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看儿子游手好闲,花万两白银给他买了个官当,竟造就一代名臣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墨

编辑|t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秋天,江苏丰县。

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伦敦成立了著名的神秘组织共济会,那个组织影响了之后的世界数百年。同样是这一年,大清的闭关锁国政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商船被规定只准前往东洋,不再允许前往南洋。

但这一切与江苏丰县的李家都没什么关系,对于这家影响最大的是,家里如今的独子李卫当官了!

与后世的传说以及电视剧《李卫当官》中描述的完全不同,李卫不是家奴出身,家里更不是贫困人家。李家是当地的大户,李家一族族众丁繁,在明朝的时候是靠军功发家的,后来还世袭锦衣卫。

这一年的李卫30岁,花钱捐了一个官,从此便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李卫到底是如何当的官?他的仕途发展跟电视和传说中又有何不同?这样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又如何成为一代名臣呢?

让我们一一道来:


从纨绔到布政使

李卫,字又玠,出生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

由于是豪门大户,因此李卫的祖上常常周济族人和邻居,到其父亲李宗靖时才渐渐家道中落。李卫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5岁的时候,哥哥李衡也因病去世了,李卫是由母亲和寡嫂带大的。

由于父兄早早去世,年幼的李卫经常遭人欺负。所以他从小便好习武,反而对读书不求甚解。但由于为人聪明,真看起书来却能过目不忘。

成年后的李卫相貌不好,但孔武有力,根据《国史馆李卫本传》中记载,李卫“骈胁多力,鼻孔中通,身长六尺二寸,痘瘢如钱,着颊上皆满,而白晳精采,丰颐广颡,腰腹十围,善养威重”。

用现在的话说,李卫身高一米九,脸上都是青春痘留的痘印。但皮肤还算白皙,而且人也有精神,膀大腰圆,看上去就不好惹!

再加上李卫本人也好武,所以他在当官的时候虽然大多都是文官,却经常顶盔掼甲,手拿兵刃,一副武将做派!

30岁的李卫花了不少钱,捐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职。这官职本来是个闲职,李卫又上下运作,终于在两年后到户部补了个郎中的实缺。

清朝的户部郎中为正五品,兵部员外郎为从五品。虽然品级上只上升了半级,但员外郎是闲职,手中无权,户部郎中却是手握银粮实权。一个“野路子”出身,居然就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得到一个实权职位,足可见李卫的“手段”十分高明。

在户部郎中任上,李卫就干出了一件“大事”,让当时还是雍亲王的未来雍正皇帝胤祯刮目相看。

原来当时分管户部的是一位亲王,这位亲王在管理户部进账的时候,每收取一千两就要加十两的库平银。这所谓的“库平银”实际上就进了这位亲王自己的腰包。

李卫看不惯这种事,就出言反对。但他终究只是个五品官,人微言轻,户部其他主官都不敢得罪这位王爷。

李卫一怒之下,就将一个银柜摆到了外面的走廊上,上面贴上了一个标签,写的就是“某王赢余”。意思就是这是这位亲王的非法收入。

这位亲王得知以后大惊,立刻下令停止收取库平银。这件事先是传入十三皇子怡亲王的耳中,十三皇子跟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好,于是就把李卫推荐到了雍亲王的门下。

李卫从此平步青云,历任云南驿盐道、云南布政使兼管盐务。

李卫出任云南盐驿道是在雍正皇帝登基以后,但他实际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雍正之所以把李薇派到这里,就是要检测李卫的能力,看他是否是可用之材。

雍正皇帝


李卫并没有让雍正皇帝失望,到了云南以后,他并没有着急动手,而是仔细观察云南盐务的具体情况。

当时云南井盐由官府掌控,官运官销。许多官吏就利用手中职权营私舞弊,侵吞盐课。有的是多煎多卖私盐,运和销先私后公,导致官盐未销而私款先入;有的是指使家人插手井盐运销,先用小称卖盐给百姓,再用大称收百姓银两,从中渔利,中饱私囊,既导致了国家盐课收入难以保证,又造成了百姓吃盐困难。

李卫到云南后,很快就明白整个云南盐务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官吏!于是他制定了几条全新的政策:

第一就是引入民间资本,让民间的商人从事盐的运销活动,借以削弱官员对于盐务的垄断。

第二就是大幅降低盐价,不足的部分用盐道盈余银补足。盐道上的官员主要圈钱的来源就是这盐道盈余银。李卫非但没有挣这笔钱,反而还用这笔钱解了民困。

这两条新政策下来,低价平价的盐很快就流入市场,私盐失去了价格优势,很快就在市场中消失了。

至此,李卫并没有收手,他还制定了第3条政策,那就是追补盐课——对前任的盐课亏空和挪用,李卫逐次清理,设法陆续追回。

一旦查实,就要由贪官分摊偿还。以至于李卫要求原巡抚挪用的盐税,要由云南任职的儿子替他归还!在官场贪污上负债子偿这件事,李卫可谓开了先河!

李卫在任盐驿道八个月后,云南盐政就由原来的亏空负债变成盈余三万余两。雍正得知非常开心,升任他为云南布政使,之后过了没多久又升任他为浙江总督!


主政浙江

浙江总督这个官职,在清朝前期并不是常设职位。只是在顺治时期临时设置,之后又撤销。这一次,雍正为了在江浙推行他的新政,再次专门为李卫专门重设了浙江总督一职!

走马上任的李卫,立刻就准备开始大展拳脚。但由于不是科举出身,李卫大字不识几个。因此需要师爷等人起草公文奏章,师爷一边写一边给他念。李卫听到有不合适的地方,就口述修改。别看他没什么文化,但挑出来的内容却往往能切中要害,没过多久,衙门内的人就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李卫的浙江总督还兼管着江南苏松七府五县的匪盗案,由于浙江是南明小朝廷当年的盘踞之地,虽然南明灭亡50余年,但江浙两省的社会秩序依旧比较混乱。民间反清复明势力也因此比较活跃,一直是朝廷的隐患。

李卫自幼好武,缉盗就是他的特长之一。他命令得意的捕快化装后混入匪穴,侦破了以江宁人张云如、甘凤池为核心的反清复明势力。

破获了反清复明势力之后,李卫又把精力投入到了缉私队伍中。此时的缉私工作主要是针对于贩卖私盐,这也算得上是李卫的老本行。

与在云南做盐运史时不同,李卫这次没有重点打击盐道上的官吏,而是主要针对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沈氏,其麾下有数百部众,还有好几条大型货轮。与官兵几次交手,官兵都不是对手,气焰极为嚣张。

李卫上任之后重用一个叫韩景琦的高手,此人原本是个镖头,乃是江湖人。由于出身不好,其他官员都不愿意重用,但李卫却欣赏他的才能,放任他与沈氏斗法。几经周折,韩景琦终于将沈氏擒拿。

李卫不但抓不到贼,还要想办法消弭其产生的源头。通过仔细调查,李卫发现江浙之所以多盗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多地少,无地失业农民只得以偷盗为生。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消除隐患,李卫招募百姓垦田晒盐,尽量减少失业游民,同时修筑海塘、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减免赋税。经过5年的治理,浙江东南数千里无盗贼之警。

李卫新官上任的这几把火烧下来,浙江总督的位置就算坐稳了。但想要推行新政,李卫还需要整顿地方官吏。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清算钱粮亏空。

原来雍正上台不久,就发现各省钱粮亏欠甚多,便下诏清查。这道诏书引发了各省官员的恐慌。

李卫接到诏书之后一面给雍正写,作者恳请他派一下钦差大臣来浙江巡查。另一面便诈称自己要过生日,让浙中七十二州县的有关官员都速来贺拜。

生日筵席吃到一半的时候,李卫把这些人召到内堂,神秘兮兮的说:“朝廷负责清查钱粮的钦差大臣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要是有亏欠的话千万别欺瞒我,我能救你们。你们要不听话,等查出问题被抓了,到时候被砍了脑袋可不要怪我。”

这些人都被吓坏了,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听从李卫的吩咐后。李卫就嘱咐他们不管有无亏欠,都老老实实的造册登记后上交给他,让他心里有数。

没过几天,雍正果然派下了新任户部尚书彭维新来浙江巡查。彭维新当时已在江南其他各省清查,这个人做事认真细致手段狠辣,结果查下来是问题多多。

这些官员被彭维新抓住之后,纷纷上报朝廷以“流、斩、监、追”的罪名惩处。弄得江浙一带的官员人人自危,人心惶惶。

彭维新到了浙江之后,李卫就设下酒宴为他接风洗尘。在酒席宴上李卫叹道:“凡是共事,从来就没有不争执的。我性子急,喜欢和人争辩,屡次被皇上批评。这次和大人共事,我倒是希望不要有争执,但就不知道怎样才能没有争执呢?”

彭维新虽然是钦差大臣,但来之前已经得到了雍正的批示,让他配合李卫的工作。于是彭维新顺水推舟说:“这样吧,我们分县清查,如何?”

李卫非常开心的点头,他让随从把浙江各州县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捏成团,放在盘子里,李卫和彭维新各拿一半抽签。

彭维新没有料到的是,这些纸团其实都让李卫作了手脚,那些亏与不亏的,都暗中做了不同的标记,李卫把那些亏欠的州县,大部分都自己拿了,那些问题不大的,才给了彭维新。

彭维新虽然清查的依旧很认真,但因为李卫提前做了手脚,最后是一无所获。但李卫清查的时候,则让那些亏欠的州县尽快设法弥补,把事情尽快摆平。

清查完后,李卫和彭维新碰头,问:“怎么样,各地可有亏欠的吗?”彭维新说:“没有。”李卫装作意外,但又开心地说:“恭喜恭喜,我这里也没有呢。”

雍正在得知了李卫的处理方式后也很开心,他说:“别人那里清查的时候都说麻烦事多,可到了李卫这儿又快又省事,可见还是这小子能干!”雍正不但大肆褒奖了李卫,还给浙江各地官员都升了一级。浙江的官员们也对李卫五体投地,为后面李卫推行新政奠定了基础。


摊丁入亩

自明朝万历九年实行“一条鞭”法之后,明清两代就以州县为单位,把所有田赋、劳役等统统折合成银两,按一定比例,合成一个数字统一征收。

但是,在税赋之外,百姓还有徭役要承担。而且,豪绅与官府相互勾结,将徭役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所以按一条鞭征收,该如何公平摊派徭役也是一个问题。

其实早在明朝末期,浙江地区就诞生了地丁合一的征收方式,即以土地的多少来摊派徭役的负担。

雍正二年,全国援照浙省之例,开始推行“摊丁入亩”政策,雍正的改革政策更加彻底,废除了数千年来沿袭的人头税,改为以土地为标准的个人所得税。

然而,这一利民政策在浙江省推行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摊丁入亩的制度下,田产较多的人势必要负担更多的赋税。因此,有很多家里停产众多,但人口少的富人纠集了一百多人,到巡抚衙门示威,拦阻摊丁。

当时巡抚看到这种情景,惊慌失措。在在富人的围攻之下竟然表示暂缓推行“摊丁入亩”。见此光景,那些有丁无田的贫民也聚集乡民,到官府吵闹,而且比田多丁少的人吵得更加厉害!

从此,两派人马,轮流聚众闹事,甚至打架、罢市,浙江巡抚没有丝毫办法。直到李卫到浙任,这些人还在闹事,他们见到新来巡抚,就纷纷到巡抚衙门控告。

李卫批示布政司调查审议“摊丁入亩”事宜,然而布政司阳奉阴违,李卫等了好久却杳无回复。李卫一怒之下,干脆绕过布政司衙门,命令自己的亲兵直接去召集城乡耆老,面谕民众听候编审,重申一定做到均平摊派,合理负担!贫民百姓听闻以后吾不欢欣雀跃。

李卫


但是那些富商大户们不可能就此罢休,雍正四年七月二十八、二十九是乡试的日子。各地的士绅地主突然趁此机会发难,雇佣当地的地痞流氓聚集进城,到钱塘县衙示威!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反对推行“摊丁入亩”!

这些式神和地痞流氓还商人罢市、生员罢考,将整个钱塘县城闹的天翻地覆。杭州知府李慎修和钱塘知县秦炌率人前去驱逐,但面对众多的失身和地痞流氓,这两个官员竟然吓得手足无措,完全无所作为。

而在省城的布政司和道守衙门却充耳不闻,完全不闻不问,做事事态恶化。李卫看到这种情景,毫不示弱,调集杭州的军队,汇合仁和县衙门出动人马,强行押解钱塘棍徒出城,将示威的人解散!

如此强硬的手段,震惊了所有的士绅和官吏,没有人再敢怀疑李卫推行新政的决心!

最后审定浙江的摊丁银平均在1钱4厘5毫到2钱左右,略高于全国水平。随后朝廷议准了浙江省摊丁的科则,一些还没有实行丁随地派的州县,也就从雍正四年开始均摊,使几年来争执不定的摊丁入亩政策得以在全省推行!


结语

李卫体恤民情、为民解忧解困,深得人心。据载,李卫离任浙江时“老幼百姓拥挤道旁,目击人情正切”。

几年后,已任直隶总督的李卫与户部尚书海望一同到浙江视察海塘,沿途乡民以为李卫又重回浙江任官,高兴得奔走相告,竟出现了额手相迎者蜂拥蚁屯绵延数十里、欢声应天的动人场面。

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一代名臣李卫因病去世,年仅51岁。

参考资料:

1、保定直隶总督轶事(之二) “模范督抚”李卫 青云 乡音2006年第11期

2、李卫当官的历史真相 幽兰 西部大开发 2013年第11期

3、李卫督浙 王一胜 观察与思考 2013年03期

4、“模范督抚”李卫为官的“实”和“能” 王亚娟 领导科学 2018年第30期

5、模范总督李卫 郑磊 文史春秋2006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雍正   徭役   户部   巡抚   游手好闲   衙门   亲王   总督   云南   浙江   地主   官员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