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人说从宋朝进入元明清是文明的断裂?


先说明一点,就是社会的发展理应是一点一点的进步,而不是倒退。从夏商到宋朝,中国的社会一直在稳步不停的向前迈进,如果按照社会发展性质来划分,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向封建社会的国家,也是第一个结束封建社会走向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国的整体一直不同于西方世界和日本,所以看待中国的历史,不能就用西方的时代定义来划分。


宋朝有很多突破性的政治建设,以文统武可以防止国家分裂,有利于国家统一。宋朝的中央政府空前的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虽然宋朝依然是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必然以农业为主),但是工商业已经在社会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以往的丝绸之路和海贸都是官贸,而从宋朝开始,大量的民船开始出海贸易。在城市坊市制被打破,文化上儒学返璞归真,开始重新回到孔孟思想,并且演化出了多种学派,可以说除了军事,宋朝的其他领域都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峰。


按照历史的推演,本应该是在金国的汉人将领像北周的杨坚一样篡夺皇位,然后建立一个新的强大的北方帝国,随后南下灭宋,并保持文化的延续,改革宋朝的军制,继承宋代的经济政治政策,并有新的进步,最后这个新诞生的中华帝国将在工业革命之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蒙古人中断了这个进程,因为蒙古帝国的社会建设非常落后,所以新生的大元并没有给中国的政治和文明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反而因为政府的放任和不重视,使得中华政体出现了一个倒退。明太祖朱元璋恢复中华之后,因为97年的耽搁,新的华夏政权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宋制什么是元制了,所以干脆一杆子支到汉唐,继续来个历史大倒车,晚明的社会虽有进步,但是中央制度这个大坑一直不变,所明朝很难继续有新的突破。清朝清袭明制,就是像朱元璋一样又强硬的控制了国家,在政治上没有给中国注入新的活力。所以综合来看,元明清三代不是文明的断层,而是文明的倒退。


「胡杨答问」中华文明的倒退时期:元明清

一、元朝:中国文明最大的一次倒退。

元代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上层文化遭遇到了毁灭性打击,下层文化或者说俗文化首次取代雅文化,成为主流。

忽必烈曾疑问:"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虽然后来忽必烈决定以汉法治汉人,但对汉人的礼法传统,始终不予重视。

蒙古军队时常屠城。1122年中国人口9347万,元灭宋后降至887万。

蒙古人在中国所遇的抵抗是他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最为顽强的。南宋军队虽称软弱,但是也涌现了众多铁骨铮铮的人物:襄阳之围,宋人坚守了5年。1275年的常州之战,数千守军战斗至死,只余六人,反背相柱,杀敌多人后才壮烈殉国。元兵围扬州,守将李庭芝誓死坚守,甚至南宋太皇太后亲自劝降也拒不接受。他们杀掉元朝的招降使者,焚招降书于城上。"城中粮尽,有自食其子以坚持者"……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十年的抗元战争,最可怕的后果是消耗掉了汉民族最精英的人物。那些有血性、有骨气、有胆量的人大面积地被消灭。在文天祥赋诗而死、陆秀夫负幼主蹈海而亡后,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体已经灭亡。"崖山之后,已无中华",就是指中国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的脊梁已被打断,中华精神已经灭绝。


二、明朝:国民性开始染上了"流氓气"。

其根源在于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他从社会底层起家,发明了政治流氓统治术,核心是十六个字:不讲规则,没有底线,欺软怕硬,不择手段。这一政治统治方式虽令人不齿,然而在社会中迅速蔓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朝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打造一个坚固的笼子,把这些鸡狗猪羊牢牢关在里面,没有一丝一毫逃逸作乱的可能。因此,虽然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汉族的光复,但是朱元璋的统治比蒙古人更为野蛮强硬。他继承了蒙古人统治的精髓--户口世袭制,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工匠之中,还分为厨子、裁缝、船夫等。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选择的自由。他认为凡是威胁到朱家统治的,皆有目的地进行清除和屠杀,往往是满门抄斩。

在明朝,士人们做隐士的自由首次被剥夺。朱元璋认为拒绝为他服务的士人必定是看不起他,发布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在这道前无古人的律令下,苏州才子姚润、王谟因征诏不至,被朱元璋斩首、抄家。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把左手大指剁去,以示不肯出山做官,被朱元璋"枭令,籍没其家"。中国士人从此失去了最后一块保持独立性格的空间。

在他的统治下,大明社会变成了一个村庄,无事不相往来。大明成了一个大监狱,各级官员都是狱卒,所有百姓都是囚犯。百姓稍有逾越狱规,则惩罚立刻劈头而来:"充军"、"斩首"、"乱棍打死"……

厂卫制度一直延续至明朝灭亡。

随着明代社会的日益腐败,底层百姓无条件地接受了流氓规则,他们相信,"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须服恶人磨"。因此,明代后期底层社会风气极为败坏,造假之风大兴。流氓性格从明代开始,成为中国人性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清朝:野蛮程度进一步加剧。

清朝入关以前,经常跑到关内烧杀抢掠。清兵向努尔哈赤汇报时,是把人、马、牛、驴混到一起的,因为满族人是从奴隶社会直接发展过来的,所以满族大臣喜欢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这样一个落后的社会体系,靠暴力统治中国,杀光了有血性的男儿,给中国发展造成了大倒退。

清朝的几代皇帝前仆后继,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动不动就满门抄斩,让一个民族彻底停止了思考,变为一具僵尸。当时的清代名臣张廷玉有一个习惯,下朝归家后把身上带的有字的纸条都要烧掉,也很少跟别人通信。因为家里有文字,将来一旦犯事都会成为罪证。

清代的帝王首次提出,大臣应该像狗一样地为皇帝服务,臣子不但身体要属于君主,心灵也应该属于君主,不应该有任何独立意志、个人尊严。

雍正皇帝在《朋党论》中说:"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乾隆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奸臣"固然并非国家幸事,"名臣"的出现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国家只需要唯命是从办事敏捷的奴才。他说:"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一百多年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的萌芽,打造了一个清代皇帝们自认为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

在明代的专制基础上,清代皇帝积三代百余年努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把束缚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政体修补、加固、完善得更加牢不可破。

事实上,中国自秦始皇之后两千年,集权专制和统治技术,已经完全渗透、融化在国民性当中,也正因此,轰轰烈烈的国民性改造运动,鲜有成效者。

从梁启超到鲁迅甚至后世的政治运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改造中国人,改造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但改造了一百年,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好像变化不是很大,甚至有些方面还有退步。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元明清,国民性的不断退步告诉我们:不同的制度背景,对民众的素质有决定性影响。在制度建设没有根本改观的前提下,期待国民性的彻底改造是不可能的。

坏的制度可以激发人性中恶的成分,使人性更为扭曲,好人也有可能变成坏人;好的制度固然不能使坏人变好人,但至少可以限制坏人,使之不敢肆无忌惮地做坏--这是胡适的思路,也是被历史证明的路径。但胡适被我们遗忘太久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宋朝   大明   明朝   国民性   蒙古人   汉人   中华   明清   中国   社会   国家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