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嫁到陕北48年,生3个娃,晚年时,弟弟邀请回北京养老被拒

作者:九谷观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寒风撕裂着月台上的每一个人,但此时的北京站人山人海,除了青年男女,还有送别的家人、好友。这是1969年的腊月,来不及留在父母身边过一个幸福的团圆年,就要踏上前往陕北的火车,而这些青年,大多数都是十七八岁的初、高中生,最大的也不过20岁。他们有人是主动报名,也有人是别无选择。

而在这些青年中,朱盼盼显得很普通,只有150公分身高的她,已经18岁了,别看她个头小,人却很精明,能言善辩,平时不开口,开口就是口若悬河的知识,因为朱盼盼可是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大学的教授,身边的同学也都很优秀。

她没想到,到陕北插队几年,会爱上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小伙子,还和他结婚,生了三个孩子。

对于朱盼盼来说,一辈子谈不上多艰苦,毕竟当了一辈子教师,吃穿不愁,而丈夫在自己的帮助下,也能读书写字,在朱盼盼看来,自己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把三个孩子教育成人,虽然都没有读过大学,但如今的成就,比很多人都要高。

时间转眼即逝,依然来到古稀之年,当年选择嫁给农民丈夫,父母和兄弟姐妹都不和自己来往,几十年过去,家人也接受了这段事实婚姻,弟弟朱军邀请朱盼盼回到北京养老,说是给自己预留出一间房,“足足”10㎡大,但被朱盼盼拒绝,在她看来,自己在陕北既有窑洞,还有150平方米的大房子,怎么可能委曲求全地到北京住10㎡的房子。

=

以下是来自朱盼盼的讲述:

我叫朱盼盼,今年72岁,曾是一名插队知青,我是在陕西延安下面的一个叫潘村的地方插队,没想到会在这里度过一辈子的时光。

六八年,我高中毕业,因为母亲身体不好,两个哥哥和姐姐都去北大荒插队,而比我小一岁的弟弟也要去云南,意味着母亲就没人照顾,我父亲常年在外忙工作,一年到头也不见得就能回来一次,所以我幸运地多在家里生活了一年,当然主要任务是照顾母亲。

母亲的身体用了半年时间就恢复健康了,原本按照要求,我是可以继续留在北京和妈妈一起生活,甚至可以给我安排一份工作,而远在新疆的父亲打来电话,让我冬季的时候就去下乡插队。

在父亲心里,我们家的孩子必须身先士卒,不能有任何一个人掉队。

不管找多少理由,都是无济于事的,到了十月份的时候,在妈妈的带领下,我填了志愿表,这个时候才知道,很多同学和我一样,也是有不愿意去的,不过大家觉得离开父母,可以享受自由,瞬间觉得去乡下生活没有那么无趣了。

临走的那天,妈妈给我煮了10个鸡蛋,看着别的同学都是父母欢送,而我只有瘦弱的妈妈,心里很难过。妈妈知道我个头小,性格好强,也挺担心的,千叮咛万嘱咐地让我别耍脾气,要学会和人相处。

在火车上,我很安静,除了告诉不认识的同学我的名字外,没有再说一句话。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目的地潘村,这个村子人很多,五百多人,而我和另外三名男同学被分到潘村第四生产队,队长叫徐国维,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但他的眼神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有威严,一看就是不好惹的主儿。

在整个潘村,有19名知青,都是从北京来的,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不过在异乡,大家还是会互相照顾。

潘村的人都很热情,也很淳朴,小孩子们每天都围着我们这些知青,一到饭点,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吃馒头,我们也会分一点给孩子们。久而久之,老乡们也发现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很好相处,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再者陕北人也不是那种会和你客气的人。

每年农闲时,潘村的五个生产队就会举行大会战,有时候是在白天,有时候会在有月亮的晚上,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这个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很多北京来的知青可以在一起交流,可以互相换着看书。

到了1973年,我爱上了一个陕北后生——潘超。(后生,陕北方言,指的是小伙子,年轻人的意思),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他会做很多事情,对于生活的理解远远高于我这个高中毕业生,对他我是很崇拜的。

当时范原华建议我不要跟当地人谈恋爱,门不当户不对,再者我们可能说走就走,一旦感情太深,会对彼此造成伤害。

可那个时候,我顾不了那么多,光明正大地和潘超谈恋爱,而他妹妹潘梅更是一口一个嫂子,完全把我当成自家人,想到自己已经二十多岁了,就很想结婚生子。老书记潘四爷还说只要留下来,就让我到小学教师,他会向教育局申请的。

在给父母的信中,我说了自己想嫁到陕北的想法,遭到拒绝,就连我的哥哥姐姐这些接受过新思想的人都反对,一气之下,我就嫁给了潘超,也没打算再回北京。

婚后五年,我生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有了孩子,更加坚定以后的生活方向,我是在1980年被调到乡中心小学的,也是在这个时候有了正式编制。

生活谈不上多苦,老公在家种地,我则是当老师,每年也有工资,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其乐融融。到了2000年后,当年的知青朋友回到第二故乡,他们很佩服我的勇气,聊起当年的往事,有感慨,也有快乐,毕竟插队生活,是一辈子的记忆。

哥哥姐姐一直和我没联系,倒是弟弟没事就会给我打个电话,也来陕北看望过一次我,此后再也没有来过。

可能是小时候我带弟弟的日子多一些,我们姐弟俩的感情比较深一些,他常常说让我到北京去养老。

可我知道,弟弟一家三代人只有两套房子,而且有一套还是花钱买的,面积也不大,在弟弟的邀请下,我选择拒绝,弟弟说给我留了一间10㎡的房间,我是不愿意住这么狭小的空间,在陕北老家有窑洞,城里有儿子给我买的房子,北京这么多年没回去,除了不适应,可能真的没有感情,只不过是我出生的。

我和老公一辈子都恩爱,闲了他主动要求我教他识字,现在读书看报不成问题,他根本就没想过要离开陕北,再者根本不会和我弟弟来往,在他心里,我的娘家人太狠心,再不好也不至于不联系,毕竟是亲人,虽然老公一辈子是农民,可他真的看不起我的娘家人。

我觉得这辈子值了,有爱我的老公,有三个孝顺有本事的孩子,还有一份退休金,人生就这样简简单单度过,也挺好的,不后悔嫁给陕北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陕北   盼盼   北京   弟弟   窑洞   生产队   知青   晚年   当年   家人   父亲   母亲   父母   同学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