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口聚落遗址:完整呈现呼和浩特早期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历程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之所以有这一称呼,可以追溯到距今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此时,呼和浩特地区的史前人类得益于暖湿气候的转变,也就是“仰韶文化温暖期”的到来,摆脱了单纯从自然环境进行采集渔猎的模式,由食物的获取者开始成为食物的生产者,原始农业开始迅速发展,人类文明也步入辉煌发展的新阶段,仰韶、龙山时代人类遗址遗迹也更加丰富。在清水河县就存在这样一处遗址——岔河口聚落遗址,她完整地呈现了呼和浩特地区早期人类文明从交流交往到繁荣发展直至衰落的总体历程。

岔河口聚落遗址南门西侧沟

岔河口聚落遗址位于清水河县西,距城关镇25公里,隶属于王桂窑乡,南流黄河东岸的黄土高地之上,地处黄河与浑河交汇点的北岸,东、南、西三面环水,地理环境优越,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理想处所。

20世纪60年代初期,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对内蒙古中南部黄河两岸进行考古调查工作时,发现了清水河县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4—5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万家寨水库建设工程,对岔河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细致的复查,并对遗址内部区域的遗迹现象做了相应的详细钻探工作。2019年10月,岔河口聚落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证,岔河口聚落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遗址,遗址文化涵盖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距今6000—4000年,也就是几乎整个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发展阶段。遗址外围是封闭状、大型圆形环壕,直径南北256米、东西235米,面积近6万平方米。环壕内有贯穿东西的壕沟及房址、窖穴、灰坑、墓葬。遗址内挖掘有石器及陶器。其中,陶器为仰韶第一至第三期的泥制红陶、夹砂红褐(褐)陶、夹砂灰陶等。陶器均采用手制、泥条盘筑而成。泥质陶质地细腻坚硬,陶色较纯;夹砂陶质地较粗,陶色深浅不均。器型主要有尖底瓶、罐、钵、盆、壶、瓮等。石器多为采集石器,器型主要有磨盘、磨棒、石斧、石环、石刀等。

岔河口遗址位置示意图

此外,在遗址内一条深4米、宽8米、直径为245米的围壕遗址中,发掘出两条巨型鱼龙型夯土雕塑。它们头尾相对,伏卧在深沟之中,眉眼、鳞甲、躯干、背翅栩栩如生,堪称我国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旷世杰作,令考古学家为之惊叹称奇。据考古学家们仔细分析研究,这两具用黄土夯筑的鱼龙形雕塑,具有神秘的原始宗教特点。在其眼睛部位的圆形深洞内,还发现一具殉葬的人骨,呈跪姿,双手被缚于后背。这是部落的巫师在完成这项巨大的雕塑工程后,举行的祭祀活动,其身份可能是战俘或敌对部落的首领。据初步测算,曾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至少需用数年的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开挖出这条深壕,并且就地取材,用黄土塑出这两条巨型鱼龙。岔河口聚落遗址的大面积发掘,以大批文物揭示了这处聚落发展、繁荣直至衰落的总体历程,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起源及古代北方原始社会史的复原提供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根据考古挖掘,此时内蒙古中南部黄河两岸,已经出现了许多聚落,如下塔石城遗址、后城咀石城遗址。起初,在距今6500—6000年间,生活在晋北的后岗人沿浑河西进与沿黄河北上、生活在陕中的半坡人交会,在此形成新的聚落。其后,在距今6000—5000年间的庙底沟人沿黄河北上进入岔河口,并战胜了后岗和半坡人,建立更为繁盛的聚落,在这里生活了约1000年,并创造了巨型鱼龙雕塑。最后,在距今5000—4500年间,由于气候变冷,黄河与浑河水位下降,岔河口聚落遗址逐渐衰落并最终被放弃。

岔河口聚落遗址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作为清水河县石城遗址中重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起源及古代北方原始社会史的复原提供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资料。也见证了远古时期人类在呼和浩特地区的生存与繁衍,更代表着早期人类在这一地区取得的辉煌文明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河口   呼和浩特   聚落   石城   遗址   清水河县   鱼龙   黄河   新石器时代   内蒙古   人类文明   繁荣   完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