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恭帝为何被元朝第五位皇帝元英宗赐死?

宋恭帝赵显是个传奇,他当过皇帝做过和尚,生于江南长于漠北,又在西藏生活了大半辈子。他还留下了两个真假难辨的谜团:他“暗度陈仓”让自己的血脉篡了元朝的江山;又因为一首诗被元英宗赐死。

赵显是宋度宗的嫡子,即位时才3岁。不过,赵显接手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江山,当时忽必烈的大军已经占领了江淮和四川,对临安小朝廷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而苟延残喘了百余年的南宋内部,依然内耗不断。

两年后的德祐二年,赵显率群臣向元朝投降,南宋事实上已经灭亡。文天祥等人又相继拥立赵昰、赵昺,流亡于岭南,而赵显则按照忽必烈的指令北上上都。

忽必烈对赵显还算宽容,不光没杀了他,还封他为瀛国公,赐开府仪同三司。赵显成年后还娶了黄金家族的女子为妻,生了一个儿子赵完普(后随父出家)。

至正二十五年,忽必烈下旨,令17岁的赵显前往吐蕃出家习佛。从元代高僧释念常的《佛祖通载》记载来看,赵显应该在上都就迷恋上了佛学:“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

赵显人生的三分之二在西藏度过,他潜心佛学,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成为一代大德高僧,深受当地僧侣的尊敬,还担任了萨迦大寺的总持。

赵显的离世正史没有记载,而《佛祖历代通载》的记载给后人留下一个谜团:“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至治三年即1323年,是元英宗在位的最后一年,赵显时年52岁,这一年他被元英宗赐死在河西。

元英宗为何要赐死赵显?按《南村辍耕录》记载,赵显写了一首反诗,因而惹祸上身:“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林和靖是宋朝的一名高士,他隐居二十余载,终生不仕不娶,以鹤为伴。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筑,用以招揽天下贤才,台下客当然就是指不为燕昭王所用的失意之人。

赵显的这首诗意思就很清晰了:俺老赵生不逢时啊,有才无处施,只能当个闲云野鹤的隐士,啥时候才能重温旧时的荣光呢?

你一个亡国之君,总是念念不忘过去,你想干嘛?这就是元英宗赐死赵显的理由。

但这种记载未必是真的,民间笔记没有靠谱的史料支撑,往往是作者的捕风捉影,甚至臆测。赵显三岁亡国,过去所谓的荣光他能记得多少?相反他一辈子醉心于佛学,有可能再留恋赵宋王朝吗?

单看这首诗,就不像是一位高僧的作品。就算是,他三岁离开故土,早就与中原断了根,元英宗还担心他恢复江山吗?

有人把“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重新做了个句逗,“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这话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那么,传说元顺帝是赵显的儿子,又是怎么一回呢?这事可信度有多大?

据说最早发现这个秘密的是朱元璋,在攻克元大都后,他得到了一张元顺帝的画像。老朱一看大吃一惊,这伙计怎么长得一点都不像蒙古人,活脱脱一个汉人嘛。再一对照赵显的画像,哇,太像了。

于是在查找元朝的宫廷史料,又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当年元顺帝的叔叔元文宗就宣布:妥懽帖睦尔(元顺帝)不是我大哥(元明宗)的儿子,所以我要将他流放。

那么,元顺帝到底是谁的孩子呢?赵显的。

一种说法是,当初元明宗(时为周王)被流放到阿尔泰山一带,在这里他偶遇已经出家的赵显,和他的回回妻子。

元明宗一眼相中了这个回回女人,于是抢夺过来做了自己的王妃。可他并不知道,彼时那个女人已经怀了赵显的骨肉。

第二种说法是,元明宗见到赵显夫妇时,孩子已经出生,他很喜欢这个小孩子,请求赵显将这孩子让给他。赵显同意了,还搭上夫人让元明宗一并带走。

还有第三种说法是,元顺帝的生母迈来迪,有一次到西藏拜佛,回来后就“夹带了私货”,当然这源于赵显的“馈赠”。

不管哪一种说法,结论都是一致的,即元顺帝原来是“赵氏孤儿”,赵显“暗度陈仓”,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替老赵家复了仇。元顺帝也很“争气”,直接把江山还给了汉人。

其实这都是扯淡的事!

元文宗之所以说元顺帝不是大哥的儿子,目的只有一个,他想让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元朝一共不到百年,皇族之间的残害一直没有停止。比如元文宗,就是从哥哥手上抢来皇位。

为了让支持明宗一系的势力死心,文宗和他的皇后亲自操刀,捏造了元顺帝是“走私品”的说法,并以此为由,将他流放到广西。

不过,元文宗临终前突然悔悟,对杀害哥哥夺位的事追悔不已:“昔者晃忽叉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朕尝中夜思之,悔之无及。”于是他留下一道遗旨,将皇位还给侄子。

假如这个侄子真的是大哥的假儿子,他可能这么做吗?既然他宁可打脸也要归还皇位给侄子,那就说明元顺帝就是元明宗的儿子。

文宗编造谎言是为了皇位,汉民跟着瞎起哄,显然是出于民族自尊,寄托某种情怀罢了。宋恭帝四岁就继位,人们习惯称他为少帝、幼帝。宋恭帝继位时,南宋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就差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奸臣当道,最好在蒙古人的铁蹄下只能选择投降。在投降书上,南宋王朝的言辞极尽卑微,完全没有一个王朝的气度,只为能为宋王朝赵氏子孙平安活下去。

宋恭帝自他七岁那年投降后,往后的一生都在受尽屈辱,最终却也不能善终

1、元帝国的魔爪并没有放过他,小小年纪受尽屈辱

元帝国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和全太后被押往元大都。这样的一对孤苦伶仃的母子俩,毫无权势可言,在承受着深深的亡国之痛的同时,还要对元朝的不杀之恩感恩戴德。

到了元大都后,还要经常忍受蒙古人的凌辱和鄙视,追随两人前来的宫女因不能忍受都自尽而亡。还留下了“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读至此,不由立起敬畏之心,巾帼英雄也不外乎如此吧。

元朝把这母子俩软禁在深深的宫苑中,不准与外人接触。全太后因无人照料年幼的小皇帝而忍受凌辱不自杀。

2、成为元廷对付南宋反元志士的棋子,是元廷的工具人

那些被遗留下来的南宋大臣,为了能恢复南宋基业,恢复大宋王朝,就重新立宋恭帝的哥哥为端宗。而元世祖忽必烈也想出应对之策,那就是封宋恭帝为瀛国公,来制约端宗和反元力量。

借此也可以昭告天下,宋恭帝还活着,招降那些还没有归顺元朝和被俘虏却没有屈服的南宋大臣。宋恭帝成为了元朝不必费力却能有效清除南宋残余力量的工具人。

3、太后与名臣被处死,身边已无一人,被迫出家为僧

元世祖忽必烈下命令恭帝迁出大都,继续北上,将他安置在大都,并命令全太后在大都出家为尼。不久全太后就悄无声息地死在了大都,是因为有位僧人报秘说是有人自称宋王,要加害元世祖忽必烈,劫走宋丞相文天祥。

最后,全太后被杀,文天祥也被杀害,解除了元廷的后顾之忧。元朝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后,忽必烈给了宋恭帝很多钱,要他出家为僧。

从此,身边再无一人可依靠,再无一臣可寄托。

4、一场文字狱葬送了宋恭帝

宋恭帝出家后,一心向佛,心无杂念,想就此了去屈辱的一生。但在元英宗时期,因为宋恭帝无意间作的一首诗,惹来了杀身之祸。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寄予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元英宗就确认他有山东天下人心、谋不轨之事就把他杀了。

写在最后

大宋天下三百年,从文攻武略的宋太祖开始,到孺子小儿宋恭帝结束,这是大宋的悲哀,也是宋恭帝的悲哀。

好像宋恭帝的出身就是为了承受宋朝灭亡带来的痛苦。宋恭帝一生受尽屈辱,最后却也不得善终,宋恭帝走了,他的王朝也走了,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对于这段记载,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考校,看看他到底是胡说八道还是言之有据。瀛国公前往吐蕃学习佛法,这在《元史》上是有记载的,时间是在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十月。此时的赵㬎年满十八岁,世祖忽必烈不想让他继续待在大都,打发他去遥远的吐蕃待着,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宋恭帝画像

文中的赵王,即元驸马阿鲁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三月获封赵王。据《元史》的记载,赵王所部在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遭到叛王脱火赤的攻击,损失相当惨重。所谓的叛王脱火赤,据专家考证,即威宁郡王脱火赤,其活动区域在靠近察合台汗国附近。察合台汗国的疆域东至吐鲁番,赵王如果曾被脱火赤攻击,其部落范围应大致位于察合台汗国附近。这样一来,赵王往返封地和大都之时,确实会途经甘州,从而和瀛国公产生联系。

壬子,安远王丑汉、赵王阿鲁秃为叛王脱火赤所掠,各赐金银、币帛。—《元史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此时的瀛国公已经四十多岁,符合文中“年老且孤”的描述。另外从赵王“嬉游至其寺”的描述来看,此事应发生于延祐元年与延祐四年之间。那么这段时间内,瀛国公和元明宗会不会有交集?还真有。

明宗和世㻋是元武宗长子,忽必烈玄孙。当初武宗和弟弟元仁宗约定:日后皇位在兄弟叔侄之间世世传承。武宗死后果然传位仁宗,但仁宗却不想将皇位再交还给兄长的儿子。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十一月,仁宗封大侄子和世㻋为周王,打算把他打发去云南。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十月,当周王途经延安之时,忠于武宗的陕西行省官员趁机奉其为主,发动叛乱。但这场起事被迅速平定,和世㻋只能选择流亡察合台汗国。之所以会去察合台汗国,是因为他们和元朝中央政府关系紧张,有实力和意愿庇护和世㻋。从延安到察合台汗国,必然会经过甘州,如此一来和世㻋和瀛国公倒真有可能见面。而从文中二人对话的语气来看,和世㻋和瀛国公显然是老相识了。

元明宗和世㻋画像

但问题是元顺帝的出生时间是延祐七年,以和世㻋此时的身份,难道还能随意回到元朝境内吗?倒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在延祐七年正月,元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丁酉,帝不豫。辛丑,帝崩于光天宫,寿三十有六,在位十年。癸卯,葬起辇谷,从诸帝陵。五月乙未,群臣上谥曰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国语曰普颜笃皇帝。—《元史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仁宗驾崩,按照当年的约定,和世㻋是大元朝名正言顺的皇帝接班人。考虑到消息的传递时间以及相应的准备行动,和世㻋于四月份在察合台汗国的武装护送下进入甘州,观望元廷中央的权力变化,似乎也并非不可能之事。而一出生就有“龙文五彩气”的元顺帝被和世㻋作为祥瑞带走抚养,倒也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元顺帝身世之谜

在《元史》顺帝本纪之中,妥懽帖睦尔身世很清楚,就是元明宗和世㻋的长子。《元史》的修纂时间很短,基本上算是一个政治工程,目的是向天下表明“大元”已经是过去式了。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以大儒宋濂、王祎为总裁官的《元史》纂修小组就在南京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工。仅仅六个月以后,第一版《元史》便宣告完成。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二月开始,纂修小组又根据新搜集的史料,花了五个月时间完成了庚申君本人的本纪。

顺帝名妥懽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厮兰之裔孙也。初,太祖取西北诸国,阿儿厮兰率其众来降,乃封为郡王,俾领其部族。及明宗北狩,过其地,纳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于北方。—《元史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

元顺帝画像

当年仁宗驾崩之后,皇太子英宗即位。英宗在南坡被人刺杀之后,其堂伯晋王也孙铁木儿在漠北龙居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称帝,发布了元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白话文登基诏书。也孙铁木儿驾崩后,丞相倒剌沙在上都拥立皇太子阿速吉八即位。而忠于武宗的燕帖木儿则拥立和世㻋之弟图帖睦尔发动政变。“两都之战”的结果是阿速吉八一方彻底覆灭,图帖睦尔却迫于舆论压力,只能派出使臣北上迎请正在和林居住的长兄和世㻋进京承袭皇位。

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正月二十八日,和世㻋在漠北即位。八月,新皇帝抵达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和弟弟图帖睦尔会面。五天后,和世㻋却突然暴毙,享年30岁。图帖睦尔再次登基,是为元文宗。据《庚申外史》的记载,文宗曾经公开声称妥懽帖睦尔并非明宗之子。

尚书高保哥奏言:“昔文宗制诏天下,有曰:‘我明宗在北之时,谓陛下素非其子。’”帝闻之大怒,立命撤去文宗神主于太庙,并问当时草诏者为何人,遂欲杀虞伯生、马雍古祖常。二人呈上文宗御批,且曰:“臣受勅紀载,实不获已。”脫脫在旁,因曰:“彼皆负天下重名,后世只谓陛下杀此秀才。”故舍之而不问。—《庚申外史·卷上》

虞伯生即元代大儒虞集,南宋名臣虞允文五世孙,是诏书的起草人。幸亏脱脱(对,就是那个修黄河的脱脱)在旁劝解,虞集才算是死里逃生。元顺帝在将文宗的神主牌位从太庙迁走之时,曾经发布了一道诏书,记录在了《元史》之中。

后至元六年六月,以帝谋为不轨,使明宗饮恨而崩,诏除其庙主。其略曰:…又私图传子,乃构邪言,嫁祸于八不沙皇后,谓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祖宗大业,几于不继。—《元史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

《元史》在修纂的时候大量参考了《庚申外史》的资料,那么他们为何没有采信元顺帝非明宗之子的传说呢?按理来说,元顺帝既然出身存疑,那便不是黄金家族的合法继承人。这一点本来在蒙元高层就有人怀疑,《元史》若是可以将其坐实,岂非有百利而无一害?笔者以为只有元顺帝确实是宋恭帝的儿子,《元史》才不会采用这种说法。道理很简单,如果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那他岂非就是大宋正朔?义军辛辛苦苦灭了妥懽帖睦尔的元朝,难道就是为了请他回来做大宋的皇帝?这事太尴尬了,坚决不能承认。

结语:元英宗之所以赐死宋恭帝,是因为觉得这位亡国之君有不臣之心。《元史》之所以不记载宋恭帝之死,是不想对这位前朝皇帝的行动轨迹记录地过于详细。而在蒙元高层之所以一直有元顺帝非明宗之子的怀疑,就是因为和世㻋和宋恭帝之间有交集。而《元史》之所以对此坚决否认,是因为事关正朔,不能承认元顺帝和大宋皇室之间有任何联系。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元朝   文宗   河西   之子   王朝   本纪   皇位   南宋   公元   皇帝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