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公认三大谋士,范文程第三,商鞅第二,诸葛亮未能上榜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华夏大地广袤无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绵延了数千年的历史。

古往今来,无数朝代在这里更替。虽然古人已不在,但他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和民族气节却千古流芳。

曾经,想要在这片土壤上称雄的豪杰、统治过这里的君王无数;但是,单单只是骁勇善战只能打下疆土,想要治理还需要有谋之人。

于是也滋生出了无数谋士,为君王出谋划策,共同探讨治理天下的方法。

历史上名垂千古的谋士即使到了当今,也仍为人们所称道。

01

遥远的年代,曾三国雄踞于华夏土壤。那时候的君王都想要一统天下,登基称帝。

说起三国的那段历史,不得不提的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封号为卧龙。三国争锋时,他蛰伏于自己的草庐之中,潜心修行,似乎并不关心天下大势之变动。

当刘备听闻这位有才之人时,不惜三顾他的草庐,请他出山做自己的军师。更令刘备惊喜和敬佩的是,他即使未出茅庐,却对天下大势了解得很是详尽。

当年,徐庶向刘备举荐了正在南阳躬耕的诸葛亮;刘备听后心中大喜,想要请徐庶带诸葛亮来见他。但徐庶却回答称,诸葛亮这个人只能刘备亲自去拜访。

没想到刘备还真的屈尊前往诸葛亮所住之处。

两人见面后,诸葛亮请刘备落座,便开始谈论起天下的局势和变动。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他想要凭自己的力量兴复正统汉室王朝,可是力量薄弱,所以请诸葛亮帮助他完成这项大业。

诸葛亮并不卖关子,开始讲起他对局势的看法。

他说到,自从董卓兵起叛乱之后,其实出现了很多实力不错的军事人才,其中就有曹操和袁绍。但是曹操之所以能打败袁绍,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和”。

两人之后还聊了许久,而这些谈话的内容,正是日后流传千古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一番话正说到了刘备心里。他更加坚定了想要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的决心;于是,尽管前两次诸葛亮都婉言拒绝了刘备,但是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终于,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决定亲自动身辅佐刘备;而这一出山,就是好多年。

而正是有了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在后来的征战中如有神助,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当时,刘备正准备与曹操展开一场大战争夺赤壁。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派诸葛亮出使吴国,想要说服孙权同他们联合起来一起抗击魏国。可在当时,由于曹操的军队攻势凶猛,版图也不断扩张,因此孙权的手下都主张投向魏国。

诸葛亮此去,正是为了争取结为联盟的机会。

在殿堂之上,诸葛亮孤身一人面对张昭等人的质问。虽然以一敌众,但是他却丝毫没有怯懦之色。

双方互相客套一番之后,便立刻进入了正题。张昭首先发问,说诸葛亮常年隐居于偏远的草庐之中,却自比管仲,这事是真的吗?

面对如此尖锐的问题,诸葛亮立刻做了正面的回答:这只是我诸葛亮的一个“小目标”罢了。

面对如此有气势的诸葛亮,对方更是各个大人物轮番上阵。

其间少不了拍桌子的脸红脖子粗的场面,但是诸葛亮却一一化解。最终他的口才和格局打动了孙权,众臣也都被他说得哑口无言。

联手抵抗曹操的计划,妥了。

在“舌战群儒”之后,张昭很是欣赏诸葛亮的才华,甚至向孙权建议将诸葛亮引荐到自己的阵营来。

可是诸葛亮忠于刘备,认为一生不可侍奉两个君主,不然就不是忠臣,便拒绝了张昭的抬举。

既然抵抗曹操的阵营建立起来,就有了后来著名的“火烧赤壁”。

当曹操的军队抵达赤壁附近时,刘备和孙权这边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诸葛亮深知曹操是北方人,并不熟悉水性,于是便拟定了“火攻”的计划。

曹操的舰队果然是用铁链前后相连,这样做是为了减少船在水面上的晃动,避免士兵们眩晕。当时曹操身边的谋士也提出了,如果对方采用火攻,可能无法抵挡的问题。

但曹操听罢只是哈哈一笑,说现在是冬季,只会刮西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的话,他们的火只会烧掉自己的船。

可千算万算,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精通天文气象的诸葛亮偏就算准了起东南风的时辰。

时辰一到,蜀国的士兵们点起熊熊大火,曹操的舰队顷刻间都化为了灰烬。

正是诸葛亮的贡献,帮助刘备巧妙化解了同曹操精锐大军正面交锋的情况,也帮助蜀国保存了兵力。

但他,并不足以名列前三甲。

02

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在当时,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辅佐秦始皇,他正是商鞅。

当还在战国时期努力扩充疆土的秦国缩居在西北部时,商鞅来到了秦国,想要施展他的才华。

当时的秦国四处招贤纳士,很希望有才之人能够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

商鞅的到来很是及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国日后有如此大的变化,商鞅功不可没。

商鞅本就出生于魏国的贵族,由于在魏国受到了排挤,才来到秦国企图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据史书的记载,商鞅当年第一次提出变法的时候,主要是对秦国百姓的法律进行了改进。

新的法律颁布之后,秦国的秩序和生产力都大大提高。

但是光有这些改变还是不能够令他满意,他又向秦国的贵族动起了手。

商鞅颁布的法律中规定,秦国的宗室中,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够得到爵位头衔;并且每个贵族都应该凭军功设立爵位,而爵位又决定了他们能分到多少田地,能拥有多少服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项法律确实可以让人们都更加忠于秦国政权,但是这样大刀阔斧地改动,自然也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

这也导致了秦国那些有功勋的人地位显赫,衣食无忧;而那些没有功勋的贵族只能靠吃老本勉强度日。

这令贵族们大为光火,对商鞅很是不满。

然而商鞅有秦孝公的支持,将反对变法的人都以武力镇压下来。

有一次,太子也触犯了法律。但是身为一国的太子,不能对他有进一步的惩罚,于是便严厉惩处了他的两位老师。

也就是从这件事之后,商鞅的变法在秦国上下都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没有人敢违抗法律。

在商鞅的严厉改革之下,人们心中都对这些新规定胆怯不已,生怕稍有不慎,就落得灭顶之灾。

秦国的秩序在商鞅最初实行变法的几年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商鞅在后期愈发崇尚武力,并不注重教育事业,再加上他改革时的强硬手段,为他树立了许多敌人。

这其中就不乏太子之流的权贵。

秦孝公去世之后,太子继位,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处决商鞅,判处他车裂之刑。

其实在历代王朝实施改革之策的过程中,都需要率先站出来的人。这样的谋士往往很难有好的结果;早在商鞅之前,楚国的吴起就因为提倡改革而殒命。

不过商鞅仍然决定,为了远大的抱负试一把。

虽然他这一把赌赢了,也赢得了秦孝公的信任,但秦孝公驾崩之后,他在变法中树立起的敌人便开始报复他了。

不过这其中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早年变法的时候,商鞅还没忘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为了治理秦国而采取的变法;但是到变法后期,他尝到了权力带来的无边力量,也逐渐变得残暴。

如果当时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能稍微温和一些,到最后也不至于落得这样凄惨的地步。

前可能无古人,但后有来者。

03

范文程是清朝的开国重臣,清朝开国时,许多规章制度都是由他制定的,因此他被视为清朝的文臣之首。

范文程出生于明朝末年,是北宋范仲淹的后人。论功绩,范文程在亡明兴清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是汉人,也是清朝的“第一汉臣”。

当年,乾隆在编写《贰臣传》的时候,并没有将范文程编入其中。因为范文程严格意义上并不是“贰臣”。

他绝大多数的仕途经历都在清朝,最多也就在后金时期短暂地入仕;他从来没有在明朝中做官,因此自然也算不上“贰臣”。

在明朝末期,努尔哈赤带兵攻入朝中,而范文程则被当作努尔哈赤的“战利品”,从事着卑微的奴仆工作。

后来他通过皇太极组织的“科举考试”,才得以摆脱奴仆的卑职,进入后金朝廷。

皇太极当时组织这场考试,其实是他四处打听,得知有几百名汉朝的书生在努尔哈赤的屠刀下躲过一劫;皇太极想要这些人才为自己所用,所以举行了这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而范文程就是这样脱颖而出的。

后来皇太极对范文程尤为喜爱,经常向他了解明朝的规章制度等。有一次皇太极在府中宴请范文程,范文程表达感激之余,随口提了一句可惜他的父亲没有这种口福。

没想到皇太极将这句话听进了心里,立刻命人做了上好的料理送往范文程父亲的家中。

范文程为了报答皇太极的信任,将毕生所学都物尽其用。也正是有他的出谋划策,才有了后来清军逐渐发展壮大,入关中原,建立清王朝。

所以,从这一段历史也可以看出,范文程并不是有些人口中的“卖国贼”,而是懂得知恩图报的有识之士。

当年他愿意毕生为清朝大业而奔走,其实也是因为那时的明朝朝廷内已腐朽溃败。范文程看清了大局,心知即使明朝现在不亡,也会在不久之后溃不成军。

而后清朝建立起大清王朝,范文程更是在朝廷中奔走忙碌,为清朝制定了最初的基本法律法规,以汉人更能接受的传统制定规章制度,也避免了流血和冲突。

可以说,范文程在清朝的历史上功不可没。

结语

历史的车轮在华夏大地上滚滚驶过,每一个人站在历史洪流里就如同尘埃一般微不足道。

但是总有人能够让自己的才华闪耀在自己所处的时代,甚至能够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称道。

有的人因为一次错误,可能遗臭万年,就像跪在岳飞墓前的秦桧那样;而有的人却凭借着一身才华和胆略,让自己的名字万古流芳。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读历史的时候,我们需要深思,需要学习,同时也为这些能人义士的忠诚和聪慧感到惊叹。

就像上面提到的这几位谋士一样,他们也与你我一样,皆为肉体凡胎,但是他们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大的汗马功劳,想必付出了超乎常人无数倍的汗水和努力。

另外,他们更有超前的眼界和异于常人的胆识,这才令他们能够辅佐君王,成就一番伟业。

悠悠几千年历史,聪颖之人自然不少,惊才绝艳之辈更是泛泛,那么谁是你心中的前三呢?

参考文献:

《三国志》

《秦律》

《商君书》

《范文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谋士   努尔哈赤   魏国   秦国   赤壁   贰臣   明朝   太极   华夏   清朝   贵族   历史   范文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