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户人家出殡,一老中医路过见棺材滴血急忙拦下:快开棺救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南京城出了一位老中医,医术高超,救治患者无数,在当地有口皆碑。

这天老中医出门办事时,偶遇一户人家正在出殡,一行人哭哭啼啼好不凄惨,然而就在出殡队伍路过时,老中医却发现不对劲,只见棺材内正有血迹不断渗出。

见状,老中医连忙拦住送殡的队伍,大声喊道:“快开棺,里面的人还有救。”

老中医的话犹如平地起惊雷,瞬间在人群之中炸开了锅,惹得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老中医人老犯了糊涂,也有人说老中医不会说没有把握的话。

那么,事情最终的结果如何?老中医又为何会断定棺中之人还活着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晓答案!

名门之后,出身医药世家

老中医名叫张栋梁,1887年出生,土生土长的江苏江宁人士。

乾隆

细数张家祖上,可谓是大有来头,六代行医的中医世家,放眼全国恐怕都找不出第二家。

尤其是张栋梁的爷爷张一峰,还受到过乾隆皇帝的嘉奖,因为医术高超,乾隆皇帝甚至还打算让张一峰入宫为皇家治病。

如果换作是别人,那肯定会欢天喜地答应下来,毕竟这可是光耀门楣的好事,可偏偏张一峰不是一般人,本着一颗服务天下病人的初心,想也没想便果断拒绝了。

好在乾隆皇帝没有因为此事而恼了张一峰,反而还因为张一峰的骨气赏赐了他一处宅子,也算是成就了一段佳话。

或许是遗传了祖父的医学天赋,张栋梁在医学之路上极具造诣。

中医

面对繁冗复杂的医书,小小年纪的张栋梁不但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候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从第一次诊脉,到第一次开药救人,张栋梁在一步一步成长的同时,也渐渐打出了名气。

年少成名的张栋梁并没有因此变得高傲自大,而是仍旧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各种医学知识。

为了提升医术,张栋梁甚至还来到了竞争对手李应札所开的医馆中请教。

对于这个优秀的后辈,李应札也是早有耳闻。

“你为什么要学习医术!”

“为了悬壶济世,帮助更多病人,也为了将医术发扬光大。”

医馆

对于张栋梁的回答,李应札可谓是十分满意,当场便认了张栋梁做徒弟,并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外科和针灸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对方。

“我也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现在可以出师了。”

看着医学造诣已经有了相当高水准的爱徒,李应札也觉得是时候让张栋梁独当一面了。

虽然医术得到了父亲和师傅的肯定,但张栋梁仍然觉得远远不够,随即又拜师吴少成,向其学习内科和妇科。

“你既已师承你父亲和李应札,为何又要拜我为师?”

“只有学百家之所长,才能更好地医治世间顽疾,早就听闻先生内科和妇科无人能及,还请不吝赐教。”

医治病患

其实吴少成很早就在物色传承人,准备将自己的一身医术传承下去,但奈何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张栋梁的各方面都符合吴少成的收徒条件,所以二人也就顺理成章地结为了师徒。

不得不说张栋梁确实是有天赋的,哪怕是从未接触的内科和妇科,他也能很快掌握其中门道,并将其融会贯通。

集众家之所长,张栋梁的医术得到了全面提升,不管是内科还是外科都不在话下,哪怕放眼整个南京,都很难找到能够比张栋梁更全面的医者。

师傅去世之后,张栋梁决定遵循师傅的嘱托出山行医,对于病患求医,他向来是来者不拒,如果遇到实在付不起药费的病人,他还会主动帮其减免。

图片来自网络

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张栋梁的大名很快传遍整个南京城,每天慕名前来看病的患者不计其数,就连江苏省省长王瑚都亲自找上门来。

名声大震,高超医术引追捧

话说当时的江苏省省长王瑚不知得了怎样的怪病,看遍了南京城内外的大小医生也没人能说出一个具体原因。

药是没少吃,罪也没少遭,王瑚的病就是丝毫不见好转,病情反而还越拖越严重,就在王瑚束手无策之时,他的下属向其汇报了关于张栋梁的事迹。

“大人,南京城内出了一位名医,据说药到病除,已经治好了很多病人。”

中医馆

听到属下的汇报,王瑚丝毫没有打起精神,因为“名医”他着实已经见得够多了,只不过到最后却发现全部都是庸医。

虽然不太相信张栋梁的实力,但只要有一丝希望,王瑚也不打算放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王瑚对着下属说道:“那你就把他请来吧!”

“此人怪得很,若是他不愿意,就算给再多的钱他也不会离开医馆,这恐怕还要大人您亲自去一趟。”

“这世道竟然还有不为金钱所动的人,听起来确实有点意思,反正最近也无事,那我就去会会这个‘名医’,看他是否真的担得起这个名号。”

说罢,王瑚在下属的引领下向着张栋梁的医馆走去。

抓药

还未等到王瑚到达张栋梁的医馆门前,就远远看到了很多人在排队。

打消了下属想要“插队”的念头后,王瑚乖乖排在了众人后头。

“大夫,我这病还有得治吗?”

“没什么大碍,我给你开一副药,你按时服药就行。”

看着手里平平无奇的药方,王瑚的脸上并未表现出任何高兴之意,可当服过几次药后,王瑚的笑容却是再也没有消失过。

“神医,真乃神医也!”

大病初愈后,为表谢意,王瑚还专门找人做了一块写有“救恤灾黎”四个大字的匾额送到张栋梁的医馆中,并作为“活招牌”亲自为张栋梁宣传。

李纯

江苏督军李纯在听闻王瑚的顽疾都被轻易治好后,心中被浇灭的希望再度燃起。

当时李纯身患痢疾,虽然在鼓楼医院接受了正规治疗,但却一直未见任何好转。

所以在听到了张栋梁的大名后,李纯立马就向其寻求帮助,却不想区区几服药下肚,痢疾还真的就慢慢痊愈了。

不仅能够治好顽疾,张栋梁甚至还有“起死回生”的本事。

1932年,宁夏主席马鸿逵在走访河南时突发恶疾,一度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当地无人能医治,马鸿逵的下属立马包下专车亲自前往南京去请张栋梁前去看诊。

张栋梁知道此事事关重大,拿着药箱便跟着迎接之人匆匆赶往河南。

马鸿逵

经过诊治后,张栋梁断定马鸿逵是邪气淤积,随即便为其开了一副药方,一个月后马鸿逵完全好了起来,一点也看不出来月前即将病危的模样。

经此一事,张栋梁的名声更盛,为此还有人将其和扁鹊张仲景相提并论。

而之后给张栋梁名声又添上几笔神秘色彩的,是他一次外出时,救治的一位特殊病人。

起死回生,路边偶遇救妇人

那天张栋梁刚好有事出门,恰好在途中偶然遇到了一支送葬队伍。

作为医者,张栋梁早已见惯了生老病死,因此也只是远远地瞥了一眼,然而就是这不经意的一瞥,让张栋梁发现事有端倪,这棺材之中竟是渗出了点点血迹。

送葬队伍

“请问,这户人家是谁去世了。”

“唉,是这家的孕妇,眼见着就要生了,谁知道竟会一尸两命,真是可怜。”

从路人口中得知去世的是一名产妇后,张栋梁立马挺身拦住了送葬的队伍。

“快打开棺材,人还有救!”

张栋梁突然的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停住了动作,就连送葬队伍中的哭声都戛然而止。

为首的男子在回过神之后,对着张栋梁说道:“张大夫,我知道您医术高超,可现在不是开玩笑的时候。”

“我没有开玩笑,你听我的快开棺救人,晚了可就真的来不及了。”

男子见张栋梁一脸严肃,加之对方在当地一向德高望重,救治过许多病人,所以男子在半信半疑之下还是决定开棺试一试。

针灸

男人打开棺木后,张栋梁立即上前取出身上带着的银针,直接刺向棺木中人的三处穴位。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棺木中的女子却始终没有任何动静,就在众人以为张栋梁是误诊的时候,却突然听到一声微弱的叹息声从女子口中传出。

随后女子缓缓坐起了身子,茫然地看着四周呆愣的众人。

“都还愣着干什么,来个人帮她揉一揉肚子,再来个人掐她的指头。”

张栋梁话语刚落,原本还愣在原地的产妇家人立马按照指令行动起来,虽然不知张栋梁此举何意,但却一刻也不敢耽误。

没过一会儿,一记响亮的啼哭声响起,产妇肚子里的孩子竟是平安生了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检查过产妇和婴儿的身体后,张栋梁留下了一句“好好休养”,便拂袖而去。

事后,有人询问张栋梁为何如此断定棺材中的孕妇还活着时,张栋梁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人死了之后,按理说是不会有鲜血流出,所以我猜测孕妇很可能是生产时因为太过于疼痛而暂时昏了过去。”

这之后,张栋梁仍然奔走在行医施善的道路上,救治下的病人不计其数,也因此被誉为“金陵四大名医”之一。

1937年,因为旧疾复发,张栋梁于南京去世,享年60岁。

哪怕在去世的前一刻,张栋梁仍然不忘叮嘱后人要继续将中医发扬光大,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南京   棺材   医术   产妇   名医   栋梁   救人   下属   病人   队伍   医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