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肿瘤情报(第49期):塞利尼索在中国香港正式获批上市;斯微生物肿瘤新抗原mRNA疫苗启动IIT临床研究

21CC(cancercare),我们关注与癌症相关的一切!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创新资讯栏目——21CC肿瘤情报,梳理一周肿瘤资讯,全面聚焦癌症防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君健康同行。

一、新药(新适应症/技术)获批

7月1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最新公示,迈威生物两款1类新药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根据迈威生物公开信息,这两款新药分别为: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以及靶向B7-H3的ADC产品,拟开发适应症均为晚期实体瘤。

7月18日,德琪医药宣布,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已批准希维奥(中文通用名:塞利尼索,英文商品名:Xpovio)的新药上市申请(NDA),通过与地塞米松联用(Xd方案),治疗接受过至少四种既往治疗且对至少两种蛋白酶体抑制剂(PI)、两种免疫调节剂(IMiD)和一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药物难治,并在接受最后一种治疗时出现疾病进展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成人患者。

7月18日,微芯生物宣布,由该公司研发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口服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用于既往未经治疗的MYC和BCL2表达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上市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

目前,西达本胺在中国大陆已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乳腺癌两个适应症获批上市,在中国台湾地区有乳腺癌适应症获批上市,在日本有成人白血病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两个适应症获批上市。此外,该产品正在开展全球多中心一线黑色素瘤3期临床试验,以及联合不同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

7月21日,百济神州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已发布其推荐抗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获得上市许可的积极意见,建议批准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成人患者。

二、研发/临床/市场进展

7月18日,斯微生物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注册了肿瘤新抗原mRNA疫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IIT临床研究,合作方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微生物在mRNA疫苗领域的开发正在加速,新冠之外已经先后申报了IL-12 mRNA、带状疱疹mRNA疫苗等。肿瘤新抗原mRNA疫苗方面,国内仅立康生命、新合生物申报IND,斯微生物则进入IIT临床研究。

7月19日,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首个创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SIBP-A13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这标志着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ADC药物研发已从技术平台创新转入了临床开发的新阶段,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SIBP-A13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基于国内领先的第3代ADC技术研发的靶向HER3 ADC新药,具有连接子可裂解、载荷活性强、抗肿瘤“旁观者效应”等药物优势。SIBP-A13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抗HER3单抗分子、偶联技术连接子均为自主研发,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可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生长,具有良好耐受性,临床上拟用于晚期恶性实体瘤治疗。

SIBP-A13在抗体基础上偶联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兼具了抗体的靶向性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性。其可借助抗体靶向作用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抗原结合,而偶联小分子药物则经内吞效应进入肿瘤细胞并释放,从而精准杀伤肿瘤细胞以及肿瘤周围病变细胞。

浙江迈同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研发的靶向IDH1抑制剂MT-001化药1.1类IND申报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受理号CXHL2300797和CXHL2300798 ,主要用于IDH1突变的实体瘤(脑胶质瘤和胆管癌等)和血液瘤。

7月17日,CDE官网显示,复星医药FCN-159片拟纳入突破性疗法,适应症为治疗无法手术或术后残留/复发的NF1相关的丛状神经纤维瘤成人患者。这也是该产品第2次纳入突破性疗法,此前纳入的适应症为组织细胞肿瘤。

FCN-159是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一款口服小分子MEK1/2选择性抑制剂,拟开发的适应症包括晚期实体瘤、神经纤维瘤、组织细胞肿瘤、动静脉畸形等。在此之中,FCN-159治疗神经纤维瘤的临床开发进度最快,目前已进入III期研究。

7 月 20 日,强生(Johnson & Johnson)旗下杨森(Janssen)宣布,其EGFR/MET双特异性抗体疗法Rybrevant(amivantamab-vmjw)联合化疗在新诊断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开展的3期PAPILLON研究取得积极结果,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出现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的改善。

7 月 20 日,恒瑞医药创新药注射用SHR-A1811用于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妇科恶性肿瘤的开放、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目前该研究在全国进行患者招募。

SHR-A1811-209(CTR20231632)是一项开放、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探索SHR-A1811用于HER2 表达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该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马丁教授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孔北华教授共同牵头,在中国将有30家临床试验中心参与本研究。

三、肿瘤投融资与企业合作

当地时间7月17日,诺华(Novartis)宣布,已收购了位于圣地亚哥的生物技术公司DTx Pharma,该公司专注于利用其专有的FALCON平台开发针对多种适应症的RNA核酸药物。

根据协议,诺华将支付5亿美元的前期付款,后续项目进展符合预期的话,DTx还有资格获得高达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DTx Pharma Inc 是一家私营生物技术公司,开发了一项名为 FALCON(脂肪酸配体偶联寡核苷酸)的专利平台技术。公司正在利用该平台为遗传性疾病开发基于 RNA 的新型疗法,从而提供高效、无毒的细胞吸收及增强肝外生物利用度。FALCON 平台可以面向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免疫学和肿瘤学等多个治疗领域。

FALCON 平台已在眼科临床前研究中获得验证,在视网膜神经元、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内皮细胞中具有强力、高效的活性。在 RPE 中,单次注射后,DTx siRNA基因表达抑制 >90% 。FALCON 平台的设计也适用于攻克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和亨廷顿病等无药可及的中枢神经系统靶点,还可为免疫和肿瘤领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7 月 21 日,高维医药(杭州)有限公司(Groovy Medicine,简称“高维医药”)于近日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贝达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西湖创新投资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联合投资。本轮融资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高维医药建立高维生物学驱动的创新药发现平台,满足为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提供创新药物解决方案的研发投入及申报推进的需求。

7月22日,TIL疗法公司Turnstone Biologics于周五上午在纳斯达克IPO上市,筹集了8000万美元(约5.7亿人民币)。

2015年成立的Turnstone便是一家现金流即将见底的生物医药初创公司,Turnstone成立之初致力于开发治疗恶性肿瘤的溶瘤病毒疗法,虽然该公司绝大多数在研产品尚在早期开发阶段,但得到了大药企的青睐,2017年和2019年分别与艾伯维和武田就溶瘤病毒药物达成合作,预付款总额超过2亿美元,每笔交易价值均超过10亿美元,并获得了来自Versant、OrbiMed、Sectoral和F-Prime这些顶级机构的9200万美元风险投资。

四、一周观点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全球抗CD20单克隆抗体市场规模为113亿美元,预计将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111亿美元和152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0.3%,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5%。报告预计,中国抗CD20单克隆抗体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3.1%,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7.5%。

不过,CD20单抗市场竞争也颇为激烈。据Insight数据库显示,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布局CD20单抗,已获批上市的CD20单抗药物共有7款,其中3款进口产品。另据药融云数据,国内有30多家研发机构布局CD20靶点,包括正大天晴、齐鲁制药、君实生物、百奥泰等。实际上,中国创新药企面临如创新药靶点扎堆、以跟随式创新为主、创新药回报价值能否支撑创新体系良性发展等诸多挑战,尤其在2022年,中国创新药企与其他行业一样受着疫情等因素影响,无论是药物研发生产还是资本市场估值等承压,在资本寒冬以及同质化竞争下,创新生物药企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显得尤为凸显,而中国创新药企往前走,也将直面与跨国药企的各种PK。

对于当下竞争情况,博锐生物CEO王海彬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目前的状况,完全避免同质化不太可能,做源头创新还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创新药企最终想要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决于管线的布局,需要有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商业化落地能力。”

肺癌位居我国癌症疾病负担首位。据统计,仅2020年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就超82万人,因肺癌死亡人数超71万,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23.8%。《“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我国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近日,在肺癌免疫治疗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表示,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而肺癌的年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建议45岁以上人群以及肺癌高危人群尽早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早筛。

除早筛早治外,新兴的免疫疗法也为肺癌患者带来延长生存的曙光。PD-1/PD-L1这类免疫药物的机制主要是阻断PD-1与PD-L1之间的结合,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PD-L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已在国内临床使用数年,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如何推进肺癌免疫治疗的质量控制工作,让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获益,也已成为临床专家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中国   肿瘤   靶向   抑制剂   适应症   抗原   肺癌   香港   疫苗   微生物   免疫   药物   情报   患者   细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