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


“压着打”的说法过分了。

不过,魏忠贤得势的3年,确实是大明对后金(清)作战成绩最好的3年。其间,明军两次重挫后金军。

魏忠贤时期,明军对后金的战绩

明代宦官作怪已经很多年了。

不过,在天启四年(1624年)之前,朝堂基本上仍然是文官们话事。大臣们见了大宦官要巴结巴结,但只要照顾好大宦官利益,还是可以“众正盈朝”。

天启四年,魏忠贤一波操作,排挤了东林党。

天启四年六月,魏忠贤将东林党领袖杨琏、左光斗、赵南星等人陆续下狱,彻底压制东林党,开始专权。

直到1627年底,崇祯铲除魏忠贤阉党,魏忠贤专权3年余。

这3年,正是明军对后金作战成绩最好的3年。

1626年正月,宁远之战。

努尔哈赤猛攻宁远,损兵折将1.7万人,失利。

努尔哈赤自25岁征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蒙受重挫。


1627年五、六月,皇太极发起宁锦之战。

结果,皇太极连战不胜,“死者益众,乃撤兵归”。

在整个明清战争中,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是明军最拿得出手的作战,皆发生于魏忠贤当政时期。

这里面,九千岁有多大的功劳呢?

后金的瓶颈

其实,在魏忠贤专权之前,后金已经遇到了瓶颈。

1622年,广宁之战。后金军大败明军,取得重大胜利。

可是,此后3年多,后金未再对明大举用兵。

怎么不打了呢?

后金遇到了瓶颈。


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连战连胜,统治区域、人口迅速膨胀。

可是,其后金当时对治理人民,尤其治理汉民的办法还未成熟。

努尔哈赤当时对汉民采取单纯的监管、压迫,激起了强烈反抗。

1623年六月,复州城1万余人暴动,后金派2万余人镇压。

此后,辽西地区的大小凌河、锦州、义州、广宁等地纷纷发生起义,此起彼伏。

同时,朝鲜、蒙古与大明结盟,也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成为后顾之忧。

这些困扰,都拖住了后金的发展势头。

孙承宗打造的防御体系

与此同时,孙承宗利段时间,精心打造了防御体系。

孙承宗采取的方略是:守关外以蔽山海关,层层设防,步步推进。

在他的主持下,辽东军“拓地400里,练兵11万,立车营12、水营5、火营2,前锋后劲营8,造甲胄、器械数百万,造船1500艘、战车6万,开屯5000顷,岁入15万,防务大振。


尤其是宁远、锦州等地的修峻,使宁锦防线的支点极为牢固。

同时,由于孙承宗的特殊地位,他对辽东防务的将帅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将才走上关键岗位,即将成为战争的主角。

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魏忠贤的表现

魏忠贤专权后,干了3件事,影响了战局。

1、宁远之战:换帅。

魏忠贤示好孙承宗失败后,让天子罢了孙承宗,换上了高第。

高第不知兵,一上来就要放弃关外要点,退守山海关。

于是,锦州、大小凌城等要点尽失。

只有袁崇焕坚决不放弃,率不足2万人坚守宁远。

由此,孙承宗苦心打造的关外防御体系,只剩下宁远孤城。

本来被内部事宜搞得没有精神的努尔哈赤一看,瞬间来了精神,发兵来攻。


袁崇焕激励军队,坚守孤城,力挫努尔哈赤。

整个过程中,驻守山海关的高第拥兵不救。

因此,宁远之战的胜利,主要靠的是袁崇焕等人的将略以及宁远城的城防、战备。

而这些,都是孙承宗留下的老本。

如果说魏忠贤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一顿瞎折腾,“卖了个破绽”,“赚”努尔哈赤来吃了个憋。

2、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期间:支持袁崇焕等人。

宁远之战后,魏忠贤还是有一点贡献的。

当时,袁崇焕与阉党正出于蜜月期。

袁崇焕又是给魏忠贤修生祠,又是肉麻地上奏奉承“厂臣”之功。

魏忠贤要维持好局面,也需要人才,对袁崇焕也是一再提携。

1626年,一年之间,袁崇焕连续被加官,一路升到了辽东巡抚。“关内关外兵马悉听调度”。

魏忠贤大力提拔袁崇焕,并在具体工作上给予了极大支持。

蓟辽总督王之臣,本也是依附阉党之人。因为他与袁崇焕不和,被魏忠贤调回了北京。

在魏忠贤的支持下,袁崇焕顺利主持辽东防务,并陆续恢复了早先被高第放弃的锦州、大小凌河等处,重建宁锦防线。

可以说,袁崇焕能在宁锦之战中挫败皇太极,与魏忠贤的信任、支持是分不开的。

3、再撤袁崇焕。


魏忠贤被灭前,先把袁崇焕撸了。

撤换袁崇焕时,他反驳反对者:你们说袁崇焕无人可替?阎鸣泰、王之臣难道不行吗?

阎鸣泰、王之臣,早在孙承宗时期就已经被认为“不行”了。

魏忠贤虽然有些才能,但终究是把个人政治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前的阉党···

4、比袁崇焕高明的大局观。

皇太极即位后,想要暂缓攻明,先征朝鲜,解决后顾之忧,遂派人表示“两国通好”,和谈。

当时,锦州、大小凌城等地初复,仍在修整中,袁崇焕试图以议和为缓兵之计,加强防御,遂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

魏忠贤大怒!

“假吊修款,设策太奇”!你这里和后金议和,不与蒙古、朝鲜协调,那么,蒙古、朝鲜当初和我们订立的盟约将“因之涣散”!

这一点,确实是魏忠贤比袁崇焕更有大局观之处!

调整

随后,明、后金双方,都开始了一段调整。

皇太极意识到难以骤然击败大明,遂改取“讲和与自固”二策,改革内政,强化实力。

通过改善汉人地位,“编民为户”,缓和内部关系,发展生产,又通过加强军政集权、增设汉蒙八旗等手段,加强军事力量。


同时,皇太极集中力量,连续进攻朝鲜、蒙古,稳定后方。

大明,也进行了调整。

魏忠贤倒台后,崇祯召回袁崇焕,寄希望他“五年复辽”。

袁崇焕确实是将才,他在任期间,整顿军队,打造的关宁铁骑已具备了野战击败八旗的实力。

但是,明金(清)双方的统治者是有差距的。

皇太极征服朝鲜、蒙古,开疆拓土后,不仅扭转了多线受敌的不利局面,甚至可以绕过宁锦入边,攻入中原。

而蓟辽总督袁崇焕虽练兵备战有方,但是,缺乏更高层的战争指导,在后金远征朝鲜、蒙古时不积极援救,使局面逐渐恶化。

1629年开始,皇太极率兵迂回入边,开始“伐大木”,掠夺、削弱大明腹地,促发大明内乱,展开战略攻势。


就在皇太极第一次迂回入边后,崇祯除掉了袁崇焕···

大明王朝,即将万劫不复。

随着战争的持续,到魏忠贤时期,明清双方进入了微妙的均势。

后金虽连续取胜,但统治区域、人口增加,统治能力跟不上,而且,其攻坚能力不足的弱点依然明显。

而明军,在孙承宗的指导下,找到了克制后金的方法,构筑了坚固防线,提拔了能战良将。

魏忠贤时期,明军的胜利,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取得的。

就魏忠贤本人而言,他轻易换帅,引发了防线危机,幸有袁崇焕坚守宁远,为他擦了屁股。

其后,他对袁崇焕的信任、提拔,充分发挥了袁崇焕的将才,为宁锦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所以,魏忠贤在这段时间的表现是:自己挖坑自己填,勉强算功过相抵而已。

而从他对袁崇焕议和一事的事情上看,魏忠贤,是一个有一定全局观的战争指导者。

不过,从魏忠贤最后对袁崇焕及辽东人事的处置看,他终究是一个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前的人物,不是救国者。

魏忠贤倒了。

不过,这对大明来说不完全是好事。

因为:崇祯···在接下来明清战争中的表现还不如魏忠贤。

压着打说不上,应该说总体局面可控,也就是优势在我!

实际上就一个原因,魏忠贤能搞钱,也只有阉党能搞钱,文人东林党搞不来钱,因为魏忠贤就是从东林党身上搞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钱哪来的粮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钱,响你都听不上!

中国古代制度,尤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文人极为尊重,给了他们一个特权,秀才不服徭役不纳税不交粮,这些文人逐渐形成了士绅阶级!

大明战斗力每况愈下,除了陈旧的卫所制度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没钱发军饷。官渡之战,袁绍的粮仓乌巢被烧,几十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做鸟兽散,大军断粮一天就可能爆发极大兵变!而大明就是没钱!

那么钱去哪儿了呢?前面说了,士绅不纳粮不交税,钱自然在他们口袋里!钱又是怎么转移到他们口袋里呢?

这个士绅不纳粮制度有个很明显的漏洞,就是不管你有多少田产都不交税!聪明如你,你会怎么办呢?

对了,那就是把田产挂靠在士绅名下,只要挂靠费用低于朝廷征收的赋税,你是不是就赚到了?这个行为在历朝历代普遍存在,叫做投献!投献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土地大量集中到大地主手里,逐渐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原有土地所有者逐渐沦为地主家的佃农!历朝历代除了宋朝不抑兼并以外,各朝各代都想尽一切办法抑制这种土地兼并,一般一个王朝在200-300年后,土地兼并达到巅峰,农民与士绅的矛盾不可调和,农民起义随之爆发,新的王朝建立,开始新的土地分配,重新开始兼并,周而复始,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由兴到衰的宿命!现在我们也是不是开始感觉到阶层难以跨越了呢?

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土地都是好几年才丈量一次,朝廷根据土地面积大小肥沃程度定下一个总税额,往后几年,无论土地人口如何变换,都按这个税额征收!这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因为有的农民把土地投献给了士绅,他不交税了,那么他的这一份税钱就得其他人分摊,投献土地的人越多,有地农民分担的越多,农民税收太高入不敷出,就会把自己的土地也拿去投献,这样以来皇帝能征税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量土地集中到不交税的士绅手里,士绅的投献费用也跟着水涨船高,农民生活苦不堪言!而人头税成为压死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没有土地人头税也是一分不少的要交,交不上人头税就只能借高利贷拿第二年的收成还债,还不上的卖儿卖女,最后只能将土地拱手相让给士绅,更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在和平时期,问题不大,皇帝少收点钱就少收点钱,大不了少花钱就得了!问题是战端一开靡费千万,万历三大征耗尽了大明的国库,这就是大明亡于万历说法的由来!

天启皇帝继位以后很快发现自己穷的叮当响,各位王公满口仁义道德祖宗法制,让他们收税,他们能心从自己身上收吗?不会!那么税又加到普通农民身上了!最终封建王朝兴亡的恶性循环大家就清楚了!开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投机取巧把土地投献给士绅——有地农民税赋加重继续给士绅投献——太平盛世滋生人丁,人头税太高借钱交税——卖儿卖女还不上拿土地抵债——皇帝没钱国力衰退——农民起义外敌入侵——直至灭亡!

天启皇帝当然知道这个后果,王公大臣这征税都挣到自己口袋里去了,他天启是一两银子没看到,前线九边将士过冬棉衣都发不下去,再这么下去,自己就成亡国之君了!

但是有一类人,就能把税征上来!那就是阉党,他们不是士绅,没有田产免税特权,而且出身寒微,最懂得底层老百姓的艰辛,他们不识圣贤书,没那么多老祖宗的规矩要遵守,他们明白一件事,天启皇帝大明完了,他们也完了,而那些王公大臣只不过换个主子继续当安乐公!

魏忠贤当然知道百姓都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再榨下去,这大明就要水能覆舟了。

派出锦衣卫东西厂的爪牙,给王公大臣罗织罪名,一旦做实,立马诛九族抄家!派出矿监税吏,严刑峻法看谁敢消极怠工,江南的茶税盐税源源不断的收到朝廷中来!

这些钱保证了大明边军的基本战斗力,魏忠贤在这中间有没有中饱私囊?肯定有,但是比起一毛钱都不会让你拿走的东林党,魏忠贤可算是厚道多了!王公大臣都知道魏忠贤就是替天启皇帝搞钱的,体面的赶紧给魏公公送过来,不体面的魏公公帮你体面!当然最后,这些都成为了魏忠贤陷害忠良,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罪状!

但是在军国大事上魏忠贤绝不含糊,边军砍了几个奴酋的首级,赏钱当场兑现!边军粮草冬衣想尽一切办法送到手里!没有马,魏忠贤给有钱的士绅御赐紫禁城骑马的荣耀,按制度接受赏赐的士绅要给朝廷贡献马匹以示谢恩,魏忠贤将这些马匹集中起来送往前线,有的士绅甚至多次被赏赐紫禁城骑马,搞的他们叫苦不迭!

天启皇帝临死嘱托崇祯,重用魏忠贤,朝臣不可信!天真的崇祯,响应天下,为大明除一害,所有罪证毫无疑问由东林党士绅书写!历史也是他们所书,魏忠贤是忠是奸皆出自于他们的笔杆子!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是亡国之臣!崇祯遗言,可惜醒悟的太晚!到死给他陪葬的还是一个太监,王承恩!

后来,有一个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士绅一体纳粮,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的利益,被文人士绅抹黑,说他死无全尸,头颅都被血滴子割去!他就是给大清续命200年的雍正!

我们看到的历史,文人士绅所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辽东   太极   努尔哈赤   宁远   崇祯   东林党   大明   明朝   士绅   天启   得势   年中   战场   土地   魏忠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