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因子贵,幸登皇位

中国古代君位相传,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有因个人喜好而打破这种制度、主观决定继承人的现象。此外还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因为君主喜欢他的某个孙子,就想把位置传给他,比如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但这种做法毕竟不太合规矩,于是就有了间接的办法一一先将皇位传给这个孙子的父亲,以便保证这个“好圣孙”能够在将来继承大位。而这个父亲也就“父因子贵”而出任君主。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出现过四例。

第一例是西周王朝先祖季历。

“周”原为商朝的一个藩属国,后来实力渐长,成为反对商朝残暴统治的主要力量。周朝建立以前,先君太王(古公亶父)一共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周太王非常喜欢孙子姬昌,因此逐渐萌生出了一个想法--隔过太伯和仲雍,将王位传给幼子季历,将来季历再传位给姬昌。据司马光《稽古录》记载:“(姬)昌有盛德……古公(亶父)知其必兴周家,欲立季历以传昌。泰伯、仲雍知其指,自窜于句吴以让季历。泰伯犹服端委,仲雍遂从夷俗,断发文身,以示不可用。古公薨,季历立,是为王季……王季薨,昌立,是为文王。”

古代宗法社会,有长兄在,传位给小儿子是不可以的。泰伯、仲雍知道了父亲的意思以后,为了不成为三弟季历登基的绊脚石,宁愿去蛮荒之地,过野蛮人一般的生活。至于太伯、仲雍他们二人到底去了哪里,目前尚没有定论,有的人说是去了北方,并建立了虞国;有的则说二人是到南方建立了吴国。无论哪一种说法,二人为了不成为三弟季历登基的绊脚石,主动远离了自己的故土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古公亶父顺利传位给季历,季历死了传给周文王。周文王励精图治,奠定了西周的基业。到了周武王的时候,殷商才被推翻。

第二例是痴儿晋惠帝司马衷。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用了十五年的时间重新统一了全国。晋武帝在高兴之余,觉得也应该选继承人了。司马衷既是武帝的长子,又是嫡子。太子之位看起来非他莫属。不过司马衷是一个智障青年,好多大臣都曾劝他更易太子,但武帝一直都没有易储。

其实武帝也不是不知道司马衷的脑子不好,只是爱子心切,不愿承认事情的真相,他总以为太子只是人比较“憨厚老实”而已。另外,有三个要素摆在武帝的面前,一个比一个有说服力:第一,杨皇后病逝前,曾经让武帝发誓保住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武帝在病床前“流涕许之”。第二,杨皇后为司马衷娶了功臣贾充的女儿,把位高权重的贾家捆绑在了太子的战车上,使武帝投鼠忌器。第三,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通自幼聪明伶俐,据说和当年的司马懿很相似,武帝对他另眼相看,甚至评价他说:“此儿当兴我家。”这样一来,武帝为了使日后的司马登上皇位,也就只能让司马衷坐稳皇太子之位了。

然而,这一切却最终成了晋武帝的一厢情愿。司马衷登位后,聪明的小司马被立为了太子,但司马因非皇后贾南风所生且渐生恶习,最终被其毒死。司马到死也没有坐上皇位,而司马衷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灰色笑话。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司马衷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衷的思维能力,听闻“天下饥荒,百姓饿死”,能够说出“食肉糜”的话,说明他知道“食物”“饥荒”“死亡”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具备最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也可以看出司马衷的智力水平,无法处理军国大事。

“何不食肉糜”在《晋书》的渲染下,就这样成为晋惠帝执政时期的历史笑料。

第三例是瘸腿皇帝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适度,喜好读书。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总是跌跌撞撞。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并不喜欢这个儿子,他更喜欢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于是,朱棣陷人深深的矛盾之中。

正值朱棣左右为难之际,大臣解缙的一个词,终于使成祖坚定了立朱高炽的决心,这个词便是“好圣孙”。朱棣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据《明史·谢缙传》载:“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丘福言汉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1411年,朱瞻基被朱棣册封为皇太孙。朱棣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去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希望他以后做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见,瘸腿皇帝朱高炽确实沾了儿子的光。

第四例是清世宗雍正帝胤禛。

康熙子嗣众多,为了能够继承皇位,相互之间争得你死我活,然而第四子胤禛最终得以脱颖而出,除了他的才华和手腕之外,“父凭子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胤禛其实并没有多大优势,也不是康熙喜欢的类型。然而他有一个让康熙喜欢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弘历。弘历很得康熙喜欢,人长得也是仪表堂堂,《清史稿》中说他“隆准颀身”,身材修长,天庭饱满,长相不俗,简直是帅呆了。再加上弘历谈吐不凡,敏而好学,“过目成诵”,康熙自然“见而钟爱”,喜欢得不得了。于是雍正也就“父因子贵”,当了皇帝。

民间盛传康熙的遗诏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后被篡改成“传位于四子”,但实际上篡改遗诏是不太可能这样改的。第一,照惯例,诸皇子应称皇第几子,如皇十四子,绝不会只写“十四子”,“传位于皇第十四子”无法改成“传位于皇第四子”,且当时的“于”字应是繁写。第二,清朝时重要的文件都是满汉双语的,即使汉语的诏书改得了,满文的诏书如何改?

而且,康熙确实非常喜欢孙子弘历。弘历出生于康熙五一年,从小聪明伶俐,深得祖父宠爱,每次围猎,康熙都要带上这位孙儿。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见到弘历的生母,连连称她是“有福之人”。因此,为了传位给心爱的孙子,而选择孩子的父亲为皇位继承人,顺理成章。乾隆对自己的祖父也非常尊敬,在位六十年退位,就是不想超过康熙。

乾隆下葬的裕陵,立有一块《神功圣德碑》,上面除记录了乾隆一生的文治武功外,对皇位继承问题,也给出了答案。上面说弘历十二岁时,随父亲(雍正)初侍圣祖(康熙),宴于牡丹台,(康熙)一见异之曰“是福过于予”,倍加喜爱,后来便“灼然有太王贻孙之鉴”。“太王贻

孙”就是指前面的第一例,周太王喜欢孙子姬昌而传位给季历。这里引用“太王贻孙”的典故,正是道出了康熙欲立弘历为隔代接班人的思想。

雍正在位虽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但一方面继承了父亲开创的基业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为乾隆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史称“康乾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皇位   雍正   乾隆   司马   孙子   长子   因子   太子   康熙   儿子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