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包拯抬出龙头铡的“太祖誓约”,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包拯也不敢违背的“誓约”

93版台湾电视剧《包青天》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仁宗时候的小商王,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其儿子柴文意一向横行霸道作恶多端。他在大街上强抢民女时被杨家宝阻止,他就对杨家宝怀恨在心,伺机想要杀害他,却不小心杀死了自己的妹妹。

杀害妹妹后他不光没有伤心内疚,反而嫁祸给杨家宝杀,将杨家宝关入大牢。幸亏天波府杨家声和包拯查明真相,还杨家宝清白。

柴文意自此又恨上了杨家声。他混入军中,设计杀害了杨家声和杨老夫人,天波府也被连累满门抄斩。忠仆杨忠被拔掉舌头,历尽千辛万苦,将柴文意告到包大人这里。包大人当然不惧柴家的权势,命人将柴文意抓进开封府,审明罪行,准备问斩。


柴文意为了活命,对自己的父亲软硬兼施,逼的父亲自杀身亡,他则继承了小商王的爵位。因为宋太祖留下誓约规定,柴家王爷犯罪,可以免于惩罚。


继承爵位的柴文意就凭着这一点,在公堂之上得意忘形,对着包拯冷嘲热讽。包拯看着他那可恶的嘴脸,拼着乌纱不保也要将他铡了。

哪知龙头铡刚刚抬出来,庞太师拿着“免死金诏”来到了现场,诏书云:“陈桥柴家,有功国家,后世子孙,永沐皇恩,小商王位,代代相传,承此位者,有罪不罚,凡我赵氏子孙,一体遵循,大宋文武臣民,若有冒犯,罪连九族,钦此。”

有庞太师在旁,包拯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大喝一声“你滚吧!”众人愤愤不平,眼睁睁看着罪大恶极的柴文意走出了开封府的大门。

可是像柴文这样罪恶滔天、人神共愤的恶徒,人不除之天必灭之!他刚走出开封府没几步,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将仓皇逃窜的柴文意活活劈死,众人无不拍手称快。


二、故事是假的,却不是空穴来风

这当然只是虚构的故事。

别的不说,哪朝哪代的亡国之君不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能活下来已经是万幸,恨不能穿上隐身衣,让当权者永远不要看见他们才好,怎么可能到处作奸犯科,是怕自己家族命长吗?

所以故事中,柴文意作为前朝皇帝柴世宗的后人,又是横行乡里,又是肆意杀人,还能到军队中挑拨离间,这些明显是不现实的。


故事设定的时间在宋仁宗年间,大约是公元1050年左右,距离公元960年宋太祖陈桥兵变代周建宋大概过去了90年。当年被宋太祖赶下台的后周皇帝柴宗训,如果活着的话已经是98岁的老人了(当然柴宗训20岁就去世了),古人结婚生子都比较早,柴文意有可能是柴宗训的重孙子辈。


再回到故事中,柴文意杀死妹妹、逼死父亲,害了杨家满门,可以说是丧尽天良。包拯已经掌握了人证物证,按照常理,想要处决他易如反掌,为何还要拼着乌纱帽不要才能开铡?关键时刻庞太师的“免死金诏”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个所谓的“免死金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它的依据就是传说中的“太祖誓约”。


三、传说中神秘的誓约碑

公元960年,周世宗柴荣39岁英年早逝,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符太后听政。赵匡胤就是抓住这个机会,背叛了对自己的先帝周世宗,发动陈桥兵变,将小皇帝赶下台,建立大宋,自己当上了皇帝。

相传,大宋开国的第三年,宋太祖命人秘密镌刻了一块石碑,将其立在太庙寝殿的一座密室之中。这块碑被称为誓碑,用金线织成的黄色绸缎盖的严严实实,紧紧锁在密室里,平日任何人都不能打开。

只有在四时祭祀和新皇帝登基的时候,安排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将密室的门打开,伺候新皇帝进入,进入后太监将门关闭退出,皇帝一个人在里面焚香、跪拜、默诵碑文。群臣和侍从都不知道碑文的内容,历代皇帝都立下誓言严守秘密,就连太后、皇后也都不知,只有历代君王代代相传。


所以这块碑就成了北宋朝最神秘的存在。直到后来,金军攻破开封,国门打开,君臣被俘,大宋宫城被抢劫一空,太庙当然也在劫难逃。金军打开了密室的大门,人们才看到了这块保存了一百六十多年的石碑。

这是一块青透如墨玉的石碑,高八尺,宽四尺,上面刻着三行誓词:

第一条,柴氏子孙不管犯了多大的罪,都不能处以死刑,即使是犯了谋逆大罪,最多赐狱中自尽,不能公开行刑,也不能连坐家属;

第二条,不能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

第三条,后继子孙如果违背这个誓言,必遭天打五雷轰。


太祖之所以会立下这样的誓约,一是因为周世宗柴荣对他有知遇之恩,又对他委以重任临终托孤,可他扭脸就抢了人家的皇位,他自觉理亏,想要厚待柴家后人。

另一方面,太祖太知道武人手握兵权有多么的危险,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他抑制武将,重用文臣,笼络文人,所以不杀士大夫。


四、传说未必不是真的

如果说之前《包青天》的故事肯定是虚构的,那么太祖誓约究竟是真是假呢?


首先,有文献明确记载。以上太祖石碑的内容出现在明代人杂抄的一本书《避暑漫抄》中。

《宋史·曹勋传》中也有记载:被扣在金国的宋徽宗嘱托回即将回到南宋的曹勋,让他转告高宗赵构,太祖誓约藏在开封太庙中,内容是不杀大臣等事,切勿违背誓言,否则不祥。

在曹勋所写的书中,也记载了类似的事情。


其次,誓约中所约定的两件事:一是厚待柴氏子孙,二是不杀大臣和言官,宋代的君主的确都在遵守。

赵匡胤称帝后,封柴宗训为郑王,封他的母亲(实际是他的亲姨母)为周太后,将他们安置在房州。虽然柴宗训20岁就死了,但此时距离赵匡胤做皇帝已经过去了十三年,所以基本上不可能是赵匡胤杀的他。他死后赵匡胤素服发哀,停朝十日。

在整个大宋朝的史料记载中,的确也没有发现柴氏家族成员犯罪处死的记录,相反,史料中多次记载了大宋皇帝对柴氏后裔的优待。


再说不杀士大夫和言官。除了太祖时期曾经杀过几十个谋反与贪赃枉法的士人。这是可以理解的,那时国家刚立,各方势力还在角逐中,所谓“乱世用重典”。为了政权稳固,那时候不得不大开杀戒。

而政权稳固后,宋朝的“不杀大臣”已经成了共识。宋史中多次记载“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的事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明确记载“惟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斥,此宽仁之法也。”这里说的“宽仁之法”与“太祖誓约”所说的“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不谋而合。


所以,“太祖誓约”极大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五、高明的宋太祖

有人要说,太祖誓约内容正面,反映了统治者宽厚仁德,这是一件好事,为何要神神秘秘不敢光明正大亮出来呢?

这个疑问不难回答。假设一下,如果当初太祖把誓约碑抬到大殿之上,昭告天下广而告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最初人们肯定会奔走相告,传颂皇帝的仁德;柴家后人和文臣言官更是感恩戴德,对皇帝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或许还会有人跑到皇帝面前发誓愿,表忠心。但是,武将们会怎么想?

他们在五代十国一路拼杀,军权在握,到了新朝居然被区别对待,被自己瞧不上的文官压一头,他们会甘心吗?一旦他们心中不满,距离社会动荡就不远了。

再说,文臣言官和柴家后人,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时间一久,难免会有人恃宠而骄,任意妄为,到时好事反成了坏事。像开头所说的柴文意,绝对不只是故事。


所以,太祖誓约是宋太祖为了巩固皇家统治,确保后世子孙不胡作非为,用来约束自身的,相当于给后世皇帝设下了一条行为的底线。这种约定,皇帝自己知道就行了,怎么能公之于众,成为束缚自己行为的绳索呢。

并且誓约中有发有毒誓:“如果违背这个誓言,必遭天打五雷轰”,这样诅咒式的誓言,有损皇帝的面子和尊严,是不能公之于众的。


誓碑立于密室之中,只有皇帝本人在重要时刻才能进入跪拜、默诵,一方面确保誓碑上的内容不被泄露;另一方面这样庄严、神圣的方式,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约束力量,不得不说,太祖这一招的确是高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誓约   太祖   宋史   太庙   士大夫   石碑   密室   子孙   后人   龙头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