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国丨唐朝第一个权倾天下的宦官,曾软禁李隆基,他如何上位的

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给唐朝留下了两个致命的祸患!

李隆基一手造成了安史之乱,李亨一手造成了宦官掌权的时代,安史之乱开启了藩镇叛乱的祸根,宦官掌权开启了宦官干政的祸根。

此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里,不断有藩镇效仿安禄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服从朝廷管理,名为藩镇,实为割据。

与此同时,李唐的朝廷里基本代代出现掌权的宦官,这群太监不仅把持朝政,掌控大权,甚至废立皇帝,凌驾于天子之上。

如果说,把李唐比作一个巨人的话,那么自李隆基和李亨之后,唐朝就患上了一种致命的慢性病,藩镇割据使得李唐四肢不听使唤,宦官变乱则长期控制着李唐的大脑中枢。

这两大祸患就像一种慢性病,不断蚕食着李唐这个巨人,直到将其榨干吃尽的那一天。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李唐历史上第一个开启宦官之乱的那个人——李辅国。

李辅国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权倾天下的宦官,也是第一个架空了皇帝的宦官,可他并不是最后一个,因为后面一百五十多年里,有越来越多的宦官效仿他,废立皇帝,把持朝政。

他只是开启了宦官之乱这样一个时代,而这一切,正是李隆基的儿子唐肃宗李亨一手造成的。


李辅国是怎么发迹的?


其实在李辅国发迹之前,他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李静忠,至于李公公的出生地、家世之类的情况,已经无法考证了,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代权宦。

由于家庭贫困,所以李静忠很早就被割了一刀,送进皇宫做了公公,不过他身上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长相丑陋,挺吓人的。

所以一开始,他就直接被安排到皇宫里专门负责养马,每日跟马匹打交道,就不用出来见人了。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养马这份工作,他干了四十多年,也没升个一官半职。

四十多年都没能熬出头,对于李静忠来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将在养马这个平庸的岗位上干到老,直到结束自己平庸的一生为止。

可意外总是会有的,关键时刻,唐玄宗李隆基身边的头号红人太监高力士看中了他,于是他被安排来专门负责伺候高力士。

李静忠自然是知道高力士是皇帝跟前最受宠的太监,如果把他伺候好了,说不定自己还能咸鱼翻身。

于是,李静忠在伺候高力士这份工作上兢兢业业,十分卖力。

最重要的是,李静忠读过点书,粗通文墨,在长期的相处中,高力士很快就发现,自己身边这个小太监不简单啊,不仅能说大道理,还经常能帮自己出点主意。

所以,高力士决定提拔一下这个小太监,给他升职为“厩中薄籍”,专门负责掌管宫廷马厩的各种文书资料。

一看有了出头之日,李公公干活更加卖力了,在担任“厩中薄籍”期间,他把工作干得井井有条,还把马匹养得十分精壮。

由于李静忠的出色工作表现,受到担任“闲厩使”的上司王鉷赏识,于是一封奏章递交上去,李静忠再次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

他被分配到了太子的东宫上班,专门负责侍候太子李亨。

而这期间,太子李亨是受到宰相杨国忠打压的,日子并不好过,但人家毕竟是太子,只要伺候好了太子,一样有出头之日。

所以,李静忠不仅十分尽力地伺候好李亨,而且还为他出谋划策,很快就成了太子的心腹。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话,李静忠想飞黄腾达的话,起码要等很多年,至少要太子登基后,他才有出头之日。

但安史之乱爆发,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李静忠也因此咸鱼翻身,一举成为皇帝身边掌握大权的宠宦。

安史之乱爆发后,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叛军便兵临长安城下,李隆基当即决定带着皇子皇孙以及一些心腹大臣跑路。

谁知,在半路上又爆发了著名的马嵬兵变。

而李静忠,就是凭借在马嵬兵变前后的一系列功劳,成功实现了咸鱼翻身。


马嵬兵变,李辅国发迹


当时,正是六月夏季炎热的日子,李隆基一行走出长安后,发现沿途的地方官和百姓都为了躲避战乱,早就跑光了。

所以,皇帝大人的吃饭就成了严重的问题,幸亏杨国忠机灵,亲自跑了很多地方才买了一些胡饼给李隆基充饥。

随后不久,又有一些百姓挑来一些粗食献给皇帝,可这些食物仅仅只能让那些皇子皇孙们吃个半饱。

而负责保护皇帝的禁军士兵,就只能饿肚子了,李隆基没办法,只好下令让士兵们自行到附近村落乞食,并约定好时间回来继续赶路。

这帮士兵本来就是吃皇粮的,哪儿有讨饭的经历?而且附近百姓都跑了,运气好的兴许能吃点饭,运气不好的呢,就得饿肚子。

士兵们按期回来后,大家继续赶路,可这一路上,又是饿肚子,又是长途奔波的疲惫,再加上夏季炎热无比的天气,使得士兵们一下就有了很强的负面情绪。

最严重的是,大头兵们的家人都在长安,如今抛弃家人,跟着皇帝跑路,本来就十分不情愿,在一系列的因素作用下,士兵们的情绪终于崩溃。

一路上,军中不断有人议论纷纷,散播着各种负面情绪,大家都在想,自己本来可以在长安过着舒坦的日子,可现在却要顶着烈日,饿着肚子跑路,究竟是谁把自己害成这样?

这种情绪如果不加以疏导的话,势必引发一场兵变,到时候皇帝可就危险了。

这时,执掌禁军几十年的陈玄礼首先察觉到了这种不好的征兆,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陈玄礼心生一计。

他决定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将一切祸根全部引向奸相杨国忠,反正安禄山叛乱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诛杀杨国忠,朝野上下也都对杨国忠不满,都认为他是罪魁祸首。

如今正好让这小子替皇帝挨刀。

于是,陈玄礼在营中对着士兵说道:

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连皇帝也被迫出逃,这一切都是杨国忠造成的,我欲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诸位以为如何?

此话瞬间点燃了士兵们的情绪,大家纷纷表示:甘愿追随将军诛杀奸相,虽死无悔。

就这样,陈玄礼成功地将矛头引向了杨国忠。

但他还需要干一件事,那就是征得太子的同意才能最后动手,毕竟兵变不是闹着玩的,这属于谋反大罪,他必须取得太子的支持,才能将兵变合法化。

这个时候,李静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他曾经受到高力士赏识,也同时是太子李亨的心腹,陈玄礼就是通过李静忠作为中间人,与太子产生了联系。

当李静忠听完陈玄礼的话后,当即拍着胸脯表示赞成此事。

谁知,李亨听完汇报后,一时间犹豫不决,既不说反对,也不说支持,而陈玄礼那边以为太子默认了,于是率军杀了杨国忠及其党羽。

马嵬兵变后,李隆基打算继续前往蜀中,可蜀中是杨国忠的地盘,那边有他的党羽,士兵们担心去了会遭殃,纷纷拒绝前进。

最后没办法,只能暂时前往附近的扶风郡,再讨论下一步动向。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兵变,让李隆基开始怀疑是太子李亨在背后策划了一切,李亨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蜀中又是杨国忠的地盘,李亨本来就和杨国忠是死对头,一旦去了蜀中,势必受到杨国忠残余党羽的打压,到时候恐怕连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

而且蜀地虽然有山川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叛军不容易打进去,可要想从蜀中打出来也难于登天。

最关键的是,如果皇帝和太子都去了蜀地,隔着千里之遥,只怕很难指挥前线的部队作战。

按照惯例,朝廷一定会以皇子、亲王作为统帅,指挥平乱,一旦哪个皇子掌握兵权,在战场立下大功,威望起来后,必然威胁自己的太子之位。

而自己一直待在蜀地,没机会指挥平乱,注定会碌碌无为。

就好比当年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样,李世民凭借平定天下的战功,愣是把李建成干掉了。

李亨最担心的,也是这一点。

于是,李亨策划了一场“父老挽留”的大戏,以图脱离李隆基,到外面去自立门户,参与到平乱战争当中。

就这样,李隆基一行启程赶往扶风郡,还没走出几里地,路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百姓拦住了车队。

其中一个百姓更是直接对着李隆基说道:

长安宫阙,是陛下的住所,历代陵寝,是陛下的祖坟,如今陛下抛弃家园和祖坟,这是打算去哪里呢?

此话说得很有水准,根本不像一个普通百姓能说出的话,我认为很可能是李亨事先安排的。

李隆基当场就被这话给问住了,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不过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李隆基当即表示,可以让太子给大家详细解答。

就这样,百姓们放走了李隆基,李亨被留在半路给百姓们答疑解惑。

这时,又有个百姓对李亨说:

既然皇上不肯留下,我等愿意追随太子殿下转而向东,击破叛军,收复长安,如果殿下和皇上都去了蜀中,那让我们中原百姓怎么办?谁还能为中原百姓做主?

群众演员表演完毕后,李亨接着表演。

只见李亨痛哭流涕,当即表示,太子留与不留,自己说了不算,应该先请示皇帝,而且此去西蜀,路途遥远,一路艰难险阻,自己不忍离开父皇半步,并希望大家放他过去亲自和父皇请示。

这番表演滴水不漏,完全看不出是在演戏,群众演员们也都知道这是表演,所以干脆将太子的车队围了起来,不让他走。

在这关键时刻,李静忠和李亨的儿子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只见李静忠和李亨的儿子李倓牵住太子的马,激动地说道:

如今叛军进攻京城,四海分崩,如果殿下跟着皇帝入蜀,倘若贼兵追来,烧毁栈道,那即便进了蜀地,也出不来,到时候中原岂不是拱手让给叛军了?

况且,如今大唐人心尚在,可要是入蜀,一旦人心失去了,可就再难聚合了,即便日后想打回来,也难于登天。

不如趁此机会,收拢西北边塞的军队,召集郭子仪、李光弼于河北,集结重兵收复长安和洛阳,使大唐社稷转危为安,再迎回皇帝,这难道不是人间至孝吗?殿下何必执着于儿女之情。

建宁王倓与李辅国执鞚谏曰:“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资治通鉴》

李静忠和建宁王李倓的这番表演,把事情推向了高潮。

李亨一想,说得在理啊!于是当即决定留下,并派儿子李俶前去向皇帝说明情况。

而另一边的李隆基,从百姓的包围中走出来后,实际在半路等李亨,可他等来的却是李亨决定留下,并要收拢西北军队以对抗叛军的消息。

李隆基听完汇报后,顿时感叹道:此乃天意也!

于是同意了李亨的决定,并派人告诉李亨:你要好好努力,不要以我为念,西北各部落,我素来对他们不薄,他们一定会效命于你的。

就这样,李亨成功脱离了李隆基,接着前往灵武(宁夏宁武)。

到了灵武之后,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李亨就在当地官员的几番劝说下,宣布登基为帝,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这个过程中,李静忠也出了不少力。

身在蜀中的李隆基收到消息后,即便他心里不爽,也只能承认这个事实,因为在如今叛军势头正盛的情况下,大唐内部再也经不起一场分裂和权力争夺战了。

李亨登基后,作为在马嵬兵变后,帮助太子策划“父老挽留”大戏,后来又帮着太子在灵武称帝的人,李静忠凭借赫赫功劳,深受重用。

李亨于是将李静忠直接升职为太子家令、元帅府行军司马,还亲自给他起了个名字——李护国,但不久后又改名为李辅国。

所谓元帅府行军司马,其实就是一种战争时期的特殊编制,李亨为了对抗叛军,设立了行军元帅府,而李静忠这个职务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史载,唐肃宗李亨将“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

相当于所有的军政大事,都先要经过李辅国的手,再转交给皇帝处理,而皇帝下达的各种诏令,也经由李辅国的手,传达下去执行。

所有人想要干成什么事情,都得先过了李辅国这一关。

就这样,李辅国一举实现了咸鱼翻身,成为皇帝身边当红心腹,并掌握了较高的权柄。

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常在银台门受事,置察事厅子数十人,官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推讯。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每出则甲士数百人卫从。中贵人不敢呼其官,但呼五郎。——《旧唐书》

唐朝的宦官之乱,也从这一刻开始,而造成这一切的人,正是李亨!

而李辅国这个人,按照史书上的说法,他是个不吃荤腥,长期吃素,信奉佛教的人,而且经常手里拿着一串佛珠,平日里也沉默寡言,性情看起来十分恭顺。

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一般来说,像李公公这种身体残缺的人,内心往往会朝着变态的方向发展。

李辅国也不例外,虽然外表看起来恭顺,其实内心狡诈阴毒。

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旧唐书》

李亨登基后,随着自己越来越受宠,李辅国开始了他在权力场的斗争生涯。

首先倒霉的,一个是李亨的儿子李倓,另一个是李亨他爹唐玄宗李隆基。


谗言杀害皇子,欺辱太上皇


李亨继位后,十分宠爱张淑妃,而这个张淑妃一心想要冲击皇后之位,于是和宦官李辅国勾结在一起。

俩人沆瀣一气,经常搞一些正直之人看不惯的事情,而且干预立储,这引起了建宁王李倓的不满,所以李倓经常在老爹李亨面前指责这俩货阴险毒辣,企图危害皇嗣。

李辅国和张淑妃自然是要报复的,于是也经常在唐肃宗面前攻击李倓。

但他们的第一波攻击,被唐肃宗手下的首席谋士李泌给破解了,但李泌也得罪了他们,为了避祸,干脆选择归隐。

李泌一走,李倓太年轻,血气方刚,缺乏隐忍的性格,很快又被李辅国和张淑妃攻击。

当时,李亨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李俶,另一个是李倓,但兵马大元帅的职务给了李俶。

李辅国和张淑妃便借机攻击李倓,在唐肃宗面前说:建宁王李倓恨陛下不给他当元帅,企图谋害广平王李俶。

而另一边,李倓也不断地向老爹进言说,李辅国和张淑妃经常搞阴谋,试图谋害皇嗣。

可他一个人说,李亨根本不大相信,反倒是李辅国和张淑妃天天在李亨耳边叨叨说李倓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最终,李亨采信了李辅国和张淑妃的说法,一气之下,将亲儿子李倓赐死。

建宁王倓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倓死。——《资治通鉴》

好家伙,他们老李家这是祖传的一家人互相伤害啊。

不久之后,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李亨决定迎回太上皇李隆基。

一开始,李隆基回到长安后,居住在昔日李隆基还是藩王时住过的兴庆宫,像高力士、陈玄礼等旧臣也都陪在李隆基身边,他的妹妹玉真公主也陪着他。

兴庆宫一时间,也算热闹,李隆基在兴庆宫的这段日子也过得比较舒坦自由。

但李隆基也是个爱热闹的人,兴庆宫有个长庆楼,此地可以俯瞰下面的长安街景,李隆基经常趴在栏杆上看着来来往往的百姓。

毕竟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还是有不少百姓和官员认得他的,所以经常有百姓路过时,主动停留,向李隆基行礼,有官员路过,也向他行礼。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李隆基都十分开心,于是下令在街边设宴款待百姓,并在楼上设宴接待那些向他行礼示意的官员。

正好这期间,李隆基及其手下的高力士、陈玄礼等人向来看不上李辅国,从不像其他人一样屈辱地巴结他。

这引起了李辅国的记恨,而此时的李辅国还掌握了京城最重要的军事力量——禁军,权势更进一步。

为了报复李隆基等人,李辅国当即认准了太上皇李隆基设宴款待百姓和官员这事儿是个绝好的机会。

他向唐肃宗进言说:太上皇近来经常设宴款待百姓,连朝廷大臣也经常和他一起吃喝,这很可能是太上皇在拉拢百姓和官员,试图复辟,重新当皇帝。

此话一出,李亨顿时后背发凉,虽然十分惊讶,但嘴上还是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李辅国接着又三番五次地劝说李亨说:虽然太上皇不想复辟,可他手下的陈玄礼、高力士等就不一定了,万一这些人心怀不轨,太上皇受了他们的蛊惑,真要复辟咋办?

所以不如将太上皇迁到太极宫,隔绝与外界交往,就不用担心复辟了。

此时的李亨,是万万不能公开表示要强行给太上皇搬家的,因为那样的话,他就会落下一个逼迁父亲的不孝骂名,因此,李亨一直保持沉默不语。

李辅国见状,认为这是默许,于是开始了试探性行动。

他先是以皇帝的名义收缴了李隆基养的290匹良马,以观察唐肃宗李亨和太上皇李隆基的反应。

李隆基是个喜欢打猎游玩的人,对马匹也十分钟爱,这一下子被人夺走了290匹马,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

可他如今已经没有任何权力,只能对身边的人叹息到:吾儿受辅国之祸,不得终孝矣。

兴庆宫先有马三百匹,辅国矫敕取之,才留十匹。上皇谓高力士曰:“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资治通鉴》

除了叹息,他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认栽。

而唐肃宗李亨对此,也没有任何意见,从未表达任何不满。

这使得李辅国更加肆无忌惮了!

不久之后,李辅国矫诏(假传圣旨)说皇帝请太上皇到太极宫游玩,李隆基没有怀疑,带着身边几个人和侍卫就出发了。

谁知走到半路时,李辅国事先埋伏的500精兵突然窜出,将李隆基一行包围起来,李隆基见状,吓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

这时,李辅国才慢悠悠地出现在现场,随即说道:陛下认为兴庆宫太过于潮湿,不适合太上皇居住,让我等将太上皇迎到太极宫居住。

说完之后,那500精兵手持武器开始缩小包围圈,向李隆基一行进逼,李隆基顿时大惊失色。

关键时刻,高力士站了出来,大声呵斥道:李辅国何得无礼!

面对老领导的呵斥,李辅国也不得不收敛了嚣张行为,在高力士的强硬要求下,李辅国最后不得不亲自下马给李隆基牵马,直到将其送入甘露殿。

此后,李隆基被软禁在了甘露殿,身边随从全部被禁止接近李隆基。

事发之后,李辅国又率领六军(禁军)将士到皇帝李亨那里“请罪”。

说是请罪,其实有逼宫的成分,因为李辅国逼迁太上皇事件属于假传圣旨,但实际上又有李亨的默许和纵容。

理论上来说,没有皇帝的允许,他擅自逼迁太上皇,属于谋逆之罪,要砍头的。

但李辅国知道李亨不敢砍了他,因为禁军在他手里,皇帝即便掌握天下大权,可在京城,兵权都是李辅国在管。

此时的李亨,一方面他已经忌惮老爹李隆基,所以把他迁到太极宫也算合心意,其次是,李辅国手握禁军大权,李亨还真不敢砍了他,万一再搞出一个兵变可就惨了。

就这样,李辅国仗着自己的权势向李亨施压,最终使得李亨承认了他逼迁太上皇的合法性。

这应该算是李辅国一生中干过的比较大的事件了。

事实上,早在逼迁太上皇事件之前,李辅国就已经开始膨胀了。

759年,由于李辅国权势过大,已经开始专权乱政了,宰相李岘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搜集了一些李辅国贪赃枉法的证据交给皇帝。

接着李岘上书表示,李辅国祸乱朝政、贪赃枉法,请求严惩。

李亨此时也意识到李辅国权力过大,也有想整治他的想法,于是下达诏令,要求各类军政事务要到指定的朝廷部门处理,任何人不得干预。

这其实是在限制李辅国的权力,因为他这个元帅府行军司马,就是战时编制,军政要务统统都要经过他的手,如今改成由朝廷正规部门处理,显然是在架空他的权力。

可如今的李辅国已经今非昔比,他认准了自己多年来替李亨处理了太多事务,李亨一定离不开他,于是上书请求辞职,以此相威胁。

果然,李亨一听他要辞职,当场就软了下来,不仅不批准,还将李岘贬官为蜀州刺史。

然而,李亨此举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因为他这样处置,分明是在向外界传达错误的信号,外界会认为李辅国权倾朝野,连坐实了的贪赃枉法罪名,皇帝都替他兜着,所以跟李辅国作对就是和皇帝作对。

自此以后,朝野上下已经没人敢跟他作对了。


权倾天下,架空皇帝


逼迁太上皇事件过后,李辅国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野心也跟着膨胀到了极致。

761年,李辅国觉得自己只是掌控了禁军的兵权还不够,他还想染指大唐帝国的兵权,于是向李亨请求让自己当兵部尚书。

此时的李亨,慑于李辅国手里的禁军,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他,而且在李辅国上任兵部尚书那天,还为他操办了一场隆重的就职典礼,甚至让宰相和文武百官一起向他道贺。

然而,兵部尚书并不能填满李辅国的欲望,没过几天,他又向李亨请求让自己当宰相。

好家伙,这是得寸进尺啊!

可李亨如今身体江河日下,加上优柔寡断的性格,根本震慑不了李辅国,而且也没有精力去收拾他了。

但毕竟宰相这样的位置,决不能随便给一个宦官,李亨最后实在没辙,只好把皮球踢给了大臣。

李亨表示,爱卿你的功劳很大,不管多大的官儿朕都愿意给,可朕担心你在朝中威望不够啊。

说完之后,李亨料定了李辅国一定会找大臣推荐,于是赶紧跟宰相萧华通气,让他务必阻止李辅国做宰相。

果然,李辅国自以为在朝中有众多依附他的人,找几个大臣保荐他也是很容易的。

好在宰相们的骨头还都比较硬,萧华和另一个叫裴冕的大臣说什么也不同意让李辅国出任宰相之职。

事后李亨又装模作样地表示,爱卿啊,不是朕不想让你当宰相,而是大臣们都不同意,朕也没辙啊。

辅国骄纵日甚,求为宰相。上曰:“以卿之功,何官不可为,其如朝望未允何!”辅国乃讽仆射裴冕等荐己。上密谓萧华曰:“辅国求为宰相,若公卿表来,不得不与。”——《资治通鉴》

此事之后,李辅国又改变了策略,不再去争取宰相之位,而是致力于把自己的心腹安插到关键部门,好控制朝政。

不久之后,京兆伊的职位出现空缺,李辅国立马就将自己心腹元载安排到了那个位置。

可元载却告诉李辅国,他想当宰相,李辅国一想,这更好啊,让自己的心腹做了宰相,那跟自己做区别也不大,反正心腹做了宰相也得听自己的。

于是,李辅国又设计将萧华排挤出朝廷,仗着手里的兵权向李亨施压,强行把元载扶上了宰相之位。

李亨作为皇帝,被一个昔日手下的小太监逼到这份上,简直窝囊死,可这一切还不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如今苦果也得自己吞下。

有人可能会问了,不就是禁军的兵权嘛,皇帝难道不能直接收回,改派其他人掌管吗?

理论上是可以,但实际操作起来很有难度,而且需要时间,因为军队中讲究收揽军心,权力从来都是自下而上的,并不是自上而下。

李辅国常年执掌禁军,在军中已经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体系,并得到军官和士兵的拥护,如果换个人去,军官和士兵不拥护他,即便拿到兵权,也指挥不动军队。

反倒是李辅国,即便夺了他的兵权,以他在禁军中的势力,很有可能直接搞一场兵变把李亨赶下岗。

所以,李亨实际上已经被李辅国架空了很多权力。

最为严重的是,李亨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仅仅过了一年,就躺在病床上,等着上路了。

眼见皇帝已经进入弥留之际,后宫的张皇后开始着急了。

昔日她还是张淑妃时,和李辅国有共同利益,所以结成了同盟,如今两人之间裂痕越来越多,已经是敌对关系。

李亨就快死了,那谁来接掌大唐最高权力呢?很明显,是太子李豫(李俶)。

张皇后害怕李亨死后,李辅国会对自己不利,于是试图抢先干掉李辅国。

所以他试图和太子李豫联手,诛杀李辅国,于是找来李豫,对他说道:李辅国久典禁兵,祸乱朝政,还曾经逼迁太上皇,如今皇上眼看着就不行了,李辅国和他的心腹程元振已经准备作乱,如果不将其诛杀,祸乱只在顷刻间!

谁知,李豫竟然不接招,他深知,张皇后并没有安什么好心,昔日,张皇后曾多次试图废了太子李豫,再将她的儿子扶上太子之位。

李豫如今只想坐山观虎斗,所以选择了旁观。

张皇后没办法,只好另谋他法,而且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因为李辅国是不会给她时间的。

于是,张皇后又找到越王李係,此人是李亨的次子,当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张皇后答应事成之后拥立李係为帝。

李係显然也是个有野心的人物,当场就答应了。

就这样,张皇后立即开始部署一切,她特意安排了手下宦官挑选了两百多名精壮的太监,发放武器和铠甲,埋伏在长生殿。

还没有断气的李亨,此时就躺在长生殿的病床上。

紧接着,张皇后以皇帝李亨的名义发布诏令,召见太子李豫,要求李豫立即到长生殿见驾。

后召越王系谓曰:“太子仁弱,不能诛贼臣,汝能之乎?”对曰:“能。”系乃命内谒者监段恒俊选宦官有勇力者二百馀人,授甲于长生殿后。——《资治通鉴》

他们试图在长生殿宰了太子李豫,再宣布李係为新任太子,接着再集中力量干掉李辅国。

谁知,关键时刻,这些密谋泄密了!

李辅国的心腹程元振探听到了这些秘密,当即就把事情通知了李辅国。

于是,李辅国将计就计,一边派兵拦住太子李豫,告诉他进宫有危险,并强行将其控制,另一边,李辅国亲自率兵进宫,一举抓捕了张皇后和越王李係。

事发之后,唐肃宗的寝宫里那些负责伺候他的宫女太监被吓得惊慌失措,四下逃窜,只剩下李亨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不知所措。

当天夜里,李亨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自己的父皇李隆基死去的第13天,他也上路了。

李亨死后,李辅国当即斩杀了张皇后、越王李係、兖王李僴(李亨的第六个儿子)。

是夜,辅国、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系、段恒俊及知内侍省事朱光辉等百馀人,系之。——《资治通鉴》

几天后,李辅国宣布拥立太子李豫登基为帝,是为唐代宗。

李豫登基后,李辅国甚至还对李豫说:陛下尽管居于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

言外之意就是,你小子好好在宫里做个吉祥物就行,外边的大小事务都由我说了算。

李辅国恃功益横,明谓上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资治通鉴》

李豫听完,极其不爽,可他能有什么办法呢?连自己的老爹李亨都拿李辅国没办法,自己能怎么办?

所以他只好暂时忍耐,事后不久,李辅国又逼着李豫尊称自己为“尚父”。

自此以后,所有的朝政大小事务,统统都是李辅国说了算,甚至群臣上朝,都要先觐见“尚父”,然后才能去见皇帝。

号辅国为尚父而不名,事无大小皆咨之,群臣出入皆先诣,辅国亦晏然处之。——《资治通鉴》

至此,李辅国的权势抵达最巅峰。

然而,李辅国此时虽然位极人臣,权倾天下,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却也是他败亡之时。

李辅国手下的心腹程元振,被安排到禁军中担任要职,经过长时间的运作,程元振已经在禁军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

到了李豫登基时,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李辅国管着程元振,而程元振掌管着禁军。

禁军上下,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支持程元振的要多得多。

而程元振深知,李辅国这老家伙欺负皇帝,早晚要被报复,跟着他没前途,于是选择了跟皇帝结盟。

飞龙副使程元振谋夺李辅国权,密言于上,请稍加裁制。——《资治通鉴》

不久之后,在程元振及其手下禁军的撑腰下,李豫公开罢免了李辅国,没过几天,李辅国就在家中死于非命,而凶手则成了谜,但谁都能猜到是谁干的。

至此,一代权宦,终于谢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事情就此结束。

因为李辅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宦官乱政。

李辅国是第一个拥立皇帝的太监,但他不是最后一个,因为后续有很多人效仿他。

而李辅国死后,程元振成了新的干政宦官,程元振死后,又有新的继任宦官,可谓是江山代有权宦出。

自此以后,唐朝从唐代宗起,到灭亡时,共有11个皇帝,其中有8个是宦官拥立的,有2个是被宦官杀掉的,还有一个是宦官废掉的。

而朝廷外部,则是藩镇割据,叛乱经常发生。

李唐由此得了慢性病,直到150多年后,被榨干最后一滴血,于907年被朱温一锅端了。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宦官   权倾天下   太上皇   禁军   兵变   长安   心腹   上位   宰相   唐朝   太子   皇帝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