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如何?难怪老师不主动告诉你,代价太惨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战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也出现了很多家喻户晓的典故故事。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中学课本上也都学习过,蔺相如的有勇有谋为世人所称道,但是老师为什么没有告诉你完璧归赵后赵国的故事?

秦、赵两国国君对比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这两个都是不好惹的老狐狸。

先来说说秦昭襄王嬴稷,其母是宣太后。原本这个国君的位置和他是没关系的,由于上一任国君秦武王死的突然,没有留下储君人选,于是其王妃和王后各自推举,双方争执不下。

这时赵国的赵武灵王有了想法,此时秦国群龙无首,两派斗争不断,正是他从中得利的好机会。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一个质子,身边又无朝臣,是绝佳的傀儡棋子。

当时的赵国国力强盛,在赵武灵王的强势介入下,王妃芈八子也改变人选,转而支持公子稷,在内外都有人的情况下,质子嬴稷成功登上了王位。

但真正的龙是不会被一汪浅池捆住的,未化龙只是时候未到。秦昭襄王得到了这个机会,便可以大展拳脚。

纵使内有母亲和舅舅专政,外有外敌虎视眈眈,但他可以慢慢蛰伏等待时机。等他逐渐掌权,等他分步蚕食,这天下便是他的。

要知道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多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长寿的君主,他这一生所做为秦国的统一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昭襄王内有名相范雎,外有战神白起,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便不断增强,其后在秦昭襄王的手下,更为稳定昌盛。

说完秦昭襄王,再来看赵惠文王。赵惠文王便是先前提到的赵武灵王之子,与秦昭襄王不同,赵惠文王的王位是他父亲亲手给他的。

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国力强盛,尤其是在“胡服骑射”的改革后,军事力量更为强悍,有一支著名的骑军部队。

这样一个雄韬伟略的君王,即使把王位给了儿子,也不会把权利全部交出去。所以此时的赵惠文王并没有完全掌权。

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的幼子,他还有个哥哥公子章,原本公子章是太子,但是赵武灵王宠爱吴娃,便改立她的儿子公子何为太子。

后又不忍心看公子章侍奉弟弟,立他为安阳君,甚至想将权利一分为二。这样的做法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公子章一朝突然被褫夺储君之位,后又见父亲心软给了自己权利,便生了反心,于是便有了著名的沙丘之乱。

公子章刺杀赵惠文王失败,被逼至沙丘宫外,赵武灵王收容了他,但被赶来的公子成和李兑围在宫外,封断三月,将赵武灵王生生饿死在宫内。

公子成和李兑在沙丘宫杀了赵武灵王和公子章,替赵惠文王铲除了威胁。霸占权利的主父和对王位虎视眈眈的兄长都已不在人世,赵惠文王才是坐稳了王位,真正掌权。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改革,军事实力猛增,后在赵惠文王的手上,又开始经济和税赋的改革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加。

此时的赵国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了秦国攻占东方六国计划的一大障碍。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展现出的秦昭襄王是一个蠢笨令人发笑的形象,赵惠文王是一个进退维谷的懦弱形象。

但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两位能带领国家走向强盛的君王断不可能是这样的片面形象,我们应该多维度地去分析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下所隐藏的暗潮汹涌。

秦索要和氏璧的真实意图

完璧归赵发生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83年,而在公元前284年,燕国派乐毅游说赵国攻齐,并与魏国和楚国取得联系,秦国自然也不想齐国一家独大,五国合作对齐形成包围之势,齐师大败。

齐国被深入腹地,国力大减,燕国也由于太过深入,自损八百。韩魏两国由于连年被秦国攻击,也不足为惧。至此,秦国的对手便是实力相当的赵国和楚国。

当秦王听到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担忧赵楚联盟,对秦国形成巨大的威胁,于是书信一封,表明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手中的和氏璧。

赵国担忧秦国不守信用,又怕他以此为借口开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此时蔺相如站出来表示愿出使秦国,试探秦王。秦王在章台召见蔺相如,在三两句话的试探下,蔺相如明白秦王并没有以城换璧的意思。

于是假借和氏璧下有缺口要查看,从秦王手中拿回了和氏璧,并表示秦王需像赵王一样斋戒五日才能得到和氏璧。

趁这五天机会,蔺相如令侍从从小道偷偷将和氏璧运回赵国。即便五天后秦王发怒,和氏璧已经不在蔺相如手中,秦王杀了他也于事无补,并且现在也不宜和赵国闹僵,便将蔺相如放了回去。

蔺相如孤身使秦,以其聪明才智戏耍了秦王一通,既为赵国拿回了和氏璧,又让秦国没有开战的理由,可谓是智勇双全。

在这场搏斗里 ,赵国保全了自己的利益,但其实秦国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细细思索秦国提出的这个条件。一块和氏璧换十五座城池,着实是大手笔,但纵使和氏璧是天下至宝,它真的值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吗?

十五座城池放在哪朝哪代都不会和一件宝物相提并论,它不是十五座空的城池,它代表的是土地、百姓、财力、军事、赋税等等,更何况是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地就那么多,秦国再强大,十五座城池给出去也是元气大伤,等着别人来犯的份了。

但秦昭襄王并不是一个只贪图享乐的昏庸帝王,手下亦有多位能人辅助,这个交换条件能在满朝文武的同意下交出去,本身就蕴含了秦国的心机。

秦国的目的是想试试赵国的底气和态度,试探赵楚有没有联盟来一起对付他。秦、赵、楚三国此时隐隐形成鼎立之势,若其中两方合作,另一方必定损失惨重,这是秦国所不愿看到的。

同时也形成了反间计的效果。蔺相如孤身出使却安全返回,和氏璧也被他完整送回,楚国听到消息便在心里埋下怀疑的种子。

赵国的惨烈代价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在此后两年里,秦军又发动了几次小规模战役,既是秦王被戏耍之后的报复,也是军事上对赵国的刺探。

第一次,秦国攻占了两座城,第二次,秦国长驱直入,占领了石城,第三次,秦军在黄河全歼了赵军两万人。

三次战役,秦军皆大获全胜,使赵国节节败退。

秦国几次小规模战役,同时也是不希望赵国全力攻打齐国,齐国此时灭亡,秦国便会成为众矢之的,不利于秦国的韬光养晦。并且秦军虽大胜,此时也不能完全吞掉赵国,为避免陷入战争泥沼,两败俱伤,秦国主动提出在渑池会盟。

赵国不得不去,赵惠文王甚至在出发前已经立好了遗嘱,若自己三十日不归,便拥立太子为王。可见这时的秦国占据高位。

赵惠文王前来赴会,同时让廉颇带军在边境候守,秦王在会上展现胜者的嚣张气焰,后又折辱赵王,让他为自己弹琴,但被蔺相如反唇相讥,迫使秦王击缶。

秦王看似没有讨到好处,但是其实已经达到了目的。

在渑池之会中,秦王已经判断出以赵国的情况,是不会让秦军腹背受敌了,并且不宣之于口地与赵国默契的签了休战协定,这样秦国可以专心攻楚,而赵国没有秦军的骚扰也可以专心攻齐了。

在渑池会盟的同年,秦国就对楚国发动了鄢郢之战,在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国国都郢,而这其实也给赵国的灭亡埋下伏笔。楚国有难赵国没有出兵援助,当赵国有难时,楚国又怎会伸出援手呢?

公元前266年赵孝成王继位,他远远没有前两任国君的实力,秦王知道进攻赵国的机会到了。于是公元前260年由于上党之争,秦王发动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没有他老爹知人善用的能力,即使老爹留给他一大波人才,他也依旧能把家底挥霍一空。

在长平之战中,他听信秦军的离间计,让赵括顶替廉颇,这才有了长平之战的大败,战神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六国皆惊。

长平之战的失败也为后面赵国的灭国埋下隐患,实力大伤的赵国已经抵挡不了秦国统一的步伐了,而这其实是一环套一环的,秦王谋划甚远,走一步看三步,在这老狐狸的谋划下,赵国实难翻身。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看似赵国没有占下风,保住了赵国的尊严,但其实已一步步走入秦国的圈套,赵国确实赢得了面子,而秦国却赢得了里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完璧归赵   和氏璧   渑池   秦国   秦王   楚国   王位   城池   公元前   公子   代价   主动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