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村落地名通名的历史层次研究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内容提要:本文对苏州地区原吴县的5137个村落地名进行统计,整理出68类通名(如:浜、泾、溇、浦、渎、港、荡、漾、潭、埧、堰、埭、圩、埂、塍、墩、栅、巷、舍、厍、宅、坞、墅、墟等),比例关系显示,它们具有强势类型不明显的“头小、体大、尾长”特点。针对1729个含姓氏村名,采用“姓氏结构积分”的量化方法,通过姓氏历史追踪地名的历史,结论显示:巷、里、厍(舍)、溇、港显示出早期性、本土性倾向,庄、村、坞、湾、泾、河显示出晚近性、移入性倾向。

关键词:村名历史;吴语地名;地名姓氏;苏州移民史


1

研究方法简介

用于观察移民史和地名文化变迁,村落地名(指自然村村名,以下简称村名)有先天优势:

(1)地名层级越低,历史惯性越小。小地名(如某浜、某溇、某埂等)往往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不同方言区的居民叫法不同。在移民涌入、土地易主后,小地名会发生更易、叠压,形成层次,从而可窥见移民史。大地名(如无锡、姑苏、余姚等)由于传播广度、行政力量等因素,更容易保持旧貌,可窥见更早的历史、语言的底层,但不太反映较晚的移民运动。

(2)村名数量多、体量大,很多村名带有姓氏,这是天然的历史标签,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探索形成年代。

长期以来,研究地名史主要依赖历史文献。但村名这类较小的基层地名,文献所能提供的早期面貌非常有限,对它们的早期情况了解不多。为此,本文设计了新的探测方法:“姓氏结构积分”探测法。基本原理如下:

一般来说,带姓氏的村名往往可分为“姓氏+通名”两部分,比如沈泾、郁舍、戴墟,沈、郁、戴是姓氏,泾、舍、墟是通名。中国南方地区的姓氏往往因移民而富有层次性,比如“吴郡四姓”的陆、顾、朱、张是苏州地区的早期姓氏。假如有一类村名通名,总是和这四个姓氏结合,比例远高于其他姓氏,那么就有理由怀疑:这类通名也是比较老的,因为它总是和“土著”的姓氏捆绑在一起。比如“巷”,它的姓氏结构如下:

陆15,王13,张12,沈11,吴9,周8,徐8,顾7,陈7,朱5,蒋5,赵4,李2,施3,倪3,俞3,董3,曹2,唐2,许2,严2,胡2,殷2,丘2,宋2,邓2,叶2,汤1,潘1,蔡1,谢1,范1,陶1,袁1,翁1,罗1,苏1,郭1,邢1,郁1,查1,龚1,奚1,包1,梁1,吕1,秦1,仇1,孔1,崔1,裴1,刁1,褚1(数字表示出现次数)。

“巷”的陆姓排第1位(陆姓在苏州村名姓氏比例中排第4位,在苏州户籍人口中排第10位,在全国人口中排70位),这大概反映了“巷”是很本土的村名类型,而且还反映了较早的产生时间(当时陆姓居民比较多)。


以上仅是纯感官的判断,不够科学,为了设计更精确的量化方法,进行如下改进:

(1)不再依靠文献史判断姓氏的新老,而使用境内外“姓氏密度差”去标示每个姓氏的扩散倾向(该姓是流入倾向还是流出倾向),比如:陆+2.11、顾+2.11、李-1.4、刘-1.81。负值表示该姓本地少、外地多,那么在自然扩散下,由外地流入吴地;正值表示该姓本地多、外地少,那么在自然扩散下,是吴地流入外地。该数值由苏州本地姓氏比例和全国姓氏比例计算得出,间接反映姓氏的新老程度。在统计理论中,足量的间接证据具有确信力。统计还可抹平单一姓氏的误差和不确定性,提高确信力。

(2)所有姓氏都参与计算,将所有姓氏的数量、扩散倾向进行累计,得到该通名的“姓氏结构积分”,详尽的计算原则和数学公式将来第三节介绍。

根据积分的比例化数值,可判断通名的性质:正值反映早期性倾向,负值反映晚期性倾向,绝对值反映显著程度。巷的“姓氏结构积分”比例值为+21%,反映了“明显的早期性、本土性”倾向。

下文谨慎使用这个方法,保持和文献研究的独立,避免循环论证,使结论具有独立价值。


2

通名统计结果

村名数据采集自1994年《吴县志》,共计自然村村名5137个。原吴县即通俗所讲的“苏州乡下”,地理上围绕苏州城,西起太湖,东、南、北分别与昆山县、常熟县、吴江县交界。境内西部为山地,其他地区为典型的江南湖荡平原。

虽然本文重点关注吴县村名,但其中很多通名为江浙沪三地广大的太湖吴语区共享。比如,浜、泾、溇、厍、埭五个醒目的特色通名,同时流行于周边的上海、嘉兴、湖州、无锡等地;坞则是吴语区表示山间平地、山坳的特色通名,广泛分布于苏南、浙江、皖南吴语区。吴县村名是太湖吴语区地名的一个缩影。

由于村名用字多借字、俗字、讹字,对通名的释义以当代语言学视角提炼土著的说法为准,明清方志记录和字书、字典记载只作为参考。我们田野走访了吴县大多数乡镇,请教当地农民,记录土俗,纠正望文生义的误会(见表1和表2)。



2.1

统计原则



通过整理5137个村名,共获得68类通名(至少5个以上自然村使用,统计结果见表1),统计原则如下:

(1)通名多数是尾字,但也出现在其他位置,比如浜:陈家浜、菱浜上、浜角头。

(2)少数村名不止一个通名,如吴泾浜,浜和泾都是通名,各自计入,因此比例总和较100%略多。

(3)村名中尾字“村”使用很随意,只取“某村”和“某家村”这两种必须加村的,避免混乱。

(4)有些通名,有多种同音或近音写法,但实质是记同一个词(语素)。比如嘴,吴地居民把“伸出地形”叫嘴,取鸟嘴的形象,如伸出湖面的陆地、伸出平原的山脉等,上海“陆家嘴”是伸出黄浦江的陆地。但是,有的地名求雅,把嘴写成方言同音字渚。后人不知原因,按照渚的字面义去解释。但稍了解一些小地名文化,就会发现问题:渚在苏州话里是书面字,百姓嘴里是不讲的,像这样的字词,在民间是不具备大量生成新地名条件的。这类雅字、讹字、俗字、借音字等,共发现20组(见表2),下文若无特殊说明,只提“通名代表字”,默认包含“其他用字”。绝大部分误用字,农民呼之同音或只有声调差异。

(5)有些具有独立含义的不同通名,由于音同或音近,村名用字中历来互讹,今天已经很难完全理清,统计上合并为妥,减少差错,共计2组:塘—荡—堂、墅—市。

(6)有些通名性质相似,方便起见合并统计,共计3组:寺—观—庙—庵(宗教类)、都—图—扇(古代都图制)、保—甲—社(古代行政编户制)。

下文通名的语音采用吴县方言记音(胜浦镇农村口音),由于北部吴语较充分的连读变调(吴县方言亦如此),通名的调类在词调中往往趋同、抹平。如果通名不单用,有些通名的单字调很难准确提炼。出于谨慎的考虑,本表通名都不标声调。



2.2

通名基本面貌



通过统计比例,可得到苏州村名通名的大体面貌:

(1)通名数量最多是“浜”,共816个自然村,占15.9%。“浜”在苏州话里指断头河,水系的末端,村落通名“浜”最多的情况符合太湖平原水网地貌和居住文化。

(2)通名无强势类型。第一位的“浜”仅仅占15.9%,超过5个使用的通名类型多达68个,种类繁多且无寡头,具有“头小、体大、尾长”的特征。以苏州长江对岸城市泰州(属江淮官话区)做比较,泰州村落通名前四位分别是庄、舍、垛、岱,分别占54.1%、11.1%、6.1%、2.5%,第一位“庄”占54.1%。计算双方前20位通名比例,绘制了对比图(见图1)。分布结构显示,泰州村落通名属于寡头类型,曲线比较陡峭,少数几个通名占据大多数村落。苏州村落通名是无寡头典型,曲线比较平缓,通名种类多,分配相对均匀。

(3)涉水村名占55%,反映水乡泽国的地理风貌。其中水泽通名多达15个:浜、泾、溇、港、江、沟、浦、渎、塘、河、溪(以上为河流)、漾、荡、潭、湖(以上为湖泊),水利设施通名有:埧、埭、圩、埂、堰、塍、坝、栅等。

(4)北方村名里常见的屯、营、寨、铺、堡,在苏州很少见,南方地区使用很广的溪、坑(山坳、涧溪),在苏州也很少(分别为4个、1个)。华北地区最醒目的庄,在苏州排第五位,数量占4.5%。

(5)从语言的经济角度来看,通名以数量少为合理,否则会加重记忆负担。通名繁多且无寡头的情况,除了地理因素多元外,更大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历史积累造成。


3

研究思路

以上列出了苏州村名68类通名,下文是对它们历史先后的探测,“探针”是其搭配的姓氏结构,并引入定量计算,该方法不依赖历史资料,是一项独立于文献的推定。本节内容讲解方法的原理和操作,使之具有可验证性,也便于他人使用。



3.1

两条基本假定



用姓氏的先后求取通名的早晚,是本文的立论基础,即“第一假定”:

和本土姓氏结合的通名类型,具有早期倾向;和移民姓氏结合的通名类型,具有晚期倾向。

武断某姓氏是本土的,还是移入的,有一定风险,因为姓氏来源是非常复杂的。不过,认为某些姓氏本土倾向和比例高、某些姓氏移入倾向和比例高,是可以从统计概率角度进行探索的。

判别姓氏的早、晚的倾向,采用以下“第二假定”:

(1)如果某姓氏,境内密度>境外密度,归入A类,比如“陆”,在理想的自然扩散下,它们流出多,流入少,A类姓氏的本土性、早期性概率高。

(2)如果某姓氏,境内密度<境外密度,归入B类,比如“李”,在理想的自然扩散下,它们流入多,流出少,B类姓氏的移入性、晚近性概率高。

举个眼下的例子。苏沪地区的李姓密度比北方小,陆姓密度比北方大。苏沪地区随着大量外地移民的进入,李姓的比例会不断上升,陆姓的比例会不断下降。如果100年后再观察,会发现,陆姓还是本地人居多,李姓则有大量是外地移民。这是对“第二假设”的直接支持。

第二假定只论概率,具体到每个姓氏,可能会有与实际违背的地方,统计计算只考虑倾向性和标本数量,个体误差可以不予理会。通过这条假定,把所有姓氏都纳入推定通名的计算范围。

在数据方面,境内姓氏密度本文使用村名里提供的姓氏比例数据(称为甲组),境外姓氏密度使用的是2006年全国姓氏人口数据(称为乙组)。下面将用这条原则量化为每个姓氏的扩散系数,数据见表3。



3.2

扩散系数的获得



扩散系数用于衡量姓氏的本土性、移入性显著程度(三个步骤的第一步),是这个方法的重点,它的设定需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某姓氏在境内、境外密度接近时,扩散系数需接近0,即不知道该姓是流出倾向还是流入倾向;

(2)某姓氏在境内、境外密度差很大时,扩散系数也要很大,反之亦然;

(3)要避免个别极端值造成的不良影响,体操比赛评分做法是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本文做法是使用平方根函数进行降权,压制极端大数,规避意外误差。

根据以上三个要求,扩散系数设计为:

x=sqrt.(max(a,b)/min(a,b))-1

a是某姓的境内密度(即甲组数据),b是某姓境外密度(即乙组数据),sqrt是取平方根,max是取两数中大的那个,min是取两数中小的那个。

这样,把117个姓氏分为三大类:

A类姓氏:x>0,共有63个,它们有流出倾向(意味着本土性倾向)。

B类姓氏:x<0,共有52个,它们有流入倾向(意味着移入性倾向)。

其他姓氏:x=0,共有2个,不能提供流动信息,统计时不使用。



3.3

算法过程和判断方法



获得扩散系数之后的计算过程,仍以“巷”为例。对巷的姓氏结构进行量化,称之为巷的姓氏结构积分,有A类姓氏积分、B类姓氏积分两个数值,为了公平对比A、B两组,可各取其百分比数值,其公式为:

A类姓氏结构积分(比例值)=(∑ax)/各类型积分总和,数值记为A

B类姓氏结构积分(比例值)=(∑bx)/各类型积分总和,数值记为B

公式中各个参数:

a:与“巷”结合的每个A类姓氏的出现次数;

b:与“巷”结合的每个B类姓氏的出现次数;

x:每个姓氏的扩散系数。

通过对比A和B的值,就可以得出“巷”的历史倾向,判断公式设置为:

判断值=(A–B)/max(A,B)

该公式的作用是将结果值约束在–100%到100%之间,便于比较。正值反映村名类型具有早期性倾向,负值反映晚期性倾向,绝对值反映程度大小。当A、B相差一倍时,判断值对应是50%。本文把50%列为“非常显著(★★★)”的分界线,把10%列为不明显的分界线,10%–50%之间平均分两档:明显(★)、显著(★★),这样共划分成四个判断范围。



3.4

可信度与有效性验证



概率性结论须有可信度参考,样品数量越多,对随机意外的屏蔽越好,“噪声”越小,可信度越高。根据样本数量分为高、中、普通三级,为计算结果提供提示。整个计算过程由计算机编程执行。

关于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常用方法是输入一些“显而易见”的数据和结论,看是否存在偏轨。以下选择两对较明显的对比类型,“港、堰、溇、荡”和“河、坝、沟、池”,前者是土话,后者是其对应的通语。

统计结果显示(表4),“港、溇、堰、荡”判断值是+23%,显示了“显著(★★)”的早期性倾向,“河、沟、坝、池”判断值是–63%,显示了“非常显著(★★★)”的晚期性倾向。

计算结果符合预期,有效性验证通过。


4


统计分析与推论


4.1

姓氏积分统计体现的通名层次



在68类通名中,含姓氏数量不少于20个的村落通名共有17个,它们的计算结果见表5。

由表5得到以下结论:

显示早期性倾向(正值)的通名有9个:里、巷、桥、埂、场、港、舍、圩、墩。

显示晚期性倾向(负值)的通名有7个:村、庄、角、湾、泾、河、坞。

不明显的有1个:浜。

注意,姓氏积分统计方法体现的不是通名产生的起始年代,而是其高产能期,得到的年代层次关系见表6。



4.2

姓氏积分统计体现的移民历史



表7是对部分通名的聚类,比如将地理类型分为河湖和山地两类,用以观察移民的选择性,共得到7类:

A类姓氏(本土倾向)在以下类别上获得比例优势:

(1)财富类(田、地、场、园、弄、店)

(2)屋宅类(舍、宅、房、屋、门)

(3)水利类(圩、堰、坝、埧、埂、塍、岸)

B类姓氏(移入倾向)在以下类别上获得比例优势:

(1)山区类(山、坞、岭、岗、涧)

(2)边角类(角、尖、沿、嘴、滩、海、搭)

(3)水泽A类(河、池、沟、泾)

A、B两类姓氏在以下类别中显示为“不明显”:

(1)坟墓类(坟、墓、墩)

(2)水泽B类(浜、港、溇、塘、荡、漾、浦、渎、潭、溪)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获得诸多的历史移民信息,表中使用了百分比数据,这样对比更为公平,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1)本土姓氏集团占据财富优势

A类姓氏(本土倾向)在桥类村名、财富类(田、地、场、园、弄、店)和屋宅类(舍、宅、房、屋、门)三大方面,分别获得“明显(★)、显著(★★)、非常显著(★★★)”的优势(指比例而非绝对数量,以下同)。“田、地、场、园、弄、店”直接反映财富和家族实力,“舍、宅、房、屋、门”反映家宅的风光和显赫,“桥”反映乡绅富户捐修情况,体现财力和社会爱心。这些数据综合显示,本土姓氏集团在村名形成的长期历史里占据经济财富优势,移民在经济方面相对弱势。

(2)本土姓氏在修建大型水利设施中占据优势

在水利类(圩、堰、坝、埧、埂、塍、岸),A类姓氏(本土倾向)获得“明显(★)”优势,即以本土姓氏命名的水利设施的比例较高,本地姓氏集团在开发太湖地区水利、建设农业方面发挥更多作用和贡献。

(3)移民较多进入苏州山区

山区地理类包含“山、坞、岭、岗、涧”5个通名。从数据看,B类姓氏(移入倾向)在山区类型上获得“非常显著(★★★)”的优势。这显示,移民群体进入山区较多,他们把自己的姓氏印在了山地村名中。

(4)移民在边角地带建立村巷

边角地带类包含“角、尖、沿、嘴、滩、搭、海”7个通名(海在地名里指方位,不是海洋),都算不上好地方,这个类里,B类姓氏(移入倾向)获得“显著(★★)”优势。在人满为患的年代里,好的地理资源都已有主,移民在边角地带安营扎寨,滋生村巷,是比较符合常理的推测。

(5)“庄”反映的移民权贵阶层

境内庄村名有232个,占苏州自然村名第5位。B类姓氏(移入倾向)在庄类型上显示了“非常显著(★★★)”的优势。庄原是田产、庄园,是权贵、富豪或政府的产业,某家庄里没有某姓是常态,庄主的家宅常在城里,庄里居住的通常是佃农。苏州含“庄”村名和B类姓氏的亲密度显示,历史上曾有较多权贵、富商来到苏州,通过购置、政治权利等方式获得土地,形成庄。庄也有很多政府开办的,通常叫“官庄”,境内只有1个(比例0.4%,低于全国1.8%的水平)。庄也公益慈善性质的,常叫“义庄”,境内也有1个。历史上,庄的概念在华北地区泛化扩大,和原始义“田产”脱离,成为村的代名词。苏州地区没有发生泛化,不能将村称为庄,庄仍是作为田庄狭义固化在村名里。

(6)坟墓类村名反映的文化面貌

坟墓类包含坟、墓、墩3个通名,共涉及含姓村名46个。A类姓氏和B类姓氏对此类的选择不明显。平民的坟墓很难成为地名,能成为地名的必是大族、权贵、名流的坟墓,推测移民群体中亦包含精英阶层,他们形成坟墓地名。

(7)水泽类所显示的本土和移民特征

水泽类分为传统方言通名的A组和较新通名的B组,A组包含“浜、溇、塘、荡、漾、浦、渎、潭、溪、港”10个通名,B组包含“河、沟、池、泾”4个通名。A组结果值为“1%”,不体现明显的差异。B组结果值为“–56%”,显示了B类姓氏(移入倾向)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在平原地区,A类姓氏占有财富类通名、宅屋类通名的优势,而B类姓氏以水泽地理命名的村名的比例更多一些,但主要体现在河、沟、池这类较新的通名中。

(8)总览

以上7类数据,可为近古苏州农村地区移民历史提供参考,从中可得到如下历史信息:

在形成苏州今天姓氏结构的移民运动中,无经济地位的贫民阶层移民占绝大多数,他们到达苏州时,较好的地理资源已经被土著占据,他们较多地进入苏州西部山区以及湖荡平原的边角地带,在山地村名、边角类村名里印上了自己的姓氏痕迹。通过庄的数据,可以看到,有数量可观的权贵、官商等财富阶层来到苏州,他们购置田庄,形成了大量庄村名,使得庄村名带有大量移入姓氏的特征,他们中有的在苏州安家定居,死后葬在苏州,形成坟墓类村名。尽管有移民不断进入,在苏州长期历史中,本土姓氏集团占据财富优势,一致性地体现在桥梁村名、田宅财富类村名、水利设施村名中。



4.3

姓氏积分统计的独立性



以上通名层次、移民史的结论由“姓氏结构积分”方法独立得出,可与其他研究方法进行互证。这些结论里,有些地方是很意外的。比如,泾、坞是吴语区很特色的通名,但从计算结果来看,坞和泾的高产能期偏晚,和移入型姓氏的结合比例偏高,属于晚起的、移入性的地名。下面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1)坞

就全国范围来看,坞(山坳义,吴语区俗字,和古代字书里的坞无关)主要分在吴语区,尤其集中于浙江中西部山区。在苏州西部山区,坞指两山之间的小平地,是苏州西部山区使用最多、最重要的通名,山村多滋生于此。在西山(太湖中最大的岛山)农民心目中,山多不稀奇,坞多才富有,过去西山地主以拥有坞的数量为身价。在苏州山区,小平地叫坞,大平地叫场,如西山“戚家场”,平坦开阔,是山间难得的优质平地。苏州村名“某家场”中的某姓,一般都是过去大地主家族。由上文结论知,场的判断值是+29%,显示“明显的本土性、早期性倾向”。据此推测,早期居民占有山区较好的资源,造成场村名,所以场和本土类姓氏结合紧密;晚期移民进入山地,条件稍差一些,形成坞村名,所以和移入类姓氏结合紧密。语言方面,坞、场地名都是本地吴语。

(2)泾

泾作为河流通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泾在苏州地名里一般有以下特点:

(a)喜欢冠以双、四(写成泗)等数字,村名带双的有“双泾沿(北桥镇)、南双泾(蠡口镇)、双泾上(木渎镇)”,带泗的有“吴泗泾(望亭镇)、泗泾岸(湘城镇)”,《吴中水利全书》里还记载七泾2条,八泾1条,九泾1条,塘也有这个特点,港、溇则很少。

(b)叫“横泾”的特别多,境内有19个村名叫“横泾”,横指跨越主干河道,多为后期新开河流。

(c)叫“官泾”的也有不少,《吴中水利全书》里记载7条,和塘、溇同,和港异。

(d)名字常有表示笔直、径直的意思,如“箭泾(藏书镇)、直心泾(胥口镇)”。

根据以上四点,推测泾是历史上规模化开凿的河流,而且高产能期比较集中,因为它常用数字命名,表明短时间内出现了很多。移民运动发生的准确时间,上文算法是无法得出结论的。通过观察“泾”的文献资料,再结合“姓氏结构积分”显示泾的晚期倾向(与移入类姓氏结合比例偏高),可以推测:苏州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移民,不会晚于明代中期。使用的文献信息有以下四条:

(a)汉《越绝书》记载吴地河流用词较多,有浦、渎、水道、陵道等,但尚无泾、港。

(b)泾作为河流通名,在11世纪《郏亶上水利书》里已萌芽(72条次,该文记录吴地较重要河流277条次)。

(c)泾作为村名,在16世纪《姑苏志》里已较多出现(13村,占吴县、长洲县村名数量第二位)。

(d)泾在17世纪《吴中水利全书》里已枝繁叶茂(419条,占吴县、长洲县河流数量第一位)。

由上可见,泾名河流在北宋吴地已经萌芽,在明代中期,泾名河流已大量出现在太湖平原上,成为数量第一的河流通名。泾在“姓氏结构积分”中显示的晚期倾向为所有通名提供了一个时间参考:即在明代中期,今天所见到的苏州地区的村名类型、姓氏格局已经定型。



4.4

姓氏积分统计的局限性




姓氏积分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使用时应当知其不足:

(1)对于民系和族群突然中断、移民整体替代、地名毫无传承关系的地区,该方法不能适用。

(2)带姓村名的产生年代偏晚,可能唐以后姓氏类村名才大量出现,因此无法追踪更早的地名。

(3)姓氏积分方法需要统计大量地名才能可信,最早期地名的遗留量必然不多,少量底层地名难以在这种方法中奏效。

(4)综合考虑2和3,姓氏积分方法所能研究的村名历史区间大体是:宋—元—明—清—现代,约一千年历史。如果江南地名存在底层(古越语地名)、中间层(南方方言地名)、表层(北方书面语地名)三部分的话,“姓氏结构积分”方法所能触及的是后面两个部分。


5

形成原因探讨

以上苏州地区村名通名的历史层次,体现的是移民的语言,还是时代文化的叠加?

就苏州地区而言,应是后者,即村名多样性来自各个时代流行命名法的叠加,由于苏州地区地名文化长期延续,使得叠加的层次很厚。

这个结论,来自以下三个基础:

(1)中古以来苏州地区的人口传承。六朝时期吴郡四姓“陆、顾、朱、张”和江东两大武族“沈、周”至今仍是苏州地区大姓(这六姓在苏州村名姓氏排名中全部进前10位,在今苏州户籍人口中全部进前11位),可以判断自汉末到今天,苏州地区主体居民结构大体稳定,土著民系的历史延续性尚好。

(2)本土语言的历史。保守看,太湖地区吴语在唐代已和北方话分离(源头可能更早一些),并稳定传承至今,外来移民在语言方面以融入为主。

(3)近500年来的村名传承。明正德年间《姑苏志》是最早大量记录苏州村名的文献,共记录境内391个村名,其中大多数村名沿用到当今(大拆迁前)。由此可知最近500年来,苏州地区自然村村名传承很稳定。

移民史有两种,一种是反客为主、换血替代型,一种是融合、融入型。根据以上三个基础,可判断苏州地区中古以来移民类型属于后一种,即在土著民系人口、经济文化占优势的条件下接纳难民和移民。

历史上,通用语地名(通常来自北方权威方言)借助文教传播、行政指定等优势不断进入太湖地区,并和方言地名展开竞争,形成叠压,新老并存。有些通名在早期有含义差别、新旧差别,后来慢慢趋同,形成一组同义词。有些通名虽保留在地名中,但在人们口语里已不使用,甚至连含义也被忘记,成为石化词,比如墟(村落)、埧(大堤)。根据遗迹性即古老性的经验,从石化程度的不同,尚可大体感受到它们的历史关系(见表8)。

表8对历史顺序的判断仅从通名的语言活力、通用语使用情况得出,与上文“姓氏结构积分”的结论互为独立。三段用词中,箭头最左边的词,语言中活力最低,多数属于地名残迹性使用,过半在今天口语中已不能自由组词;箭头最右边的词,是通用语地名,最新的覆盖层;箭头中间的词,多数是目前农村语言中活力尚好、地名中使用较多的通名。三段用词,大体反映了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

还有一些吴地文献里很有特色的水泽用词,如泖、沥、洪、瀼,今苏州中心地区已很少使用了,保留在周边的松江、嘉定、昆山、太仓、常熟、嘉兴等地。对于通用语地名,像“池、坝、河”等新词眼,尚能分辨出来,有些传入时代较早的通用语地名,已经不是一眼能看出来了。

即便如此,苏州村名仍保持着区别于北方的强烈个性和特色。






作者:顾国林 蔡佞 陆新蕾

来源:《东方语言学》2019年第1期

选稿:耿 曈

编辑:杨 琪

校对:郑雨晴

审订:朱 琪

责编:计梦菲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通名   苏州   地名   吴语   地区   村落   姓氏   密度   移民   倾向   层次   方法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