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朝有一位叫朱瞻墡的王爷,一生中三次被传言要成为皇位继承人,可是每次皇位更替最后上位的都不是他,通常情况下,新继位的皇帝应该对他十分忌惮才对,但实际上却都没人对这位“潜在对手”采取杀招,反而是皇恩不断,得以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朱瞻墡是在朱棣即位后的第四年出生的,其父亲即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自己能当皇帝,其中大半都是靠了他有个优秀的儿子朱瞻基,所以仁宗死后的皇位更替,没有他什么事。

但是,朱瞻墡和他的哥哥朱瞻基关系很高,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为帝,哥哥朱瞻基由皇太孙变成为了皇太子,朱瞻墡也被封为襄王。虽说是亲王,但是对其权力还是有所限制的,毕竟他们的爷爷朱棣就是从藩王成为帝王的,于是他们的父王只给了他们亲王应该有的物质生活,至于兵丁嘛,就不让他们操心了,统一收归朝廷调派。

朱瞻墡倒觉得当个闲散的王爷也没有什么不好,朝廷放心,自己玩的舒心,况且自己也还小,才18岁,不用急着到封地去管理政务。

十个月后,仁宗驾崩,作为太子朱瞻基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王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宗爱护弟弟,不忍心赶朱瞻墡就藩,所以朱瞻墡就又在京城住了四年。后来,随着朱瞻墡年龄渐大,大臣们一再催促,宣宗无奈只好于宣德四年,让朱瞻墡前往封地长沙,开始了藩王生活的新篇章。

《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襄宪王瞻墡,仁宗第五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庄警有令誉。宣德四年就籓长沙。正统元年徙襄阳。

朱瞻墡就藩后第六个年头,当他皇兄朱瞻基驾崩的消息传来,伴随他皇位继承人的流言也随之散播开来,这一年是宣德十年,朱瞻墡意外的不仅仅是他皇兄过早离世,也很纳闷自己怎么就被无端的推到风口浪尖上?

原来朱瞻基驾崩之时,皇太子朱祁镇才八岁,于是朝廷内就有一种声音传出来,毕竟是主少国疑,大臣们再有靖难之役这样的事情发生。而朱瞻墡是帝朱瞻基的兄弟,而且颇具贤名,这让在藩地的朱瞻墡感到贤名在外,有时也是一把要命的刀,有种祸从天降的感觉,幸好最后还是太皇太后顶住朝廷的流言,把小太子朱祁镇顺利扶上了帝位,稳住了大明的朝局,他朱瞻墡才得以继续做他的藩王,有惊无险!事情就这么结束了?没那么简单,后面还有惊喜等着这位王爷呢!

朱祁镇即位为帝后不久,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俘虏,二十万明军精锐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国不可一日无君,该怎么办?

彼时的太子朱见深才2岁,且面临如此复杂困难的局面,当然不适合继位。孙太后和朝中大臣经过一番讨论后,确定了两个候选人。

一个是皇帝唯一的兄弟朱祁钰,这很好理解。另一个,就是襄王朱瞻墡。朱瞻墡接到孙太后的诏令后,立即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如果自己真的高高兴兴去当这个皇帝,那可就大难临头了。一来朱祁钰比自己更有这个资格,二来一旦危机过后,那么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孙太后、朱祁钰等皇族势力,都不会放过自己的,这一看就是一个巨坑。

可是不去就是不奉诏,也会落人口实。苦思冥想之后,朱瞻墡于是就回信建议让太子登基,朱祁钰继续监国,回信还没到孙太后手里,朱祁钰就已经即位了。第二次的流言就这样被消除了,朱瞻墡不得不庆幸自己很幸运,又一次化险为夷了。

原来孙太后让朱祁钰是有约定的,朱祁钰登基,但太子之位只能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可是在做了三年皇帝后,已经尝到了权力滋味的朱祁钰反悔了,他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位,改立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立完太子的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并且从此之后朱祁钰再没有生出子女。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此时国家没有太子,朱祁钰没有儿子,唯一的兄弟就是被幽禁在南宫的英宗朱祁镇。大臣们在讨论皇位继承人时,朱瞻墡又一次被提及。然而,还没等大家讨论出个结果,就发生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二次登基。

此时,朱瞻墡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为了撇清毫无争夺帝位之心,他建议朱祁镇毁掉朱祁钰为皇后所建的寿陵,朱祁镇一看皇叔果然明事理,于是就驴下坡,按皇叔的意思办!就这样,朱瞻墡在朱祁镇那里的猜疑消除了。

朱祁镇死后,太子朱见深即位为帝,。朱瞻墡又忙开了,这次不是皇位归谁的流言问题,而是怎么样继续在新皇帝手下活着,他又提出了一些馊主意,被新皇帝拒绝了。但考虑到朱瞻墡毕竟当年曾拥护过自己,所以对这位老王爷也是礼遇有加。成化十四年,朱瞻墡在宪宗继位后的第十四个年头寿终正寝了,这位最牛的大明王爷,走完了他的一生,终年七十三。大明最牛皇叔朱瞻墡,一生数次被往皇位上推,但每次都被他拒绝。按道理说,朱瞻墡应该成为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才对,但神奇的是,他每次都安全着陆,而且越发受到皇帝的厚待的敬重,他最后享尽荣华富贵,高寿而终。

说起来,朱瞻墡有地位有头脑也有贤名,但有时候做事也很荒唐。比如说,朱瞻墡曾提出挖绝户坟这种无耻的建议,也容不下景泰帝的孤儿寡母,这一点让他饱受诟病。但朱瞻墡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自保,他在这方面堪称是大明第一高手了。


那么,朱瞻墡是何许人也?

明仁宗朱高炽与嫡妻张皇后一共育有三个儿子,朱瞻基是老大,朱瞻墉是老二,朱瞻墡则是老三。朱瞻墡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嫡孙,明仁宗朱高炽的嫡子,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身份是十分尊贵的。

朱瞻墡出生于1406年,18岁的时候被爷爷朱棣封为襄王。在此之前,朱瞻墡的哥哥朱瞻基已经被朱棣封为皇太孙了,提前锁定了皇帝之位,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瞻墡此生是没有任何可能成为皇帝的。

但问题是,大明王朝最缺的就不是意外,隔三差五就来点什么事,让人猝不及防。所以朱瞻墡虽无心惹事,但经常有事惹他,让他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朱瞻墡被封为襄王后不久,祖父朱棣就去世了,其父朱高炽继位为帝。因为朱高炽想要还都于南京,所以打算派遣朱朱瞻基到南京担任监国,筹措还都事宜。大臣们曾极力建议朱高炽只需要派遣一个亲王去就可以了,但朱高炽坚持让朱瞻基去,这为后面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一些隐患。

朱瞻基于朱棣去世后第二年四月来到南京,但到了五月底的时候,朱高炽就因为病重将亡而传诏他回北京继位。然而朱瞻基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一直觊觎皇位,他在得知哥哥朱高炽生病之后,便决定造反,还打算将朱瞻基杀死在回北京的半路上。

但朱高煦谋划不周,他起兵谋反的消息走漏了风声,引发了朝廷的恐慌,大明朝一时间风雨飘摇,形势岌岌可危。没过多久,朱高炽又去世了,但朱瞻基还未回来,所以国家暂时陷入到无主的地步,大臣们为了稳定局势,便做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


值此危难之际,张皇后站了出来,她一方面派人去迎接朱瞻基回来继位,一方面又下令二儿子朱瞻墡成为监国,由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

就这样,大明朝同时在北京和南京有了两位监国。这就意味着,朱瞻墡也拥有了皇位继承权,一旦朱瞻基真的被叛军杀死,那么朱瞻墡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了。

所以,监国这件事对朱瞻墡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他愿意,他是很有机会的。但这件事对朱瞻墡来说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朱瞻基一旦回来了,那他势必遭到猜忌,所以他并不想争夺皇位,只想当个王爷。

朱瞻墡虽然只有十九岁,但他很聪明,为了减少麻烦,他基本上不管事,所有事情都是由夏原吉处理的,这就大大减少了朱瞻基回来之后给他带来的风险。张皇后也知道这件事的敏感性,所以她只是秘密让朱瞻墡监国,并没有下诏公布此事,只有少数几个大臣知道这件事。

果不其然,后来朱瞻基回到北京继位,他对弟弟朱瞻墡监国的事情一无所知,直到后来时机成熟了,张皇后才将此事告知于他,他也没有责怪朱瞻墡,反而越发信任。

朱瞻基登基后不久就亲自领兵叛乱,朱瞻墡被委以重任,担任了镇守北京的职责,大致相当于监国。朱瞻墡心里苦啊,自己明明不愿意抢皇帝的风头,但干嘛一次次将自己往上推呢?


朱瞻墡监国期间,大事就让人送到前线交给哥哥处理,小事就让大臣们商量着办,自己则该吃吃该喝喝,没事就跟母亲张太后聊聊天,日子过得也不错。

实际上,朱瞻墡年纪虽然小,但是政治觉悟还是很到位的,这之所以不管事,就是为了故意先是自己的能力低,没有威胁。正如朱瞻墡所料,朱瞻基回去之后,并没有责怪他只拿钱不办事,反而对他称赞有嘉,不但说他贤明豁达,还赏赐了他很多财物。

叛乱被平定之后,朱瞻墡就迫不及待地上奏朱瞻基,说自己早就该去封国了,现在天下太平了,就放我去吧。朱瞻基装出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但最后还是同意了,朱瞻墡便带着大量财宝来到襄阳,再也不过问朝廷的事情了。

朱瞻墡虽然走了,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他的贤名就开始在朝廷传播开来。其实这件事很好理解,一个本有机会登上皇位的人,但最后却没有这么做,这样的人是皇帝喜欢的人,皇帝愿意将他树立为贤明之人的典范,臣子们自然就对他称赞有加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不过朱瞻墡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个富贵王爷,平平安安过完一生就好,其他的都无所谓。但奈何大明朝的屁事就是多呢,朱瞻墡不惹事,但事情总是惹到他,因为当皇帝的机会再一次砸到他身上了。


朱瞻基虽然贵为“好皇孙”,但他只当了十几年皇帝就于1435年去世了,他死前留下遗照让长子朱祁镇继位为帝。朱祁镇那时候只有九岁,根本就不懂怎么治国,而朱瞻墡素有贤名,就有人开始向张太皇太后建议,应该让朱瞻墡当皇帝。

没过多久,关于张太皇太后支持朱瞻墡当皇帝的消息就开始疯传,这可吓坏了远在襄阳的朱瞻墡,他赶忙写了一封信给张太皇太后,说自己并不想当皇帝。张太皇太后便召集群臣,说自己并没有扶持幼子的打算,然后亲手将朱祁镇送上皇位,是为明英宗。

这是朱瞻墡第二次拒绝当皇帝了,但这一次的机会显然比第一次好得多,但他还是果断拒绝了,可见他确实是不想当皇帝。

过了几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了,明英宗也逐渐长大了,曾被张太皇太后死死压制的大太监王振也开始逐渐得势了。1449年,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带着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大败,他本人还被被俘,成为了瓦剌的阶下囚。

皇帝被俘,这才中国开始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但在明朝还是头一遭。

国家发生如此大的变故,朝廷也开始理论纷纷,是营救朱祁镇呢,还是另立新君呢?众大臣都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站了出来,她深明大义,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应当另立新君。


孙太后仔细思考之后决定,朱瞻墡是皇室宗亲,德高望重,年龄也合适,让他当皇帝他可以迅速稳定朝政。孙太后便派人去襄阳传朱瞻墡入宫继位,朱瞻墡得知消息后忧心如焚,适合当皇帝的人那么多,怎么老是看上我呢?

这是朱瞻墡第三次有机会当皇帝了,这一次机会其实也挺好的,但他觉得风险还是挺大的,毕竟自己是朱祁镇的叔叔辈,朱祁镇还有弟弟和儿子,怎么都轮不到他,一旦自己贸然登基称帝,指不定有性命之忧。再者说了,朱瞻墡根本就不想当皇帝,这才是最要紧的。

所以说,朱瞻墡不准备去北京当皇帝,所以他写了一封信让人带回去交给孙太后,这封信写得非常有水平,大意是说,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为帝,让朱祁钰(朱祁镇的异母弟,也是唯一的弟弟)担任监国,并派遣得力干将去营救朱祁镇。

朱瞻墡说的话其实是十分得体的,主要体现出三层意思:

第一,朱瞻墡没有想当皇帝的意愿,这样就不至于引起朱祁镇的怀疑;第二,建议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也可以使自己免于被朱祁镇猜忌;第三,让人去救朱祁镇,生为人臣,这是应该做的。

可以说,朱瞻墡此时的政治头脑已经逐渐成熟了,他写的这封信非但表明自己是个无欲无求之人,还十分尊重皇帝的权威和皇位继承的传统,非常有说服力。孙太后看到这封回信后,果然打消了让朱瞻墡当皇帝的想法。

当时的情况是,瓦剌大军还包围着北京,他们为朱祁镇开出了巨额赎金,但以于谦为首的众多大臣并不打算满足瓦剌的要求,他们一方面积极组织防御,一方面建议孙太后立年龄稍长的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


孙太后迫于压力,于是下诏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景泰帝。朱祁钰之所以得以继位,是因为他跟大臣们达成了一个约定,那就是他继位后要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自己只是代替朱祁镇管理天下的,将来皇位还是要传给朱祁镇的后人。

后来北京包围战取得胜利,明军又先后数次击败瓦剌军队,瓦剌见在朱祁镇身上得不到什么好处,便想到了一个狠毒的计策,那就是放朱祁镇回去,让明朝内部生乱。

1450年8月,朱祁镇回到北京,被朱祁钰封为太上皇,在南宫居住。朱瞻墡见朱祁镇回来了,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万一朱祁镇复辟了,那么情况就对自己不利了,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信给朱祁钰,嘱咐他一定要善待朱祁镇,不但要保证他的生活,还要时常去给他嘘寒问暖。

朱祁钰表面上答应了朱瞻墡的要求,其实心里开始另打算盘了,因为他尝到了当皇帝的好处,所以不打算让侄子朱见深当太子了,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朱祁钰一方面派遣锦衣卫监视朱祁镇,一方面着手更换太子事宜。


听说朱祁钰要换太子,大臣们都极力反对,就连汪皇后也出面阻止。朱祁钰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怒之下废掉了汪皇后,让朱见济的生母杭氏当皇后,然后废太子朱见深为藩王,立独子朱见济为新的太子。

然而朱见济在成为太子之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祁钰受了很大的打击,身体也开始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竟然生了重病,还开始卧床不起。朱祁镇找准机会,在大臣石亨和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趁朱祁钰生病的时候发起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这件事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在被关押七年之后才成功复辟,心中的怨恨自然是很大的,他开始秋后算账,下令将扶植朱祁钰的于谦和王文等人,以迎立外藩为帝的罪名处死。朱祁镇对叔叔朱瞻墡也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也是始作俑者之一。

朱瞻墡虽然远在襄阳,但什么事他都知道,他见侄子朱祁镇复辟成功,还对自己产生了疑心,心中就有些害怕。不久之后,朱祁镇还派使者去襄阳,说要朱瞻墡到北京去商议大事。

朱瞻墡知道自己该采取一些行动了,他左思右想之后上了个奏折,说朱祁钰为杭皇后修建的陵墓是在太豪华了,比皇陵的规模还要大,这是一种僭越的做法,应当毁掉。

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

朱瞻墡为了跟朱祁钰撇清关系,连毁绝户坟这种建议都提出来了,他为了自保确实是不择手段啊。不过朱瞻墡的建议得到了朱祁镇的认同,他后来排了三千人去毁掉了杭皇后的陵墓。


事实上,那时候杭皇后已经去世并且下葬了,可怜杭皇后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死后不但不被朱祁镇承认名分,连葬身之所都被朱祁镇给掘了。所以说,朱瞻墡算是提了一个丧尽天良的建议。

但是这件事并没有让朱祁镇完全消除对朱瞻墡的怀疑,但他得以不用去北京了。后来朱祁镇在一次跟孙太后聊天的时候,意外得知朱瞻墡之前拒绝当皇帝这件事,还看到了朱瞻墡当初写给孙太后的信。

朱祁镇这才完全明白了朱瞻墡是无辜的,于是尽释前嫌,还派人去向朱瞻墡道歉,并将他请到北京参加宴会。朱瞻墡临走前,朱祁镇又赏赐给他大量钱财,他再次全身而退。

1464年,朱祁镇去世,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瞻墡担心朱见深不会像他父亲朱祁镇一样对待自己,便开始表忠心,他这次将矛头对准了朱祁钰(那时候已去世)的汪皇后。

朱祁钰被废之后,汪氏被降为郕王妃,跟女儿一起居住在郕王府。朱瞻墡上了一个奏折给朱见深,请求将汪氏母女赶出郕王府。但朱见深性格仁厚,不准备穷追猛打,于是拒绝了朱瞻墡的请求。

朱瞻墡就有点慌了,以为朱见深对他有意见,好在朱见深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派人去襄阳安抚他,还赏赐他许多钱财和土地,他因此才安下心来。


1478年,朱瞻墡在襄阳去世,死时七十三岁,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

朱瞻墡一生小心谨慎,守礼法,远离漩涡中心,虽然几次差点当了皇帝,还常常被别人议论,但他都可以做到不被皇帝猜忌,还受到厚待和尊重。

之所以称朱瞻墡为大明朝第一皇叔,是因为他一生历经六位皇帝,见证了明朝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大事件,而且他几乎都卷入其中,但他最终却能全身而退,还成为让包括朱瞻基在内四位皇帝都敬重的人物,最后还以73岁的高龄去世,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另外,襄王这个爵位一起传到明朝灭亡才结束,一共传了十一代,其子孙无不是享尽荣华富贵,知道明朝灭亡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明朝   襄阳   皇叔   皇位   太后   朝廷   大臣   北京   太子   皇后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