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考评《长安三万里》中的史实典故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为兴圣皇帝九世孙,生于武周长安元年(701)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

开元十四年(726),春抵扬州,冬至汝州,后至安陆,返程时途径陈州,结交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与唐朝旧相许圉师的孙女成亲,寓于安陆寿山。

开元十六年(728年)暮春,与孟浩然交游后送其前往广陵,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元十八年(730)初夏,西入长安,寄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谒见宰相张说及其他王公大臣无果。

开元二十一年(733),赴嵩山隐居,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结识道士元丹丘等人,往来于洛阳、襄汉、安陆之间。

开元二十三年(735),以《大猎赋》求仕玄宗无果。同年结识贺知章,被称为“谪仙人”。

天宝元年(742),经过道士吴筠推荐,进京供奉翰林。

天宝三年(744)夏,因酒后狂放惹怒玄宗及高力士,被赐金返乡,离开了长安至东都洛阳,遇到同样困顿失意的杜甫,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天宝三年(744)秋,李杜二人如约在梁宋游历时遇到了高适,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

天宝三年(744)秋冬之际,在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后赴德州安陵县遇盖还,求造真箓,至此,李白的求仙访道得以圆满。

天宝四年(745)秋,李杜在东鲁第三次会见,冬分手,此后再未会面。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南奔避难。

至德元年(756),隐居庐山。

至德二年(757),入幕永王军帐,后永王东巡兵败,在浔阳入狱;

乾元元年(758),终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

乾元二年(759),因关中大旱大赦天下,李白重获自由,作《早发白帝城》。

宝应元年(762),客死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身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先天元年(712),生于河南巩县瑶湾村;

开元三年(715),四岁寄养在洛阳姑母家。

开元二十三年(735),在洛阳考进士落榜。

天宝三年(744),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结成忘年交,一起畅游齐鲁;后在梁园遇到了高适,三人结伴同游梁宋;

天宝四年(745)秋,与李白重逢于鲁郡,此后再未与李白见面。

天宝六年(747)赴长安应试,因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写下了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至德二年(757)因安史之乱逃离长安。

乾元三年(760)春,在严武等人帮助下,于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浣花草堂”。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次出任蜀地,杜甫在严武麾下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杜工部”。

大历五年(770)春,泊舟潭州,遇李龟年,作《江南逢李龟年》;

大历五年(770)冬,自潭州赴岳州,作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遂逝于舟中,终年59岁。

高适,字达夫,祖籍沧州渤海县,安东都护高侃之孙,生于武周长安四年(704)。

开元十一年(723),到长安,后客游梁宋,北上蓟门,漫游燕赵,遂定居宋城。

开元二十三年(735),赴长安应征,落第。

天宝三年(744),在梁宋结识李白、杜甫,一同访道寻友,谈诗论文。

天宝八年(749),在长安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

天宝十五年(756),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后历任淮南节度使、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

广德二年(764),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长安   安陆   广德   天宝   开元   洛阳   祖籍   史实   杜甫   元年   典故   李白   简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