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战争记载的真实性点评,汉初反而是重灾区


过往时间,我将中国战争史从春秋时代梳理到了汉匈第二轮战争,《史记》相关的历史记载自然已经结束,是时候整体评估下《史记》对于战争记载的真实性。

春秋时代,由于《左传》的存在,战争记载几乎没有疑问,除了春秋末期僻处南疆的吴楚、吴越之战,特别是越王勾践在会稽山的脱身之策,以及之后是否为质于吴国,相关真相直到现代才通过清华简予以证实,这一点《史记》记载有误属于惯常错误,其它的很多典籍都曾犯过。

战国时代,《史记》的战争记载整体还是十分靠谱的,比如影响最大的长平之战,《史记》记载的其实相当清晰,从来没有过“三年论”的说法,只是由于后世传抄过程中的文字缺漏,以及秦汉古人包括司马迁无意中的叙述习惯所营造的“陷阱”,导致后世出现了“长平之战三年论”的误解。

我个人对此最细节的感想与收获,居然是古今词汇使用的意思其实不同,比如白起在邯郸之战过程中向秦昭襄王所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这里的“虽……而……”,其实不是说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出现了“死者过半,国内空”,而是指眼前的邯郸之战出现了这个情况,即这个“虽……而……”并不是现代我们所惯常理解的表述方式,司马迁或者秦汉古人其实是“虽然过去怎么样,但现在却是什么样”的意思,这一点希望能够引起注意,确实是古今的极大不同,但又极难察觉,从而导致太多的误解。

此外,《史记》对战国时代的系列重大战争也有部分不清楚甚至有错误的地方。最显著的梳理如下:

1、桂陵之战。这一战齐国其实算不上“围魏救赵”,所歼灭的也只是魏国防备齐、卫边境的魏军偏师,齐国当然是取胜了,但这只是局部战场的胜利,并没有实际拯救赵国(邯郸明确被魏国攻陷)。

而结合下一年魏韩与齐宋的大决战,齐国败的很惨,最终的胜利者属于魏国无疑。

2、马陵之战。这一战齐国反而是名副其实的“围魏救韩”,而且是从魏国大梁西进、深入韩国境内,所以“马陵”不可能是在大梁的东北等方向,反而要是在其西南方位。

这一点《史记》反而记载很清晰,问题出在没有搞清楚这一战的齐国主帅,其实是田盼。至于被浓墨重彩的庞涓和孙膑,相关故事肯定是假的,甚至这俩人尤其是孙膑是否真实存在过,都严重值得怀疑。

3、丹阳、蓝田之战。前312年发生的此战,加上濮水之战、庸氏之战等,其实是整个战国时代规模最大最典型的“世界大战”,也是最像一战或二战的。

可能是因为涉及到几乎所有当世国家,局面实在太过复杂,所以《史记》的记载出现了两个重大错误,一是张仪以低级文字游戏戏耍楚怀王,这里但凡有怀疑的意识,就不会予以轻信;二是搞错了蓝田的具体位置,其实是位于楚国的蓝田而非秦国的。

4、城父之战。即李信、蒙武进攻楚国,被项燕击败。《史记》对此的记载,很可能是缺少或者后世传抄丢了一句话,实际情况应是“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至蕲战不利,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少了“至蕲战不利”这一句。有了这句话,后世相关的误解几乎全部迎刃而解。

如前所说,《史记》对于战国战争的记载还是很靠谱的,但郁闷的是,近现代的某些战国史专家,在我看来,实在是有军事外行之嫌,导致大众对于战国很多战争的理解反而距离真相较远,比较典型的诸如“长平之战三年论”之类,令人遗憾。

相比之下,《史记》对于楚汉以及汉初的战争记载,真实性则实在难以令人乐观。梳理如下:

1、刘邦的成皋之战。这一战司马迁压根是搞错了成皋的归属,他认为成皋当时是在刘邦手上,由此,《史记》对这一战的记载几乎都是完全相反的。

操蛋的是,成皋之战反而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所指挥的最精彩的一战,很类似辽沈战役第一阶段攻打锦州,汉军大胆冒险、远程出击,穿插到成皋和荥阳、敖仓之间,吸引成皋守军主动向东渡河出击,从而战败。

但《史记》偏偏记载成曹咎不堪受辱骂而出击,这种低级、降智的操作一看就是虚构或者瞎编的。

2、刘邦韩信等人联合举行的陈下之战、垓下之战

这其实是最终的楚汉大决战,由一系列战争组成,包括刘邦汉军的陈下之战,英布楚军的城父之战,彭越梁军的睢阳之战,以及韩信齐军的攻陷下邳、迫降彭城,特别是韩信强力拦截项羽的垓下之战。

对于大汉的定鼎之战,《史记》对此的记载,居然没有一个整体的介绍,包括项羽、刘邦的本纪,以及韩信等人的纪传。

特别是对于垓下之战的记载,有理由怀疑那一段是后人加上的,文风用词都和司马迁的上下文严重不符,而加的又不到位,没有特别点明刘邦、周勃、陈武三人,其实是位于项羽的后方,即处于动态追击过程中,这也导致垓下之战被后世严重误解。

再加上还定三秦之战的记载,实际情况无非两种,一是《史记》面世过程中,遭到过删改(主要是韩信的原因),导致本应被重点记载在韩信列传中的这两战,都被“消失”,导致楚汉战争一头一尾最重要、最复杂、最精彩的两战,反而都被搞得云里雾里,真相难明。

二是司马迁也并未真正获得原始资料,以及“史家鲜克知兵”等原因,导致他很难理解这两战真正的指挥艺术与军事精髓。

3、刘邦的平城之战、白登之围

这一战汉军其实是大胜、惨胜,但总归是胜利了,包括白登之围,只是刘邦孤军突出被匈奴大军意外包围,但坚守七天后刘邦等人最终突围,加上外围周勃等人的所有汉军,重创了匈奴军队,致使其狼狈败退。

但囿于司马迁的和亲或者反战立场,这一战被彻底搞反了,这种严重违背“史德”的做法自然难以令人认同,甚至不齿。

有意思的是,这一战诞生了“陈平贿赂阏氏”的著名谣言,有发现规律没有?在之前被司马迁搞错的战争中,都会出现相当有名的谣言,比如“张仪六里六百里戏耍楚怀王”、“曹咎不堪受辱而出击”、“勾践为质于吴”等,这种明显降智、不合情理的“史实”,恰恰证明了《史记》对于所属战争的记载,肯定是有问题的。

4、李广李陵的相关战争。

李广在关市之战的表现,实际当然是灾难性的,但因为司马迁的避重就轻,导致这几乎与萨尔浒之战完全雷同的战争全貌,一直没有获得后世的充分认知与警醒。

李广的右北平之战,以及李陵的浚稽山之战,都只是汉军整体战役“声东击西”的构成部分、局部战场,但爷孙俩却犯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错误,同时,司马迁确实是没有完全看懂整个战争,这也导致了他后半生的人生悲剧。

包括李广的漠北之战,司马迁同样是没有搞清楚匈奴单于当时的位置,也反证出他根本没有理解整体这场战争。

当然,个中某些原因后人想必也很清楚。

以上。不难看出,虽然有秦朝“焚书坑儒”、禁毁书籍等恶劣操作,但司马迁对于较久远时代的战争,比如秦朝建立之前的,反而记载的较为靠谱。

但对于楚汉以来的“本朝”战争,却存在较多问题,这恐怕反映了如下几点:史家鲜克知兵、个人立场偏好作祟、史书面世遭删改。

好在,即使如此,后人还是能通过《史记》等相关史书还原出战争的原貌,所以犯错不是问题,存在就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史记   魏国   蓝田   项羽   邯郸   战争   汉军   重灾区   齐国   刘邦   后世   真实性   点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