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创始人:我是一条狗,吠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前言

“我只是一条狗,只会狂吠,可我狂吠了一百年,也没有把沉睡的中国叫醒”。

这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临终前对自己的自述,马老一生为国为民,曾在国家危难之际将自己的3000亩田产全部捐出,已是99岁高龄时,却依然努力救助那些被捕入狱的爱国学生,可就是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却被人诬陷为走狗、卖国贼,甚至连母亲都不认他。

那么马相伯为何会被说成卖国贼?他又为何要说出自己是狗这种话呢?他的晚年又遭遇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老前辈的艰难救国之路。

出生于基督教家庭

马相伯是江苏丹阳人,他生于1840年,此时中国被西方列强用铁甲利炮轰击大门,开启了长达百年之久的屈辱历史,因为他的双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马相伯就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十二岁那年,马相伯孤身一人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当时还很年幼的马相伯,从江苏省丹阳出发,随后抵达了上海,到法国耶稣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念书。

后来,马相伯又上了小修院和大修院,在那里,他天资聪颖,勤奋超群,并且学习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外语,还掌握了哲学、神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渐渐的,他成了一位博学多才,掌握了七种不同的语言优秀学生,并获得了学院的博士学位,因为资质的优越,马相伯三十岁时,就成了伊那斯公学的校长。

1876年,中国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大饥荒——“丁戊奇荒”。根据当时报纸上的记载,在受灾最重的几个县里,人们像是野兽一样,相互抢夺食物,许多的村庄中有70%的村民死去,马相伯在报纸上读到这则新闻后痛心不已,于是决定要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很快,马相伯就利用自己在教堂中的威望,筹集到2000两银子,这些钱马相伯一分没花,全部都赈济给了难民,而令马相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救济行为,竟然遭到了当时所在教堂的批评。

随后教堂以“幽禁省过”的理由将马相伯关了起来,在“幽禁省过”的过程中,马相伯进行了一次痛彻心扉的思考:难道耶稣没有更多地关怀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穷人吗?

“你们这些穷人是有福的,神的国度属于你们。愿你挨饿的人得到祝福,因为你即将得到满足。那些哭泣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将会欢笑,而自己用自己筹集到的钱去帮助那些“贫穷、饥饿、哭泣”的人们,完全是按照耶稣的意愿去做的,却被教会“幽禁省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和质问,马相伯终于意识到了教会的博爱是多么的虚伪,这些西方人的慈爱是多么的廉价,他门口中所说的平等根本不存在,于是马相伯当众宣布,自己要离开耶稣会,回归世俗!在这样的情况下,马相伯离开了耶稣教廷开始了自己的外交工作。

丧母后的马相伯回到上海

在那个年代,教会牧师兼公立学校校长的马相伯,可谓是十分出门,许多人都赞扬他是一位得天独厚的人才,但他却舍弃了这些,去给了李鸿章的幕僚,平日里与李鸿章讲授哲理,“国之兴亡,匹夫有责”,马相伯立志要以一身才情,为中国效力,可是,他的志向却被人怀疑,由于出身天主教,1886年,李鸿章请马相伯去美国借钱,为清朝建立一支新的海军,马相伯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但因为借到的钱数目巨大,朝廷开始对马相伯起了疑心,认为他与西方人走的太近,随后。马相伯因遭到排挤而主动离职。

很快,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兵败如山倒,鸦片战争后,中国又一次陷入了低谷,一个弱小的国家,怎么可能有外交?李鸿章无奈之下,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相伯因自己曾经为外交官的副手而被冠以“卖国贼”的骂名,就连他的母亲,也对他破口大骂,说再也不想见他了,而两人在一次见面的时候,母亲就已经与自己阴阳相隔了,然而没过多久,自己的弟弟也病倒在了办公桌上。

1899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失去了母亲和弟弟的马相伯心灰意冷的返回了上海,在那里埋头研究、翻译、著述,同时,他还在为中国青年的未来而努力,经过深思熟虑,这位六十多岁的老者,终于想出了一个救国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发展教育,马相伯下定决心,这次不管是谁,都拦不住他了。

教会的经验让他变得格外豁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破家立业。1900年,也就是光绪26年8月,他将上海3000亩田地,全数捐献给江南天主教,设立“中西大学堂”,并对外承诺了,大学建好后,将所得款项用作助学贷款的借据,虽然之后他在学校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在这场争斗中,他收获了他人的尊重。

马相伯建立震旦大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南洋公学因“墨水瓶事件”而出现大规模的辍学,这一事件让全国上下的学生都团结了起来。马相伯素来以“教育兴国”为己任,他深知清王朝衰败,国力衰微,必须兴学,才能开民智,因此,他在中国建立了第一所私人大学,名为“震旦”大学,“震旦”取“旭日初升,前途光明”之意,梁启超曾言:“今日,我之故土,有一所完整而有条理的私塾,这真是令人欣喜若狂。”

震旦学院是中国最早的一所私立大学,它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为学校精神,同时也是“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创办后不久,有一位山西少年,因为以“反诗”讽刺清廷而被人追捕,逃往上海,在绝望之中,他来到震旦大学。马相伯不仅欣然接纳,而且借着清廷无法搜查外国教堂的机会,对这些青年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这个人,就是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开创者,著名的四大书画家之一——于右任。

“不以空言抒愤,救国必先科学。”于右任将马相伯的教导铭记在心,多次强调:“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其后,于右任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更是把“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思想贯穿于其所办的教育事业,1905年春,也就是光绪三十一年,耶稣教会觊觎震旦大学的声名,欲将其改组成一所教会式的学校,并再次任命一位法国牧师为总教官,并修改了管理政策,制定了新的规则,以取得绝对的掌控权。

同学们知道这件事后,立刻表示抗议,并拆掉了校牌,所有同学都签了退学协议,马相伯再次支持了自己的学生,其后,在张骞与严复的大力支持下,马相伯带领学生们,于江南沿海另设复旦大学,这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的前身。

为国家多次捐款

辛亥革命期间,马相伯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依旧受到了不少政客的尊敬,在1914年,有一个学生为了安抚马相伯的丧子之痛,向其捐了一万块钱,不过,马相伯后来还是将这些钱捐给了启明女中,作为学校教学资金,九一八事件后,马相伯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四处游荡,为的就是让中国人民重新振作起来,当年,马相伯亲自出马,筹集到了10万元,并且将所有的款项都投入到了支持抗战的行动之中。

抗日救国“七君子”被捕后,马相伯虽已垂垂老矣,但仍积极参加营救行动,在马老的努力下,“七君子”终于从牢狱中被解救了出来,“我只是一条狗,只会狂吠,可我狂吠了一百年,也没有把沉睡的中国叫醒”。马相伯宁愿做一条“狗”,也要将这个国家从沉睡中唤醒,这才是真正的铁骨铮铮,真正的热血!

小结

马相伯从生到死,经历了整整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马相伯在松江的旧宅现在还保存着,它的大厅上有一块“生德堂”的牌匾,是1905年复旦创办时,当地民众送来祝贺时所作。

虽然马老在没有看到战争的胜利就去世了,但马老如果看到了如今中国的面貌,一定会十分欣慰,因为他一直期待着今天的中国,期待着中华的繁荣,而复旦的名字,也没让他失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震旦   中国   光绪   天主教   耶稣   复旦   卖国贼   上海   创始人   教会   学校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