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风度”的遗患

“淝水之战”使谢安成为东晋大功臣,名标青史。他作为东晋宰相,执政期间较能顾全大局,有学者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其处变不惊、闲雅温和的风度流传千古,但也给东晋及南朝政治留下遗患。

40岁前,谢安两辞两拒郎官之职,官府因其“傲慢”,将其定为“禁锢终身”,即终身不招录为公务员。谢安在老家悠游度日,名气很大。当善于玄言清谈的司马昱为丞相,并请他出来为官,“时年已四十余”,后来,司马昱成为晋简文帝,谢安更得重用。

谢安任宰相时,边疆多事,而谢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据说,因其临乱不慌而稳定了朝政。东晋中期的权臣如桓温等,都对谢安较为倚赖和容忍,可见,谢安确实是非同一般的人物。

△谢安画像

金无足赤,谢安难道没有缺点?稍举几例。

于私事上,一是他在建康城东“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经常带着家人子弟游乐宴会,开销很大,当时“颇以为讥焉,而(谢)安殊不以屑意”。二是在服丧期间,谢安违背传统礼制,“期丧不废乐”,有大臣劝谏,谢安毫不理会。当时士大夫“衣冠效之,遂以成俗”。后世至今,南方仍有丧事奏乐的风俗,不知跟其是否有关?

再于公务上,“淝水之战”前,建康城宫殿毁坏,谢安要整修宫殿,大臣们以外敌入侵为由谏阻,他坚持修缮宫殿。此外,前秦不时侵扰东晋,身肩社稷重任,谢安却很少谈及边防之事,与同僚朋友聚会时,谈玄说空,甚至“有高世之志”。好友王羲之劝他以古代贤人为榜样,说:“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回他:“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如此狡辩,噎得王羲之无话可说。

再有,很多逃兵躲藏在建康城秦淮河南岸边的船中,有官员建议去搜查,谢安不同意,说:“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这样的“宰相风度”,历史上可能绝无仅有。

管中窥豹,人们可以看出谢安的纵情任性、清谈散逸,以及固执的性格。此外,谢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风度”——侥幸矫情。“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所致原因很多,总的来说,晋军之胜有偶然性。

△图片来源:《两晋变乱-24淝水之战》,中华连环画数字图书馆

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建康一片震恐,谢安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统帅东晋军事力量,他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等率兵八万去抵御前秦军队。出发之前,谢玄胆战心惊地请示,谢安“夷然无惧色”,只说:“朝廷已另有安排。”为躲将领们“叨扰”,谢安去建康城外别墅中“围棋赌墅”,很晚回城,对苦等他指令的将领们没有别的部署,只要他们“各当其任”。

貌似强大的前秦,败给了志在必死的东晋前锋精锐。晋军大胜的军报送达谢安时,他在下棋,看了后,依然下棋,棋下完后,回内室脚跨户限时,“不觉屐齿之折”,反衬出侥幸成功后的内心波澜。正史说他“矫情镇物”,故意不显露真情,让外界捉摸不透,而这正是两晋名士所谓的“风度”。

“淝水之战”后,谢安的声望达到顶峰,都督十五个州军事,尊荣至极,为安抚当时桓氏家族,他请求让出三个州给了桓氏。即便这样,谢安也被猜忌,他带领全家老小避走广陵,再因病请求解职,随后回到建康城,66岁病逝。

晋朝重要的军事将领陶侃为官务实崇俭、识察纤密,他曾指出:“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这句话就是针对两晋虚浮清谈的社会风气而发。谢安也很服膺前辈陶侃,他常说:“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

东晋初期,益州刺史应詹进言:“(西晋惠帝)元康以来,贱经(典籍)尚道(学),以玄虚弘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宜崇奖儒官,以新俗化。”而直到东晋灭亡也没有改变“玄虚弘放”的风气。

“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谢安之“风度”,因其居于政治核心圈,被士大夫阶层争相效仿,影响广泛又误国甚多,虽有“淝水之战”大胜的“红利”,此后的东晋统治也只延续了不到40年。东晋遗风对南朝影响深刻,渐渐衍变出虚诞空幻、奢华绮靡的南朝风气,南朝最后败于北方武力。


摘自 | 《领导文萃》2023年8月上

稿件来源 | 《廉政瞭望》

本文作者 | 李晓巧

责任编辑 | 曙祥

微信编辑 | 少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王羲之   司马   前秦   两晋   东晋   南朝   宰相   将领   宫殿   风度   谢安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