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皇陵为何集体失踪?与司马懿留下的奇怪祖训有关!

中国古代,皇帝都非常注重陵墓的修建。一般情况下,修建皇陵的费用占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还多。费用如此之大,就是为了使皇陵气派、壮观,以彰显皇家的威严。许多皇帝一登基就开始修陵,一直到他死去。如果在位20年,就可能修20年,可见皇陵的规模。

但奇怪的是,西晋皇陵的具体位置一直不为人所知,别说巍巍如山的大冢,就连一个小土堆也未曾发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在临死前留下了“不封不树不谒陵”的家规,因而西晋皇陵不显于世。不封,就是墓上不堆土;不树,就是不栽植陵木,不立碑;不谒陵就是子孙不去祭拜。如此一来,墓在地表上不见任何痕迹。

古人对身后之事是非常看重的,平民百姓都知道要立坟头,广植松柏,立碑,哪怕要卖身都要让父母风光大葬,那么司马家族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祖训呢?

其实“不封不树不谒陵”的家规并非司马懿首创,它最早是曹操的专利。

曹操所处的时代盗墓成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盗墓高峰期。随后,反盗墓就成了时人死后的首选。而曹操是位盗墓专家,也是位反盗墓权威,自然将此事做得很绝。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曹操的反盗墓手法大概有五招。

第一招就是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至今未破。

第二招是灭迹。曹操生前再三强调“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坟头,风水林什么的,一概不要。

第三招是薄葬。“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说的就是古代的厚葬现象。曹操的儿媳妇、文德郭皇后称:“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曹操更是早就看出了厚葬的严重性,在临死前要求“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从考古发掘中发现,魏晋时期的墓葬都没有秦汉或以后的隋唐陵墓“肥”,皆是受曹操的影响。

第四招:深埋。将棺材埋得深深的,如秦始皇陵建造时,墓坑深“穿三泉”,挖过了多个地下水层,还要向下挖。现代探测,秦陵地宫大概在30—50米深处的地下。曹操也采取了这种方式。

第五招:造舆论。这一点,在曹操所有的反盗墓手法中,是最突出,也是最成功的,连一些史学家都深信不疑。他生前又是“不封不树”,又是“无藏金玉珍宝”,意思是告诉世人和盗墓贼,请你们不要惦记我老曹的坟墓,里面没有什么随葬品,偷盗是徒劳的。

声东击西,真真假假,人们言曹操“枭雄”,还是有道理的。

曹操的这些反盗墓无疑是成功的,到现在也不确定曹操墓在何处(虽然现在官方认为“西高穴墓葬”是曹操的真墓,但疑问同样很大,反对者众多),更不用说盗墓贼光顾了。

然而曹魏的继承者们并没有严格遵循曹操定下的规矩,这也为曹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曹丕是贯彻曹操的遗嘱最彻底的。

由于曹操的声望和地位,当时东汉朝廷应该仍按汉制安葬了曹操,在其陵上建了寝殿(是不是真陵就不知道了),供人祭奠。之后,在陵区墓田上的“陵屋”越建越豪华,后来成了“陵殿”,规模很大。

这些建筑后来消失了,不是被战火和风雨破坏了,而是被曹丕下令拆毁了。黄初三年,看到曹操的祭祀活动搞得越来越大,和曹操的意愿不符,曹丕遂以“遵父训”为名,下令毁去曹操陵上殿屋,“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后来曹丕又出《终制》,重申“不封不树”的薄葬理念:

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从曹丕终制中可看出其态度之凛然,言辞之峻刻,可推知他并不是虚伪的表演。

曹丕死后葬于洛阳,墓址选在首阳山东的一块“丘墟不食之地”,陵墓“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园邑,不修神道;墓内无藏金玉珍宝,基本和曹操一样。

“曹魏三祖”中唯一陵寝有具体位置的就是曹睿的高平陵。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高平陵有高大的封土,陵园,墓碑。此陵至今保存较好,底长45米,宽37米,上为平顶,在陵的周围曾发现有汉魏时期的瓦当。

曹睿为何要违反祖训,独立坟头?专家推测,一是因为曹睿亲母甄宓为曹丕所杀,嫉恨乃父;二是曹爽认为,曹氏已历三世,皇权稳固,没有必要再来防盗墓贼那一套。

不管真相如何,反正高平陵这个坟头确实给曹魏带来了巨大的不幸。

曹睿死后,遗命养子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不久曹爽就靠着宗亲关系,独揽大权,这令野心勃勃的司马懿心里不爽。

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却不动声色,静等搞倒曹爽的机会。正始十年正月,曹芳不顾“不墓祭”的祖训,在曹爽、曹义兄弟的伴同下,前去祭拜曹爽的高平陵。

据《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记载,当时大司农桓范提醒曹爽,你们两人不宜同去,如果有人在城内兵变,把城门关了,你们哪个能进来?曹爽嘴硬,称“谁敢尔邪!”把桓范的提醒当了耳旁风。

结果,曹爽兄弟俩刚一出城,司马懿立即采取行动,调遣军队,首先占据武器库,随后出城驻扎在洛水浮桥。接着又上奏书控告曹爽,历数其专权、结党罪行。曹爽一下子就慌了,得到司马懿的奏书,也没有敢交给皇帝曹芳,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城内的桓范听说司马懿起事,假托有皇帝诏书,打开平昌门,拔出剑戟,劫持守门官员,往南投奔曹爽报信。司马懿知道桓范逃走后,却一点也不紧张,认为曹爽一定不会采用桓范的计策。

果如司马懿判断,桓范劝说曹爽,不要回洛阳了,带着曹芳去许昌,然后召集军队,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讨伐司马懿。可曹爽兄弟对桓范的建议犹豫不决,反而采取了下下策,向司马懿认罪。

结果可想而知,在司马懿的威逼下,曹芳被迫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但司马懿并没有放过他们,最后将曹爽、曹义、桓范等大臣,全都处死,并夷灭三族。

借上述“高平陵事件”,司马家族就此全面接管了曹魏。司马懿本就对曹操的丧葬观颇为推崇,现在又有曹芳的前车之鉴,于是就给司马晋室立下了不坟、不树、不谒的铁规矩,以防他人仿效他的兵变手法,搞垮晋室。

不同于曹操的子孙,司马懿的后代严格遵守了这一祖训,所建陵寝“不坟”、“不树”,也“不谒”,以致于晋帝集体失踪,在现代考古中很难发现其陵寝,就是发现了也很难断定真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皇陵   丧乱   司马   陵寝   家规   西晋   坟头   陵墓   珍宝   皇帝   奇怪   集体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