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在历史上,大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之分,西汉的开国皇帝是刘邦,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

其实,在当时人家都叫“汉”,所谓的“西汉”与“东汉”,是后人为了区分两个时代,而加上了“东西”二字。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因为西汉和东汉之间还隔着一个小朝代,王莽的“新朝”。

换句话说,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西汉已经灭亡15年了,他推翻的不是西汉,而是王莽的“新朝”。

刘秀的皇位,不是从老刘家那里继承过来的,而是实打实的,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打拼下来的。而且,刘秀也不是什么皇子,他仅仅是刘邦的九世孙而已,在推恩令的关照下,他已经和皇家没有多大关系了。

唯一有关系的,就是他是刘邦的后代,仅此而已,和刘备天天吆喝的“中山靖王之后”一样。

既然是开国皇帝,刘秀为什么不换个名字,以彰显自己的开国之功,而是沿用了“汉”这个国号,又为大汉朝“续命”了195年。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王莽篡汉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这些改革触动了大贵族们的利益,遭到巨大的反对,加上天灾频发,底层人民生活困难。在上层官僚和底层贫民一致反对之下,爆发了农民起义。

王莽建立的新朝,不过15年而已,天下大乱之后,人们就开始怀念以前强大而又繁盛的大汉,有句话叫“人心思汉”。

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如果刘秀推翻王莽的新朝后,再弄个别的国号,那不就和王莽一个性质了嘛。

第二,刘秀本身就是皇族出身,以“恢复汉室”的名义来推翻王莽,更有号召力,也更有凝聚力,可以广泛的动员各方面的势力。

另外,古代非常强调“正统性”。啥叫正统,老刘家的天下,只能是老刘家的后代来当皇帝,你看,曹操那么牛,他为啥就是不敢称帝,名不正言不顺嘛,一句话,不正统。

在刘秀这里就不成问题了,刘邦九世孙,虽然和皇帝是远亲了,但是也算是正统。因此,以“汉室”为名义,是刘秀的必然选择。

第三,刘秀不敢背叛祖宗,他毕竟是刘邦的后代,他参加起义军,和王莽对抗,打出的大旗就是“恢复汉室”。如果刘秀不是刘邦后代,像朱元璋一样,是一个纯草根,那么,新朝代建立后,他取任何一个名字,都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在刘秀称帝之前,已经有两个刘姓的宗亲,在农民起义军的拥立之下,恢复了“汉”朝,这两个人分别是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

较真的说,推翻王莽的新朝,不全是刘秀的功劳,而且,王莽被杀的时候,刘秀正遭受排挤,闲赋在家。

新朝灭亡后,绿林军,赤眉军,王莽三方势力窝里斗,刘秀“另立中央”,自己拉出来一支队伍,对外也称“汉”,和更始帝,建世帝分庭抗礼。

因此,王莽所建立的“汉”,其实是更始帝刘玄的一个延续和分支。就好比朱元璋,从名义上讲,他只是小明王韩林儿手下的将领,但是,后来朱元璋势力坐大了,取代了小明王,建立了“大明”。

下面,我们就详细讲一下,刘秀称帝的过程。

从农民到起义军,刘秀人生的第一个转变

刘秀,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的,到了刘秀老爸这一代,已经和皇室没啥关系了,自己仅仅混了一个济阳县县令,在今天的开封兰考县。

刘秀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和哥哥两个成了孤儿,被叔叔给接到了南阳,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刘秀的性格颇为沉稳,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感觉,踏踏实实的种地,认认真真的研究农业,但是,他哥哥刘縯就不一样了,根本不喜欢种地,他觉得太丢人,喜欢和一些武林侠士们在一起。

这个时候,正是王莽专政的年代,他连续立了两代皇帝,后来干脆代汉自立,建立新朝。

新朝建立后,刘秀到都城长安,进入太学进行学习,当他在长安城里看到王莽的皇家卫队,又帅有飒的走过的时候,他不禁发出了一声感叹:“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执金吾”,是汉朝时期中央禁卫军的称呼,“阴丽华”,是刘秀的梦中情人。

这句话,也许只是穷小子刘秀的一个美好愿望,没想到,若干年后,这两个愿望他都实现了。

王莽当了15年的皇帝,因为盲目崇古,所制定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不符合大贵族的利益,引发社会动荡,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当时规模比较大的有湖北的绿林军,首领是王凤、王匡;山东的赤眉军,首领是樊崇。现在我们有个词叫“绿林好汉”,就是从“绿林军”流传下来的。

听说爆发农民起义了,刘秀的大哥刘縯非常兴奋,立马揭竿而起,带着自己有限的几个兄弟们,也组织了一个起义军。

不过,虽然他们是皇室后人,但是他们的装备太差,战斗的初期,刘秀没有战马,都是骑着牛作战。为了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在刘秀的建议下,刘縯带着队伍投靠了绿林军。

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同样是汉朝皇室后裔的刘玄为帝,恢复“汉”朝,改元“更始”,刘玄就是“更始帝”。

对于这个安排,刘縯是非常不满意的,因为他也是皇室后人,同样有资格当皇帝,而且他比刘玄更有能力。

其实刘縯不明白,绿林军之所以拥立刘玄,不是看中了他的能力,恰恰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好控制,对于绿林军来说,刘玄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如果立了刘縯,他们怕不好掌控。

为了安抚刘縯,绿林军任命他为大司徒,任命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听说刘玄称帝,王莽大为恼火,派出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带领着42万大军,向昆阳,宛城一带逼近。

当时宛城一带的绿林军,仅仅9000人,根本不是42万大军的对手,他们边打边退,军心不稳,有人主张干脆退回湖北老家。

刘秀说服大家据守昆阳城,自己带着13个亲兵突出包围圈,找来了1.3万人的援军,就是凭借这区区2万多人马,刘秀硬是打赢了王莽的42万大军,一战成名。

昆阳之战,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成为后来的军事典范。

立了如此大功,刘秀整个人都精神多了,没想到回到宛城,一盆冷水泼到他的头上,他的亲大哥刘縯被更始帝给杀了。

刘縯这个人,我们前面说过,是一个桀骜不顺的人,对于刘玄当皇帝,他本来就看不顺眼,刘玄和绿林军首领们也知道,这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所以,趁着刘秀在外面打仗,他们偷偷的把刘縯给杀了。

刘秀知道,绿林军还是信不过他哥俩,就因为他哥俩的身份,所以,刘秀回来后非常的低调,绝口不提自己的战功,也不接触哥哥的部将,也不给哥哥搞祭拜仪式,只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个人偷偷的流泪。

刘秀的低调,赢得了刘玄和绿林军的信任,他们封刘秀为“武信侯”,“破虏大将军”。

封侯拜将了,刘秀想起了自己的梦中情人,回到家乡迎娶了阴丽华,实现了他年少时期的梦想。

就在刘秀沉浸在温柔乡的时候,绿林军攻破了长安城,在混乱中王莽被杀,头颅也被隔了下来。

河北称帝,刘秀显现出帝王气质

刘玄入主长安城,从名义上来讲,“大汉”恢复了。

但是,天下并未统一,山东还有赤眉军,河北有“三王”,以及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

为了能够收复河北,刘玄决定派刘秀去河北,招抚各方势力,但是遭到了绿林军首领的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刘秀到河北,一定会拥兵自重,难以控制。

刘秀也明白,此去河北,是一个机会,可以趁机收拢兵力,于是,他通过贿赂左丞相曹竟,终于获得了这个机会。

公元23年10月,结婚不到半年的刘秀,以大司马的身份出使河北,招抚各方势力。注意,此时,刘秀的身份,就是“汉朝的大司马”。

当时河北并不太平,一个叫“王朗”的人,非说自己是汉朝皇室后裔,为此他给自己改了一个名字,叫“刘子舆”,在邯郸称帝。

一时间,刘秀在河北的工作非常不顺利,幸亏得到了上谷和渔阳两郡的支持,才让刘秀有了一些信心,后来,为了获得真定王刘杨的支持,刘秀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

在真定王的帮助下,刘秀一举打败了王通,并且收服了铜马十万义军,声势浩大。刘秀决定与刘玄决裂,在河北称帝,国号仍然是“汉”。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汉”就是一块金字招牌,非常好用,谁用谁知道。就好比秦末,大家都聚在楚的大旗之下一样。

就在刘秀河北称帝的时候,长安城发生了内乱,绿林军发生了火并,赤眉军趁机入主长安,他们又拥立了另外一个皇帝刘盆子,就是“建世帝”。

但是,这个皇帝也没当多长时间,就被刘秀打败,此后,刘秀收服了赤眉军,扫平了关东,陇西,川蜀,统一了全国。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莽的“新朝”对于大汉王朝来说,只是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就像唐朝武则天改唐为周一样,他并不能算得上一个朝代。

因此,在西汉人眼里,大汉朝并没有灭亡,只是被王莽给弄歪了一点,刘秀出来又把他扶正了而已。

因此,刘秀并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开国皇帝,继承汉室也是理所应当。公元25年,刘秀称帝,国号汉,史称东汉。

在此之前的三十年,刘秀出生于河南济阳。其兄刘縯年长他9岁,不事生产,任侠养士,自比汉高祖刘邦。

刘秀则不同,在他去长安入太学读书之前,最大的爱好是种地。等到从长安回乡后的三年,也没显山露水。

甚至他看到自己那个不安分的哥哥准备举兵起事,自己却躲到了宛城。直到刘縯真的起事成功了,刘秀才在宛城相应。

可以看出,刘秀在最初并没有那么主动,多半是被裹挟进了起义大军。而当时的首领是他的兄长刘縯。

刘縯起义时,打出了旗号“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高祖自然是汉高祖。因为刘縯一直是汉高祖刘邦的铁粉。而“复高祖之业”,自然是恢复汉高祖的汉家江山。

这是刘縯首创,刘秀只是跟进。不过,这也只是刘秀在开国之时,选择沿用“汉”的原因之一。


当刘縯刘秀兄弟起事之后,本身实力依然不能抵抗王莽的官军,便选择与流窜到南阳的绿林军结盟。在这个联军被王莽的官军打败之后,绿林军出现了畏战情绪。刘縯再次联合另一支流动到此的下江兵,最终击溃南阳的官军,夺得南阳、宛城。

至此可以看出,作为在南阳本地有影响的刘家兄弟实力不足,但有号召力;而流动的绿林军则人数众多,却一直无法摆脱流寇的名声。双方联合,才成为正规军。

有了正规军,有了地盘之后,就差拥立一位皇帝了。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起到号召作用。

但此时,绿林军中开始出现防范刘縯刘秀的声音,认为他们能力强,不好控制。绿林军很有可能成为这帮南阳本地豪族手下的工具。

所以,在选择拥立皇帝时,绿林军推举出了另一个宗室子弟,也就是更始帝刘玄。他们仍然要恢复汉室江山,所以国号也是汉。为了区分,才称为玄汉。

刘縯过于招摇,又没有防备心,被更始帝所杀。刘秀主动请罪,弄得更始帝不好意思,才保下了性命。后来,黄河以北还没有归附到玄汉朝廷,刘秀便被任命为行大司马事,镇慰河北各州郡——以更始帝外派使者的名义,收复河北各地。

结果,刘秀在河北依靠本地豪族耿弇和真定王刘杨的帮助,收复了河北,势力坐大。更始帝封刘秀为萧王,意明升暗降,调回朝廷。刘秀自然不会再回去。所以,也就与更始帝公然决裂,另立中央——建立了另一个“汉”。

所以,与其说刘秀沿用的是西汉之汉,不如更具体点说,就是沿用了玄汉之汉。

这是刘秀沿用汉朝的第二个原因。


现在这个问题又绕回来了,为什么刘秀非要用汉呢?做开国皇帝不香吗?非要把自己包装成中兴之主?

因为太好用了。王莽的倒行逆施,让原本的矛盾加剧,老百姓反而更怀念之前的汉朝。

“天下同苦新室,思刘氏久矣,故闻汉将军到,驰迎道路……”

有了这个群众基础,就有了无形的力量。师出有名,名正则言顺。汉朝的旗号打出来,就是恢复汉室,恢复幸福生活。老百姓就得夹道欢迎。

一个鲜明的旗帜,胜过万语千言,抵得住千军万马。

清朝入关,是打着为明朝皇帝报仇的名号。刘渊杀进长安灭了西晋,也自称汉朝皇帝的外甥,自己的国号也是汉。

可清朝是关外的建奴,刘渊是匈奴的酋长。两个异族都要拐弯抹角的去和前朝拉上关系,何况刘秀本就是汉室宗亲。不用白不用,白用谁不用?

不止是刘秀建立的政权称为汉,在他前后有很多都是称汉或与汉朝建立联系的势力。除了更始帝刘玄的玄汉,还有赤眉军找出来的刘盆子。

不是刘氏宗亲的也改姓刘,比如在邯郸称帝的王郎改名刘子舆。

不是刘氏宗亲,又不改名的,也打出要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比如西北的隗嚣起兵,旗号是“兴复刘宗”;西南的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领益州牧。

“十余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


刘秀自始至终都在用汉作为旗号,自己做皇帝后,庙号也是汉世祖。

庙号里有祖、有宗,祖有开创之功,宗有守成之德。一般称世祖的,都是中兴皇帝。刘秀出身豪族,一生钻研儒学,讲究礼仪。所以,即使在开创江山之后,也甘心自称为中兴。

和刘秀相对应的是朱棣,正好是相反的一对例子。朱棣也想在庙号里体现自己守成之德,所以他最早的庙号是明太宗。

知道啥意思吗?就是告诉大家,他是继承朱元璋的位置,一个守成之主。可朱棣干了啥事,大家都知道。哪有你这么守成的?

结果,到了嘉靖时期,就把他的庙号改为明成祖——体现他的开创之功。

可这开创之功,太不光彩。朱棣一辈子都想给抹去,却在百年之后,被牢牢扣在头上——现在提到朱棣,肯定会加上“明成祖”三个字。

说实话,这就跟骂他一样。

在能折腾的皇帝里,唐太宗李世民就显得比朱棣成功一些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逼老爹退位,也能算是守成之主。反正是坏事儿做了,名声也保住了。

而刘秀呢?就更高一筹。属于中国历代皇帝中最高标准的一位。他有开创之功,却不居;建立国家后,也没杀过功臣;甚至在去世前的遗诏里,还在强调自己的丧事要从简。

“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国号   王莽   皇帝   庙号   南阳   汉室   汉朝   刘邦   河北   西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