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朝是趁虚而入窃取的中国而不是靠战斗力?


明吹清黑的思路跟国足有一拼,下面我们来简单模拟一下正常人与明吹清黑之间无可奈何的对话。


明吹清黑:不是我们明朝战斗力不行,而是你们清军趁虚而入。如果不是李自成,清军根本入不了关。

我:哦,那李自成也是趁虚而入?

明吹清黑:那是小冰期捣鬼。

我:哦,其实大家都存在小冰期的问题,东北可能更冷。

明吹清黑:所以满人就可以不讲武德,窃居我汉家天下取暖?

我:这好像还是你战斗力的问题。

明吹清黑:不是,这是正统性问题,满人不是汉人,是鞑子,窃居汉家天下就是没有正统性。

我:正统性好像都是实力说了算。

明吹清黑:我汉家天下岂容异族入侵强占!你有这种想法,你根本不是汉人,你要么是满人,要么是包衣!滚蛋!给我滚出中国!

我:这……


你跟他讲战斗力,他跟你说小冰期。你跟他论小冰期,他跟你扯正统性。你跟他聊正统性,他就只能跟你骂大街了。

明吹清黑们从来不认为明朝灭亡是明朝自己的问题,反倒把责任一通甩,然后高呼清朝啥也不是,大明王朝万万年。

这思路之清奇,是不是跟习惯性甩锅的国足有一拼?

好像这明朝之败,跟战斗力没啥关系,全因为李自成捣乱。要没有李自成,清军打死也入不了关。看来明吹清黑们是忘了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他们的部队是怎么丢盔弃甲的了?好好的关宁锦防线,最后弄得就剩下个孤城山海关,洪承畴、祖大寿全降了,袁崇焕还被冤杀,这都是李自成的问题?


实话说,明军能打的精锐基本都在辽东。更何况,这时明军在辽东的精锐并不完全是汉人,其实更多是蒙古人,比如祖大寿麾下的兵,就是夷丁,指的是蒙古人。虽说此时的蒙古人不再是成吉思汗时的蒙古人了,但明朝将领仍然对蒙古人的战力赞赏有加。可即便是厉害如蒙古人,清军都可战而胜之。对付汉人,岂不是如砍瓜切菜一般?

再者说,就算没有李自成,清军也把辽东的明军精锐消灭得差不多了。退一万步讲,清军入关时是有点趁虚而入的嫌疑,但入关之后还有大半个中国尚未易手,南明势力真要有实力的话,最起码也能混个划江而治啊是不是?结果呢?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清军战斗力不行,只是靠趁虚而入才窃居天下的。


有人又说了,入关以后清军就不是清军了,那完全是汉人打汉人,说白了还是汉人厉害。

好家伙,自家叛徒太多,却被明吹清黑们美化成汉人打汉人,永远是胜利者?这逻辑要是放在日本侵华时期,那可妥了。法西斯要是赢了,咱有满洲国和南京政府;反法西斯要是赢了,咱有重庆政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看见了嘛,咱中国根本不用打,因为都是自己和自己打,甭管谁赢谁输,直接躺平了,等着当战胜国就行了。

是这么回事吗?

那么多望风而降的软骨头,不考虑考虑自己的问题吗?李自成、张献忠荼毒数省,屡剿而不灭,终成气候,不考虑考虑自己的问题吗?崇祯帝用兵无饷,难为无米之炊,可地方藩王吃得白胖,士绅大族一毛不拔,不考虑考虑自己的问题吗?

用得着甩锅给什么小冰期吗?


汉家文明那么多好东西,明吹清黑不去学,偏偏把汉人老油条那套首鼠两端、推卸责任的调性学得淋漓尽致,关键还学得光明正大,用得那么理直气壮,我也真是醉了。


所谓,清朝趁虚而入,窃取中国,其实讲述的就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们”的故事。所以,其实这个答案再清楚不过了,清朝能够问鼎中原,既靠战力,更靠战略。


这个“战略”就是清军入关窃取中原的依据。

而清军在战略上的成功,完全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靠的是什么?是驭人之术。

被称为野猪皮的努尔哈赤,他并不是毫无目的地“烧杀抢掠”,他在关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着野心的。

大家熟悉的“辽东之屠”,他“杀穷鬼”、“杀富户”,最后都成了“尼勘”,奴隶,无一例外地壮大了“后金”的空间,把关外通过杀戮的方式,变成铁板一块。

实话实说,关外的杀戮,靠的正是他的铁骑的战力。

他用“七大恨”凝聚关外“女真”各部的力量,形成合力,团结在一起。

然而这还不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们最厉害的地方。


他们最厉害的,是驾驭人心之术。

人心之术,就是驯服野兽那样,让他俯首帖耳地顺从与你。

一匹烈马,桀骜不驯,一旦驯服,则为我所用。而努尔哈赤的厉害之处就是把明朝官僚士绅作为瓦解吸纳的重点。

收左梦庚,他借力打力。

左梦庚的父亲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搞内讧,死在行军途中。清军不失时机地招降了左梦庚的20万军队。


这比战场上打任何一场胜仗都还要厉害百倍千倍。

李自成逼得崇祯皇帝上了吊,群龙无首,多尔衮不失时机地招降了吴三桂。时至今日,还有人给这个大汉奸洗白,称吴三桂是千古奇冤。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有多厉害,不用我说,战力爆表,结果成了清军入关后的“开路先锋”,吴三桂弑君,用弓弦勒死永历皇帝,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清军力量再强大,冲破天12万人。但他们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借力打力,把强大的明军瓦解了!

明军再多的军队,不就成了给清军送人头?!简直就是“运输大队”一般的存在啊!

所以,你看清军入关,摧枯拉朽,战无不胜,表面上是它的战力强,背后就是战术恰当,战略致胜,在不经意间就把明朝皇家军队变成了一支“部族军队”了。


懂得驾驭人心,收拾人心,这就是驭人之术。

努尔哈赤在关外以“七大恨”作为驭人之术,我们今天一看就知道都是骗人的“瞎话”,但在当时就管用。

野猪皮厉害,杀人诛心,收拾人心,让人俯首帖耳。


他的儿子也不差。皇太极,这个皇太子,松锦之战俘虏了明军战场上最高“司令官”,动用各方力量劝降,甚至不惜施以美人计,以美色为诱饵,最终成功招降洪承畴。


洪承畴对明军“招降纳叛”可谓殚精竭虑,多少明军旧部投降,至今其后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些专家更高度赞誉其“开清第一功”,充分肯定他为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


这样的功臣,一时间成为网络上的最大历史笑柄。

然而,善于运用驭人之术,让清军入关后能够所向披靡,正是努尔哈赤几代人的成功致胜之道——这是驭人之术的胜利。


1631年和1641年,先后诈降和归降两次的祖大寿,都被皇太极接纳。足以推测,后金作为反叛一方,深知自己力量的薄弱,不但内部造血壮大自身,更是为了把明军“官僚士绅”为我所用,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

反观明朝,崇祯皇帝不可谓不勤政,不爱民,但他实在不善于驾驭人心。

他杀了多少内阁首辅?杀了多少能臣贤将?杀来杀去,血雨腥风,把人心杀没了!

最后,一大帮明朝的能臣都在异邦效力,崇祯自己上吊,以发覆面,无颜面见列祖列宗了。

所以,我们反思历史,不但要看清明朝末年,风雨飘摇,人心不齐,既有李自成等农民军捣乱,又有后金叛乱势力趁火打劫,还有小冰河时期的自然灾害、以及瘟疫流行,内忧外患,局面实在难以收拾。

这已经不是任何一个“勤政”的皇帝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明朝末年偏偏遇到了一个不会收拾人心、又非常非常“刚愎自用”的帝王,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


不受重用,被崇祯一度猜忌的孙传庭,也是临危受命,仓促应战,最终难以力挽狂澜。

关键是人心被后金、清朝给偷走了!


综上所述,清军入关肯定有很大运气的成分,占到了99%。但也有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以瓦解人心组成“统一阵线”,成功的收拾了人心,做大了自己,削弱了对手,火中取栗,一击而中。


所以我说,清军成功入关不是单单凭战力,而是,成功借力,借力打力,瓦解对手,这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善于笼络人心,保持自己的战斗力!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趁虚而入   汉家   努尔哈赤   崇祯   小冰期   辽东   战力   明朝   人心   汉人   清朝   战斗力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