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后期民众自由实现对历史来说有哪些影响呢?


麻烦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点一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

十五世纪农奴制消亡,与农奴制相伴的庄园制也走向了解体;市民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权利,城市由于独立发展的市民的活跃也跃向了新的轨道。

城乡发展皆有了新的动力,充满活力的英国各方面都受其影响走向了新世界。

对英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十五世纪,农奴制消亡与市民独立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这有利于当时的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基础的坚实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

大学的兴起,文学、艺术等方面百花齐放,中世纪之后的英国文化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元素,这与底层的自由气息是分不开的。

  1. 教育的发展。货币地租的兴起、经济的繁荣都使普通民众手中有了货币积蓄,生产资料的剩余使他们有了思考的闲暇,他们认识到了要想彻底改变命运不能继续以前的生产方式。

接受教育就是改变生活现状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孩子送入学校,学校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

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初等教育稳步增长,大学的兴起比较突出。 英国大学于中古时期已出现,初现的大学有的没有固定的建筑,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还会随时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牛津大学最初很穷,必须挣扎求存”。

但是从十四世纪开始,自由人口渐渐增多,普通民众也渴望去大学增长技能,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学。

中世纪晚期“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总数显著增多”,国家对大学重视起来,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了大学的建设之中、更多富有的人投资于助学。

1300年时,牛津大学有了有特权的、有自信心的学者团体,包括一千五百个学生及教授”。中世纪系统化的大学是现代大学的开端,它为现代大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津、剑桥等大学一直处于早期世界大学前列。

大学的兴起将英国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提升,“具备阅读书写能力的人在16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增多了”。

这与当时日趋自由的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民众自由和大学的兴起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封建领主对农奴蔓延到生活中的束缚渐渐松弛,农奴有了接受教育的资金且不必额外向领主缴纳许可金,这使他们及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的空间更加自由,来自各阶层的学生数量大增,促进了大学建设的进步;

同时,知识的涉入使穷人们摆脱封建束缚的决心更加强烈,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新途径,大学的学习可以让他们从事律师、医生、教士的职业跻身中间阶层行列。向往自由的渴望一步一步带他们打破农奴制,摆脱了城市领主的压迫。

大学的兴起为英国各个领域提供了人才,如神学家、政治家以及科学家等,为16世纪英国文化的发展增加了活力。

  1. 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十五世纪农奴制的消亡使英国封建束缚松弛,社会各方面呈现出了自由发展的新景象。文学、艺术多点发展,自然科学不断进步,英国国风开始出现,有了英国特色的文化,“英国语言、英国文学、英国艺术及英国思想习惯,已在这些岛民身上烙下印记”。

英国国家意识增强,也为文艺复兴在英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在封建势力强盛的中世纪,文学作品主题多与宗教相关,风格局限于宗教的框架内。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盛,农奴、市民的独立,社会氛围充满了自由因素,以民众为主体的世俗社会浸入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受其影响走向多样化、世俗化,主要体现为自由民众的生活诉求,文学作品融入了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因素。

“自由”了的民众思想活跃,不再局限在宗教设定的文学氛围中,联系现实生活产生了具有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市民文学多为讽刺封建地主阶级和教士阶级的腐朽,抗议封建主阶层的束缚,同情底层的悲惨生活,颂扬平民获得自由的斗争。

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以《好汉罗宾》为代表的长篇历史叙事诗颂扬了平民阶层的勇敢和机智;

十四世纪后期威廉·兰格伦的《农夫皮尔斯》描述了农夫皮尔斯于当时经历的思想上的觉醒,抨击了贪婪的教士,讽刺了封建主阶层的腐败;

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当属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它真实地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广泛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并揭露了教会的腐败、教士的贪婪和伪善,肯定了世俗的爱情,以及谴责了扼杀人性的禁欲主义。

中世纪末期在农奴制趋于崩坏、市民积极争取“自由”时期,世俗文学蓬勃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受其影响走向了联系现实的方向。

中世纪盛期封建势力强劲宗教文化盛行之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了神学的束缚,发展空间有限。民众“自由”的实现使加诸在社会各方面的封建枷锁渐渐松弛,自然科学的发展更加自由。

十四世纪初,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推动了神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重视实验、不断探索为以后英国自然科学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使之成为反对封建神学的重要武器。

对英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英国政治的发展是王权强弱交替的过程。中世纪中期诺曼征服之初,英国的王权是很强大的,表现为英王室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17%,贵族力量分散而无法与之抗衡。

十三世纪初贵族势力开始加强,《大宪章》的签订就是王权被限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贵族势力与王权是呈反比增长的,贵族强则王权弱,贵族弱则王权强。

贵族单独的势力容易被国王瓦解,只有联合平民、教会才是制约王权的关键。解放的维兰和增长的市民使英国平民崛起。 十三世纪时英格兰出现了中古制度中最典型的国会制度。

当时的国会平民阶层还没有深刻浸入,主要由国王、大主教、大贵族等组成,限制国王的任意税。 十四世纪王权依然被保留,然已与曾经的强大不可同日而语,爱德华二世开始,族的权利扩大而君主的权利缩小。

国会的力量与日俱增,出现了上院和下院。上下两院有不同的职责和特权,上院由大贵族、主教等世袭,负责“审问重要的司法案件、纠正下级法庭的错误、进谏国王、同意税收、制定法规”等;

下院包括郡武士、市镇代表、大学代表等,它的权利包括控制征税、甚至于后来取得了立法权。爱德华三世时,“下院终于取得同意法规的权利;

没有他们的同意,法规视为无效”而拥有了立法权。下院成为国会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的一支。下院力量的增强得益于民众反封建自由斗争的进行与最终的胜利,平民阶层的反封建斗争不仅在经济上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他们的经济能力是与国王谈判的筹码,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有了参与国家事务、争取自己权利的可能。

国王的经济压迫可以通过下院的特权予以遏制,下院的崛起代表着平民力量的增强。纵观中世纪前期英国王权的历史可以得出对其影响最深的是贵族和教权,到了中世纪后期,城市平民逐渐获得“自由”权利后成为影响王权发展的第三因素。

十五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地理大发现”如火如荼进行中,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和平的环境、统一的国内市场。

摆脱封建束缚的人们要求统一有力的中央政府保障各自的利益,十四世纪开始形成的民族国家正式成形,专制王权应声而至。

如葛兰西所说“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趋向于建立民族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就是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有可能顺利发展的政治形式”。

亨利七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加强王权打压贵族,这就包括联合平民,甚至提拔一些中间阶级为新贵族,压制封建贵族。

这一时期,专制王权权力极盛,“国王拥有一切生死予夺之权,他可以决定和战,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于一身”。英国特有的议会制度、平民势力以及贵族的制约为王权的削弱做了铺垫。

最终,英国最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英国王权的起起落落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变化依赖于它是否适应人民的利益。

因为底层民众实现自由后,一些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渗入国家政治体系,随着下院权力的扩展延伸,平民有了能力选择合适的对象联盟维护自己的利益

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世纪后期英国民众自由实现之时正是其封建经济盛极而衰之际,他们的斗争可以说是受此经济方式大变革影响,而他们的斗争也影响了英国经济形式的转变。

英国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先行者。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饥荒、战争、瘟疫等一系列灾难之后是什么推动了英国经济剥去落后的封建农业外衣转向资本主义工业阵营呢?底层民众力量的增强是其转型的主要动力。

自由斗争使他们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皆得到提升,在经济方面的变化尤为突出。 13—15世纪英国社会持续处于动荡之中,庄园农奴制解体、民族国家兴起、商品经济趋于主导,这些都使封建经济不堪一击,唯有转变经济生产方式才是重振经济的重要途径。

从微观宏观两方面来看英国经济转型中民众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黑死病之前英国大众“要维持最低生活,农民必须占有的土地面积是半份份地,即二田制下为15英亩,三田制下为10英亩”。

根据科斯敏斯基“对英国东部亨廷顿、剑桥、贝德福、白金汉诸郡情况研究,13世纪时庄园中少地农奴(只有5英亩以及不足5英亩者)占到总数50%,而少地的自由佃农则占到50%一80%,这还不包括没有记录下来的无地农民”,大多数农民生活在领主的束缚下维持温饱,甚至有近一半无以为生。

黑死病后幸存下来的英国民众积极争取自由。瘟疫、饥荒、战争过后的英国人口锐减,传统的以投入劳力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不再适用。生产者开始重视提高生产技术、改良经营方式,为英国工业技术的整体提高做了铺垫。

货币地租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商人阶级崛起;乡村中则出现了新的阶层——乡绅。城市中从商人数持续增长,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组织。“这一时期,伦敦陆续出现了12个著名的商人公会”。

最终成为影响英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还有大部分则留在了下层成为雇工,为农牧业、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15世纪利用雇工劳动的租地农场制开始产生”。

自由斗争后的民众经济实力增强,他们的需求是市场产品供求调配的导向标。劳动力资源的丰富和市场的扩大有利于英国由羊毛原料出口国转向成品出口国。

乡村中获得自由的农民除了农耕也有大部分加入了农村工业活动中成为雇工。农奴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并获得自由,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添加了动力,是农村土地关系变革的重要前提。农业的利润降低,促进毛布的制造。

城市对羊毛业的限制使之迁往乡村,于是乡间出现了牧羊的农夫、梳纺的村妇、织工、蒸洗工、染工、剪工等手工业雇工,乡村工业发展势头不输城镇,农村商品经济步伐稳健。

15世纪英国经济不景气也未能使成为雇工的劳工和农夫受到太大的损害,社会灾难引发的人口锐减使雇工工资得到保障且物价平稳。

不甘于现状的农夫摆脱领主的封建束缚后,租种土地开发畜牧业配合城市工商业、毛纺织业的发展地位上升成为新兴的富农阶级。

英国城乡的商业化一起发展,城市以工商业为主、农村以工场手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18世纪产业革命的爆发做了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王权   中世纪   民众   农奴制   下院   自由   英国   封建   平民   后期   历史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