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包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出名的清官,他的故事遍布各大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中,深受后人喜爱,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对包拯的故事依旧津津乐道,对包拯的人生经历更是好奇,这样一位清官,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事实上了解了包拯的生平事迹之后,我们会发现和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中有很大出入,不过这依旧不影响我们对包拯的喜爱,因为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反而更加立体与饱满,通过了解包拯的生平事迹以及结局,我们能够领悟到诸多人生哲理。


包拯的生平事迹以及结局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从小饱读诗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027年高中进士,开始步入北宋的官场当中,当时包拯已经28岁,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抱负,打算为国家做一些实事。

可惜的是,当时包拯的父母已经年迈,孝顺父母的包拯不愿意去太远的地方任职,希望能够留在距离家乡近一些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能够兼顾父母了。当时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听说了包拯的诉求之后,宋仁宗很是感动,就将包拯从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和州与包拯的家乡合肥之间相距也就一百公里左右,要是放到现在,确实算是相当近了,可是在古代而言,一百多公里还是不方便照顾家人,所以后来包拯觉得不好继续为难朝廷,就主动辞官回家照顾父母去了。

包拯辞官回家照顾父母多年,一直到父母都相继老去,包拯守孝期也结束之后,包拯才接受了乡亲父老们的劝说,再次赴京接受朝廷的工作安排,1037年,已经38岁的包拯在朝廷的任命下担任天长知县,这才是包拯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官场生涯开始。

从38岁正式任职之后,包拯的仕途就一帆风顺,屡屡得到皇帝升迁,比如他1037年才担任天长知县,结果到1041年的时候,已经成为端州(今广州肇庆)知府,1043年更是入京担任殿中丞,后来又担任监察御史;1045年,包拯涉足外交工作,担任契丹正旦使,负责出使辽国,后来还担任过京东路(今河南商丘)转运使、河北路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等要职,转运使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和清朝时期的总督相似。


1055年,包拯因为推荐官员失误,遭受了人生中的一个小小滑铁卢事件,被暂时贬官,不过得益于宋仁宗对包拯的信任,仅仅一年之后,包拯就出任权知开封府,后来更是被升任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等要职。

1062年,包拯正在枢密院工作,突然就得病,当年7月3日,包拯便因病去世,享年63岁,他去世后,宋仁宗亲自吊唁,为他辍朝一日,追赠包拯为吏部尚书,赐谥号“孝肃”,从这样的结局来看,包拯算是得以善终了。

了解完包拯的生平事迹以及结局之后,我们就应该深入分析一下包拯这个人了,在当时的官场上,包拯已经因为孝顺父母回家十年,结果返回之后却依旧能够平步青云,这一切凭什么呢?还有包拯在朝中始终坚持原则,得罪了很多要员,为何他还能得以善终呢?

包拯凭什么能够平步青云

看着包拯丰富而精彩的人生,我们难免会产生一种疑惑,包拯凭什么能够拥有这么传奇的人生经历呢?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都不会是偶然的,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他成功的必然原因,包拯的成功主要来源于他的能力以及坚持的原则。

先来说一说包拯坚持的原则,从他的一生来看,包拯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为百姓办实事,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只要违背包拯原则的人和事情,包拯都会极力去反对,其中不仅包括贪污腐败,还有不作为或者懒政等行为,都是包拯所不允许的。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有一个十分出名的贪官王奎,他不仅草菅人命,还巧立名目剥削百姓,包拯上任之后,就三番五次对其进行弹劾,一次不起作用就连续几次弹劾,一直要到起作用为之,经过六次弹劾之后,宋仁宗都没有收拾王奎,包拯一生气直接对宋仁宗破口大骂:“你不听劝告,就是不体恤百姓,任用酷吏”。

宋仁宗听完之后,觉得十分羞愧,后来终于还是对王奎下了手。你看,包拯对待贪官污吏是丝毫不会手下留情的,可是要说包拯仅仅只是针对贪官污吏,那似乎还是对包拯的认知过于肤浅了,他的原则是为国家建设着想,所以不仅贪官污吏会影响国家建设,那些无所作为的人一样会影响,比如宰相宋庠就是其中之一,他担任宰相七年,却没有任何作为,包拯直接就去找到宋仁宗弹劾宋庠,在包拯的弹劾下,哪怕是宋庠这样的宰相,依旧被宋仁宗给革职了,足以见得包拯这个人对原则的坚持是多么坚定不移。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要是仅仅有原则却没有能力,显然也是无法得到重用的,要说包拯能够平步青云的本质原因,还是包拯能力超群,他的能力不仅体现在人们熟知的审理案件方面,真实历史上的包拯,审理案件的时间很少,他的真正能力应该体现在对国家建设、选拔人才、军事、外交以及财政方面的突出贡献。

包拯担任转运使以及知州期间,多次为国家选用人才建言,而且还推荐了很多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虽然偶尔会失误,但是整体而言,包拯推荐的那些人才确实都是为国家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栋梁之才。


军事外交方面而言,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之后,深受启发,在辽国靠着过人的外交天赋,捍卫了北宋的尊严,回国之后,包拯就开始建议国家加强军队训练,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真正保证自己国家的利益。

财政方面而言,包拯曾经担任过多个地方的转运使以及三司使,这些官职都需要管理一个地区或者多个地区的财政,包拯在任期间,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说包拯算得上当时一等一的经济学家或者财经达人了。

一个人能够在识人、军事、外交、经济方面都拥有过人的智慧以及建树,同时还不放弃心中坚持的原则,这样的人,不管放在任何一个朝代,只要是一个想做实事、想要为国家建设着想的皇帝,都会重用包拯的。

包拯为何得以善终?

很明显从包拯担任的那些官职来看,我们就明白宋仁宗确实是一个想要建设国家的好皇帝,要是他不想建设国家,就不会如此重用包拯了,可是包拯过于坚持原则,在任职期间得罪了很多达官贵人,宋仁宗难免会为难,面对这些事情,宋仁宗又是怎么办呢?

可以说宋仁宗对待包拯算是完全信任和无条件支持的,这才是包拯得以善终的本质原因,但凡换一个皇帝,可能包拯早就人头落地了,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为你娓娓道来。


前边我就说了,包拯始终坚持原则,特别看不惯贪官污吏以及不作为的官员,所以他弹劾了王奎与宋庠等人,这些人在当时都算得上实打实的达官贵人,弹劾了他们,就相当于直接触及了这个群体的根本利益,所以肯定有很多人盯着包拯想要陷害他。

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包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呢?事实上这一切就全靠宋仁宗的助攻了,宋仁宗对包拯的信任,可以达到包拯弹劾宋仁宗张贵妃有错,宋仁宗都不追究的地步,可想而知宋仁宗是多么信任包拯了。

在说包拯生平事迹的时候,我们说过包拯曾因为推荐的人不当,从而被人抓住把柄弹劾,最终被宋仁宗贬官,想必这应该是包拯一生中最悲惨的一段经历了,可是仅仅一年之后,包拯又得到宋仁宗重用,足以说明宋仁宗对包拯确实够意思。

要是换成一般的皇帝,估计在包拯这次出事之后,就会听信那些继续弹劾包拯的小人谗言,将包拯一撸到底,甚至可能直接将其处决,好在宋仁宗信任包拯,始终维护包拯,才让包拯成为自己朝堂之上最敢说实话和最能做实事的人。


结语

包拯的传奇人生是不可复制的,自古以来,类似于包拯这种有才华并且始终坚持原则的人其实不少,可是这些人都很难遇到类似于宋仁宗这样始终维护贤臣的明君,包拯能够得以善终,可以说是能力使然,但也是运气使然!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60岁大寿时,他感叹自己无后,儿媳突然抱着1岁多的男婴,跪在包拯面前:“这就是您的儿子,请您取名。”


包拯,又被称为包青天。

在民间传说中,开封府尹包青天,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上至贪官污吏,下至市井小贼,只要想到他,心里都会升起一股凉意。

他有很多传世案例,什么“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血手印”“蝴蝶梦”等等。

只可惜,这些案子,大多来自民间故事演绎、元曲和清代小说《三侠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

包拯只是在快60岁时,暂时代管开封府,但也只管了不到2年。此后,宋仁宗非要给他升官,将他调离了开封府。

60岁大寿时,已经痛失爱子、爱孙的包拯,突然被儿媳告知,他居然还有一个儿子。

他惊愕之余,开怀大笑,此后,他开开心心,享受了4年的天伦之乐。

64岁这年,包拯视察枢密院,突发疾病,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月后,他就病逝了。

宋仁宗格外伤心。

他亲自前往吊唁,并辍朝一日表示纪念。

他还给包拯追封吏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极尽哀荣。

……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虽然,包拯没有当过开封府尹,但他始终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个难得的好官。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按理说,他的晚年,难以善终。

但好在,宋仁宗非常信任包拯,无论别人怎么弹劾包拯,宋仁宗始终力挺他。

正因为如此,包拯的晚年,过得非常舒适。


包拯的别样仕途

包拯28岁中进士,可他的为官之路,却是从38岁开始。

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终于成为一方知县。

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

但包拯没有赴任。

他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理由是父母年迈,需要尽孝道。

上面很宽容,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包拯还是不满意。

他觉得离家太远,思来想去,便选择辞官回家,先赡养父母。


其实,和县、合肥之间,相距不过100多公里,驾车不到2小时。

这个距离,真的不算远。

但这是用现在的观念来看的,在那个用双脚走路的时代,100多公里,的确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在那个读书走仕途的年代,包拯能放弃当官,去赡养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他真的对父母非常好。

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就在父母墓葬旁边,盖了草庐,坚持守丧。

守丧期满,当地的父老乡亲,都来劝包拯继续仕途,他才选择进京听选。


公元1037年,38岁的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位于安徽)知县。

他的为官之路,正式开启。

相比其他人,包拯的仕途,走得格外顺遂。

36年间,他接连调任、升任,担任过的的官职,也数不胜数。

在地方上,他当过“大肥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

在中央,他曾是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曾是坚决执行的尚书工部员外郎。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无数人恨不能抽他的筋,扒他的骨。

但这些权贵,愣是无法撼动包拯分毫,这一切,只因宋仁宗的力挺。


宋仁宗有多力挺包拯?

历史上,包拯的结局,算是非常好了。

宋仁宗追封他为吏部尚书,赐号“孝肃”,葬礼极尽哀荣。

他去世时,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百姓为他哀伤。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38岁入仕,此后6年,先后在安徽、广东当过地方长官。公元1043年,他被宋仁宗安排回京,赐官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大臣。

在古代,监察御史,几乎相当于皇帝的亲信。

但监察御史,也非常容易得罪人。


举个例子。

有一回,宋仁宗的张贵妃,给丈夫吹枕头风,帮着自家大伯,争了一个淮康军节度使。

包拯非常不爽,逮着宋仁宗就各种说。

宋仁宗也知道事情干得不对,但圣旨都下了,要是收回来,他脸面往哪里放呢?

所以,宋仁宗转身就走。

但包拯直接扯住了他的袖子,继续絮絮叨叨,铮铮有词,说什么“受人蛊惑”,搞得宋仁宗十分无奈。

最后,宋仁宗无奈答应悔改。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张贵妃对此什么态度,但她的心里肯定不舒坦。

而此事以后,整个汴京城的皇亲国戚,对包拯就是——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可以想象,包拯的一生,也一定会被很多人记恨。

但宋仁宗始终力挺包拯。

无论谁弹劾包拯,他都不曾对包拯发难。

而包拯给他的建议,也基本得到了践行。


为什么宋仁宗会对包拯这么信任呢?

宋仁宗对包拯的力挺,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如果你是宋仁宗,你对包拯,也会非常厚待。

因为包拯是真正为民请命、造福社会的能臣。

【1】包拯的铁面无私,从不区分官职大小

包拯回京城以后,就开始恪尽职守,尽监察御史的职责。

他弹劾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逵。

王奎曾多次担任转运使。

任职期间,他多次巧立名目,剥削百姓,中饱私囊。

百姓一旦不满,开始反抗,他就直接用酷刑镇压,滥杀许多无辜百姓。

包拯弹劾了很多次王奎,锲而不舍。

一次不见成效,就两次;两次不行,再三次。

为了成功扳倒王逵,包拯前前后后,共计弹劾了七次。


最后一次,包拯直接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劝告,就是不体恤百姓,任用酷吏!”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包拯一生,弹劾的人很多,除了王奎,还有宰相、舒王的女婿、贵妃的伯父……

他铁面无私,从来不管对方来头多大,只要有违官道,就绝不放过。

宰相宋庠对此最有发言权。

宰相宋庠为官七年,不贪不腐,没干过天怒人怨的事。

但包拯直接把他告到宋仁宗面前,认为他七年无功无过,明显是尸位素餐、白拿俸禄,应当予以免职。

由此可见,包拯弹劾官员,只看他是否恪尽职守。

贪官污吏是害虫,无所作为、不干实事是蛀虫,都应该去除。

虽然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但他维护的,一直都是宋仁宗的利益。

他希望国家好,宋仁宗也希望国家好,所以,宋仁宗对包拯格外信任。

【2】包拯大力助推改革,契合宋仁宗的想法。

北宋时期,文官集团、监督集团的数量,非常庞大。

人一多了,就容易抱团。

许多文官不干实事,监察官也只弹劾无关痛痒的小事。

但包拯从来不这样。

他从不结党营私,而且敏锐发觉了官员冗余的问题。

于是,他大力主张改革,主张“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以免蛀虫害虫卷土重来。

他甚至主张废除按察使。

按察使,就是地方上负责弹劾官员的群体。

因为数量太多,他们开始“内卷”,揪着细枝末节的毛病,根本没什么用。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内卷”。

“庆历新政”之后,包拯直言不讳,提了一系列改革建议,解决冗杂的官员、士兵问题。

他的建议,出发点都是减轻国家负担,立足长远。

宋仁宗作为国家统治者,很难不喜欢这样办实事的官员。

因此,包拯提出的大部分举措,他都采纳了。

【3】包拯有智谋,有爱民之心

公元1056年,57岁的包拯被临时任命代管开封府。而后多年,世人们传颂的“开封包青天”也基本以这段经历为原型。

只不过,现存的正史中,关于包拯断案的具体例子不多。

能查到的史料中,包拯断案,最经典的他早期当知县时的“牛舌案”。

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农民跑到县衙,状告有歹徒割了耕牛的舌头,请求包拯捉拿罪犯。当时,所有的证据,只有失去舌头的牛和农民的一句话。

这个案子,想要直接断案,非常难。

如果是一般知县,他可能会选择倒打一耙,怪农民自己没看好牛,或者直接不受理案子。

但包拯并没有这么做。


他对农民说:“你回家去把家里的牛杀了吧。”

在当时,杀耕牛是犯法的。

于是,次日,另一位农民跑过来,举报前一位农民杀了耕牛。

包拯心中了然:此案已破, 割牛舌的人,已经自投罗网。

这是非常经典的利用人心断案。

在宋朝,牛是耕种的劳力,不允许肆意杀。而割牛舌这种事情,基本无利可图。

所以,包拯认为,这件事极有可能是怨家所为。

他让牛主人去杀牛,目的就是让怨家看见。

既然是怨家,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一定跑去府衙状告。


其实,从“牛舌案”也可以看得出来,包拯是个真正的好官。

他断案不用酷刑,不愿冤屈一人,只会尽心尽力去处理。

要么,他找到证据,实锤断案;要么,他用智谋,以智取胜。

对亲朋好友,包拯素来一视同仁,从不包庇,哪怕他舅舅犯法,他也秉公执法,在公堂上依法责挞;

对权贵富户,包拯从不徇私枉法,也从不畏惧权威。

一句“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背后藏着的,是包拯的智慧。


【4】包拯有实力,不仅能处理好内政,还能处理好外交国防

宋真宗时期,宋朝与契丹签下了“澶渊之盟”,每年给契丹钱财物资以包拯和平。

宋朝经济发达,武力较弱,单纯从“划算”角度考虑,用区区物资换取和平,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当时的文官集团和达官贵人们,也都坚持“以和为贵”。

但是,包拯多次上奏朝廷:“用钱交两国之好,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练好兵力,以备不时之需。”

“以古揆今,未有恃盟好,舍武备,而不为后患者。”“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有一次,包拯奉命出使契丹,被契丹官员为难:“听说雄州(北宋边境城市)最近新开了便门,是想引诱我的叛民,来刺探我们辽国军情吗?”

包拯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你们涿州也曾新开城门,要是刺探军情用得着开便门吗?”

契丹官员一听,只能尴尬地陪笑脸。


在和契丹交往的过程中,包拯深刻意识到宋朝边境国防问题。

一方面,宋朝与契丹常年无战事,但宋朝却把重兵全部布防在北疆一带,中原内地兵力空虚,很容易被人偷袭;

另一方面,北疆地理位置重要,但地势无险可守,配备重兵不是关键,优秀的将领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包拯多次上书建议,重视武力、强练兵力,并改变北疆的兵力布局,分摊到黄河沿线重点城市,一旦发生情况,既能及时北上,又能守卫京师。

只可惜,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太过深重,包拯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多年后,金兵南下,畅通无阻打开开封大门,连带着宋朝皇帝一起掳走,灭掉了北宋政权。

【5】包拯严于律己,两袖清风

除了刚正不阿,包拯还十分廉洁。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

达官贵人请托、拉关系,他坚决不去;商户富贾请吃饭,他会严肃表示拒绝,以避免来日麻烦: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取自《中国通史》)

这样铁面无私的包拯,宋仁宗自然非常信任。


总的来说,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但他能善终,有2个原因很关键:

第一,包拯有能力、清白、铁面无私。

包拯自己有能力、足够清白、铁面无私,哪怕是极盛之时,他也“不持一砚归”,旁人想攻击他无处下手。

第二,包拯足够幸运,遇见了宽厚的宋仁宗。

他遇上宋仁宗,一生备受信任,是他能善始善终的第二个原因。

若是没有宋仁宗的力挺,包拯也很难有一个很好的结局。

正如包拯唯一传世诗中所写: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其实,包拯从来不是“神”,不能三头六臂、掐指断案,他只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青天”。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开头的故事。

包拯的晚年,最痛心的,莫过于香火断绝。

他55岁痛失爱子,儿媳崔氏只有21岁,刚新婚2年。

包拯不忍心让她一辈子守寡,便主动告诉她,愿意将她“还宗”,可另觅良缘。

但是崔氏不肯,她“蓬垢涕泣出堂下”,并对包拯说:

“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

此后,崔氏守着刚出身不久的儿子包文辅,誓死不价。

只可惜,包文辅在5岁那年,意外夭折。

包拯先失去爱子,再失去孙儿,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可以想象。

但此时,他最先做的,是告诉儿媳,他不介意她改嫁。

崔氏的母亲,也劝崔氏改嫁:“夫死守子,子死何待?”

但是崔氏坚决不从。

崔氏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朝廷也授封她为寿安县君,知庐州事张田还特意撰写了《崔节妇传》。


幸好,老天爷可能不忍心让包拯绝后。

包拯以前有个媵妾孙氏,但是脾气不好,经常和包拯吵架,后来就被送回了娘家。

谁曾想,孙氏已经怀孕了,回家后不久就生下了儿子。

儿媳崔氏最先知道这件事,赶紧去把孩子抱回来,并在60岁大寿时,告诉了包拯。

晚年得子的包拯,非常开心,给这个孩子取名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包拯去世后,崔氏一直抚养着这个孩子。

包拯去世后,留下了37字家规,振聋发聩。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毅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句话的意思,是后代子孙,若是当官时贪赃枉法,不得放归本家,去世后,也不能埋在包家祖坟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短短八个字,也能看出包拯的格局。

他的幼子包绶,后来当了大官,成了宰相女婿,历任将作监丞、国子监丞、汝州通判等职。

他继承了包拯的志向,一生刚正不阿,清苦守节。

包绶是在去潭州任职的路上病故的,他的箱子里,除了诰命、书籍、文稿外,没有留下多余的一文钱。

以上,就是包拯的结局了。

不得不说,他真的值得我们后人的尊敬。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契丹   生平事迹   铁面无私   贪官污吏   知县   御史   宋朝   宰相   结局   父母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