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前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不得不说,萧何的眼光还真挺贼,项羽和刘邦都没看上韩信,他却认为韩信是人才,还一定要让刘邦封他为大将军,搞得刘邦很是尴尬。


韩信是泗水郡淮阴县人,他年轻的时候非常自负,性格放纵而不知礼节,因为他虽然饱读诗书,但最终没有选上官吏,加之他不怎么会田间劳作,也没有经商之才,所以连饭都吃不起,大家都很看不起他。

韩信的母亲去世后,他便开始四处游荡,走到哪儿就去人家里讨饭吃,活得就像个乞丐一样。

后来,南昌亭长觉得韩信不拘小节,不像是凡夫俗子,便接纳他在家中居住,他连续吃了几个月白食,结果亭长的老婆不开心了,便想着法赶他走,他就非常不高兴,连一句谢谢都没说就离开了。

韩信便继续四处游荡,经常是饿得走路的力气都没有。

有一次,韩信在河边钓鱼,准备炖点鱼汤喝,结果硬是一条鱼没钓到,后来他在河边遇到了一个慈祥的漂母,漂母可怜他,就将自己的饭给他吃,他又连续吃了几十天,一直吃到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这才决定离去。

韩信临走前对漂母表达了感激,说以后发达了肯定会回来报答她,漂母却发怒说,你一个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这太没出息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不指望你报答。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从韩信的这段经历来看,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才能,连养活自己都难,但天才往往是与众不同的,这从他遭受胯下之辱就看得出来。


有一天,韩信来到淮阴的一个集镇上,有个年轻的屠夫见他瘦弱,还背着一把剑,就嘲讽他说,你虽然长得高,却是个胆小鬼,你要是不怕死,就拿箭剑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想都没想,就从那个少年胯下钻了过去,围观的人都在嘲笑他,但他不以为然,还面不改色地离开了。

大丈夫不拘小节,韩信之所以甘愿从别人胯下爬过去,是因为他要干的是大事业,是成为万人敬仰的大将军,他对这种与人逞能斗狠的傻事根本不感兴趣。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韩信决定从军,他先是投靠了项梁,但项梁看不起他,只是让他留下来当个士兵;项梁去世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一个类似于侍从的官职,他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但项羽都不采纳。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项羽之所以不重用韩信,倒不一定是韩信的计策不好,而是不适合项羽,因为项羽是那种骄傲自大之人,连亲信的话他都不一定听得进去,怎么可能会认同韩信这个微末小吏的观点呢?

再一个就是,韩信的计谋往往与众不同,很难让人理解,还特别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这一点从他后来成为刘邦的大将军之后的所作所为就看得出来,就连心胸更加宽广的刘邦都很难理解韩信,就更别提刚愎自用的项羽了。


刘邦被封为汉王入蜀之后,韩信认真分析天下大势,认为项羽必败无疑,于是偷偷逃离项羽的军队,转而去到蜀地投到刘邦军中,被任命为管理仓库的小吏。

此时刘邦和萧何根本就不认识韩信,而韩信也默默无闻,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他究竟有怎样的才能。

在担任仓库管理员期间,韩信的心思根本不在管理粮食这种小事上面,所以他的同事犯错了也没有及时提醒,结果被牵连进去,就要被斩首了。

一同被问罪的有十四个人,前面十三个人已经被斩首了,就要轮到韩信了,恰在此时滕公夏侯婴过来了,他便大呼到,汉王不是准备得到天下吗,怎么会杀我这种壮士呢?

大家可别小瞧了韩信这句话,可不是随随便便喊出来的,其实是很有水平的,因为那时候刘邦已经到蜀国就封了,没几个人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但韩信却将这件事给捅破了,这就让夏侯婴觉得韩信不一般,很有见识。

夏侯婴见韩信一语道破天机,又见他身材高大,相貌还有几分威武,便下令将韩信给释放了,还带他去见了刘邦。


虽然刘邦那时候正在四处招揽人才,但他潜意识里不认为韩信这个微末小吏会是什么大人才,只不过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就与韩信交谈了一会儿。

在交谈中,韩信为刘邦讲解了天下大势,并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让刘邦觉得他还是有点才干的,但也没有觉得韩信是什么出类拔萃之人,只是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就封韩信为治粟都尉。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我们读历史就会发现,历史上不少人在遇到明主之后,通过一番交谈,很快就被发现是人才,然后受到重用,那为什么韩信这个有真才实学之人,却没有抓住跟刘邦见面的大好机会,从而成功推销自己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所谓良禽择木而栖,韩信那时候还不确认刘邦就是明主,也不能肯定刘邦一定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所以他想要多了解一下刘邦,看看刘邦值不值得效力。

韩信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之后,很高兴地去上任了,那时候萧何兼管粮饷,正是韩信的大领导,两人因此有很多机会见面。


与萧何的结识,对韩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因为千里马可是识伯乐,而萧何就是个很好的伯乐,他的眼光很贼,他比刘邦更懂得发掘人才。

萧何数次与韩信相处,觉得韩信跟常人不一般,他又经常找韩信聊天,逐渐了解了韩信的人生经历,以及韩信肚子里究竟装着什么。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这种像朋友一样毫无压力的相处,恰恰可以做到深入了解。时间一长,萧何认为韩信大概率是个有大智慧的将才,所以屡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就是觉得韩信很一般,不愿意重用他。

韩信知道这件事后,觉得刘邦肯定不会重用他,加上那时候很多将领离刘邦而去,韩信更是觉得刘邦不懂得识别人才,留不住人,也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所以便在失望之余趁着夜色偷偷逃走了。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韩信为何要逃走,而是更加认为韩信就是个真正的人才,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韩信已经是治粟都尉了,这个官职属于什么级别呢?类似于后勤部长,或者部长助理级别,已经不小了,要知道那时候很多功臣到汉朝建立了都还是都尉,只不过他们顶着个侯爵的头衔罢了。韩信跟这些人相比,也就只差个侯爵,只要他以后建功,封侯也并非不可能。

就拿靳歙来说吧,他入汉就被封为侯爵,后来立下无数功劳,到汉朝建立了还只是个骑都尉而已;还有郦商,灭秦时他独自平定了汉中、蜀、巴三地,到汉朝建立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个陇西都尉而已。

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而韩信没有半点功劳,就因为跟刘邦交谈了几句,就被封为治粟都尉,所以不能就此肯定是刘邦不重用他,只不过刘邦给的官职没有达到韩信的预期罢了。

如果换成是一般人,成为治粟都尉之后还会逃走吗?当然不会了,治粟都尉也算是个高官了,以后主要努力工作,肯定还会更上一层楼,这样难道不香吗?

但韩信却看不上治粟都尉这个官职,他宁愿当逃兵也要离开,这只能说明要么是他的脑子出问题了,要么是他确实有真才实学,担任治粟都尉是大材小用,他想去其他地方寻找更好的机会。


那么,如何确定韩信究竟是脑子有问题,还是确实有真才实学呢?

这就需要萧何赌一把了,但通过跟韩信的相处让他更倾向于相信后者,哪怕最后证明自己是错的,也值得去赌一把,因为如果真的放走了一个人才,那就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萧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请示刘邦,他便私自骑着马离开了,朝着韩信逃跑的方向奔去。

萧何离开军营后,就有人报告刘邦说,丞相萧何逃走了,刘邦感觉很愤怒,同时又觉得自己丧失了左右手,因此很失落。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从刘邦的反应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时候汉国的状况确实不好,由于很多人逃走,导致连萧何离开军营,都被认为是逃走,大家都已经到了神经敏感的程度了,也难怪韩信会做出刘邦不值得效力的判断。

萧何去追赶韩信,还真被他追上了,也不知道他对韩信承诺了什么,反正韩信最后跟着他一起回来了,不过那时候已经过去两天了。


萧何见到刘邦之后,刘邦很生气地问他为何逃走,他说自己不是逃走,而是去追韩信。

刘邦又对萧何说,逃跑的人那么多,你不去追,为什么偏偏去追韩信?

萧何说,其他逃跑的都是普通人,容易再得到;但韩信不一样,他走了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如果你只想做汉王,那么可以不用韩信;但如果你想做皇帝,除了韩信之外就没有人可以给你出谋划策了!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从萧何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他已经认定韩信就是万中无一的人才了,他的这个判断大概率源自于他追上韩信之后,两人进行的深入交谈,因为这是双方最后的机会,必须要把话都挑明了。

接着讲,刘邦听完萧何的话又说,我当然想要成为皇帝了,那看在你的面子上,就封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如果只是让韩信做个将军,他还是要逃走!刘邦大吃一惊,就说,那么就封他为大将军吧,统领三军!

到这个时候,萧何已经把韩信吹上天了,刘邦被逼得没办法,只得说封韩信为大将,但他其实也不完全确定韩信真有大将之才。

萧何之所以如此逼迫刘邦,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他没有时间给刘邦解释了,不想办法先留住韩信,韩信就又要逃走了。


就这样,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在举行完仪式之后,萧何就带着韩信去刘邦了,他的用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韩信给刘邦讲解定国安邦的大策,让刘邦明白为何一定要拜韩信为大将军。

到这个时候,韩信已经没必要再保留什么了,所以他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项羽看起来很强大,其实他弱点很多,比如说他是匹夫之勇,有妇人之仁,而且他毫无道义可言,没有大局观,对部下十分苛刻,不懂得团结人心,支持他的百姓也很少,等等。

第二,刘邦看起来很弱小,但很讲信义,懂得体恤百姓,知道如何收拢人心,对待部下也是非常不错的,只要反其道而行之(指得是项羽),任用贤能,舍得封赏土地,对项羽的部下进行策反,消灭项羽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韩信还提出了大战略,先攻三秦之地,再收拾各诸侯王断项羽羽翼,最后与项羽进行大决战,等等。

总而言之,韩信一番话道出了刘邦与项羽真实实力的对比,增强了刘邦的信心;并且韩信还提出了具体的战略,让刘邦有了主心骨。

而刘邦听完韩信的话之后,认为非常有道理,他不但悔恨自己得到韩信太晚了,还马上按照韩信的谋划进行部署。

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至此,韩信不但成为大将军,还完全取得了刘邦的信任,可谓是皆大欢喜,而这一切的功劳还得归属于萧何,所谓成也萧何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回过头来说,萧何之所以确定韩信有将帅之才,也不是草率之下做的决定,他通过与韩信的交流和相处,以及韩信的种种异常表现,这才确定韩信是有真才实学的,于是冒着极大风险向刘邦举荐韩信成为大将军。

对于韩信而言,他在没有确定刘邦值得效力之前,其实一直都是有所保留的,要不是萧何将他给追回来,让他对刘邦重拾信任(萧何坚持让刘邦举行大型仪式,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也就是登坛拜将,以示诚意和尊重,而不是简单下一道命令),他还真就离刘邦而去了。

所以说,还是萧何的眼光独到,他能识别韩信这个千里马,并且他还有好的人才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得到的意识,所以才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的,而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恐怕很难统一天下,并最终登上皇位。

至于说韩信后来的所作所为,以及败也萧何的原因,那都是后话了,至少当时刘邦得到韩信,是他的大幸。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家喻户晓。韩信不被刘邦重用,一怒之下,离职而去,萧何唯恐失去这位帅才,来不及向刘邦请示,就跨马而上追回韩信。萧何追韩信时,刘邦不知隐情,还以为萧何离他而去,气得一蹦而起,差点儿精神失常。

韩信的军事才华事实已证明,人尽皆知,萧何的追回韩信无疑是明智的。但有人很好奇,韩信投奔刘邦前,不过是项羽手下的执戟郎,并无统兵作战的经验,而萧何本人是文臣,军事才能也不突出,他如何知道韩信是难得一遇的帅才?

有人说,萧何采取的排除法。他虽然不清楚韩信的能耐,但清楚刘邦手下将领的本事,因为他和这些将领是光屁股长大的兄弟。萧何深知,这些将领均不是统帅之才,都不可用来统帅三军,那么只有推荐刘邦重用韩信。如此说来,萧何在蒙?

显然,这于情于理都不符。如果萧何不了解韩信,万一韩信连刘邦手下将领也远远不如呢?他为何要冒这么大风险推荐韩信?如果萧何只是在蒙,蒙谁不是蒙,韩信离开时何不让他离开,何必心急火燎地追回韩信?刘邦军中唯独不缺人,没有韩信可蒙,还可以蒙其他人。

也有人说,韩信在项羽麾下的职场经历,让萧何非常看重。可是,正如前文所说,韩信在项羽麾下并无统兵作战的经验,只是一个执戟的侍卫,有何经验可借鉴?说得难听点,韩信不过项羽军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保安,一个保安的经验有何可贵?项羽军中的保安可不仅韩信一人,如果保安经验可贵,萧何恐怕得把腿跑断。

其实,萧何知道韩信才能的原因没那么复杂,因为有人告诉他。此人是一员大将,而且是刘邦的心腹,他正是后来的滕公夏侯婴。

话说,韩信投奔刘邦后,有次不幸犯罪,按律当斩。临刑前,夏侯婴恰好路过,韩信乘机大呼:“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闻声而望,见韩信气宇轩扬,认为不是常人,便下令将他释放。

此后,他多次与韩信交谈,发现韩信谈吐不凡,才华横溢,于是向刘邦推荐。可惜刘邦没有并没有重用。夏侯婴只好采取迂回战术,向萧何推荐韩信。

萧何当时虽不了解韩信,但他了解夏侯婴,夏侯婴是刘邦麾下一员猛将,他对军事人才的点评可信度是颇高的。连夏侯婴也折服的人,想必不是凡人。于是,萧何决定接见韩信,并多次与他交谈。萧何虽然不善军事,但从韩信的言谈举止中不难发现,韩信确实非等闲之辈。

如果让萧何独自一人发掘韩信的才华,他未必能够办到。但夏侯婴已告诉他结论,萧何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与韩信交谈进行判断,最终确定了夏侯婴的结论。所以,他宁愿被刘邦误会,也要急着追回韩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汉王   项羽   都尉   真才实学   将帅   刘邦   大将军   将领   夏侯   人才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