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门阀政治

东汉王朝建立160年后,黄巾之乱爆发。当地强大的武装力量很快镇压了农民起义。不过,强大的势力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强大。以前他们只是与政治结合,现在他们进一步控制了军队。中央政府因此彻底丧失权威,国家进入以强大武装力量为主的军事割据时期。

各地军阀战争的结果是:曹操集团占领了北方的黄河流域;刘备集团占领四川、汉中地区;孙策、孙权集团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人都是在强大地主的支持下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没有一个出身于最尊贵、最富有的家庭。这也说明,经过数百年的世袭权力,豪门家族已经变得非常腐败,无法培养出才华横溢的乱世英雄。

三大军事集团领导人相继采取了一些遏制强权的政策措施。由于国家不统一,他们不可能像汉武帝那样采取彻底整顿权贵的措施,否则政权就有被内外势力勾结而推翻的危险。公元220年,汉朝宰相、北方军事集团首领曹操去世。其子曹丕与权贵家族达成政治协议:建立“中正九品制”,主要以出身高贵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也就是说,他否定了父亲的抑权、任人唯贤的政策,在制度层面上重新承认了权势家族的政治特权。作为回报,这些大家族支持曹丕称帝,迫使汉献帝退位,汉朝灭亡。

曹丕背叛了父亲的政治路线,结合权贵政治篡夺了皇位。同时,也为他的魏王朝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曹家并不是什么豪门。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只有一代人的积累,不能算是一个“家族”,也不能算是一个“士族”。尤其是曹腾,属于宦官集团,深受权贵家族的瞧不起。

君子世家大族必须世代为官,拥有大量的土地。有一个由无数大中小强大地主组成的家族集团,依靠家族共同的政治经济实力支撑权力。和司马氏一样,他们的祖先在项羽时期就被封为王,后来他们的子孙世代居住在河内。他们是该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东汉中后期,每代都有尚书以上的官员,因此可以称为权势家族。 。太监只是最贫困家庭的孩子,被迫阉割入宫。他们直接从皇帝那里获得权力,这与豪门的权力来源本质上是冲突的。曹操的父亲虽然是“三公”,但曹操本人却只是一个仪郎小吏。作为国家级领导人的儿子,这个职位已经算很低了。

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亲自拉起队伍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北方。兵权在他手里,各大豪门都只能向他低头。他们仍然像对待汉武帝一样,在“继承人”问题上做文章。他利用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机会,与两位继承者结成政治联盟。曹丕主要依靠司马氏,曹植主要依靠弘农杨氏和清河崔氏。最终,无论谁上台,宗族政治一定会恢复,不是因为继承者的政治立场,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曹操的军事权威,而如果他们想要顺利执政,就必须有支持氏族的。

曹操决定让曹丕继位后,就杀掉了杨家和崔氏的代表人物杨修和崔琰,但这并没有什么效果。九品中正制度建立后,各大豪门迅速联合起来对付皇帝。曹家毕竟不是权贵士族,大家都觉得政权还在自己手里。魏国建立四十六年后,势力强大的司马氏效仿曹丕之法,逼迫曹欢退位,建立晋王朝。

晋王朝是纯粹由权贵家族建立和统治的政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这些特权家庭已经变得非常堕落。家族上层自出生衣食无忧,就等着朝廷为官做事,根本不知道民生受什么苦。司马衷听说农民因缺粮而饿死,就问:“为什么不吃肉呢?”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个笑话。所以,晋王朝从一开始就没有新王朝的创新气息。它能够统一中国,主要是因为南方的政权也被权势家族控制,同样腐朽。当地的势力对维持刘备、孙权后裔的统治不感兴趣,而是对“中正九品制”敬佩不已。北军一到,就投降了。

国家统一刚刚完成,晋王朝内部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为了争夺皇位,司马家族的八位皇子在各自强大势力的支持下展开了内战。这再次证明封建制度无法维持国家统一。如果任由土豪掌控军队,国家必将陷入混乱。

商周时期,基本上维持了封建制度,没有发生全国性的混战,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同地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并不发达。物流物资运输线路跟不上。所以,这种分封状态只能勉强维持。实质上,中央政府只是最强大的诸侯国,组织各国共同对抗蛮族入侵;它还充当仲裁机构,协调诸侯国之间的冲突,减少内战。

周朝消灭了商朝。事实上是周部落击败了商部落,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商族的人们被迫迁移到中国各地。他们失去家园后,开始利用原有的部落关系,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做生意,所以后来的商朝人被称为“商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可以养活更强大的军队,开辟了更多的道路,跨国长途物资运输的成本大大降低,“商人”可以轻松地在各诸侯国之间做生意。此时,分封制度就失去了生产力的基础。诸侯国开始互相争斗,各大诸侯国不断吞并周围的小国。到战国末期,粮食生产和运输条件可以支撑数十万兵团在整个黄河流域自由活动,中国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取代了封建领主的封建制度。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典型案例。

魏晋时期,农业生产和道路交通更加发达,各地封建割据势力随时可以派兵到处作战,不可能和平共处。任何势力只要稍微强大一点,就会趁机消灭周围的弱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这就是所谓“在榻之侧,怎能让他人酣睡”的意思。

中原混战,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创造了条件。公元315年,晋王朝建立50年后,首都洛阳被匈奴攻陷,被迫迁都南京。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在北方,五大少数民族和汉族相继建立政权,并不断相互争斗,史称“五乱中国”。阶级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汇聚在一起,相互冲突、杀戮,整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

居于江南的东晋帝国仍然继续搞家族政治,内部始终动荡不安,直到公元420年在军事政变中灭亡。此后,中国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在此期间,宗族政治没有变化。

“中正制九品”时期,即魏王朝、西晋、东晋、宋、齐、梁、陈时期,权贵家族过着十分安逸、腐败的生活。生活。他们不懂百姓疾苦,不懂人生理想,天天醉生梦死,养育了一大批文人墨客,玩弄诗词、书法、音乐等东西。由于他们从出生起就不缺钱,所以骄傲自满,轻视物质生产生活,形成了所谓的“魏晋时期的风范”。

比较典型的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出生于山东崛起的豪门琅琊王家族。西晋战乱期间,全家集体南迁。由于拥立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有功,他们成为东晋最优秀的大家族之一。当时有“王马共天下”之说,即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拥有天下。王羲之父子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他们除了练书法什么也做不了,但国家还是根据出身给他们封了高官,担任都督、将军。他们既不懂政务,也不懂打仗,却拿着国家的俸禄继续玩书法,并聚集一大批“名人”整天吟诗作赋,喝酒玩乐,然后感叹人生很短。著名的《兰亭序》就是这样写成的。

琅琊王家族还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名叫王衍。他是西晋末年的宰相。最著名的典故是:“钱”这个词从来没有从他嘴里说出来,因为他认为钱太庸俗了。有一天,他的妻子趁他熟睡时在床底下堆铜钱跟他开玩笑,以为他醒来后看到肯定会说“钱”。结果他起身就说:“把闷东西去掉”,也就是“把这个增添闷东西的东西去掉”。后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学王衍,称钱为“阿都物”,以示高贵。

西晋灭亡后,王衍被俘,敌将石勒问他西晋灭亡的原因。但他说我学老庄哲学,从来不问国家大事,一无所知。出身社会最底层的石勒,从小就被卖为奴隶,父母也在暴政的迫害下死去。他一听,勃然大怒,说道:“你是国家的宰相,当了几十年的高官,居然声称自己完全不懂国家大事,好好的一个国家。”就是被你这样的人压垮了!”于是石勒把他活埋了。

所以说,魏晋时期的所谓“门阀风范”并不是什么值得景仰的好东西,而是权势阶级腐败生活的产物。王言的“风范”是基于石勒这样的普通人的悲惨命运,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些“魏晋名人”之所以自诩为“魏晋名士”,并不是他们真的不喜欢金钱和权力,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而是金钱和权力来得太容易了。

举报/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中正   司马   门阀   时期   政治   王朝   西晋   东晋   权贵   魏晋   强大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