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遗址“活”得更好?来嘉兴这座千年古城找答案

潮新闻 特约撰稿人 黄烨

编者按:

嘉兴有子城,一城揽千年。

嘉兴子城,始建于三国吴黄龙三年(231),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嘉兴最早的城垣,也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演变脉络清晰的县、州、府衙署遗址。对于嘉兴人来说,子城就是嘉兴历史发展的“活字典”,也是嘉兴的根脉所在。很多人说,读懂子城,就读懂了嘉兴。

子城,作为嘉兴人心中的“朱砂痣”,演绎出了一部嘉兴城市的发展史。2015年,因为一场考古发掘,子城遗址再次掀开神秘的面纱。2017年12月子城遗址公园改造项目启动,2021年2月5日开始对社会开放,“沉睡”的子城“苏醒”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益性开放公园、“席地可坐”城市客厅先行示范区,截至2022年底,子城遗址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约130万人次,成为一个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

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说:“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砖石层叠,古今变迁,官轿在此停驻,军马在此嘶鸣。自战国秦汉六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这座小小的城池几乎从未缺席。

在本期《烟雨楼》中,笔者从如何让遗址“活”得更好的角度,对子城的发展保护进行解读,带领读者一起再度走进子城,领略嘉兴深沉厚重的历史。

如何让遗址“活”得更好?来嘉兴这座千年古城找答案

本期作者:黄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徜徉在城市的古街老巷之中,不需过多言语,便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绚烂。

去北京,就一定要到故宫领略皇家气派,去杭州,就一定要去西湖感受烟雨迷蒙,去西安,就一定要去“一号坑”看看兵马俑……每个城市的“必打卡”之处,都有着历史和文化的痕迹。要说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要数各地遗址。

但是,有一票难求的“盛况”,也有门可罗雀的“窘境”。每一个遗址,都是一个印刻着历史的文化现场。如何让遗址不仅仅“活”在历史的岁月中,更“活”在当下的时光里,如何让遗址“活得”更好是摆在各个城市前的难题。

今年端午,一年一度的嘉兴民俗文化盛宴在热烈的气氛中如期“开席”,6月21日,2023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在1790余年历史的子城开幕。民俗记忆,宛如一条延绵不息的长河。民俗活动则像是航行其中的龙舟,搅动起阵阵浪花。端午民俗的浪花,洒在嘉禾大地,沁润着嘉兴的老百姓。明晃晃的阳光穿过子城的绿树浓荫,洒在滚烫的古城墙上,夏花绚烂夺目地开着,一切都是那么炽烈而鲜活。

6月21日至24日,子城区域高密度举办的裹粽大赛、汉服文化日、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沉浸式”寻根城市记忆、品味多彩民俗、感受浓情端午。庄重肃穆的子城,因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开幕,更多一些端午味、民俗味。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与端午节有了天然的融合性。

文化认同,让遗址吸引关注。在传统社会,名胜古迹常常是一种文化记忆,蕴含着文人们的“地方之爱”(Topophilia)——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率先提出这一概念,用以指人们在人文和历史景观上寄托着地方文化认同的象征。子城是嘉兴最早的城垣,始建于三国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对嘉兴人来说,子城就是嘉兴的“紫禁城”,串联起嘉兴城市的中轴线。宋朝词人张先在嘉兴为官时曾为子城留下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子城一度被很多人所“遗忘”,被周边的高楼所“遮挡”。

2015年,因为一场考古发掘,子城遗址再次掀开神秘的面纱。2017年12月子城遗址公园改造项目启动,2021年2月5日开始对社会开放,“沉睡”的子城“苏醒”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益性开放公园、“席地可坐”城市客厅先行示范区,截至2022年底,子城遗址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约130万人次,成为一个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

时序更替、光阴流转,随着时代的更迭与城市建设的推进,历史的遗迹如同光阴一般层层叠压覆盖起来,也将一个个故事深埋起来。子城,相传为在三国吴黄龙三年(231)于韭溪南岸所筑之城。子城南今为府前街,子城东今为建国南路,子城西今为紫阳街,子城北今为中山东路。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城垣周长二里十步,高、厚均为一丈二尺。初称子墙。唐文德元年(888)嘉兴筑大城,子墙被称为子城,为历代衙署所在地。子城的修筑成为嘉兴城市形成的一个标志。

为什么近年来一些遗址会“火”起来?不可复制,让遗址尤为珍贵。网络上有句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城市,也是如此。

嘉兴子城历代均曾修建。相传,子城初建时,城门券拱高大,三楹楼宇,重檐飞翘。北宋宣和二年(1120),知州宋昭年修葺子城,并在城上建天王殿、箭楼、铜壶滴漏等建筑。南宋景定四年(1263),知军陈埙葺谯楼、左右垛楼、府门。德祐元年(1275),嘉兴守臣余安裕重修。翌年,罗城平,子城存。元代在子城南门上建谯楼,名丽谯,俗称鼓楼。元至元五年(1339),总管法忽鲁丁重修子城。明代2次重建谯楼,清代至咸丰初不下于6次修葺谯楼、城墙。

子城的历史不仅是建城史。清咸丰十年(1860)六月,太平军攻克嘉兴,在子城内营建七进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入嘉兴,听王府复为嘉兴府署。光绪二十九年(1903),府衙失火,四进楼宇付之一炬。三十四年(1908),重修子城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箭垛,保存至今。辛亥革命后,嘉兴府署迁出子城,驻军进入子城。民国3年(1914),在旧址上改建陆军二十一团营房,习称西大营。

解放后,子城先后为陆军乐园、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一三野战医院。1971年,浙江省荣誉军人疗养院迁入。1981年10月,子城被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由市人民政府及省荣复军人疗养院拨款大修谯楼及城门。2005年,子城谯楼部分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省荣军医院整体搬迁。2015年9月17日,受嘉兴市文化局委托,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的嘉兴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展开。2017年12月20日,子城遗址公园改造项目启动。先行修复子城城墙和谯楼部分,5个月后又相续修复子城甬道、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宅园。2018年12月,子城作为古建筑物被列入嘉兴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10月,嘉兴子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城是嘉兴的瑰宝,那么如何让凝固了时间的遗址“活”得更好呢?笔者以为,除了统筹推进遗址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还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同时,也要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既发挥好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监管督查职责,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市场机制在遗址保护开发上的重要作用。

(栏目监制 毛传来 策划 李茸 沈烨婷 编辑 顾雨婷 本期作者 黄烨(嘉兴市委宣传部、南湖区委宣传部荐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嘉兴   遗址   嘉兴市   谯楼   子城   端午   民俗   古城   千年   答案   城市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