内讧了,只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倘若耿精忠和郑经能够合作,凭借郑经麾下的水军从海上夺取江南之地,清朝失去赋税之地,将会陷入巨大的被动,那仗就好打了。


第二个坑就是尚之信,这位从始至终就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思,想要坐收渔翁之利。虽然康熙不让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的爵位才是三藩之乱的导火索,但是吴三桂起兵造反之后,尚之信并没有随之起兵与之呼应。导致吴三桂不能专注北伐,还要提防东南。

耿精忠战败之后,尚之信随即宣布起兵反清,然而他只是在喊喊口号而已,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吴三桂。最坑的就是,尚之信最后没打一仗,直接投降了清军,吴三桂一口老血喷出啊。

三藩之乱中,耿精忠和尚之信都没有对清朝产生多大的威胁,两年就被平定了,剩下的时间其实就是吴三桂在和清朝单挑。所以三番之乱看似声势浩大,其实吴三桂手中的筹码还是只有他自己手中的兵马。


二、吴三桂打不起持久战

1、经济撑不住

吴三桂的地盘虽然很大,但却是西南方的版图。除了大本营云南之外,还有广西、贵州、四川、湖南以及陕、甘一带,当时这些地方都非常贫瘠。由于最接近江南的耿精忠迅速战败,反清势力没能把富庶的江浙地区拿下来。国内的赋税来源和粮食产地都还在清朝手里捏着。而三番素有“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之说,可想而知,凭借着西南之地的赋税财富是养不起吴三桂的大军的,所以吴三桂打不起持久战。时间一久,他就要被自己的军费给拖垮。


2、年纪撑不住

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66岁,年近古稀,古人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是接近寿终正寝了。而康熙才24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康熙可以打消耗战,慢慢和吴三桂耗着,但是吴三桂却拖不起,他本来身体就不好,孙子吴世璠年纪尚小,又没有威望。所以吴三桂耗不起,必须在死前结束战争。所以吴三桂起兵初期打的很猛,打得清军“五千里无只骑拦截”。

1678年,吴三桂称帝,派遣大将马宝领兵5万攻打永兴,先是击败了清军前锋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随后又大败清军援军。

此后吴三桂亲自率十万大军向南突进,重挫清军,占据两广之地。

这两次大胜,打得清军丢盔弃甲,吴军一扫颓势。如果能继续进攻或许可以扩大战果,可惜的是吴三桂太老了。

1678年8月17日,吴三桂刚称帝了6个月就病死在了前线军中,吴军仓皇撤退,回拥立15岁的吴世璠继承皇位。从此,吴军转入被动挨打的局面,领土被鲸吞蚕食,三年就被平定了。


三、吴三桂不得人心,士大夫和百姓都不支持他

吴三桂投降清朝,放清军入关屠戮中原,最后更是斩杀了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因此汉族士大夫深恨之。

吴三桂起兵之前,合法拥有的兵马有4万左右,后来为了造反大肆征兵。起兵的时候号称有20万兵马,其中当然是有水分的,不过就算是打个对折也有十万兵马了。吴三桂以以云南弹丸之地养了十万兵马,这就是穷兵黩武啊,因此对境内的百姓盘剥非常严重,云贵百姓深恨之。

吴三桂降清复叛,满清贵族原本视其为奴才,之后视其为死敌,再加上汉族士大夫和百姓不支持他,可以说吴三桂是孤家寡人,不得人心。这样一来,起兵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吴三桂失去了进取之心,被康熙耗死

其实吴三桂对局势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抱着“事纵不成,可划长江而国”的心思,饮马长江之后,就不再北进。因为此时他已经是全军出动,但是清朝在山西和山东都还驻有重兵。吴三桂已经是底牌尽出,康熙还有牌没打完。因此渡过长江继续北伐是对吴三桂不利的,固守地盘和清朝谈判,维持现有的战果才符合吴三桂的利益。

于是吴三桂将大军囤于湖南一线,以岳州为中心打造防线,和清军相互消耗起来。即便是清军将大批兵力投入西北和东南战场,吴三桂主力也坚决不北伐,只是固守已有的地盘。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只想在谈判中维持现有的战果。于是清军就这样腾出手来消灭了西北的王辅臣和东南的耿精忠。

其实,在南方的清军一溃千里的情况下,当时满朝的大臣也主张“议和”和“分封”。谁知道,康熙这个不肯妥协的,誓和“叛贼”死磕到底,最后耗死了吴三桂。


综上所述:

三藩之乱,虽然声势浩大,其实更多时候却是吴三桂和清朝在单挑。吴三桂饮马长江,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已经是底牌尽出。在没有取下江南的情况下,吴三桂经济上耗不过清朝,再加上得不到士大夫和百姓的支持,自己也失去了进取之心,只想着“可划长江而国”,最后被康熙“耗死”。随着吴三桂的病逝,吴周帝国很快随之烟消云散。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吴三桂饮马长江时,他的情况并不乐观。

首先,他并没有清朝两倍兵力,当时康熙平叛的部队,主要是绿营兵和驻外八旗兵,京城的驻京八旗和关外的留守八旗都没动。康熙手上还有十万多精锐。而吴三桂却是倾巢出动,反倒是他手上没牌可打了。

其次,除了云南大本营外,吴三桂只是拿下了贵州、湖南、四川以及广西和陕、甘的部分地区。江南最重要的财赋重地,即江浙两省,吴三桂并没有拿下来。


没拿下江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吴三桂和清朝并不是“南北朝”,而是“东西朝”。全国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和粮食产地都掌握在了清朝手里,这就注定了吴三桂没实力跟清朝打长时间的消耗战。

第三,反清联军各自为战,吴三桂也带不动那帮乌合之众。

公元1675年初,反清联军声势浩大,曾经一度吓得不少清廷高官有迁都的打算。但是康熙皇帝很敏锐的就发现了联军的弱点——反清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大家虽然都反清,但并不听吴三桂的指挥。

比如说郑经,吴三桂跟清军死磕时,曾建议郑经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者浙江,让清军顾此失彼,不能集中力量对付自己。但是郑经直接拒绝了。拒绝了之后,郑经不仅不帮忙,反而帮倒忙,拼命的打福建。

当时福建是谁的地盘?靖南王耿精忠。

郑经跟耿精忠死磕,最后捞便宜是谁?

还能是谁?清朝喽。

公元1676年初,康熙抓住耿精忠和郑经自相残杀之际,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四部合力进攻耿精忠。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就算不援助,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连耿精忠都打不赢,一个比耿精忠要强几十倍的清朝,他打的赢?

可是,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军在北面猛攻,他就在东南沿海夹击,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敌,最后只得向清军开城投降。福建这一路反清人马,就因为这种近乎于二逼的内讧被清军轻松平定了。


除了郑经之外,三藩之一的尚之信也是个大坑货。三藩之所以造反,起因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告老还乡,想把王位传给尚之信。康熙早想削藩,就借此机会不予尚可喜传位,逼迫三藩狗急跳墙。

也就是说,尚之信继王位的那点破事,就是康熙削藩和三藩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可是,当吴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后,尚之信却不起兵。不管吴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借故不起兵。搞得吴三桂一面要部署兵力对付北面的清军,一面还要留兵东南,防止广东的清军偷袭他。

后来,耿精忠投降前后,尚之信突然响应吴三桂号召,起兵造反。然而,造反之后的尚之信不管吴三桂怎么催促,他就是故意找借口不出兵。想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看吴三桂和清朝杀个两败俱伤。

最后,尚之信咋咋呼呼一阵后,居然又投降了清军。可谓是一枪未放就直接投降了。

很多人都知道,三藩之乱闹了八年,但很多人不知道,三藩中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其实只闹了两年。剩下的六年时间,都是平西王一派跟清朝在单挑。

公元1677年,清军横扫东南,猛攻郑经,收复了漳、泉等四州。郑经费尽心思攻,以极为不要脸的方式攻占的地盘,在他手里还没有捧热乎呢,就被清军又收回去了。

而在驱逐郑经之前,清军集中力量,拖住吴三桂,猛轰割据陕甘的王辅臣。当王辅臣被围平凉城,且吴三桂屡次施援都失败后,陕甘地区的反清联军最后全部被清军消灭。

截止至1677年初,当时除了吴三桂,全国的反清联军基本被消灭。而此时距离三藩之乱爆发才仅过了三年零三个月而已。(三藩之乱爆发于1673年12月)


第四,除了没有第一时间占据东南,以及反清联军内讧不断这两个问题外。吴三桂还有一个更大的致命弱点——他太老了。

公元1677年时,康熙24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而当时的吴三桂66岁,垂垂老矣,不知道还能活几年。

像这种双方主君年纪不对等的情况下,康熙年纪小,他能拖。可吴三桂却拖不起,他不知道自己哪天就咽气了。

因此在1678年,吴三桂决定称帝,并利用称帝维系人心、鼓励士气。

称帝之后,吴三桂决定反击。

当年六月,吴三桂亲点大将马宝,令其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衡阳的门户永兴。马宝率军两战两胜,大创清军。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并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军。

清军受此大败,被迫退回了广东。

南线反攻大胜之后,吴三桂又亲自部署了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收复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区域,大挫清军信心。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

然而,吴三桂太老了。吴军的两次胜利只是他的回光返照而已。


1678年八月十七日,也就是吴三桂称帝仅六个月后,他就突患“中风噎嗝”,病死在了前线军中。

皇帝死了,仗自然是打不了了。

1678年十月,前线的吴军全部回撤,并派人赴云南,迎奉年仅15岁的吴世璠继承皇位。

听说吴军迎奉吴世璠继位,康熙都笑了。吴三桂是员悍将,康熙敬畏他。可吴世璠才是个屁大点的毛孩子。吴军众将在这个危机时刻居然立幼主为帝,可谓是混了头。

1679年,康熙命令驻守在湖北、陕西的清军大举进攻。没过多久,四川、湖南两省即被清军收复。而在清军攻打两省期间,吴世璠这个大周皇帝毫无作为,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1680年,吴军控制的领土除了云贵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所攻占。

又过了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乱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前夕,郑经病死,而他所盘踞的台湾岛,也在两年后被平定。至此,南方的反清势力也被清廷彻底肃清。


总结。

1675年初,吴三桂势力达到最巅峰。但是即便是势力最巅峰,他也没拿下整个江南,与清朝划江而治。后来到了1676年底,由于兵兴三年多,兵力、财力都严重不足,且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都离心离德,各有图谋。因而这一年就变成了三藩之乱的转折之年。

形势逆转之后,吴三桂的情况每况愈下。纵然他在称帝的那一年两战连胜,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那终究是回光返照,他老迈的身体已经撑不起他的雄图壮志了。

当他病死后,大周政权大势已去,三藩之乱被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饮马长江   兵马   清朝   南王   江南   云南   福建   联军   康熙   东南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