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建立3D动捕实验室,加码AI影像

界面新闻记者 | 林腾

界面新闻编辑 |

AIGC浪潮下,以影像为卖点的手机公司们正加码AI技术的投入。

7月30日,vivo首次对外披露与AIGC算法相关的研发成果:包括建立了重庆3D动捕实验室,同时发布了多并发AI感知的自研影像芯片V3,并宣布将在下一代产品中,应用新一代的新研发AI技术。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其3D动捕实验室中,vivo搭建了影视级光场系统,该系统可以重建出“毛孔级”人体3D模型,支撑vivo各类人像3D感知算法的研发、迭代工作。重点储备以人脸、人体和手势为核心人像3D感知算法能力。

该实验室位于vivo重庆智能制造中心。该中心也是vivo全球智能制造的关键一环,于2014年布局、2017年完工并正式投产。

根据介绍,vivo在该实验室内先收集人体3D数据和人体反照率数据,在AI进行算法学习,在此之后,这些算法将应用在目前硬件难以解决的一些收集影像问题上:其中包括发丝级抠图优化人像拍摄的背景虚化效果;开发基于背景风格的人像自适应打光算法;基于脸部深度、纹理信息的表情编辑、发型编辑、年龄编辑等功能;基于人体3D数据、深度信息开发的AI换装、AR炫舞等等。

“3D影像和AIGC,这两个是vivo未来探索的核心方向,目前有100多号人,都是偏博士的”,vivo影像副总裁于猛在接受采访时说。

随着AI的普及,手机公司陆续都在加速技术投入。除了vivo之外,荣耀在7月提出了端侧AI大模型的概念,而在8月,据传华为也将在鸿蒙4中搭载时下火热的AI大模型技术。

手机应用中,影像已经成为这项技术领域最佳试验领域。在海外,Midjourney以及OpenAI都在绘画、图片等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在国内,最近一款名为“妙鸭相机”的AI拍照小程序,凭借简单的使用方法、低廉的价格(9.9元)和高品质的生成效果,迅速吸引了海量用户。

vivo影像产品高级总监李卓认为,手机影像技术目前是三个领域同时走路:光学、算力、算法。但相比而言,光学因为是模拟的,到了一定瓶颈之后突破起来难度非常大,可能需要材料学和基础物理的突破才行,但一旦突破则会带来全新的世界。因此,算力和算法在当前这个阶段,进步和突破是非常明显。

根据现场演示,依赖AI技术,手机里实现对人脸面部表情、人体姿态动作以及手势交互感知的精准捕捉和驱动;还能用手机拍出虚拟与实景结合更为自然和谐的照片,甚至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纹理重建与光照估计算法等技术,让用户基于自身喜好对光照、年龄、发型、表情等内容进行重新编辑等等。

“未来以算法为龙头,也并不是它自己往前跑,未来算法要去给传统的光学赋能,这是它里面的逻辑关系”,于猛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影像   新闻记者   人像   算法   光学   实验室   模型   人体   编辑   手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