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开创大明盛世,却因2个决定,为后代种下祸根

#头条创作挑战赛#说起大明王朝的第五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人们就想到了仁宣之治”。

这个“仁宣之治”,可了不得,历来人们都把他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 和唐朝的“贞观之治”,说他们似乎都是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的升平局面。

因此,朱瞻基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也是大明历史上很少有的被称赞的皇帝之一,史料中溢美之词不胜枚举。

然而,升平之后,却是大乱,宣德十年,年仅三十八岁的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大明江山就此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局面,一直在苦苦挣扎中延续着王朝的寿命。

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大明王朝最终亡国的根子,从明宣宗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件事,我们就说说朱瞻基重用太监,直接为大明王朝埋下了宦官干政的先兆。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鉴于历史上宦官干政的教训,他就约法三章,不许太监识字,不让太监当外臣,任职不能超过四品。

他因此还在宫中立了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意思就是太监不得干政!

然而,到了朱瞻基这一代,他刚刚即位不久,就下令设置"内书堂",指定翰林学士教导宦官们读书,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召集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到宫中做太监,随后,他又在朝廷设置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

可能从朱瞻基的角度来说,做皇帝实在是太忙了,有点忙不过来的意思。

当年朱元璋不仅不任用太监,就连那些文官武将们都信不过,从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便废掉了宰相制度,自己亲力亲为,把所有事情抓在自己手里。

可是人家朱元璋同志能力强,精力充沛,所以,即便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乐在其中。

然而,朱瞻基就不一样了,他虽然也乐于政事,但他似乎觉得,做皇帝不应该这样累的,还应该有自己的业余时间,他的业余时间是玩一玩蟋蟀,都像他老祖宗一样忙,当皇帝还有什么意思?

但是,事情这么多怎么办?又不能完全什么事都不管,那些文官们还不把自己架空了?

于是,他就想到了太监。

这些人和自己从小一起,有几个几乎是能够信任的,于是,他就让这些太监帮助自己看看那些奏折,写上处理的办法,这就省掉了很多时间,可以专心做个“蟋蟀天子”了。

不认字又怎么样?那就教吧,至于老祖宗朱元璋的约法三章,也不起作用了。

于是,这些太监们接受了最正规的教育,由高级教师(翰林学士)授课,不仅教他们认字,还教他们人文历史,甚至驭人之术,教他们树立了远大理想,为日后干政创造了条件。

后来,在以后的大明历史上,太监异常活跃,很多有名的太监都出在了明朝。

为此,大清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一直不断打压太监,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就曾经也立下了牌子,叫宦官和女人不得干政,不过大清王朝的太监确实没有玩出什么名堂,但女人不能干政的牌子却也被砸掉了,所以大清朝几乎亡在了女人手里。

同样的是,朱元璋树立的铁牌也被一个太监给砸掉了,而这个人就是朱瞻基招来的,他叫王振,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太监,文化的厉害程度,竟然受到朱瞻基的欣赏,把他指给了他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做他的老师,侍奉太子读书。

朱瞻基同志真是有见识,让翰林大学士教太监文化,让太监教他的儿子文化,而他的这个儿子还是太子,日后的大明皇帝。

而这个王振在朱瞻基死后不久,就带着他的儿子,带着大明王朝的精英们,走上了一条实现宏伟理想的不归之路,而后的大明王朝几乎完全从朱棣时代主动出击的攻势,变为了完全的守势,不断的受到边境的干扰,这个朱瞻基的思路真的是不可思议啊。

第二件事,就是朱瞻基对外政策的改变,接为明朝埋下了灭亡的根子。

说起朱瞻基,人们自然要想到那个有名的评价,“好圣孙”!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朱棣)密问(解)缙,缙称:‘皇长子(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朱瞻基)也。帝颔之,太子遂定。”(《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大才子解缙

所以,朱棣对他的这个好圣孙是非常看重的。

不仅教给他治国的本领,还多次在北伐大漠的时候,带他出征,目的就是培养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军事的战略眼光。

然而,朱棣的作风并不能引起儿子,甚至是孙子的同感。

早在朱棣死后没有几天,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就大肆改变了他的一系列决策,包括平反一大批在建文帝朱允炆时期受到打击的大臣,这个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确实是显示了他的仁爱之心。

但是,为了使百姓在朱元璋和朱棣之后获得休养生息的环境,他在朝廷中采取了重文抑武的策略。

让老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本来也无可厚非,重文抑武也没有大错,估计当时大明王朝的那些骄兵悍将们,比如他的弟弟朱高熙,就不是那么让人放心的主,包括和朱高熙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那群武将们,相比较,还是文官让人安心多了。

但是为了抑武,非要无视边患,而不采取措施,实行能拖则拖,不计条件的和敌人媾和,那就是不应该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强求和平,保持对敌人的军事压制才是和平的根本。

因此,针对没有被完全平定的安南的政策,朱高炽采取了以和为主的政策,一直试图引诱黎利归顺大明,其实黎利是安南最大的祸根。

不过,朱高炽还并没有荒唐到他的儿子朱瞻基的地步,至少,他在对待明朝宿敌北元的态度上,就很是有策略。

他继承了他的老爸朱棣的政策,在仅仅9个月的当政时间里,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处理北元问题,他采取了分化瓦解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对蒙战略,一边拉拢瓦剌及兀良哈等蒙古诸部,牵制鞑靼,一边不断打击鞑靼部,鞑靼太师阿鲁台在数代明朝皇帝的征伐下,被打得抬不起头来。

然而,到了朱瞻基的时候,就荒唐到不可收拾了。

安南再次发生了叛乱,他直接将下令自交趾撤离军民官吏,废交趾布政使司,不久后,安南国复立,这块自秦汉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被视为华夏之属的土地,从此便彻底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怀抱。

对于北元,朱棣前后5次亲征漠北,将大明朝的版图扩张到极致。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

几乎是1000万以上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朱瞻基上台后,为了减少军费的压力,为了发展内地经济,为了所谓的“仁宣之治”,放弃了一系列的前沿卫所,撤回官军,以便缩短供应线,同时建立边境防务工事,采取了防守的态势,这样,大批的土地暴露给了北元的那些蒙古部落。

河套地区将近三千里地无兵守卫,蒙古人就趁虚而入,开始蚕食,成为心腹大患,史称北虏入套。

“凡采捕造船运粮等事,悉皆停止。凡带去物件,悉于辽东官库内寄收。其差去内外官员人等,俱令回京。官军人等,各回卫所。”(《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对于北元那些被朱元璋、朱棣打残的那些蒙古部落,采取妥协、退让、任其发展的怀柔策略,以外交沟通和经济收买来维护边疆和平。

所谓的怀柔,其实就是蒙古那边来明朝进贡,无论贡品是什么,就使劲给钱。

这种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就在朱瞻基流传的“仁宣之治”的时候,对蒙古部落怀柔的时候,瓦剌部落脱欢的儿子也先不断出击,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杀死鞑靼太师阿鲁台,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

此时的蒙古完成了统一,也先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大明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大明   安南   明朝   蒙古   鞑靼   王朝   文官   宦官   祸根   太监   后代   盛世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