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璮叛乱:阻挡元王朝融入汉文化的绊脚石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随着王朝的崛起,叛乱的萌芽也随之滋长,而这些叛乱的根源,有些是出于个人私欲的单纯满足,而有些则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过度残暴,迫使人们无可奈何。

此外,各种叛乱所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有些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微不足道的波澜,而另一些则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预示着一个王朝的衰落。

在公元1259年,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叛乱爆发,其结果不仅导致了元世祖的后续削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场叛乱甚至可以被视为导致元朝覆灭的最直接因素。

这场叛乱就是发生在元朝时期的李璮(tǎn)之乱,而策动这场叛乱的人正是李璮。

虎父无犬子

李全,为杨安儿麾下红袄军三大主力之一,其母亲杨秒真乃中国历史上女性武术家之一,且为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

在遭受金军袭击并在水中溺亡后,杨安儿与杨秒真在磨旗山缔结了婚姻关系,并生下了一位年幼的后代,名为李璮。

在公元1214年5月,金宣宗南下,此后,为了求得苟且偷安,金朝迫不及待地在黄河南岸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为了防止杨安儿趁虚而入,金朝策划了一场针对红袄军的大规模反攻,这也是导致杨安儿不幸身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支独立于山东的地方武装,红袄军在杨安儿去世后,引起了元、金、宋三家的高度关注。

为了灭亡金朝,蒙古不得不采取分化和拉拢的策略,而在杨安儿去世后,为了恢复汴京,宋朝不得不将李璮作为红袄军的三大主力之一,成为了分化拉拢的对象。

在杨安儿逝世之后,红袄军的高层开始出现了分裂的趋势,他们开始各自谋划着自己的生存之路。为了向宋朝纳投名状,李璮毅然决定攻占了今天位于山东莒县的多个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璮被宋朝封为武翼大夫和京东副总管,率领军队在山东与金军进行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斗。

然而,自江南退保以来,南宋对北方汉族人的歧视现象日益加剧,愈发严重。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统治地位,不惜与北方汉族人民进行斗争,但始终无法阻止南方汉人南下。在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对辽地的汉人进行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如今却将中原的汉人定性为贼,并实施了淮河封锁,以防止中原汉人南渡。

尽管北方汉人自发前来投降,南宋却毫不顾忌地将他们直接射向淮河北岸,致使其惨遭毙命。如果起义军与南宋军队发生矛盾,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毫无区分地指责起义军,因为他们早已心怀吞并之意。

然而,山东的各路义军领袖早已洞察到这一点,于是在宋朝派遣贾涉(贾似道之父)吞并起义军时,起义军率先推举石珪为首领,以对抗宋朝的统治。

宋朝怒不可遏,因而违反了与起义军的盟约,甚至导致石珪的妻儿在淮河中溺亡,令人痛心。石珪对宋朝的所作所为深感失望,随即率领军队归顺于元朝,展现出了他的果敢和果敢。

此时,李璮已晋升为承宣使,为了扩大自己的版图,他毅然决定担任宋朝的先锋,率领军队吞并石珪,并成功击退其他义军领袖。

然而,当李璮逐渐迈向成为山东实际统治者的道路时,蒙古人却悄然而至。

在公元1226年的九月,一位新晋的太师国王孛鲁率领军队进攻了青州。当时的宋金两国形势都很严峻。遗憾的是,李璮在战斗中遭遇失败,只得向宋朝寻求援助,然而宋朝却对他漠不关心,任由他自食其果。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于1227年5月,李璮向元朝投降,并被元朝太祖封为山东淮南和楚州行省的统治者。

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宋朝对李璮的生死状态一无所知。在当时担任淮东安抚制置使的刘鱀,由于对李全妻子杨妙真的美色以及其在楚州的部众的垂涎之情,促使起义军对楚州进行了包围。

想不到,刘托斯竟然遭遇了杨妙真的惨败,最终不得不向金朝投降。在这段时间里,宋朝为了避免与元朝直接接壤,改变了战略,将楚州的李璮部改为淮安军,并诱使李璮部下杀了李璮家人,以减轻淮重江的压力,同时也改变了楚州的局势。

随着宋朝的统治,宋军被迫进入楚州,并在那里屠杀了李璮余部,导致李璮差点丧命于黄泉,但幸好他的母亲杨妙真奋不顾身地保护了他,才得以幸免于难。

得知楚州被宋朝吞并的消息后,李璮内心充满了对宋朝统治者的深深仇恨,他的内心如同蛇蝎一般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他知道,在当时条件下,如果不把自己出卖给宋朝,就不能保全性命。于是,孛鲁上表请求回到楚州,担任元朝的特务,以监视宋朝,而李璮的请求得到了孛鲁的欣然接受。

从此时起,一直延续到公元1231年,被宋朝察觉后陷入了深深的战争泥潭,最终溃败而亡。尽管表面上李璮已经归顺于宋朝,但实际上他一直效忠于元朝。

在此期间,李璮频繁地将南方的货物输送至北方,并秘密焚毁了宋朝的御前军器库,从而推迟了宋朝向中原进军的计划。

宋朝连在李璮逝世后,成功攻破了李璮余部的五座城池,导致李璮的势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随着杨妙真率领余部北渡淮河返回山东,其势力逐渐萎缩至仅存益都一路地区,直至蒙古灭金前一年,也就是1233年,这一局面仍未得到扭转。

直至金朝覆灭,山东胶州、潍、莒城、诸城、牟平等地均经历了一段权力真空的时期。此时,由于统治者对地方政权缺乏有效控制和管理,使得这些地区的统治秩序混乱无序,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因此,在1234年至1240年这六年间,经过杨妙真与其儿子李常规的共同努力,其势力逐渐复苏,并逐渐占领了上述地区。

随着杨妙真在益都逝世,李骃最终得以独立掌控上述地域的版图。

为了满足于仅仅局限于一个山东的土皇帝的需求,李垂涎于杨安儿那般的伟业,成为山东的割据政权,并统治整个北方地区!

谁曾想,三十载之后,李璮的子嗣竟沿袭了父亲的传统,可见其父子关系之密切。

野心膨胀,暗中经营

在1252年,李浤攻入了宋朝的海州,并在此建立了治所。同时,他还向周围的涟水发起了进攻,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山东半岛的全境,从此与宋朝隔河相对。

当然,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他并未遗忘背后的元朝历史。早在1236年,元太宗将益都部分民户分配给了他的叔叔斡赤斤,随后他迎娶了斡赤斤系后王塔察儿的妹妹,成为黄金家族的外戚。

由于益都位于元宋对峙的要冲之地,李定期虚报敌情,并以恐吓威胁的手段迫使元朝向其倾斜部分资源。

除了攻打海州外,李骃还向朝廷提出了一项要求,即通过东平等地运送军饷来奖励军队,即使运费极高,也毫不犹豫。为了让元朝统治者认识到运费高昂、无利可图的事实,南宋采取了放松警惕的策略。

在此期间,李璮接触到元定宗及其母亲的政治混乱和无能,由此对蒙古人产生了更加深刻的鄙视。此外,在元定宗与其母摄政期间,汉法大臣备受排斥,这引起了原本忠于元朝的汉人世候们的极度不满。

因此,在目睹这些汉族世侯们开始揭露朝政之后,李璮开始策划他们的叛乱行动。

随着元宪宗继位,他开始投身于攻打宋朝的战争之中,尽管他已经察觉到了李璮的叛乱之心,但他却无暇顾及此事,只得在短暂的时间内选择了放任不管。

在这一时期,山东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制度化统治,其中包括对文庙与试院的修缮以及招聘儒生等措施,据史书记载,李璮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七八万人之多。

随着消息传来,至1259年,元宪宗在钓鱼城逝世的时候,李璮的野心不断扩大,他不仅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帝位争夺战中进行了壁上观的活动,而且还没有前往朝觐元世祖。

除了修建城郭和护城河以吸引南宋的交子越境高价争购军马,还侵占了山东的盐税,这一系列行为不断试探着忽必烈的底线,不止一次。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尽管忽必烈自然门清曾多次向北方发起叛乱,但由于北方的威胁仍未被消灭,因此中原军队难以实现南北两个方向的平衡。加之北方连年征战,人口大量死亡,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因此,为了满足李定期的需求,忽必烈不得不采取姑息安抚的策略,并在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被封为江淮地区的大都督,同时还向其赠送了超过六十枚金银符。

然而,尽管忽必烈曾施以种种殷勤款待,李璮仍不为所动,甚至在元朝与宋朝派使修好的情况下,借机偷袭宋朝,企图破坏和谈。

直至中统二年后的1261年冬季,忽必烈不得不再次率军北上,这一次的机会终于降临,李璮的征战让他深刻认识到了漠北的复杂性!

然而,阿里不哥的实力无法限制忽必烈的行动,这让李璮始料未及。在两军激战之后,阿里不哥遭遇了两次忽必烈的猛烈攻击,最终双方被迫在蒙古草原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峙。

然而,由于忽必烈对汉地进入草原的所有商道实行了提前封锁,阿里不哥的粮饷物资逐渐枯竭,如今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因此,在这个冬季,忽必烈已经成功地返回了都城。

眼见机缘稍纵即逝,深感懊悔之余,逐渐犯下错误,于中统三年正月,将留质燕京之子接回,随后,李璮决定采取强硬手段,强行挑起叛乱!

为了平息叛乱,李璮派遣使者前往南宋,向南宋献上涟、海两城,希望得到南宋的支持。南宋接收两座城池后,决定背叛元廷,于是封李璮为齐王,担任保信宁武军节度使,并监督京东、河北等路的军队。

然而,由于其父李璮阳奉奉阴违在先之道,再加上南宋自建国以来对北方汉人的不信任,导致了这一局面的出现。因此,宋朝并未向李璮提供实质性的支持,除了向其提供虚衔外,他们还在徐州一线边境上进行了广泛的进攻,以期在战线上取得进展。

为了满足南宋无法依赖的需求,李璮发布檄文,向河北各地的诸侯传递信息,希望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行动。

然而,那些统治者对于蒙古军的强大之处了然于胸,他们的批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因此不会与李璮勾结。

塔察儿对于与忽必烈的联姻并未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她一直以来都忠诚于忽必烈,对于中原的事务毫不关心,而是专注于经营大兴安岭两侧的封地,以及对高丽的贪婪。

在李常规的拉拢外援的同时,忽必烈在其子逃回山东时,派遣亲信大臣姚枢前来拜访,探询应对之策。

姚枢提供了三种可能的趋势,可供李璮参考:

首先,在大军北征未归之际,毅然放弃山东老巢,临海捣燕,坚守居庸关,将大军封锁于其外,以震慑人心。

其次,元军以宋朝为依托,向中原发动袭扰,迫使其疲惫不堪,不得不四处奔逃,寻求援助。

第三步,调派军队前往济南,等待山东各诸侯的响应和援助。

最终,考虑到实际情况,姚枢得出结论,李璮会采取下策,即率军进攻济南,等待山东诸侯的响应。

忽必烈感到,由于当前正在征讨阿里不哥的诸侯们仍未回到他们的驻地,因此他对此仍存在不确定性。为确保万无一失,忽必烈决定召集武卫军炮手元帅、济南万户和归德万户,前往山东滨县和惠民地区,消灭了李璮的部众,随后又向济南靠拢,以此来控制局势。

为了平定东平的局势,我们需要向水师万户和大名进行调配,以期在山东东路上镇压李璮的出版物。

然而,由于李璮占领济南,最终与元军陷入了长期的对峙之中。经过二十余日的时间,史天泽奉忽必烈之命率领高丽军队和十七路大军来到济南孤城,不幸被元军所包围,无法自拔。

在这段时间内,李璮发表的檄文数量稀少,连那些积极响应的人也被元军所逼迫,最终导致了叛乱的失败。

在七月十三日这一天,城中的粮草已经所剩无几,为了补充粮草,人们开始互相残杀。为了突围而不得不尝试,但不幸的是,元军顶不断向城中进攻,最终导致了突围的失败。

七日之后,观察到聚集了大量的手下并向元军投降,李璮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势力已经消退,于是命令手下将爱妾斩于刀下,并将其投入大明湖之中。然而,因为湖中的水深不够深,李璮不死之身,最终被元军所俘获。

由于史天泽与汉人世侯们私下里勾结,篡改了朝政,导致李璮发生反叛行为,最终在军前急切地处决了李璮,从而彻底平息了这一时期的动荡。

产生的影响,具有骨牌效应的效应

在元朝的历史长河中,李璮之乱的爆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之广泛可谓不可估量。

据我所知,李璮时期的叛乱频繁,不仅导致了史书记载的李璮凌迟的死亡,而且还导致了一些汉人大臣(如忽必烈等人对王文统的依赖加深,以及曾向李璮推荐的刘秉忠等人被追究责任。

为了削弱世侯的势力,忽必烈在李璮的叛乱之后,发布了一系列的诏书,试图削弱其影响力。其中之一就是在中央设置专门官员以加强对地方行政和军事权力的控制。此外,忽必烈深刻认识到,单凭汉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巩固其政权,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在他即位之初便对汉人采取打压和排斥措施,并将汉人排除在外。因此,自此以后,忽必烈对汉族的信任度不再像以往那样显著。

为了维持汉人的势力平衡,王文统逝世后,以阿合马为代表的西域回回回势力被引入权力中枢,从而引发了汉儒与回回之间深刻的矛盾。

由于李璮叛乱的影响,忽必烈逐渐形成了对汉人的戒心和不信任感,这促使他对汉人的势力进行了严密的预防。

元朝国祚仅有百年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李璮

叛乱的存在,这种叛乱限制了大元王朝与汉文化的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叛乱   淮河   王朝   起义军   中原   元朝   绊脚石   汉人   宋朝   南宋   山东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