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甗、盨、簠、簋…”你见过吗?

鼎、鬲、甗 、簋、盨、簠、敦、豆、匕……这些字,你认识几个?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向我们展现了商代的“厨房”,这些仅用一个字命名的青铜器,都是做什么用的呢?

图 | 殷墟·青铜器物集合 | 图片来源于殷墟博物馆


一 |
这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青铜器了。“鼎”(dǐng)是古代炊器,用来烹煮肉食,或是盛放鱼肉。鼎的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比如著名的“妇好鼎”。此外,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比如殷墟大名鼎鼎的“后母戊鼎”。

图 | 商·妇好鼎 |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商·后母戊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 | 鬲

鬲读gé,古时用于国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但作为一种古代炊器时,它便读作,是一种煮粥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陶鬲,最初的青铜鬲就是仿照陶鬲制成的。《汉书•郊祀志》说“鬲”是“空足鼎”,可见鬲的形状像鼎,但是足的部分要更空,这样煮水易热。除了像鼎的鬲,还有一种方形的鬲,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以放入木炭,十分方便。

图 | 商·青铜鬲 | 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 |

读作yǎn,蒸饭器。整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用来盛米,称为甑(zèng);下部分是鬲,用来煮水,中间的箅(bì)用来通汽,类似今天的蒸架。甗有圆形、方形;有上下合体的,有上下分体的。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这种无足的就称为“釜”。


| 商·妇好三联甗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 |

读作guǐ,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簋多数是圆腹、宽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考古发现也证明,簋经常是以偶数出现的。

| 商·兽面纹簋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五 |

读作,和簋一样,也是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说“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同为盛饭的“大碗”,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就叫簋。除了长方形的特征外,簠还有盖,盖与簠的大小相同,合上称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器和盖各自还有四只短足。

| 西周·芮太子白簠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六 |

读作,同样是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椭圆的外形,很像簋,但开口更窄,鼓鼓的腹部,两旁有兽耳或附耳,下面有圈足或四足,上面有盖,盖上有作矩形的四足或可提拿起的圈形足。盖子也可以用来放东西。

| 西周·杜伯盨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七 |

“敦厚”的“敦”(dūn),在表示古代食器时读作duì,是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鼎”和“簋"的形制结合,就发展出了“敦”。外形是圆腹、二环耳、三短足、有盖。有的敦是“上下圆相连”的,便成了一个“球形”或者“西瓜形”。敦也有盖与器,二者特点完全一致,使用时可分一器为两器用,提高了器物的使用价值。有趣的是,古代有一种无足的敦,古人称之为“废敦”。


| 战国·茶花纹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八 |

“豆”看起来十分亲切,它是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的器皿,类似于今天的调料碟。从甲骨文和金文看,豆最早可能也是盛放黍稷饭食的,后来改换了用途。豆的基本外形是上面有一个盘,下有长长的握柄,有圈足,通常都带有盖。长握称“校”,握下圈足称“镫”。

| 商·豆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九 |

“匕”是古代用来取食物的工具,类似今天的汤匙。《仪礼•少牢馈食礼》注写道:“匕所以别出牲体也”。可见,匕的用途主要是用来取饭食和肉食。考古发现的匕常常与鼎、鬲等器物一同出现,匕一般是椭圆形,后面有柄,有时为了取食物更方便,有的匕前端还会特意做成尖形。柄的部分常常雕镂出很精美的花纹,古人称这种雕镂柄的为“疏匕”。

| 战国·兽纹匕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鼎、鬲、甗 、簋、盨、簠、敦、豆、匕。现在,这些字你全都认识了吗?

从烹煮的器具,到盛放的器具,再到专门取食的工具,三千年前的商代“厨房”原来是如此亲切。从文物和汉字,体会到跨越千年的连接。


总监制:张筱曼

监制:邓莫南、王菁菁

责编:彭锋、韩丹

撰稿:李天琪

编辑:刘梦迪、李天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殷墟   饭食   器物   青铜器   西周   方形   青铜   器具   圆形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