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最长情,最得意,最悲苦,最孤独……,可惜31岁离世


作者:九歌


有人说,清代有两座诗词高峰,一座叫仓央嘉措,一座叫纳兰性德。前者屹立于雪域高原上,充满神性传奇色彩;后者栖身在巍峨京城里,揭起一幅幅人间富贵锦绣帐。


康熙二十四年(1685),纳兰性德在京病逝,年仅31岁


他这一生不过短短三十载,却遍历世间的荣华与真情:他年少登科,侍卫御前;他文词一绝,直追后主;他佳人在侧,又得遇知己。他以浓缩的人生达到了很多人毕生无法企及的高度,精彩而悲情。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清初著名学者查慎行——当代作家金庸的先祖,经人举荐,曾受聘为纳兰家的馆师。他按着指引从北京城门出发,往北约十里,转过什刹后海,见到重重轩阁掩映在翠色景山中,方正围墙拔地而起,临水照映,便知明珠府到了。

查慎行下了轿进门,入目皆是朱甍碧瓦,雕梁画栋,穿过长长的游廊,沿路可见邸宅里的斋舍,或称“珊瑚阁”,或题“绣佛斋”,或挂“鸳鸯馆”,好一派珠光宝气。院落空旷处是连片碧波兰亭的造景园林,颇具江南韵味,大略可见主人品味。


真不愧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图:查慎行(1650年-1727年)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图源@360百科


这“宰相”即指纳兰明珠,也就是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凭借着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的推荐进入官场,却在不久后扳倒了索额图。他官居内阁十三年,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后转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在京城中炙手可热势绝伦,人皆以“相国”荣称。他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治理黄河,平定噶尔丹,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纳兰家属满洲正黄旗,最显贵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从龙入关,立有功勋,是地地道道的满洲贵族,世代“诗书簪缨之族”。纳兰性德家里的情况,简直和《红楼梦》所写的贾府一样,有“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了。


纳兰明珠二十岁那年,添了第一个儿子,由正妻爱新觉罗氏所出。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的第五女,论辈分还是康熙的堂姑。


时值严冬腊月十二日,纳兰性德在风雪中降生,家人为他取了一个吉利好听的小名:冬郎。这年(1655)三月十八日,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爱新觉罗·玄烨在紫禁城出生,玄烨后来继位成了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康熙。也就是说纳兰性德与康熙同龄。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

纳兰明珠给予了长子最优渥的生活,最优异的教育:吃的是珍馐百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请的开蒙老师是京城学霸进士董讷。温柔乡里长大的纳兰性德,打小就聪明机敏,好学不倦,读书过目不忘,才几岁即敢纵马骑射。他行文作诗虽字里行间沾惹着脂香粉气,却大有可观,深受长辈激赏,都道是此子未来可期。


同龄人玄烨更是年少有为,他七岁登基,是为清圣祖,改元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以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人为辅政大臣,罢十三衙门,复设内务府,而彼时的内务府郎中正是明珠。


在纳兰性德的童年印象中,父亲明珠一直官运亨通,一升再升,深得康熙的宠信,两年后即被授为内务府总管。明珠“辩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还是满汉文化融合政策的支持者,领衔主编过清初一批大部头典籍。


自摄政王多尔衮带领清兵入关以来,满汉矛盾就异常激烈,当时满汉种族的偏见很深,例如满清统治下颁发的剃发制度就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一根刺。至于江南 “奏销案”,以抗征钱粮为借口,被革去功名出身的秀才、举人、进士多达一万三千人,一个探花因为欠了一文钱也被罢黜,对山东穷秀才蒲松龄震撼极大。相同性质的还有所谓的“哭庙案”,著名文士金圣叹等人被逮捕处斩。可见清廷有意增强对江南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威慑和控制。


执行剃发制度


康熙是拒绝汉化的,但不等于对汉文化全盘抵制。相反他是个眼光开阔手段高明的皇帝,不仅懂得高高举起尊孔崇儒的旗帜,甚至乐于接近基督教徒,研究基督教义,为了实现全国政令统一,他对非满族文化都采取了积极接触的政策。他用以汉制汉的方法,将满汉文化融合在一起。在三藩叛乱之际,团结江南汉族地主,防止群起作乱,更是稳固政权的关键所在。


朝堂上这些暗地里的政治博弈,纳兰性德日后也将深深领悟。现在纳兰性德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为跻身朝堂作准备。


康熙十年(1671),17岁的纳兰性德补诸生,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得到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徐元文的赏识和大力夸奖:“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司马公指的就是纳兰明珠,这年他已经调任兵部尚书,相当于古代的大司马。徐元文还特地为纳兰性德引荐了自己的兄长徐乾学。徐乾学是当时的内阁学士,《明史》总裁官,更是江南有名的大地主、经学家和藏书家。


徐乾学(1631年-1694年)


在国子监读书一年后,纳兰性德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顺利考中举人。这一年榜上有名的还有比纳兰性德小三岁的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康熙的奶妈,曹寅的父亲曹玺长期担任江宁织造的肥差,曹寅本人则是康熙的左右伴读,深受康熙信赖。即便如此,这时的曹家还比不上纳兰家显贵。


放榜后,由纳兰性德率领这群举子一同前往顺天乡试的考官徐乾学家里拜谒。他们同徐乾学一起讨论经史的源流,文体的正变,师生间举止闲雅,其乐融融。将要离开的时候,徐乾学特地留下纳兰性德,告诫他要忠诚于君,“为臣贵有勿欺之忠”,并且将压箱底的宋元诸家经解出示给他看。这些古经书即使是纳兰家也没有,纳兰性德感到很兴奋,就此拜徐乾学为师,表示要认真研读,希望徐乾学能够不吝赐教。


曹寅(1658年-1712年)


秋闱过后纳兰性德参加了次年二月的会试,三月发榜顺利中式,成为贡士,他的试卷还作为优秀试卷上荐朝廷。会试后就是最高一级的殿试了,四月初会在太和殿东西阁举行,由康熙在殿中亲自坐阵主持,殿试三甲就是科举路途的终点。本来对于纳兰性德来说,考中进士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纳兰家也在为他参加殿试打点做好了准备。结果许是京城三月的风乍暖还寒,纳兰性德病倒了,经大夫诊断为寒疾。这寒疾来势汹汹,纳兰性德卧床不起,纵使心中焦灼,也依然错过了殿试的时间。


明珠宽慰纳兰性德:“没事的,你还小,可以再稍微等等”,劝他莫气馁,日后也应更发愤图强,更上一层楼。于是病愈后,纳兰性德每逢三六九日,都会一大清早就骑马前往徐乾学的家里虚心求教,听讲书史,一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纳兰性德渐渐发现前代流传至清的书籍,留存不到十分之一,很多雕版损毁十分严重,几乎难以辨认了,手抄本更是错误百出,以讹传讹。他还发现了徐乾学家中有非常多藏书,甚至比自己家中藏书阁还要丰富,这些书只有少量是唐代以前的,绝大多数都是宋、元、明时的书籍,并且许多书籍徐乾学都进行了校订。


纳兰性德萌生了一个想法,即他想把这些浩瀚藏书里面有价值的著作搜罗编辑成一部丛书,方便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播,这个想法得到了徐乾学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纳兰性德负责出资四十万两白银,徐乾学则利用自身影响力四处搜罗书籍,招纳了浙西词派创始人兼著名藏书家朱彝尊等人一起来完成这件事。


前后不到两年,共一千七百九十二卷的《通志堂经解》初版编辑成书,书中收集了一百四十多种宋元以来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对于这部鸿篇巨制纳兰性德丝毫不敢窃功,他在《通志堂经解》的总序里清楚说明,经解的收集、编辑、刊刻都是在老师徐乾学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校订工作也是由徐乾学完成的。


但纳兰性德作为主持人确实是既出了钱,又出了力的,在《通志堂经解》面世之后,依然受到了多方称颂。《通志堂经解》作为一部儒家学说汇编,暗合了康熙执政时尊经崇儒的需求,纳兰性德因此赢得了康熙的赞赏。


康熙十五年(1676)春,又一年殿试年,纳兰性德为此已经准备了足足三年,不负众望地考取了二甲第七名进士。这场考试他淡定从容,叙事析理就像一个有着几十年经验的宿儒,加之书法端庄遒劲,他的试卷又惊艳了各位阅卷考官。纳兰家一时更为荣贵。


年少登科的纳兰性德,这年春风得意,经徐元文引见,得与平生知己顾贞观相识相知。后来两人同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曹贞吉一道并称“京华三绝”,只因他们的诗词卓然独立,轰动京师。


“我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中进士后,并没有立刻得到委任。当时京城里流传的小道消息是,他即将参与馆选,进入翰林院,拥有入阁的机会。有清一代的宰辅大多由此选,所以新进士子都以预选为荣。可惜这个消息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倒是纳兰明珠又从吏部尚书,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入主内阁,真正的权倾朝野,风头无两。此外明珠还担任实录、方略、一统志、明史等重要皇家著述的总纂官。康熙特赐他《文献通考》等书,口谕中赞赏他才能出众,是朝廷的股肱之臣,希望他能够以史为鉴,好好体味康熙心中虚怀求治之意。


纳兰性德中进士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闭门在家做个“待业”青年,致力于诗歌古文辞,杂文著录,撰辑《渌水亭杂识》《合订大易集义粹言》等。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秋冬之交,纳兰性德才被授予乾清门三等侍卫,以后晋升二等侍卫,再为一等侍卫。


纳兰性德画像


在清初,能在宫里当侍卫,被认为是十分荣耀的事情,如果父兄不是皇帝宠信的官员,那么他们的子弟压根还无法挨上侍卫的边。而且清廷对待满族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的子弟更为优渥,常常会选为御前侍卫。作为御前侍卫常伴皇帝左右,就有更多的机会与皇帝接触,为皇帝所赏识,“满洲将相多由此出”。所以康熙把纳兰性德留在身边,显然也有加以考察,将委以重任的意思。


纳兰性德面上固然也高兴,但是他的真实想法却是:“初及第,不得;又期入馆选,仍不得。天意难测,中颇怏怏。最后任侍卫,实非其愿。”纳兰性德最大的冀望是策马沙场,入军从戎,在边关厮杀拼搏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但是身处纳兰家,他已经注定不可能驰骋关外,只好寄希望于选入翰林,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谁知道只是派任了个出入扈从的侍卫之职,事与愿违。


纳兰性德在御前任职,一直忠于职守,处事谨慎,无论皇帝有何吩咐,都马上响应,并且把差事完成得相当漂亮。因而他常常能得到康熙的赏赐,诸如金牌、佩刀、鞍马、彩缎、香扇、字帖之类,以致京中又开始传言他必将很快受到重用。只是这个重用迟迟仍旧没有影子。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纳兰性德在御前值守,康熙去哪他在哪:


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巡视京畿,他随驾;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游幸汤泉,他随驾;

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赴巩华城,他随驾;

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去马兰峪,他随驾;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出山海关,登长白山祭祀,他随驾;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康熙登五台山,七月巡古北口,他随驾;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下江南,然后又返程转往山东一带祭孔,他随驾。


可以说在纳兰性德生前9年的侍卫生涯里,康熙的活动轨迹就是他的活动轨迹,平直简单得一览无余,让他看不到半点转机。仔细分辨就能发现他既苦于天涯飘泊,也厌恶金阶侍立。


乾隆南巡图局部|图源微博@国家博物馆


随御驾出山海关时,纳兰性德站在深蓝天幕下,望着夜色中一重夹一重的风雪,军中帐篷透出星星点点灯光,心中翻涌的不是“沙场秋点兵”的热血激情,却是旅程的漫长艰难,对家乡的无穷思念。因为广袤辽阔的塞上,对于身负家国重担的将士来说,是功业,是熟悉的归宿,但对于侍卫角色的异乡客来说,不过是苦差,是无谓的逆旅。所以面对着千帐灯火,连天风雪,纳兰性德只感到了征戍无尽的苦恼,以及对人生的迷茫。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性德《如梦令》



不过纳兰性德也曾接到一个有趣的任务,这亦是他任职侍卫期间,所做过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即北赴梭龙,完成侦察任务。


梭龙也就是索伦部,属于满族的一个分支,在黑龙江上游一带。当年三藩叛乱期间,北面的沙俄曾经趁机南下搞侵略,夺取了部分城池。为了打击沙俄侵略势力,清廷组织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其中就包括了纳兰性德参与的侦察工作。此次侦察仅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精干队伍,以行猎为名,深入沙俄驻扎前线,探查敌情虚实。


这一趟行动比起以往的侍卫保护工作都要艰险,但是纳兰性德却格外喜欢这一次的任务,这也是他短短一生中最接近梦想中驰骋沙场的一次了。此后他又奉命回到了侍卫队伍里,去过那“遇皇帝出巡则随扈保驾,驻行宫则守卫戒备”的无味生活。


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纳兰性德便转向佛老经学,那个曾经热衷编辑《通志堂经解》,热衷把儒家性理之学作为敲门砖的纳兰性德早已渐变。他自号为楞伽山人,楞伽是佛家主要经籍的名称,好友梁佩兰说他取名的深意是:“佛说楞伽好,年来自署名。几曾忘夙慧,早已悟他生”。纳兰性德还把自己的词集命名为《饮水词》,意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出自道明禅师答卢行者语。



饮水词集


作为豪门公子、皇帝近臣的纳兰性德,也没有像其父一般致力于交结官僚政客,相反与他交游的都是“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群人往往都是些不得志的文人,他们年纪比纳兰大一倍,都有名气而无官职,且往往都是汉人,比如顾贞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梁佩兰、秦松龄、马云翎等人。


像广州人梁佩兰命运就非常不济,三十年间曾6次赴京会试均落第,他中进士时已经年届六十,做官不到一年便告病南归,长期过着比较清寒的生活。但是纳兰性德却依然非常欣赏他,曾修书邀他共同编选宋元词集,在他离京回岭南时还在送行的词中感叹:“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沉香雨”。


梁佩兰(1630年—1705年)清初诗人。


严绳孙作为明朝遗少,一直没有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他性情旷达,作画山水深得董其昌恬静闲逸之趣。他曾被召参加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词科,却没有丝毫中科的心思,仅匆匆写了一首“省耕诗”便搁笔退场。纳兰性德刚认识严绳孙时才二十一岁,对方已经是个花甲老人了,但纳兰性德与其性情相投,曾邀请他到家中小住。由于严绳孙对官场并不热衷,所以他对纳兰性德仕宦苦闷的情绪,也似乎比别的朋友理解得更深切一些,在别人都在为纳兰性德随驾出巡说些漂亮的祝贺话时,他反能同情纳兰性德的苦楚,为其惆怅伤感。


不过,要说交谊最深的还属顾贞观顾贞观是晚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四世孙,江苏无锡人,工诗文,词名尤著。他年长纳兰性德十八岁,两人相识时,纳兰性德二十二岁年少登科前途无限,而顾贞观已经四十岁了且终生不过区区一举人。纳兰性德却与他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直接结为忘年交。


纳兰家里有几座茅草搭建的草堂,名为花间草堂,跟金碧辉煌的纳兰府整体格调相比颇显得格格不入。这雅致的茅斋正是纳兰性德为顾贞观专门搭建的,他给顾贞观的诗中说:“世谁容皎洁,天特任疏狂。聚首羡麋鹿,为君构草堂”。


纳兰性德对待顾贞观就像对待亲兄长,他曾拉着自己儿子的手对顾贞观说:“此长兄之犹子!”又挽起顾贞观的手对儿子说:“此孺子之伯父!”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


纳兰性德还急其所急,允诺设法营救顾贞观的好友吴兆骞,以“绝塞生还吴季子”为已任。当时吴兆骞因为江南五闱科场案的无辜牵连被革去举人头衔,流放宁古塔戍所二十三年。后来经过纳兰性德的请求,纳兰明珠从中营救,朋友们凑了点钱,才得以赎还。吴兆骞抵京后,全家安排住在徐乾学的学馆里,纳兰性德为此很高兴,分别给顾贞观和吴兆骞都写了词诉说感慨。


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相见恨晚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对现实有共同的认识。似乎在顾贞观面前,纳兰信德才能卸下所有防守,格外真诚做自己,袒露心底的声音: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性德《金缕曲》



纳兰性德从不觉得能够出身高贵门第,能在京城混迹于官场就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恰恰相反他只觉得这是命运的偶然安排罢了,“卿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耳”。他把这些感受都直白地告诉顾贞观,是希望出身寒素的朋友们都能理解他,不要把他作为一般的贵介公子看待,因此他说自己本是个狂放不羁的人。


纳兰性德在诗词里反复强调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一无所缺的他总是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直叹自己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死后,纳兰明珠在家捧起《饮水词》,读到这一首词时禁不住老泪纵横,他想不明白“这孩子什么都有了,怎么还会这样不快乐呢”。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性德《浣溪沙》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实习编辑|潘俊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贞观   殿试   通志   京城   悲苦   江南   侍卫   进士   康熙   明珠   皇帝   最长   可惜   孤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