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的牛舌头被偷割,包拯看后说:把牛杀了肉卖掉,小偷会自首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小付有话说

编辑丨小付有话说

“包青天”包大人,我想我们非常熟知,他的一生断案无数,清廉正直,被百姓称为“父母官”

其实,包公判过最有名的案件莫过于“牛舌案”

一名农夫报官称自己家的牛舌被人割走,包拯不但不慌张,还面露笑意,大手一挥,令其回家把牛杀掉,贼人自会自投罗网。

那么,包大人这个办法有什么精妙之处呢?最终“偷舌贼”是否被捉拿归案呢?

新官上任就遇到“牛舌案”

这天早晨,包拯像往常一样在县衙里处理着日常政务,突然一阵非常急促的敲鼓声扰乱了他的思绪。

他放下手里的公文,让击鼓鸣冤的老汉走进了县衙内,只见老汉一进来就直接跪在了堂前,他撕心裂肺的哭诉着让包拯为自己申冤。

包拯连忙宽慰他说不要着急,慢慢地说,有什么冤屈尽管说出来,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帮你伸张正义。

听完包拯的话,老汉才放下心来慢慢的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原来老汉世代都是农民,一直以务农为生,家里没什么值钱的玩意儿,只有一头老牛是家里的宝贝。

这头老牛一直陪伴着老汉耕田务农,结果前几天夜里熟睡的老汉被老牛的惨叫惊醒,他去查看才发现老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

要知道,对于牛来说,一旦舌头被割掉了,那就没办法再吃草了,不吃东西别说是再下地帮忙干活,就连活着都成了困难。听完老汉的话,在场的人都开始议论纷纷。

有的人猜测这肯定是故意的,因为仅仅只是牛舌头根本卖不了几个钱,很明显这就是有意为之,但是谁又会那么无聊呢,把老牛的舌头割掉了这也太顺人不利己了。

老汉跪在地上又着急又难过,一直不停的求着包拯帮他申冤,包拯一边安抚着老汉一边思考中。

突然他灵光一现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邪魅一笑,他审视了一遍县衙把老汉悄悄叫到了背后的一个小屋子,他靠近老汉的耳朵悄悄说道“你先回家,悄悄的把牛杀了,注意不要生声张”。

谁知他刚一说完,老汉扑通一下就跪在了地上,他告诉包拯自己不敢杀牛,要知道当时的北宋王朝是绝对不允许私下聚众杀牛的,因为官家为了保护农业发展下了不少功夫,耕牛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见包拯慢慢的扶起了老汉,告诉他大可放心,定是不会追察他杀牛的责任,让他杀牛一是为了让他卖肉贴补损失,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蛇出洞”,只要他把牛杀了,那割舌头的人自然会去自首。

引蛇出洞

听完包拯的话,虽然老汉很是怀疑,但还是回家乖乖的把牛杀了,他按照着包拯的吩咐,把杀完后的牛肉拿到了市集上去售卖,牛肉很快就卖光了,但是包拯口中会来自首的人却一直没有出现,这可急坏了老汉。

但是无奈他又不敢声张,只能小心翼翼的清点这卖牛肉的钱,准备先回家收拾一下就去找包拯包大人。

县衙这边包拯则是胸有成竹的坐在那里,一边看着公文一边等待着自首的“贼人”。很快,一个小史急匆匆的跑了进来,他告诉包拯说外面有人报案,说是看到一个老汉私自宰牛在市集上卖牛肉。

包拯听完哈哈大笑,欢快的说道贼人前来自首了,小史听完一脸茫然,但还是先请进了前来告状的人。

看着眼前跪着的来告状的中年男人,他虽然是来告状但是却笑得十分诡异,这让旁边的小史更加疑惑起来,问他为什么他来告状却这么高兴,难道是有什么恩怨,现在在看笑话?

听完小史的话跪着的中年男人当即脸色发白,他磕磕巴巴地说给自己解释称自己只是路见不平而已,自己看到有人破坏法律心里十分看不惯才来报案。

包拯听完一笑,他附和道这种破坏法律的确实是应该抓起来关进大牢,让他好好悔改。看到包大人认同了自己的观点,跪着的中年男子连忙赔笑,并掏出了怀里的牛肉呈了上去,并一边大声说道人赃俱获,一定要严惩。

真相大白

包拯拿着他呈上的牛肉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看着他,这一看让前来告状的中年男人心里发毛,他小心翼翼的问道大人有什么问题。

只见包拯突然脸色一变,大声问道你先是悄悄害人家的耕牛,现在又来状告人家,你到底安的是什么心,你现在给我如实招来就算你将功补过。

谁知来告状的中年男人一下瘫倒在地上大声的喊道称自己毫不知情,从来没有割过他的舌头,请包大人一定明察,自己是被冤枉的。

谁知道包拯听完哈哈大笑,他说自己从没曾提过牛舌头被割的事,要是不是他做的,他又怎么知道是因为牛舌被割掉才杀牛的呢?

谁知中年男子油盐不进,还是一口咬定自己是被冤枉的,看着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包拯拍了拍桌子,大声呵斥道再不从实招来一定让他牢底坐穿。中年男子见包大人如此愤怒,从没见过这种场面的他吓得脸青一阵白一阵的。

中年男子被吓得不轻,跪在地上慢慢的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他与老汉有一些私仇,但一直想要报复老汉,但是他也是个胆小之人,他不敢杀人也不敢杀牛,都是犯法的,于是他只能悄悄割掉牛舌头让牛自己死去,这下也算是报了仇了。

谁知道天助他也,老汉竟然悄悄把牛杀了拿去卖钱,他想着他要是来告上一状,老汉就会因为私自杀耕牛而关入大牢,牛也死了,这简直是两全其美,他才冒这个险来告状。事情这么快水落石出,所有人都纷纷称赞包大人的明察秋毫,夸他有先见之明,很快他的事迹便人人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天长县这个判案如神的县令包大人。

包拯的成长故事

随着包拯的各种英雄事迹被越传越远,对他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慕名而来找他断案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的这个人也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包拯字希仁,宋真宗咸平二年出生在庐州合肥,包拯从小就爱读书,不管是儒家经书还是圣贤之言他都非常清楚,由于北宋重文轻武,这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包拯就是其中之一。

在宋仁宗天泽五年,28岁的包拯成功考中进士,十里八乡一下对这个人刮目相看,由于他的科举成绩非常优秀,他被破例直接录取到了进士甲科中,就这样28岁的包拯被授予了官职,开始了他的当官之路。

包拯被派遣到建昌县也就是江西西勇修县,要知道,建昌县在当时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大县城,要是能在这里做官,只要好好的发展,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

家乡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替包拯感到高兴,但是没高兴多久,就得知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包拯拒绝了这个调令,他希望朝廷可以重新考虑,给他在家乡合肥附近重新找一处官职,因为他担心自己去远地方当官,家中两位年迈的双亲无人照顾。

包拯的变故

拒绝调令的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按理说包拯没有资格再回去家乡任职,但是看在包拯也是出于一片孝心,便第二次破例为他在家乡附近的和州找了一处官职。

虽然是离家乡很近,但是公务也是在繁忙,没有办法每天都会到父母家去照顾,随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需要照顾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权衡利弊后,包拯选择了辞官回家照顾双亲。

在他的心里,没有父母就没有他,父亲母亲大于一切仕途,回乡后包拯一直任劳任怨的照料着双亲直到明道年间父母相继过世。按理说,父母已经过世,包拯也没了牵挂,他应该会到朝中大展拳脚。

可是失去父母的包拯沉浸在悲痛中,完全没有要回朝中的意思。乡亲们也是看在眼里,着急在心里,可是他们除了劝导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乡亲们中能轮流去包拯家劝导他,希望他可以振作起来,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他的父母亲肯定也不愿意看到他在家这场消沉堕落,在乡亲们的陪伴和劝导下,包拯总算是一天天的振作了起来,走出了悲伤,决定重新回到朝廷中。

朝廷这边见包拯愿意回来也是非常高兴,当即便给他安排了去天长县当县令,重新出发的包拯很快便去到了天长县,重新开始了他的县令生活,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面大名鼎鼎的牛舌案。

包拯在后面的为官生涯中,一直把乡亲们对他的帮助和鼓励牢记在心低,这也是他为官这么多年一直秉承着对事不对人,在办案和办事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不管身处什么职位,不论官大官小他都一直保持着优良的作风,也正是因为可贵的品质,才让他被越来越多的人信任。

以至于后来,他有了“包青天”这样的美誉,但是俗话说,称谓越大,责任越大,但是好在包拯他一直不忘初心,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着内心那份可贵的品质,才有了后来的包青天。

历史上才有了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才有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影视化的电视剧电影,才可以让这个原本只能活在书中活在别人口中的包拯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只是电视,但是却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他知道他。

我相信,“包青天”不仅仅是只有以前有,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诱惑越来越多,挑战也越来越多,“包青天”这样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可贵,很多人都在成为“包青天”的路上被打垮了。但是这一定不是所有,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我相信,像“包青天”这样的好官一定不会只是个例,一定会越来愈多,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于越来越好!以后的历史书上一定也会有专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包青天”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舌头   天长   耕牛   县衙   老牛   老汉   乡亲   农夫   牛肉   小偷   大人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