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灭族?


公元479年刘裕的曾孙南朝宋国末帝年仅13岁的刘准被篡位的萧道成派人杀害,在临死前刘准曾感叹:“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

刘准的遗言就是希望再有轮回,愿生生世世不再生在皇家。刘准发出如此感叹,其实也是他的曾祖父刘裕给老刘家造成的业果,当初刘裕篡夺东晋皇位,不仅杀害了晋朝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还大肆诛戮晋朝皇室司马家族成员,宋元时期的史学家胡三省就此曾感叹:“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

虽然司马家族不得人心,但是刘裕大肆诛戮前朝皇室,也让自己的子孙后人品尝到了开启杀戮前朝皇室的恶果。不过当初刘裕诛灭司马懿的后人不仅是为了震慑天下门阀家族,也是为了想替子孙后代消除安全隐患,只是他万万没想到他开的恶头反而让子孙后代不得善终。


想当初司马懿虽然有直接篡位,但是司马懿把持魏国朝政时期就已经开始杀戮忠于曹魏的忠臣,到了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时期更是进一步加剧,司马师不仅大肆杀戮忠于曹魏皇室的忠臣还废除了魏帝曹芳,司马昭则更狠,直接把魏帝曹髦弑杀。

相比较之下司马昭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还算是比较厚道,没有对曹魏皇室大开杀戒。不过司马炎选择继承人选的不好,选了一个有点傻乎乎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继位,此后历经“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沦落,晋朝皇室只得南逃建立了东晋,数十年后东晋的大将刘裕直接篡位,也为司马家族建立的短命且混乱的王朝画上了句号。

而刘裕在建立宋国前后,不仅诛杀了东晋的最后两位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还大肆诛戮司马家族的后人,刘裕所做的这一切也都是为了子孙后代所考虑。


虽然据史料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第二十二世孙,但是刘裕这个汉朝皇室后裔比三国时期的刘备还落魄,在东晋时期刘裕的家族早已沦落为了低级士族,是标准的寒门家族。

刘裕的父亲刘翘只是郡功曹,属于是基层官吏,刘裕出生时母亲赵安宗就因难产而死,刘翘家中贫困,拿不出钱请乳母抚育刘裕,因此刘翘一度想将刘裕抛弃,幸亏刘裕的堂婶心善怜悯他,把他接到家中哺乳,就这样他才活了下来,可见刘家当时有多么穷苦。

后来刘翘也早逝,刘裕被继母萧文寿养大,没有父亲,全靠继母干农活,可以想见刘裕幼年时期的日子过得有多么贫苦。

不过贫苦生活没有使得刘裕消沉下去,反而使得刘裕更加有毅力,更加的想出人头地,因此长大之后的刘裕胸怀大志,还以孝顺继母闻名乡里。


不过出身寒微且贫苦的刘裕胸怀大志也没有用,在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重视家族出身的时代,尤其是东晋更是依靠着门阀士族才得以立足,所以朝廷的权力基本都掌控在门阀士族阶层,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那是难上加难。

像刘裕这样的寒门子弟想在当时出人头地那就只有参军,依靠军功或许成功的机会还能更大一些,刘裕本人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从戎参军,投身到了当时的精锐部队北府军中,成为前将军刘牢之所部的将士。

在北府军时期,刘裕作战骁勇,每次战斗必定身先士卒,他不仅勇猛,还十分有谋略,因此深受刘牢之的喜爱和器重,很快就被提拔为北府军中的一员大将。

当时的东晋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而司马德宗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痴皇帝,其智力比“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还低下,据《晋书》记载,司马德宗不仅有严重的口吃,还不知冷热和饱饿,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智力有严重障碍的人。


像司马德宗这样的痴皇帝自然不会让朝臣信服,所以这时候的东晋皇权极其衰微,公元402年,东晋权臣桓玄发动叛乱,废除了司马德宗,自建国号为楚,史称桓楚政权。

桓玄反叛后,刘裕的上司刘牢之被桓玄排挤打压,刘牢之忧惧之下自尽而亡,刘牢之自缢之后,北府军的主要将领都开始拥护刘裕,而刘裕眼看桓玄势力强大,只得带领北府军暂时屈从于桓玄之下。

后来桓玄不信任刘裕,一再对北府军进行赶尽杀绝的行动,最终激起了刘裕决定反抗桓玄的想法。

公元404年,刘裕召集北府军残兵一千余人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打出了反击桓玄,重迎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口号。

在东晋时期,核心权力阶层基本都被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首的门阀士族所垄断,桓玄正是门阀士族的桓氏家族代表人物。而刘裕出身寒门,代表着是寒门阶层,当时天下人对门阀士族垄断权力早已不满,因此当刘裕振臂一呼准备反抗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桓玄时,得到了很多寒门子弟的拥护。


很快刘裕就率领北府军击败了桓玄,并且迎回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刘裕此时地位和声望达到了顶峰,他当时已经就具备废掉司马德宗自立为帝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如此行事,而是改请武陵王司马遵总领百官摄政。

这么看刘裕是真的想安心效忠东晋皇室吗?当然不是,刘裕不是没有野心,只是当时时机并不成熟,桓玄败亡之后,东晋朝局动荡不安,民间更是百废待兴,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他们也是虎视眈眈,最关键的是刘裕出身寒门,得不到掌控权力的门阀士族拥护,所以他需要时间把这些问题都处理妥善才能称帝,因此他没有着急立刻称帝,而是继续在名义上尊奉东晋皇室,毕竟东晋皇室当时已经没有人能对他构成威胁。

后来刘裕以司马德宗和司马遵为傀儡,在幕后掌控大权,他对内打压门阀士族,大力重用有能力的寒门子弟,开创了寒门掌机要的政治局面,对外用兵先后攻灭了南燕和后秦,清除了东晋周边的敌对势力,使得东晋整体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

在公元417年时,刘裕两次北伐不仅收复了中原还掌控了部分关中地区,这些军功使得刘裕的威望无可复加,刘裕也顺利的获得了赐封九锡的殊荣礼遇。


这时候的刘裕自然也不甘心再屈居于智力低下的司马德宗之下了,于是很快他派人将司马德宗弑杀,并改立琅琊王司马德文为帝。

既然刘裕弑杀了司马德宗,为何又要改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这不是麻烦嘛。其实刘裕本来是有意称帝,但是他很迷信,当时有谶语言“昌明(指的是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的父亲晋孝武帝司马曜)之后有二帝”,因此十分迷信的刘裕认为晋朝不该亡,还得再有一个皇帝才能灭亡,于是才拥立了司马德文为帝。

公元420年,司马德文过渡了一年为帝,刘裕认为这时候晋朝该灭亡了,于是就派人写好禅位诏书让司马德文照抄禅位。司马德文也很识趣,很高兴的抄写了禅位诏书,并对人说如果没有刘裕,晋朝早就灭亡了,是刘裕延长了晋朝二十多年的国祚,所以他是心甘情愿让位。

司马德文当然不会是心甘情愿让位了,只是形势所迫,他表现得如此高兴让位就是希望刘裕将来能饶他不死,不过很可惜,即便他如何卑微的表现,刘裕也必须把他除之后快。


刘裕称帝之后降司马德文为零陵王,还派了心腹大将刘遵考名义上去保护司马德文,实际上就是监视。

而司马德文和智力低下的哥哥司马德宗不同,他十分谨慎且聪明,他担心刘裕会找借口杀掉他或者是暗害他,于是在封地十分小心谨慎,只与妻子褚灵媛住在一个屋中,几乎从不外出,连吃饭都让褚灵媛亲自采买和动手烹饪,从不吃外来食物。

司马德文如此谨慎确实让刘裕无从下手,后来刘裕只能收买褚灵媛的两个哥哥褚秀之和褚淡之,只要司马德文与褚灵媛生育儿子,褚秀之和褚淡之就想办法暗中将这个孩子害死,司马德文眼看着自己的儿子一个接一个莫名其妙暴毙,他知道是刘裕所为,但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平时行事更加小心谨慎。

最终刘裕忍不下去了,派人去暗杀司马德文,本来杀手是让司马德文服毒自尽,但是司马德文崇信佛教,他认为自尽的人在佛教中是有罪的,死后不得轮回,因此他坚决不肯自尽,杀手只能亲自动手用枕头将他闷死。


杀死司马德文之后,紧接着刘裕又派人在统治区内大范围捕杀晋朝皇室司马家族成员,就这样曾经叱咤三国时期的冢虎司马懿的后人遭到了灭顶之灾,他的子孙后代大多数被刘裕捕杀殆尽,只有极少数易姓改名隐居起来。

在刘裕弑杀司马德文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人会公然杀害已经禅位的前朝皇帝,还大肆捕杀前朝皇室成员,即便是胆大妄为的司马昭,他派成济弑杀魏帝曹髦之后,也不敢公开承认是自己想弑杀曹髦,还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借口掩饰,并把受他指使动手杀害曹髦的成济公开处以极刑。

相比之下刘裕不仅公然杀害禅位的司马德文,还下旨大肆捕杀东晋皇族成员,这绝对是开创了历史先河,所以胡三省才会称刘裕开了恶例,自此之后禅位之君很难善终。

刘裕在已经称帝,完全掌控局面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对司马懿的后人如此忌惮,非要对他们赶尽杀绝呢?


其实刘裕如此行事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点:

第一,刘裕靠武力上位,根基并不稳固。

要知道晋朝的建立是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的努力而形成,司马家族是靠玩政治手段才最终篡位成功。

刘裕则没有司马家族这么深厚的积累,刘裕从公元404年反抗桓玄开始算起,到420年称帝,满打满算也不过16年时间,而这16年时间中,刘裕主要是靠着绝对的武力才成功称帝。

在刘裕称帝的过程中,他没有像司马家族那样采用温和的政治手段,而是他为了节省时间和步骤采用了武力杀掉所有不服的人,所以他虽然称帝,但是根基并不稳固,人心并不是完全臣服,尤其是那些门阀士族。

东晋这些门阀士族完全是屈从于刘裕的武力之下,长时间下去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对刘裕起反抗之心,而门阀士族如果反抗刘裕最大的借口就是找到东晋皇室成员,打出恢复东晋皇权的口号来反抗刘裕。

所以刘裕为了不给自己和子孙后代将来找麻烦,他必须在登基之初就立刻杀光东晋皇室成员,让这些门阀士族失去可以利用的旗帜。


第二,刘裕诛杀司马家族成员也是为了警告那些门阀士族。

刘裕的崛起是当时的一大异数,上面说过当时的权力阶层基本都被门阀士族所垄断,像刘裕这种寒门出身的人很难有翻身的机会。而刘裕凭借自身卓越的能力,最终在门阀士族所垄断的时代开创出了一条属于寒门子弟的成功之路。

在上位之后的刘裕也认清了门阀士族的腐朽无能,他掌权时江南地区依旧是门阀士族垄断着仕途,所以他决定改变这种现象,他开始大量启用有能力的寒门子弟,但是寒门子弟掌权就触动到了这些门阀士族的利益蛋糕,自然是阻力重重。

所以刘裕决定破除门阀制度,而解决门阀制度的办法就是先从东晋皇室司马家族开始,要知道当初正是东晋皇室带着门阀士族南逃,依靠着门阀士族的支持才建立了东晋,而司马家族其实就是这些门阀士族之首。

一旦有事,将来这些门阀士族肯定是会重新凝聚在司马家族身边,因此既然刘裕想破除门阀制度,那就得先拿门阀士族之首的司马家族开刀,把司马家族屠戮殆尽,才能杀鸡儆猴,警告其他的门阀士族,这样门阀士族才不会再对刘裕启用寒门子弟进行阻挠。

最后刘裕在诛杀司马家族之后,果然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权力的垄断,开启了寒门子弟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第三,刘裕称帝时年事已高,他为了保障儿子也得除掉司马德文。

在公元420年刘裕称帝时,他已经57岁高龄了,这个年龄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已经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古代人很少有能活到70岁的人,所以刘裕担心自己活不长。

而刘裕生孩子却比较晚,他的长子刘义符当时年仅14岁,注定他留给儿子刘义符的过渡时间不会太久,试想一下,刘裕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住局面,如果他不久就去世了,他那年幼的儿子刘义符如何压制局面,又如何压制三十六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司马德文。

就看司马德文行事小心谨慎,如果刘裕突然去世,恐怕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刘义符的就是以司马德文为首的东晋皇族,所以不管是把司马德文留下还是留下司马家族,这都是对刘裕子孙后代的威胁,只有杀掉司马德文和司马家族的成员,才能不给门阀士族留下反抗刘裕子孙后代的借口。


这就是刘裕为何不顾恶名而要杀掉司马懿后人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他的统治需要,他既要震慑门阀士族,也不能给子孙后代留麻烦,所以就对司马家族斩尽杀绝。不过刘裕开创的这个杀害禅位之君的恶例先河也让他的曾孙刘准受了连累,刘准最后也被篡位的萧道成派人杀害,而萧道成正是学的刘裕。

虽然刘裕开创了杀害禅位之君的恶例先河,但他在后世并没有受到过多的指责,主要就在于司马家族本身就不得人心,也说明了以司马家族为首的门阀士族垄断仕途权力是多么让人反感。

因为司马氏自作孽不可活,刘裕不灭了司马氏一族,国家怕是还将继续乱下去。


司马懿作为厚黑学大师,他虽然没有篡夺魏国江山,但是他杀光了魏国忠臣,为他的后人篡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很让人诟病的。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把魏国宗室逼得没有半点尊严,最终到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掌权时,他就篡夺了魏国江山,建立了西晋。

司马炎前期倒是个不错的皇帝,在经济发展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他在后期开始放飞自我,变得骄奢淫逸起来,结果造成官员贪腐横行,党派崛起,宗室权利扩张,外族内迁问题也日益严重,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还有个很大的过错,那就是选择了傻儿子司马衷为继承人。

司马衷就是历史上那位“何不食肉糜”的皇帝,他毫无政治才能,他的皇后贾南风又是个善于搞事情的人,结果引发了司马氏诸王的内乱,为了争夺皇位而同室操戈,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就在司马氏诸王在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以匈奴人刘渊为首的几个政权开始入侵西晋,经过十数年的征伐,最终将西晋灭亡。


西晋虽然灭亡了,但以司马睿为首的一部分宗室和士族成员南迁并建立东晋政权,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遥相呼应,史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有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门阀制度很严重,司马氏对士族的依赖很强,没有士族的支持,司马氏是无法坐稳江山的。

王、谢、庾、桓四大姓氏先后登场,最开始是“王与马共天下”,后来谢氏也逐渐进入权利中枢,最后庾氏和桓氏也相继登场。

因为司马氏对四大家族的依赖性太强,所以四大家族几乎垄断了朝廷高官,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权臣,例如王导,戚庾,谢安,桓温和桓玄等人,西晋历代皇帝对这些权臣是又爱又怕,既用且防,但总体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说,东晋的矛盾就是皇室和门阀之间的矛盾,皇帝如果分享权力,那么门阀之间也可以维持平衡,国家也可以保持稳定;但如果皇帝想要搞中央集权,那么门阀就会发起反击了,甚至是篡夺司马氏的江山。

权臣当道,司马氏一族却不争气,除了司马睿好一点之外,其他人都很平庸。特别是西晋诸王,他们骄奢淫耻,除了争权夺利,祸害百姓之外,没有几个人真正有才能,这也是门阀士族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东晋虽然偏安一隅,但也十分有野心,他们时时刻刻想着收复北方,所以也数次北伐。不过打仗是要花钱的,所以南方百姓的负担就很重,于是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就比如说孙恩和卢循起义。

孙恩和卢循起义打乱了东晋北伐的部署,也对司马氏政权稳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个时候权臣桓玄站了出来,但他不是去平叛的,而是趁乱打劫的,他坐拥荆州富庶之地,兵多将广,很快就吞并了全国三分之二的领土,最后攻入建康,杀死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等宗室,然后废掉晋安帝并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

东晋的这一次灭亡,与其说是司马氏家族的灭亡,不如说是因为王谢庾三族衰落而造成桓氏一族一家独大之后的必然结果,因为司马氏没有士族的支持,基本上就是待宰的羔羊,没有半点反抗能力。

桓玄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政治平衡,却没有士族站出来反对他,这是为何?

因为孙恩和卢循起义的影响太大,到处都闹饥荒,那些腐朽的士族之人,没有任何生存的技能,他们只能抱着金银,穿着华丽的衣服,关着大门整家整家地饿死,他们除了自保之外,对于跟桓玄争夺帝位没有半点兴趣。

但是,桓玄也是个腐朽到极致的人,他也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兵多将广,暂时取得了政权而已。


不过这一切都被一个叫做刘裕的人看在了眼里,他虽然出身寒门,但他深知门阀士卒已经腐朽不堪,一击即溃,所以他觉得自己崛起的机会就在眼前。

刘裕出生于363年,是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家族在西晋时期跟随晋朝宗室南迁,属于低级士族,只比老百姓的地位高一点。

刘裕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因为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去世,他的父亲甚至连请个父母来照顾他的钱都没有,可见他的家族没落到什么地步了。

刘裕稍稍长大之后,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日子过得不比刘备好。刘裕虽然很贫穷,但他却很有志气,他总是期望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从而改变家族的命运。

但是,这件事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朝是很难实现的!因为那时候一个人出生在什么阶级的家族,他这辈子就注定只能干这个阶级之人干的事情,想要让家族地位上升,除非是政权被颠覆了,一切推倒重来!

然而,刘裕出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这就意味着机会很多。

399年孙恩起义,刘裕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果断投军,成为了北府军前将军刘牢之手下的一个小将领。

刘裕的才能很快就展现出来,他屡次率军跟孙恩作战,取得了很大的战功,还逼得孙恩投海自尽,他因此受到朝廷赏识,成为了一名北府军的一名中级将领。


402年桓玄领荆州兵作乱,刘牢之率领北府军对抗桓玄,不料桓玄兵力强盛,刘牢之无法抵抗,刘裕最终攻入建康,建立了楚政权。

刘牢之惧怕桓玄找他秋后算账,于是自杀而死,桓玄之兄桓修成为北府军首领。刘裕审时度势,投靠了桓玄,因此得以保存。

桓修虽然名义上是北府军的一把手,但刘裕在北府军中的声望更高,所以他其实权势更甚,桓玄也不敢小觑他,所以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成为了北府军的实权派。

投靠桓玄只是权宜之计,刘裕只是想借此机会积蓄力量,从而对桓玄发起反戈一击。

孙恩死后,他的妹夫卢循也拉杆子起义,桓玄便派遣刘裕去镇压。

桓玄的妻子刘氏是个能有见识的人,她见刘裕不是等闲之辈,必有异心,所以多次劝桓玄杀掉刘裕,但桓玄依仗刘彧带兵打仗,所以没有听从刘氏之言。

等卢循起义被平灭之后,桓玄觉得天下大定,便开始大肆排挤北府军中旧将,结果搞得北府军中人人自危,许多将领因此聚集到刘裕身边,并跟他密谋反叛桓玄。

404年,刘裕以打猎为名,带着一千七百多人离开建康,在京口发动起义,消灭了驻扎在当地的桓楚及其部众。紧接着,众人推举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老百姓和寒门中人都纷纷响应。


刘裕作为寒门低级士族的代表,让广大的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看到了希望,这是刘裕一呼百应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晋朝几十年来都是门阀士族所掌控的,社会虽然固化,但这并不代表底层人民没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之所以不反抗,就是因为没有人牵头,而刘裕的出现恰好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桓玄听说刘裕起兵造反了,于是派兵镇压。但桓玄小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其军中许多将领都是北府军旧将,再加上刘裕又是个能征善战之人,所以刘裕屡次击败桓玄之兵,他的部众也越来越多。

当年四月,刘裕攻入建康并杀掉桓玄,复立晋安帝。

至此,刘裕已经占据了八个州,他也被推举为都督八州诸军事,总领百官行事,成为东晋实际上的统治者。

东晋末年,朝政腐败,百官放纵,门阀当道,天下分裂。

刘裕当权之后,不但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还严格约束百官,将门阀全部排除出权力中枢,然后任用寒门中有才能之人主事,朝廷风气因此大变。

刘裕还大搞土地改革,让老百姓有田地耕种,还禁止豪门大族兼并土地。

由于国家百废待兴,所以刘裕还减轻徭役和赋税,并鼓励穷人读书,改革人选选拔制度,制定考试规章制度,这样朝廷就可以获得更多有真才实干的官员了。

经过刘裕的一系列改革,东晋的门阀制度基本上土崩瓦解,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了,国家实力也取得了极大提升。

当然,刘裕也是个有抱负的人,他虽然已经实现了改变家族命运的愿望,但他也深知国家还有大片领土没有收复,所以他决定为此努力奋斗一把。


前409年,北燕皇帝慕容超继位,他开始频繁骚扰淮河以北地区,刘裕领兵出征,将北燕彻底消灭,慕容超也被押送到建康斩首。

在消灭北燕之后,刘裕再接再厉,先后灭亡谯蜀和仇池等国,收复了大片领土。

不过,由于刘裕常年领兵在外,晋朝宗室逐渐掌握了部分军权,就比如说司马休之就占据了富庶之地荆州和扬州,掐住了建康的咽喉。

随着司马休之的逐渐做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她想要杀掉刘裕,将司马氏的天下给夺回来。

可刘裕岂是那么好惹的,他果断杀掉了司马休之在建康的次子司马文宝及侄儿司马文祖等人,然后发兵荆州,不到一月就击败了司马休之的四万大军,收复了荆州和扬州。

不过,司马休之这个没出息的,在战后之后为了保命,竟然跑去投靠了前秦,成为了晋朝的叛徒。

随着司马休之的败亡,标志着自桓玄叛乱以来各地割据势力的完全终结,东晋再次完全回归统一,并且国土面积还增加了不少。

因为这份功劳,刘裕被任命为都督二十三州诸军事,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诸军事,并获准开府置官,且获得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至此,刘彧登上人生巅峰,他一人掌握晋朝的所有军队,成为了自晋朝建立以来权势最大的一个人。有人就对刘裕说,您一个人支撑着整个朝廷,皇帝早已形同虚设,您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呢?

刘裕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功绩不够大,如果贸然篡晋,恐怕人心不服。

事实上,随着司马休之的败亡,晋朝宗室已经没有任何存在感了,晋安帝也被刘裕家族完全架空,朝廷所有政令都出自于刘裕之手,文武百官也都唯刘裕之命是从,刘裕如果自立为帝,完全没有人可以阻止。

但是,刘裕是个有清醒头脑的人,他觉得只有自己取得了前任所无法取得的成就,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于是在416年的时候,刘裕领兵十万,发起了对后秦的战争。金国一年多征战,刘裕攻入后秦首都长安,活捉了后秦皇帝姚泓,后秦就此灭亡。

后秦是五胡十六国中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占据着晋朝关中旧地,是东晋一直想要收复而不得的地方,刘裕却办到了,功劳不可谓不大。


刘裕班师回朝之后,满朝文武都对他称赞有加,纷纷建议封赏他,晋安帝最终封他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衔,以十郡建“宋国”,封为宋公,并受九锡殊礼。

刘裕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也知道自己称帝的时机到了,便开始积极谋划篡位事宜。

419年1月,刘裕派人杀死了30岁的晋安帝司马德宗,立他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也就是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

按道理说,刘裕应该立一个年纪小的皇帝过度一下才对,可是司马德文那时候已经二十三岁了,刘裕干嘛要立他为帝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司马德文是个胆小如鼠,毫无原则,一昧苟延残喘之人,比他的哥哥司马德宗更加懦弱,比较好掌控。

司马德文仅仅在位一年,刘裕就派人拿着禅位诏书去找他签字盖章,他不但不恼怒,反而欣然接受,还夸赞刘裕是延续晋朝多存活二十年的大功臣,自己心甘情愿禅位给他。

实际上,司马德文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什么,所以试图用积极配合的态度来自保。

420年,刘裕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司马德文则回去继续当零陵王。


比较搞笑的是,司马德文离开皇宫的时候,文武百官都去向他告别,然后回去朝拜新皇帝刘裕,一切都那么安静祥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为什么没人反对?

原因很简单,因为司马氏统治期间,本就没什么作为,已经完全失去人心了,而刘裕则挽大厦之将倾,给了天下人以生存的空间,大家都很感谢他,所以也都支持他。

对于老百姓而已,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支持谁。刘彧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这是司马氏办不到的,所以老百姓自然就支持刘裕了。

当然了,也无人可以跟刘裕对抗,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一小部分反对势力不敢在刘裕实力强盛的时候站出来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裕成为皇帝之后,对东晋宗室自然是不放心的,所以他决定将司马氏一族尽数铲除。

让刘裕不放心的其实也不光是司马氏一族,而是整个东晋的门阀士族。

刘裕本人出自于寒门,他深知门阀士族统治的根基深厚,所以他在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就开始打击以王谢庾桓等家族了,这些家族之人都无法在朝廷担任高官,只能在底层担任小官,门阀士族因此没落。

在搞定门阀士族之后,刘裕也称帝了,所以他便开始打击司马氏家族,司马德文是他首要的目标。

司马德文退位之后,回到封地秣陵生活,但他骄淫奢侈惯了,平时的生活起居跟皇帝没有两样,刘彧本就想杀他,他还如此作死,实在是看不清形势。

不过,司马德文也知道刘彧要对他下手,所以就整日个老婆褚灵媛躲在房间里,刘彧一时无法下手。


刘彧便买通了褚灵媛的两个哥哥,当褚灵媛生下一个男婴之后,她的两个哥哥就偷偷将孩子处死。

司马德文因此更加惶恐,防备心更强,刘彧见暗杀不可行了,所以就派人带着毒酒去将他跟褚灵媛毒杀。

紧接着,刘彧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捕杀司马氏族人,只有少数人存活,他们逃走之后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生活。

据记载,司马氏族人多半改名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和程氏,只有少数人保持司马这个姓氏。

可以确定的是,司马氏一族并没有被全部杀绝,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司马氏一族的规模太过庞大,且分散在全国各地,不是那么容易全部找到的。

过刘裕的打击,司马氏一族就此没落了,再也没有任何威胁了。刘彧还借鉴了是暗示的失败经验,削弱藩镇,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政权得以稳固。


刘彧称帝之后,因为他深知百姓疾苦,所以长期保持着他勤俭节约,清简寡欲的生活作风,还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国家因此越来越富足。

刘裕虽然开了篡位之后消灭前朝皇室的风气,但他的这一举动似乎并未遭到历史过多的指责,我想着跟司马氏失人心而刘裕得人心有很大的关系吧。

刘裕总体而言也是个好皇帝,对历史的功劳还是很大的,不过他的子孙就不怎么样了,简直是一地鸡毛,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司马   士族   门阀   晋朝   寒门   宗室   东晋   皇室   后人   皇帝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