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被太监宫女们养大的皇帝,他比朱元璋朱棣更有格局

明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历经十六位皇帝,这些皇帝中,有着从放牛娃一步步登上帝位的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有起兵逼宫、夺取帝位后开创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朱棣,而成就能够比肩这二位的皇帝恐怕只有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虽没有经历过他们百战创业的戎马生涯,但却是一位奋发有为的守成之君,而他早年所经历的坎坷并不比这两位少,继位后他的勤政、宽容、敬重贤臣、体恤民生,赢得了儒家士大夫的一致好评,被视作清明治国的典范,明朝人甚至将朱佑樘比作周文王、汉文帝和宋仁宗。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认识这位历史上少有的仁德之君。

幼年的坎坷经历

朱佑樘的出生和幼年时光,可以说是宫廷阴谋争斗中的一段传奇,成化初年的大藤峡之战中,政府军队俘获了许多瑶族子女,其中,面貌姣好的女子则被送入皇宫,朱佑樘的母亲纪氏,正是被俘送入宫中的瑶族士官女儿。

纪氏为人聪慧、知书达理,后来偶遇成化皇帝,遂被宠幸,怀上了朱佑樘,成化皇帝的另一位宠妃万贵妃得知后,便千方百计加害纪氏,朱佑樘出生时,头上一寸左右没有头发,据说就是万贵妃所赐药汤损伤了胎儿。

戊化六年(1470年)七月,在已被废黜的吴皇后、宦官张敏、怀恩以及宫女的保护之下,纪氏在宫中一个极偏僻的名叫安乐堂地方生下了朱佑樘朱佑樘就这样被秘密地带到人世,在母亲纪氏和一众宫女太监的护佑下成长起来。

后来有一次宦官张敏为皇帝梳头,望着镜子,成化皇帝叹道:“我的头发已经开始花白,却还没有一个子嗣。”

张敏听见这话,猛地伏地叩头,称道:“皇上有子。”遂将朱佑樘的下落告知皇帝。

而听说成化皇帝要到安乐堂来接孩子,纪氏很是欣喜,对朱佑樘说:“来人之中衣着黄袍的便是你父亲。”朱佑樘一眼就认出了父皇,径直走到父亲怀中。

几个月后,朱佑樘被立为太子,但不久,母亲纪氏就死了,刚拥有父亲的朱佑樘又失去了母亲,幼小的朱佑樘此后便由祖母周氏抚养长大。

老来得子的成化皇帝很重视对朱佑樘的教育,任命最博学的大臣担任东宫讲读官,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即便其贴身太监,也能够规训朱佑樘的读书。

成年的朱佑樘,在诗、琴、画上都有颇深的造诣,他行事也很规矩本分,连每天的纸墨笔砚都很规矩地摆放。

幼年的经历,让朱佑樘的性格有着恬静而内向的一面,为人简言慎动,涵养充实,更出人意料的是,他一生只有一位皇后,而没有其他嫔妃,每日与皇后一同起居。这些都让群臣大加赞赏,而最让他们欣赏的,是朱佑樘处事的格局的以及礼遇贤臣的传统。

为君之后的贤明作为

明朝自英宗朝开始,积弊丛生,日甚一日,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 八月,成化皇帝去世,谥号明宪宗,朱祐樘年少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

朱佑樘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不果断革除弊政,那么必然会危及到他的统治,因此,孝宗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弘治中兴”。

首当其冲的便是整顿吏治,孝宗继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整顿朝纲,对一些阿谀逢迎、结党营私的官吏进行严厉制裁,朱佑樘也不失为一代英主,他知人善任,以网罗能人,招纳贤才为急务。

明孝宗在位期间,名臣辈出,他对待大臣,总是像对待家人一样温和,不受谗言,虚心纳谏,大臣间有诗称赞朱佑樘之礼遇臣下,说:“近臣常造膝,元老不呼名。”

皇帝尊礼大臣,大臣则竭力图报,所以,这一时期的名臣迭出,未尝不是朱佑樘礼遇贤臣的结果。

朱佑樘除了信任大臣外,也重视对群臣的考察,在他即位后,罢免了兵部、刑部和吏部几乎所有的官员,以表明他对腐败无能的不可容忍,对五品以下的官员每六年进行一次考察因考察失职的官员再难有机会做官。

加强考察的密度对于整顿吏治很是有效,这项制度后来一直延续到了明亡,显然,朱佑樘绝非庸主,尊礼贤臣,整顿吏治,他的手段都很硬。

明初为抵御蒙古贵族势力的侵扰,于边陲要地设置重镇,分遣大将统兵镇守,但至成化皇帝时,武备空虚,常有逃兵,坚守在城池中的士兵也多为老弱病残 朱佑樘对此颇为忧虑。

为了改变北部边防空虚的状况,他陆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以加强武备,例如提高边军的经济待遇,从中央派遣将军去操练部队,经过整顿,有效地改变了北部边防空虚的局面,扼制了蒙古的攻势。

在经济上,明孝宗减轻百姓各类赋税,与民休息,着力发展经济,他本人也不尚奢靡,躬行节俭,大量减少各地进贡的种类和数量,严格控制内府用度,他的龙袍破洞后都只是拿补丁修补,其节俭可见一斑。

朱佑樘还注重治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黄河和大运河两岸水灾频发的问题,确保了南北运输畅通,而且通过现在看来都很前卫的以工代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灾民的生计,大大促进了社会稳定,因此明孝宗时期未曾爆发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社会秩序整体安定,人口也持续增长。

非比寻常的处事格局

朱佑樘时期融洽的君臣关系在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明清两代是极为罕见的,以致多年以后,许多人仍然怀念这一时代,那个时期,在孝宗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下,贤能之臣无不竭智尽力,充分发挥治国的才华。

当时的左都御史戴珊因年老多病,多次进谏求退,孝宗则竭力挽留,派专门的御医负责照顾他的身体,并对他说:“我将天下的要事都交由你们这些老臣来办,我们情同父子,今社会尚不安定,你怎么忍心就走呢?”

戴珊见孝宗对自己如此信任,感动得热泪盈眶地说:“臣愿为官,至死方休”乃至孝宗病逝,他尚恐新君嗣位,不谙政事,不忍离职,而不顾自己重病染身,依然操心国家之事,最后旧疾缠身而亡,这正是孝宗推诚待士、信任贤才的方针收到实效的生动体现。

在法治制度上,此前的朱元璋、朱棣并不严格按照大明律来执法,而往往以个人喜怒好恶来决定生杀刑赏,故许多大臣被无端治罪甚至处死,而孝宗使用刑律颇为慎重,依法行事,很少以细故杀戮朝臣。

此外在孝宗的支持下,原来朝廷三法司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而以锦衣卫为代表的特务机构的权力则受到了限制,锦衣卫在这一时期恪守本分、执法谨慎,这样的情况,在整个明朝都是极为罕见的,由此可见,朱佑樘在维护法治上的格局是要更大的。

朱佑樘的格局还体现在他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上,他本人多才多艺,不仅工书画,还著有诗集五卷,与文化管治森严,大兴文字狱的朱元璋不同,朱佑樘对待文人都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其在位期间,明朝的文化事业空前繁荣。

后人将这一时期诗歌绘画艺术的大发展与此前唐朝的开元盛世相提并论,出现了才华不亚于李白、杜甫等人的文人墨客,我们所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人物,彼时的大明文坛,一扫此前八股文的阴霾,诗风与文风为之一新,而这一切都与朱佑樘的文治、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体来说,朱佑樘是位难得的仁慈之君,例如,他重视救荒,体恤民生,要求各级官府设立常平仓,以应付灾荒,他主张慎刑,朱元璋所建立的以残酷闻名的锦衣卫在这一时期都很收敛,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一片中兴之象。

然而,由于御医误诊,偶染风寒的朱佑樘鼻血不止,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驾崩,终年三十六岁,举国哀悼,哭声震野,后葬于泰陵。

朱佑樘的厚德,激励着群臣臣们无怨无悔地尽心辅佐他其子朱厚照,并在此后嘉靖一朝为捍卫朱佑樘一系的皇统延续而前仆后继,朱佑樘的清明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在明朝的历代皇帝中恐再无人达到这样的高度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瑶族   皇帝   明朝   成化   贤臣   锦衣卫   吏治   群臣   宫女   大臣   太监   格局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