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玉气浮时暖 珠痕滴处凉

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近日得游俞曲园纪念馆。

过孤山数次,只知西泠印社,却不知俞氏有屋在此。孤山的俞楼,相传系其杰出门生徐琪等为其所筑。

观俞樾一生,可以说是“通儒”。首先惊讶于其治经之严谨。比如对净慈寺门外放生池由谁所建,当时大圆和尚告诉他,这个是寺内的道济和尚主持的。俞考证说,《西湖志》明确写着,熙宁年间,寺僧宝文募集而建,由于之前经常失火,所以才有开凿池塘一说。可见俞氏考据之严谨。

俞樾,道光元年(1821年)十二月初二日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当时他的父亲俞鸿渐在京任职 。四岁以后,因南埭鄙乡难以从师读书,他乃随母亲姚太夫人和哥哥俞林到母家杭州临平求学,从故乡出走。从此踏上与父业相袭的道路,考进士,入翰林。俞氏是德清的望族,自元末俞希贤迁居德清,先世多隐于农,故谱牒上不写。

俞家虽多次迁寓,但俞樾每以德清俞氏自居,后来他亲制了三枚印文,曰“德清俞氏”“乌巾山舍”“南埭村民”,又几番在诗中语“吾邑乌巾山”,以示不忘德清故里及出生地。

俞樾一生,可谓幸而不幸。说幸运,俞家传到他这一代上,才有真正的功名。他的父亲俞鸿渐中过举人,此后连考11次未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俞樾中进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复试中,他的表现尤为出色。这年复试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诗,首句就不落俗套,写道:“花落春仍在。”这句深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曾夸奖说““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诗)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在应试诗中,俞樾诗显属上乘之作,又弘扬清廷坚守家国的主旋律,遂将其名次移列第一。

而他的兄长俞林也中了进士,曾任福宁太守。

家道不顺反而成就了教育家、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戏剧研究学者、朴学大儒的俞曲园。他曾一度官至学政,主一省之学理,后又被弹劾,一任之后就去职,可谓官场昙花一现。而在讲学与研究中,俞樾不断创造了个人生命史的辉煌,可圈可点。

观俞樾86岁的一生,屡屡遭受情感重创,兄长去世,妻子病逝,长子病逝,女儿病夭……天之亡人由天命。

其实愈俞氏夫妻可以说是相濡以沫的模范夫妻。俞樾的结发妻子叫文玉,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姐,1839年,俞樾19岁,他与这位打小就定下娃娃亲的童年伙伴成了婚。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无奈辗转流徙多年,家境窘涩,俞樾不得已和妻子住到了岳父家。没能力给妻儿一个真正的家,俞樾满心愧疚。文玉却善解人意安慰他,“吾终当与君创造一好家居耳”。

考取功名前多年,俞樾一直四处教书,文玉在家侍奉老人,抚养孩子,她每次给俞樾写信都说家里一切都安好,让他照顾好自己,从不写一点难处和压力。1850年,在得知丈夫部考第一的喜讯后,文玉在信中回了一首诗,“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文玉勉励丈夫要清白做人,正直为官。可谓贤内助了!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俞氏日后有大成就创造了条件。

1879年,文玉病倒了,她与俞樾道别:“吾不起矣,君亦暮年,善自保重。”1881年的时候,61岁的俞樾也开始掉牙了,他把落齿与那颗珍藏了多年的文玉的牙齿收到一起,一同埋在杭州俞楼后面,取名为“双齿冢”。

妻子姚文玉去世后,俞在其墓旁结庐伴随,夫妻俩一生感情深笃。

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2月5日),俞樾86岁,以“美名”谢世,葬西湖三台山东麓。

家庭变故没有让俞停下研究脚步。他在经学研究上取得长足进展。他对一些公羊学思想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与发挥,以便进一步突出道德的基础地位。他将《白虎通》中的“三统”论与董仲舒的“三统”论结合起来,从而淡化了“运次”在“三统”循环中的“规律”性作用,而道德的作用因此更加突出。

俞樾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十分出色。比如修订《三侠五义》,他还认为书中所叙不只三侠,“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人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后来干脆出版《七侠五义》与《三侠》并行流传。

观俞樾诗文,写棋盘岭上大和尚,会采茶,不通佛法,所以戏称其丛林大和尚。也肯定其为农的本事。见其为文豁达坦诚,任性潇洒。

俞氏词章《金缕曲》写得真纯昳丽,婉转动人:毕竟韶华何尝老,休道春归太遽。看岁岁朱颜犹故。我亦浮生蹉跎甚,坐花阴、未觉斜阳暮。读到此处,仿佛伴随作者对人生的淡定与从容回答,亦能感受作者对女儿绣孙的勉励之意,语亲情挚。

后世对于俞氏学术风格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章太炎、黄侃等抱有微词,梁启超、刘师培、宋恕等似乎倾向于赞同的态度,钱玄同则大力提倡。客观地说,“疑则阙”与“以疑存疑”属于不同的学术风格,两者都有其合理性。因为任何学者都要受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思想立场的局限,自以为有“十分之见”的结论未必绝对正确,而“疑则阙”则往往容易使一些珍贵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为乌有,后世学者因此便失去对同一问题加以重新研究的机会和条件。“以疑存疑”、大胆置疑,则能给后学者留下更广的研究空间和更多的研究思路。

我想,俞樾一生是不幸的,然而也成就了他的大幸。命运之于人当然是公正的,我们没有能力背逆人生,但我们确实有能力去创造属于每个人的美丽神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章太炎   董仲舒   德清   西湖   经学   道光   进士   和尚   学者   妻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