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为何谋反被杀?谋反纯属诬陷、被杀却很复杂

魏延谋反是假,但魏延不讲政治是真。

诸葛亮临终遗命,要求全军撤退、魏延断后。但是,魏延不同意撤退,也不愿意断后。甚至,还跑到大军前面烧毁栈道。

这个操作毫无大局观。他也就是欺负司马懿太怂,但凡武勇一点儿,曹魏来个全军追击,那基本上就能打没蜀军主力。

而魏延被杀,主要是因为与当时的丞相长史杨仪不和。

杨仪很有能力,却是个十足小人,根本容不下魏延这种有个性的武将。后来,他没能接任蜀汉丞相,就是因为这家伙人缘太差、气量不够。

而除了小人杨仪外,魏延自己也有问题,具体说就是意气用事、不讲政治。同时,诸葛亮和蜀汉朝廷也有问题,而且责任更大。

首先,魏延不可能造反。

造反的成本太高。高成本的事情,一定要有高回报。如果魏延造反、投降曹魏,那他能得到什么回报?

封官封侯,已经没啥意义。在蜀汉,魏延已经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

征西大将军,属重号将军,在蜀汉,仅次于已故的骠骑将军马超、车骑将军张飞。

南郑侯是县侯,县侯、乡侯、亭侯这三个档次中,县侯最高,属顶级爵位。张飞生前是西乡侯,诸葛亮生前是武乡侯,都是乡侯,比魏延差了一个档次。

然后,魏延造反、投降曹魏,他能获封重号将军和顶级县侯吗?

肯定不可能。

这一点,你看孟达就行。曹丕非常喜欢孟达这个降将,但孟达在曹魏也仅是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将军是一般杂号将军,仅高于中郎将;侯是较低级的亭侯,勉强高于关内侯。

而混到魏延这个位置后,比官职、比待遇,已经没啥意义。相比这些,他更关心排序。

不管你封多少王、多少侯,但排序是不变的。第一号人物、第二号人物、第三号人物,以此类推,从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排序总是稀缺。大家最后争的,已经不是县侯、乡侯,也不是骠骑将军、征西将军,而是自己在朝中和军中的排序。

那魏延在蜀汉的排序,怎么样?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

平日,蜀汉诸将互相不服,但议论起来也会认为一定由魏延接替诸葛亮。魏延本人也一直这么认为。

这是啥意思?

意思是魏延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即便不能在朝中接班,那也能在军中接班。蜀汉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北伐事业不能停止。于是,蜀汉的工作重心只能是军事。所以,军中接班就等于朝中接班。也就是说,在蜀汉,魏延是妥妥的二号人物。

一号人物刚死,二号人物不是想着怎么和平接班,而是想着怎么造反,这太违背人情。

人情多变,所以关键看行动。但行动上,魏延也没有造反的迹象。

魏延造反,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渡过渭水、直接向司马懿投降,然后给曹军当带路党,直接消灭蜀汉大军。

这时候,蜀汉军中,能打仗的将军已经不多。

诸葛亮在时,全是英雄;诸葛没后,全是狗熊。此时蜀汉,就是这种情况。

丞相长史杨仪,是当秘书的;丞相司马费祎是搞外交的,全都拿不出手。能打的赵云、黄忠,包括马超在内,全死了。

担任护军的姜维,是后起之秀,而且手里还有一支五千人的直属部队。但关键是“后起”这两个字,所以当时完全没法跟魏延比。

但魏延不是往曹魏的关中跑,而是往蜀汉的汉中跑,一边拼命跑、一边烧栈道,同时还一边上书朝廷,向刘禅告状说杨仪他们要造反。

最后,魏延的前锋军队,与杨仪的蜀汉主力,在褒谷南口遇上了。魏延告状肯定告不过杨仪,索性带兵来南谷口“劫道”,先搞死杨仪这个小人再说。

但,道义在杨仪手中,人家捏着丞相遗命,相当于拿着尚方宝剑,不仅能给本部军队打气,而且也能瓦解魏延军队的军心。所以,两军一遇,魏延的军队立即罢工,连为什么打都不知道,那还卖什么命。

“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所以,就看魏延这种操作,哪点儿像造反的?他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提前控制住。哪家造反会这么操作?

公元212年,刘备对刘璋动手,可以说造反也可以说背刺。在刘璋的地盘上耍横,刘备是怎么操作的?他提前将刘璋白水军的家属全都控制住,然后带着自己的荆州兵和白水军再去打刘璋。

这才是造反基本操作。

所以,魏延拦截杨仪,往大了说叫不讲政治,而往小了说就是意气用事、闹情绪。他要找杨仪算账。丞相在时,就看杨仪不顺眼,却也只能看着、动不了手;现在,丞相死了,杨仪你个小人还跟我嘚瑟、还给我下绊儿,而且还敢让我给他断后,那就必须整死你。

但从古至今,闹情绪都是官场大忌。不是因为大家不能包容你的情绪,而是情绪不可预测。大家宁愿容忍一个不道德但可预测的奸臣,也不能容忍一个正义满满却难以预测的忠臣。

所以,魏延被杀,在主观上首先要反思自己。

在蜀汉最需要团结的时候,你破坏团结;在蜀汉最需要稳定的时候,你变得不可预测;在蜀汉最需要时间进行权力和平交接的时候,你却不给时间。那你不被杀谁被杀。即便没造反、即便很冤枉,却也得死。

而这只是魏延的问题,还有蜀汉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领导的问题、组织的问题、体制的问题。

其次,魏延为何被杀?

任性的人很多,却不是任性就得死。否则,这世界也剩不下几个人。如果刘备活着,即便魏延任性,那他也不会死,甚至很可能接了丞相的班。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封汉中王,然后返回成都。然后问题来了,汉中这个益州咽喉交给谁来镇守?

大家公认应该是张飞,但刘备选择了魏延,任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个非常规任命惊到了所有人,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全都不敢相信。

在大会群臣的时,刘备问魏延说:给你这么大的职责,你该怎么当好这个官?这相当于一次任职谈话,刘备要听听魏延的自我评估。

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如果曹操倾国来打,那我就先替大王扛住,等您带兵过来,然后咱们一起跟他打;如果曹操派一偏将率十万大军过来,那就不用大王来了,我替您全给他消灭。

对于魏延的回答,刘备称善,放下心来:自己没有选错人。之后,魏延确实不负所望,牢牢守住了汉中这个远比荆州还重要的战略重地。

那刘备为啥不用张飞?

如果按《三国演义》的逻辑,刘备也可以用赵云啊。张飞、赵云都是河北人,是比荆州系更亲的支柱力量,嫡系中的嫡系。

因为张飞、赵云全都没有独当一面加镇守一方的能力。

给他们一支军队,然后出去开干,这个能力没问题。但给他们一个大军区,然后守住这里,这个能力还不够。至少在刘备看来,这俩人全都不行。在诸葛亮主政时期,赵云做了镇东将军和征南将军,地位大幅上升。但在刘备时期,还不行。

而就识人来说,刘备特别准,是那种眼光独到的准。这个能力远在诸葛亮之上。

刘备看不上马谡,但诸葛亮不听,非要培养马谡、重用马谡,结果有了街亭之败。街亭之败后,诸葛亮才想起刘备当年对马谡的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之所以三分天下有其一,就是因为识人有道。刘备死后,蜀汉已是危急存亡之秋,但为啥没亡?而且,还动不动就北伐?

除了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就是刘备打下的家底够硬。诸葛亮北伐用的精兵,是刘备给他留下的;诸葛亮北伐用的猛将,也是刘备给他留下的;甚至一众内政文官,也是刘备时代的产物。蜀汉的人才底子,是刘备打下来的,包括诸葛亮也是他请的。

但是,魏延的悲剧,就是刘备死得太早,领导换成了诸葛亮。

诸葛亮求稳,这不是问题。按照魏延的路子,搞子午谷奇谋突袭长安,刘备也不敢。因为蜀汉的家底太薄,不敢这种冒险的仗。一仗不成就亡国,谁也不敢这么打。

但诸葛亮事必躬亲的性格,则束缚了魏延的手脚。刘备时期,魏延是一个大军区司令。诸葛亮时期,魏延只能当先锋司令。这就是区别。

同时,诸葛亮没把魏延当接班人来培养。他第一个培养的接班人是马谡,第二个接班人是蒋琬。魏延却不得信任。

有些人,相逢即知己;有些人,日久也路人。熟悉的陌生人,与陌生的好知己,这真要看气场合不合。所以,说不上诸葛丞相有多居心叵测,也收不上魏延将军有多让人讨厌。

诸葛亮北伐中原,说是搞了六次,其实是六场比较大的战役。只有第四次的阳溪之役,魏延才有崭露头角的机会。第一次北伐中原街亭之役,魏延参加了,但没被任命为先锋,先锋是马谡;最后一次武功之役,魏延当了先锋,却被冤死。

所以,魏延与孔明虽有非常深刻的交集,却说不上有多密切。特别是诸葛亮的临终遗命,几乎没提魏延什么事。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当时,魏延是前军师,这也算丞相府属官,跟丞相长史杨仪、丞相司马费祎一样,都算诸葛亮的自己人,同时更主要的职责是做大军的先锋。要打仗,魏延和他的军队要第一个冲上去给司马懿死磕。

但是,诸葛亮布置临终遗命的时候,没有叫魏延。这个临终遗命除了让魏延断后,却没做任何安排。

所以,魏延怀疑杨仪等人造假,也就情有可原。

这就是领导的问题。

诸葛亮是个好领导,但对魏延不算。领导再好,却唯独不赏识你,那好也就不好。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真是诸葛亮的领导问题了。

他生前便知道杨仪与魏延不和,却没有解决,而死后没有交代,这俩人到底谁管谁,他一个字都没说。这就成了魏延意气用事、闹情绪的导火索。

之后,魏延烧栈道、杨仪修栈道,然后俩人一起向后主刘禅告状,都说对方要造反。问题一下就丢给了朝廷。而这就涉及到组织的问题、体制的问题。

就组织问题来说,蜀汉朝中没有了解战争、了解军队、了解将军的组织干部。甚至可以说一直都没有。刘备在时,就刘备兼任组织部长。诸葛在时,就诸葛直接靠前兼任组织部长,谁行谁不行,就他一句话,比如对马谡和姜维的重用。

这时候,魏延跟杨仪打官司到底怎么判,就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而这个头疼的问题,对魏延非常不利。

后主刘禅拿不定主意,只能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然后,这俩人一致认定是魏延要造反。而且,有了这个判断之后,蜀汉朝廷立即发兵,要会同杨仪一起剿灭魏延。听到魏延已死,蜀汉的禁卫军才退回成都。

“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

杨仪和蒋琬,做过同事;跟杨仪一起告状的还有费祎,费祎是蒋琬着重培养接班人。所以,这个官司,魏延不可能打赢。

但关键还是一个体制问题。自秦汉以来,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已经足够发达,甚至可以说非常现代。这时候,武将就一直被文官欺负。所以,朝廷宁可相信文官的鬼话,也不相信武将的忠言。

因为文官的决策权重更大、危险系数更低。

杨仪没有造反的能力,他都不会打仗,怎么造反?关键是人缘一直不好,想干大事却没朋友。这就是危险系数足够低。战争的确是工作重心。但打仗打到最后是打后勤。后勤这件事,武将干不了,只能靠文官。这就是决策权重大。

文武分途后的官僚体制,就决定了魏延必须败。

这也是武将的悲哀。魏延死后,头颅被杨仪踩在脚下践踏,同时还被夷灭三族。可以说,结局非常之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蜀汉   汉中   文官   栈道   先锋   丞相   武将   朝廷   将军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