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中国惨败于日本,李鸿章却说有2个好处

1895,李鸿章前往马关与日本谈判,他坦然地向伊藤博文承认甲午战败对中国的危害,但他又说:“此次战争,有两处好的结果。”


他还说:因此,我不恨日本,反而会感谢你们给我们的激励。


签下如此丧权辱国条约的李鸿章,是真的被日本打怕了说出的一番卖国说辞,还是外交上的自我嘲讽呢?他所说的2点好处又是什么?


一、忌日与亲日并存


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中坚力量,早在1870年,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日本对中国潜在的威胁。


他说:“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


他认为,日本早与西洋人订好盟约,广泛购置机械兵船,仿制西方的枪炮,建制铁路,并且屡屡派人前往西方各国学习各种技艺,他们的心志除了自强御敌,会不会还有别的野心呢?毕竟他与中国太近,与西方列强太远。


因此,对日本要么笼络为我所用,共同御敌,要么成为仇敌。


他的这一番话也得到了他的老师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认可。


为此,在1870年9月27日,日本代表团前往天津,提出希望与大清国谈判通商、缔约的时候,曾国藩特意向李鸿章提出了建议性的话语:


条约中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国总例办理等语,尤不可载有恩渥利益施于各国者一体均沽等语。


明确指明,缔结条约,我方必须坚决反对日本想要延用西方成例,来签字盟约的说法,对日本提出的列强在华有什么样的利益,日本均可以享受的条款,是万万不能答应。


就这样,中日双方代表,在天津展开了整整一个多月的唇枪舌剑,最终签下了中国近代以来为数不多的一个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约》以及《中日通商章程》。


就这样中日亲善的盟约达成。而此时,中方对于日本既是忌惮,又渴望通过中日互助来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

二、“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3年中日正式条约签订的墨迹未干,日本就借“琉球飘民事件”,宣布琉球与日本府县同类将琉球占为己有。


琉球是一个岛国,位于中日之间,从明朝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个藩国。


日本想要吞并琉球的野心由来已久,1871年,日本就顺着我国西北边疆军事吃紧,步步为营,设计吞并琉球,目标指向台湾。1972年,日本还设立了琉球藩,为以后的吞并做好准备。


而1873年的一场飓风给了日本一个机会。


当时琉球国的一艘渔船,被飓风刮到了台湾岛附近,与当地的高山族发生了冲突,而船上的50名渔民全部被杀,这就是有名的“琉球飘民事件”。


日本以此为突破口,来攻打台湾。只不过当时的中国刚刚经过“洋务运动”,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而此时的日本还在处于刚刚改革不久,羽翼未丰,也不敢跟中国硬碰硬。


日本就以外交为主,武力为辅,逐步试探中国的底线。


面对步步逼近的日本,早就养成“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大清外交部门,不敢与日本针锋相对,步步退让,最终承认日本了在琉球岛的权力。


当然,日本对琉球逐步吞并的事件,大大地刺激到了大清帝国,也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


就在大清政府企图大规模扩建海军的时候,新疆问题也日渐严重起来,沙俄在1871年入侵伊犁地区,侵占中国七万多平方千米。左宗棠在西北备战一年半的准备已经就绪,只需一个下令就可以西征新疆,夺回失地。


但是中国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两边兼顾,究竟是要“海防”还是“塞防”,成了大清帝国的两难抉择。


经过权衡利弊,中央还是决定将国防的重点放在了西北,全力解决西北问题。


这不得不感慨:这就是弱国的悲哀,即使你有远大的志向,看透形势,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你也得咬牙承受。


因此,有时候我们在大骂大清外交无能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拖延琉球与台湾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无奈的办法。


当然,这一妥协,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新疆问题解决了,中国也失去了琉球,最终连台湾也保不住了。


三、甲午之殇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曾经有过一次对日本的亮剑,那就是1886年的长崎之战。


1886年8月1日,北洋舰队出巡朝鲜归来,因中国的旅顺军港尚未建成,李鸿章就下令舰队停泊在长崎,为舰队进行检查维护途黄油,顺便出访日本。


没想到,应日本政府之邀上岸消费的中国水兵,因酗酒与店家发生矛盾,互相斗殴,被抓到警察局。


但这一场治安问题,却被日本所利用,暗中设计我军水兵,导致上岸的450名水兵死伤惨重。


当时的大清代表李鸿章,表现出了极为罕见强硬的态度。


自1885年,中国宣布由德国制造的军舰定远舰、镇远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舰之一)正式服役,跻身世界海军大国的行列。


因此,当大清与日本在久谈不下,提出“今决意绝交,兴戎与否,悉听尊便”的话语后,拒绝谈判。


日本在实力面前害怕了,在多次邀请中方谈判均遭到拒绝后,由英、法、德等列强出面调停,最终中日双方达成协议,中方取得了谈判上压倒性的胜利。


轰动一时的“长崎事件”就此结束,但自发展起来一直受到西方列强欺辱的日本,在羸弱中国面前一直很强势的日本,将这一次失败记在了心里。


条约签署不到一个月,日本就开始不断地扩军备战,立誓要消灭北洋舰队。


反观中国,满清统治者则被这为数不多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轻蔑使满朝文武好像忘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这也导致北洋舰队多年停滞不前,最终尝尽甲午海战之痛。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曾经辉煌一时的北洋舰队,迅速溃败。这才有开头李鸿章所言的话语。

甲午海战究竟带给中国怎样的危害呢?


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丧失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与澎湖列岛的主权;割让辽东半岛,虽后来在西方列强的干涉下又花钱赎了回来,但也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增添了3000万两白银的负债,为赔偿这笔巨款,中国最终连本带息共支付了7亿两白银……


其他什么允许设厂,增设通商口岸就更不用说了。


在此,对北洋舰队失败的各种原因暂且不表,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清政府企图通过封建地主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达到富国强兵,抵制外敌的自救运动失败。

那李鸿章所言的好处在哪里呢?


也正如李鸿章所言,日本的强大让国人明白,黄种人并不比白种人差;同时民族危机使国人开始从迷醉沉睡中惊醒,反思自身的不足,对于日本的态度,从“忌日亲日”到“轻日”,最后开始倾向于“师日”。学习日本的先进科技和制度,以此达到“制日”的目的。


大量的有识之士,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走出中国,到日本,到西方去,只求能够寻到一味救国的良方。


譬如,《马关条约》的签订一传到国内,康有为带领在京赶考的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虽短暂却影响深远的戊戌变法;


孙中山为国疲于奔波,出走日本东京、美国,筹办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新青年》发动新文化运动;


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以上无数场运动战斗,无不是觉醒后的国人,在国家危难关头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呐喊和抵死反抗。也因此,才有了今日我们蒸蒸日上的中国。

虽然日本对中国的侵害,让国人逐渐觉醒,但这并不能抹杀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扩军备战,步步为营,将中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屠杀的不是一个两个中国人,侵占的也不只是台湾,是大片祖国河山,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同胞……


直至今日,日本的右翼分子依旧不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依旧不顾中国人的反对,祭拜靖国神社的战犯;依旧会在大街上高呼日本从未犯过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依旧想方设法地美化自己的过去。


如此行径,我们怎能等闲视之呢?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没有经历那段充满热血的年代,但国耻绝不能,唯有铭记,反思当年失败的原因,方能警醒后人。


请牢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日本   琉球   北洋   中国   甲午   列强   台湾   舰队   条约   中日   好处   李鸿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