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为何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太平军北伐?


太平天国当年的北伐,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因为整个北伐过程中,不仅安排的军队数量过少,想要达到清廷的国都北京,却仅仅安排2万多人,这样的战略布局,看起来有点像个笑话。

不仅如此,作为太平天国中军事才能数一数二的杨秀清而言,在这次北伐中,只是安排了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个不算多么厉害的将领去进行北伐,可以说所有的安排,看起来都显得有些不太合理,那么杨秀清究竟是为何会这样安排呢?


太平天国北伐的大概过程

在太平天国去到南京之后,杨秀清经过深思熟虑,开始布局北伐,试图安排2万兵马进行北伐,直逼清廷国都北京,杨秀清对北伐军的战略要求十分简单,整体就是遵从“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的原则。

这种战术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流动作战,不会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时间过久,也不会贪恋攻城,每个地方就是随便打一下,打得过就胜利,打不过就迅速逃跑,就算胜利了也不会留下人来继续守住城池。

太平军就是按照这样的战略方针,从浦口出发,途经安徽、河南、天津,最后直逼北京,在开始阶段,太平军还只有2万多人,等到打到北京的时候,这支队伍数量已经达到十多万了,不过这十多万人当中,真正能够打仗的,其实数量还是十分有限。

正因为战斗力有限,去到北京之后,清廷自然会引起足够重视,立即安排大军应对林凤祥以及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军,在清军的火力攻击下,最终太平军全军覆没了,北伐就此拉下帷幕,宣告结束。

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是充满疑惑的,当时太平天国内部其实还有很多厉害的将领,为何杨秀清要安排林凤祥和李开芳呢?还有太平军军队数量其实还是很多的,为何只安排2万人去北伐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分析。

杨秀清为何安排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人北伐呢?

从各种关于太平天国的史料记载中,我们会发现,在北伐之际,杨秀清安排的两个将领林凤祥和李开芳,其实不仅没太多战争经验,在太平天国的将士排名中,也不算多么靠前的。


当时太平天国中,厉害的将领有杨秀清、韦昌辉、秦日钢、石达开等人,这些人除了石达开被安排率领大军去西征之外,其余的都没有什么事情做,可是杨秀清却没有安排其中任何一个去北伐,足以说明,在杨秀清看来,北伐是不重要的,至少没有西征那么重要。

既然北伐不算重要,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安排特别厉害的将领去领导了,可是剩下的可用之人也不算少,为何杨秀清偏偏安排林凤祥和李开芳呢?实际上在我看来,这就涉及到杨秀清的野心了。

林凤祥和李开芳是肖朝贵的部下,当年跟随肖朝贵一起南征北战,深得肖朝贵的信任,肖朝贵在太平军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他没有去世前,甚至一度超过了杨秀清,就算是他在长沙战死之后,部下李开芳以及林凤祥,还是基本可以代替肖朝贵的,曾经的那些队伍,依旧还是会听从两人的号召。


也正是这一点,对杨秀清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当时杨秀清打算军政大权一手抓,要是肖朝贵的旧部继续支持李开芳和林凤祥,将会对杨秀清的大权独揽产生威胁,这样一来杨秀清的野心就难以得逞。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杨秀清安排李开芳和林凤祥两人去北伐,就是最合适的了,在杨秀清看来,北伐可谓凶多吉少,可是为何没有人站出来阻止杨秀清北伐呢,太平天国内部难道看不出来杨秀清的野心?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有趣的,我们可以结合杨秀清安排2万军队去北伐一事来继续详细分析一下这次北伐为何非要进行呢?

为何只安排2万人去北伐

前边分析了,杨秀清安排李开芳和林凤祥去北伐,其实是有自己私心的,这种私心大家应该都看得出来,可是为何太平天国内部的那些高层不去阻止呢?难道是这个时期杨秀清已经大权独揽了?

事实上这个时期杨秀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大权独揽,只是北伐一事,原本就是太平天国用来忽悠清军的一个手段而已,为何这么说呢?

当时太平天国虽然定都南京了,但是南京周边,清军早就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以此来威胁和制约南京城中的太平军,要是太平军没有办法转移清军的注意力和火力,南京此时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

正是考虑到了南京的安全,太平天国高层才会决定用北伐这样的手段来转移清军注意力,可是北伐不能严重损耗太平天国的实力,也不能太过于随意,无法引起清军的注意力,因此才会派出2万太平军开始北伐。


当时太平天国内部虽然兵力还是比较多的,至少也有十几万,可是面对当时太平天国的处境,南京内部需要有人保卫,还有石达开的西征也需要军队,这样分配下来,北伐的军队数量自然是很少的了,能够分配到2万军队,都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想要更多军队参与,从太平天国当时的实力来看,是不允许的。

安排了2万军队之后,杨秀清明白这些军队要是和清军硬碰硬,估计很快就会团灭,因此才会制定了流动战术,这样一来太平军才可以有效制约清军和引起清军的注意,只是杨秀清没有想到,李开芳和林凤祥两人的战斗力还是很不错,居然真的一路打到了北京。

这支队伍,能够顺利打到北京,实际上已经算是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清军也确实被分散了很多注意力,南京也安全了很多,可是这支队伍打到北京,也就意味着他们无路可退了,当时太平军想要派出军队去支援北伐军队,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才导致北伐军队最终全军覆没。


结语

太平军的这次北伐,不管是从杨秀清本人的利益而言,还是从太平天国内部的利益而言,实际上都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了,他们虽然只有2万多人,但是却有效转移了清军注意力,让南京转危为安,杨秀清安排李开芳和林凤祥去北伐,一开始就存在私心,可他们两人的表现完全超出杨秀清预期,这样一来,就算杨秀清利用了他们,太平天国内部的高层也不会有所怀疑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太平天国的北伐可以说是其前期的一大失误,虽然损失的人马不算多,2万人左右,但这2万人也基本是太平天国的精锐主力,按照当时的说法,这2万人都是清一色的从广西出来的老兵组成,也就是太平军常说的“老广西”。丧失这样一支精锐生力军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北伐的大概经过

在北伐之初,当时太平天国高层对于北伐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不但派出的部队不多,而且领头的也不是太平天国的真正高层人物,根据李秀成在其《自供状》中的排名来说,林凤祥和李开芳在当时的太平天国中排名在六、七位的样子(第二位为东王杨秀清、第三位为西王萧朝贵、第四位为南王冯云山、第五位为北王韦昌辉、第六位为翼王石达开、第七位为燕王秦日纲,因为之前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都先后战死,所以排名就往上顺了两位),如果要真的重视的话,那么派出的至少应该是一位带王字的高层人物。如太平天国的西征,领头的就是翼王石达开。


而北伐军能一路打到北京附近,也并不是说一路上攻城略地,然后一个一个地占领着打到北京的,而是按照杨秀清“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的战略方针作战的。按照这样的作战方针,其实就是流动作战的意思,这种作战方针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北伐军必然失败,因为以2万人的人马即便是运气非常好,一路打到了北京,就算占领了北京,北伐军也要面对清军大批部队的围攻,而一路上没有占领城池,那么这支深入的孤军就得不到任何的后勤供给,增援部队还要从南京一路打到北京,增援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后来杨秀清连续派出增援部队没能成功的原因,孤军深入的北伐军最终只能被困死。

当然,在北伐的途中北伐军也招了不少人加入到队伍当中,整个北伐军也一度扩张到了号称几十万人之多,但是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这么多的部队也就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这种情况下人数多就是累赘,也起不到战斗力的作用,其实北伐军在一路上招募的部队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不过这一切在北伐军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明显,北伐军从浦口出发,经安徽进入河南,之后横渡黄河,一路转战打到了天津附近的静海,这一举动一度震惊了整个清廷。当时北京就有十多万人迁出了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也一度冷清。

北伐军能一路打到北京附近,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清军战斗力实在太差。根据当时的记载,即便是号称清军精锐的黑龙江马队,在对战北伐军作战的时候也是直接就丢盔弃甲,一路行乞回到了北京,一时间北京城乞丐遍地,这些乞丐其实都是组团跑回来的八旗精锐。

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咸丰任命了八旗中唯一还能打的僧格林沁为主帅,全权负责对战北伐军。而僧格林沁则改变了战法,以往都是派部队跟北伐军死磕,他不这样做,而是采用了围困的方式,这个方式被证明对付北伐军是非常奏效的。


当时林凤祥的北伐军打到静海、独流的时候便陷入了僧格林沁的重围,恰好这个时候北伐军的运气也不好,遇到了大雪天气,北伐军由于缺衣少穿,冻死冻伤了不少(其实这也是流动作战的缺点,部队缺乏补给)。而僧格林沁围困北伐军以后也不与北伐军作战,就是围困,等到弹尽粮绝了再发动进攻。面对僧格林沁的围困,林凤祥最终选择了突围,而僧格林沁一路也只是追打北伐军,并不断地围困,林凤祥撤到埠城的时候再次被僧格林沁围困,然后就是车轮战,打的北伐军精疲力尽。

到了北伐的后期,清军方面的战术是对路了,情况就直接扭转了,哪怕当时咸丰不断地下命令要僧格林沁总攻,但僧格林沁还是按照着他既有的战术去打,最终拖垮了北伐军。

在面对北伐军的危机局面,东王杨秀清其实也是压力山大的,毕竟派出去的是2万多的“老广西”,是太平军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真损失掉了打击就太大了。但救援的时间也很晚了,直到北伐军打到天津的时候才开始派兵救援。杨秀清先是派了曾立昌等人前去救援,曾立昌也打到了山东临清,一度离埠城只有200公里,结果被清军打败,曾立昌也在战斗中战死。之后的救援就都没有曾立昌这么顺利了,连燕王秦日纲前去救援都被打了回来,北伐军最终也就彻底断了援军。

只派2万人北伐的原因分析

个人观点,杨秀清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的2万多人北伐,其目有以下几点:

一是杨秀清打削弱西王萧朝贵的存留势力,确保自己在朝中一家独大。其实林凤祥和李开芳都是原先西王萧朝贵的势力。在太平天国的高层领导人中我们也知道,能够附体的只有两人,一人是东王杨秀清,属于“天父附体”,另一人就是西王萧朝贵,属于“天兄”附体,这种附体的把戏虽然今天我们是不会信的,毕竟都属于“跳大神”那种事情,但当时的人都非常相信,可以说如果西王萧朝贵能一直活着的话,他也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东王杨秀清,不至于会让杨秀清后来一家独大,连天王洪秀全都完全不放在眼里了。不过想来也有些滑稽,如果杨秀清“天父”附体的同时,萧朝贵再来个“天兄”附体,不知会是什么场景?

虽然萧朝贵在长沙战死了,但他还留下了相当的势力,林凤祥和李开芳就是这股势力的班底人马,他们在当时的太平天国朝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也能制约杨秀清。

如果林凤祥和李开芳留在朝中,那么对于杨秀清的大权独揽其实是个威胁,或许一开始杨秀清也只是想把这班人马派出去打,并没有想置他们于死地,只要他们不在南京附近就行了。或许杨秀清一开始也不指望他们真的能打到北京,也不指望他们能拿下北京,只要牵制住北方清军的部队,减少南京方面的压力就行了。不想北伐军真的打到了北京附近。

二是当时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并不多,动员北伐的2万精兵已经是下了很大力气了。当时太平天国的精锐来说,总共在5万人左右,2万人西征,2万人北伐,留了1万人驻防天京,也就是说,派2万人北伐其实是动员了能动员的所有精锐,虽然我们看起来人数不多,但对于当时的太平天国来说,是拿出了家底了。


三是当时太平天国的重点并不在北伐,而是在天京周边及西征上。当时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直接威胁到了天京城的安全,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天京的安全就要攻占长江中上游的城市,于是就有了西征。对于天京的安全和西征,是当时太平天国最为重视的地方,北伐的目的恐怕也不是要攻占北京,而是牵制北方的清军,使其不能南下而已,说白了,北伐还是为保证天京安全和西征服务的。

杨秀清作为一位出色的战略家,他心里其实非常清楚,2万人不可能能拿下北京,要林凤祥等人打到北京,也只是让他们去尽量扰乱清廷的部署,一开始杨秀清很可能根本就没有指望他们拿下北京。


所以综合以上,我认为最接近太平天国北伐真相的情况应该是,一开始太平天国就制定了以天京的安全为中心的战略,确定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其实是为天京的安全服务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牵制北方的清军。至于要他们打到北京,流动作战,其实就是为了搅乱北方清廷的战略部署,用最少的人马,达到最大的牵制效果。只是没想到林凤祥和李开芳太能打了,竟然真的打到了北京附近,只是打到这个份上,要叫他们回来也来不及,救援也救援不了,最终才导致了北伐军的全军覆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太平军   西王   太平天国   僧格林沁   北伐军   作战   南京   精锐   祥和   北京   林凤祥   杨秀清   李开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