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 - 嘉庆:贪污腐败亡国论的自身缺陷及反腐强国论的误区

嘉庆:贪污腐败亡国论的自身缺陷及反腐强国论的误区

说到嘉庆,大家都知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接手大清国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财政近乎枯竭的政府了,这就给人一个印象:嘉庆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才杀掉和珅。

尽管杀掉和珅,和珅家被抄没的家产填平了嘉庆当年财政的窟窿。据说和珅的家产约8-10亿两白银,相当于875亿人民币。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并非是这个数字究竟多大,“相当于清朝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的说法且不说是不是靠谱,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是和珅的家产,并非和珅贪污的资金,这是其一。其二,875亿人民币,这个账面上的财富,真正可以用来流通的现金大概就1亿两白银,大部分其实都是无法变现的不动产的价值。

所以,表面上“打倒和珅,大快人心。”,抓住大老虎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符合国家利益,但是,实际上,嘉庆扳倒和珅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不是解决财政问题的需要,实际上查抄和珅的家产并不能解决国家财政的实际困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处理和珅不仅没有彻底解决帝国官吏腐败问题,因为腐败是体制的问题;同时,处理和珅后,庸政懒政怠政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来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赋税式财政收入就有天花板,不断增长的财政支出和有限的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帝国的崩溃就是迟早得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乾隆时期,就被一个叫马嘎尔尼的英国使者看的清清楚楚。

土地是经济的唯一来源,专制体制下的权力是个人财富积累的主要手段,“做官譬如他们的宗教”,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个人的私有财产得不到保护,在清廷专制统制的高压手段下,人人都是顺服的奴隶,政治极度贫困,皇帝以下的人毫无荣誉感和尊严感。

举全国之力打造的宫廷及贵族们的奢侈和帝都的繁华丝毫掩盖不住整个国家的贫困。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如果在我去世之前,它(清朝) 已经崩溃瓦解,那么我将不感到意外。

在马嘎尔尼看来,这样僵化、愚昧、腐朽、落后的帝国随时都会土崩瓦解,显然他低估了专制统治的力量,大清在他死后100年才被推翻。

聪明的政治家从来都不会把贪污腐败当成政权倒台的原因,也不会把贪污腐败当成最大的敌人。

嘉庆打倒和珅的根本原因和历代新皇帝打倒上一任权臣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

在杀掉和坤之后,嘉庆在宫外接到了自己的老师朱珪,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嘉庆握着老师的双手,仰面痛哭,嘉庆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杀掉了和坤,拿下了自己的皇位 至于和的财产,那只不过是胜利后的从属品而已。

朱珪的确是端正人士,“持躬正直,砥节清廉。服官五十余年,依然寒素。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言钱。

但是这个“爱国爱民,品格端方,光明磊落,关心庶民百姓的疾苦,为国事呕心沥血,不惜个人一切利益,是古代官吏之楷模。”,丝毫没有解决嘉庆所面临的真正的困难和危机。

嘉庆自己也出奇的勤奋,出奇的节俭,“他想通过官方政策和以身作则来放慢中央国库资财流出的速度,来改变贵族和官场成员中泛滥的懒散生活方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停止了边疆省份省级官员的每年贡奉,皇袍也被人颂扬地说上面打了补丁。”

反腐倡廉是嘉庆时期施政主旋律。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大清王朝已经积重难返,反腐倡廉根本解决不了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一切弊端。

一个勤奋的皇帝、一个平庸的皇帝、在“抱怨、迷惑、痛苦、尴尬”中度过了20多年的执政生涯。

他抱怨父亲给自己留下的烂摊子,他迷惑为什么反腐倡廉为什么没有效果,他还为他天下的子民和他离心离德而痛苦,他永远弄不明白明白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教起义的原因。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他只是隐隐觉得杀和珅是错误的,力挽狂澜的人必须是有能力的人,在和珅被杀15年之后,清国史馆将编修的《和珅列传》(稿本)送呈嘉庆审阅。嘉庆见记载简略,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朱批道:“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的事。

高压的文化政策,频繁兴起的文字狱使刘庸、纪晓岚、朱珪等知识分子中的精英都变成了专制制度的附庸和帮凶。保住自己屁股不挨打,是嘉庆及以后重臣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和珅跌倒,嘉庆并没有吃饱,失去造血功能的大清帝国在一个吃才皇帝带着一群奴才一步步领向崩溃的边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嘉庆   亡国论   史记   腐败   帝国   官吏   反腐倡廉   家产   强国   财政收入   误区   缺陷   皇帝   财政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