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侠甘凤池武功高强,却被农夫一鞭抽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清康熙,雍正年间,曾出现过这样一位侠义之士——甘凤池。

他天生神力,武艺卓群,力能提牛,掌能击虎,位列“江南八杰”之一,人送美称“江南大侠。”

关于甘凤池的传说,形形色色,莫衷一是,然而,关于他的结局,最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死于一介农夫之鞭。

一: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甘凤池,金陵人氏,父母双亡,自幼行走江湖,酷爱习武。论条件,他生得并不高大,但体格健壮,天生神力。

因常年混迹江湖,他得空就和街头卖艺的武师学个一招半式。

甘凤池是块习武的料,任何招式都能一点就通,能学得有模有样,舞刀弄剑更是信手拈来。

待长至十几岁时,江湖上已有他能“提牛击虎”的传说。

此时的甘凤池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并不满足于市井功夫,他要拜师,学习正统武艺。

当时,黄百家的内家拳天下闻名,甘凤池心向往之,遂奔赴余姚,拜师门下。

“名师出高徒”绝非虚言,在武术界更是如此。甘凤池是天生的习武奇才,黄百家惜才爱才,将看家本领倾囊相授。

不知不觉,甘凤池已在黄家习武三年,功力日日精进,非同日而语。

而黄百家不仅是一代武学宗师,同时也是文人出身,任国子监生。其父黄宗羲曾有过抗击入关清军的壮举,为人富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家风如此,黄百家在教授武艺的同时,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甘凤池的思想:习武之人,当行侠仗义,铲奸除恶。

当甘凤池学有所成后,黄百家指引他往大岚山去,那里群英荟萃。甘凤池挥泪告别师父,又在大岚山拜师一念和尚,习得少林拳法和医术。

此后,甘凤池重回江湖,自谋生计,江湖上多了一道“江南大侠”的身影。

甘凤池游历黄山之际,来到莲花峰,此处高耸入云,怪石嶙峋,人迹罕至。他三两步攀上顶峰,一座庙宇映入眼帘。

甘凤池推门而入,忽然撞见两个面容姣好的女子。

“失礼了,失礼了,我乃云游四方的闲散人,原本想借此地歇脚,这才不请自来。”甘凤池向两位姑娘解释道。

其中一位女子神色慌张,左顾右盼,说道:“壮士快走吧,一会花和尚回来,可就麻烦了。”

女子向甘凤池讲述了遭遇:

她们本是清白人家,花和尚见色起意,将她们掳来这里,一同遭殃的还有十数名姐妹,都被囚禁在暗室之中。

“那老贼性情残暴,力大无穷,这山林野兽都怕他三分。现已近黄昏,他就要回来了,你快逃命吧。”另一位女子抹泪说道。

甘凤池岂能坐视不管!

他藏于草木之中,守株待兔,只见一个虎背熊腰的身影自山路走来,正是那花和尚。甘凤池出其不意,一个飞踢蹿出,正中对方心窝口。

花和尚踉跄几步,应声倒地,恼羞成怒,正欲起身迎战,甘凤池乘机又是一脚。

花和尚用粗壮的手臂一挡,甘的骨头被震得生疼。和尚顺势拉扯甘凤池的脚,两人扭打在一起,缠斗之中一齐跌落山崖。

因花和尚被垫在身下,甘凤池并未受重伤,再次起身给了贼人致命一击。

花和尚一命呜呼,良家女子得以被救。

游历至岭南时,遇到一伙强盗正在谋划洗劫一事,目标是当地的一户商贾巨富之家。

甘凤池先行一步,蹿上这户人家的屋顶埋伏。夜幕降临,盗匪“如约而至”,先派出十人翻入高墙,进入内院,刺探情况。

结果,这伙盗匪刚爬上去,正遇上了埋伏许久的甘凤池。一伙人在屋檐上打斗,甘凤池以一敌十,游刃有余,手起刀落间,贼人被纷纷击落。

外面的同伙察觉情况不妙,破门而入,只见甘凤池端坐在屋檐之上,地上横七竖八倒着同伴的尸体,一个个吓得跪地求饶:

“大侠饶命,大侠饶命,小的们今后绝不再犯”。

甘凤池给过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并未赶尽杀绝。

待盗匪走后,吓得瑟瑟发抖的商人一家这才敢走出来,全家老小叩谢救命之恩,声称要将半数家产赠与甘凤池。

甘凤池谢绝美意,转身离去。

甘凤池谨遵师父的教导,一路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担得起“江南大侠”的名号。

然而,民间有传言称,正是这位正义之士,竟亲手策划了雍正被刺事件,这是为何?是否属实?

二:弑君疑云 看作笑谈

甘凤池的两位师父黄百家和一念和尚,都是坚定的“反清复明”人士。

有传言称甘凤池之所以云游四方,是为了一路将各地的关隘工事,攻守机制记录在册,以助力“光复大计”。

康熙四十六年,甘凤池追随一念和尚起义,以失败告终。甘凤池被牵连,幸得友人向官府求情,打点关系,得以释放。

此后,甘凤池又加入了以张云如为首的反清复明组织,直到雍正年间,这个组织才被李卫破获,甘凤池锒铛入狱。

他被没有被问罪处死,而是凭借高超的武艺,从狱中逃脱。乾隆时期有书籍记载了甘凤池,说他擅暗杀,虽然朝廷极力搜捕,但都找不到这个人的踪迹。

而让甘凤池走向“反清”的,正是雍正帝本人。

民间相传,康熙帝瞩意的帝位人选,本不是雍正,而是皇十四子胤祯。

雍正登位前,遍寻民间高手,欲将康熙的遗诏盗出篡改,最终选定了甘凤池。

雍正许诺他,如若继承大统,一定恢复汉家衣冠。

金银财宝,高官厚禄或许不能打动甘凤池,但是当时的人将“祖宗文化”看得比命还重要。

很多汉人宁愿自寻了断,也不愿梳辫子,穿满人的服装。

为了汉家衣冠,甘凤池铤而走险,潜入皇宫,夜盗圣谕。盗出后,再由吕留良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为于四子”。

雍正继位后,一日,甘凤池找了空和尚测字,写了个“望’。

了空和尚面色一沉,说道:“大凶!甘大侠还是快逃命吧,你会被赶尽杀绝,老衲言尽于此。”

甘凤池这才意识到,现天下依然长辫飘飘,不见汉衣踪迹,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他远走江湖,躲避祸事。

雍正果然派人四处抓捕甘,吕两人。甘凤池是行走江湖的老手,雍正的人抓不到他,但吕留良则是躲在了乡间,很快被抓捕。

最终,甘凤池逃之夭夭,捡回一命,吕留良被腰斩,吕家被灭门。

在这场惨剧中,吕家长子吕葆中之女吕四娘侥幸被乳母所救,逃过一劫。吕四娘一路跋山涉水,向京城逼近,誓要刺杀雍正,为吕家报仇。

无奈吕四娘年少体弱,加上一路只能以野果饱腹,最终体力不支,昏倒路边,被白马寺一位高僧救下。

这位高僧正是销声匿迹的甘凤池。他因被雍正通缉追杀,隐姓埋名,出家为僧。

吕四娘久仰甘凤池大名,拜甘为师,从此废寝忘食,苦练武艺,四年之后,吕四娘学有所成,竟有出师之趋势。

“四娘,你的武功已不在我之下,时候到了,你走吧。”甘凤池放吕四娘下山复仇,四娘告别恩师,来到京城,打点钱财,摸清了雍正寝宫的路径。

入夜,身轻如燕的吕四娘翻过宫墙,混入宫内,在轻功的加持下,四娘脚步无声,如同鬼魅。

她潜入乾元宫,一剑完成刺杀,随后飘然远去,为雍正的死因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关于雍正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服用丹药过度,有说被宫人所害,有说中风不治,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遇刺身亡。

清廷为了维护皇家体面,对外秘而不宣。吕四娘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空白。但是,这些说法,不为史实,多为野史流出。

至于甘凤池夜盗圣谕一事,也难以自圆其说。

别的不提,单说文字,事关重大的遗诏理应用满文书写,那么,满文的“於”是如何改为“于”的?

可以肯定的是,甘凤池确有其人,确实行侠仗义,云游四方,也确是坚定的“反清复明”人士。

但是培养吕四娘刺杀雍正等传闻,不过是世人聊以自娱的传说罢了。

这些传闻甚嚣尘上,被人津津乐道,其原因还是为了宣泄对清廷残酷统治的不满。

在雍正统治的后期,汉族尤其是文人群体的崛起,让清廷深感威胁,唯恐撼动其统治权。

“文字狱”应运而生,牵连甚广,动辄诛杀九族,其风气一直持续到乾陵时期。

如此,“出现”甘凤池,吕四娘这般的侠义之士,替天行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甘凤池在民间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而英雄的落幕向来也是民间关注的重点,那么,甘凤池是怎么死的?

三:一介草莽 鞭杀英雄

甘凤池之所以武功盖世,技击和神力还是其次,主要得益于他举世无双的运气神功。

有一位少林高僧闻听甘凤池的内功天下无敌,心中不服,特来拜访,想要一教高下。

甘凤池欣然应战,神色波澜不惊,说:“我靠墙而站,任凭你击打何处,若你能伤到我,算我甘某甘拜下风。”

只见甘凤池打着赤膊,背靠石碑,闭目养神,悠闲地等待和尚出击。

和尚在十几步外拉开架势,突然一阵奔袭,眼看沙包大的拳头就要击中甘凤池胸口,而甘凤池此时仍在闭目养神。

就在拳肉碰撞之际,只见甘凤池一个运气,身体瞬间平地跃起一丈多高,身后的石碑化为齑粉。

可见这个少林高僧是有些真本事的,而甘凤池毫发无伤。和尚拜服,向甘凤池作了个揖,狼狈离去。

甘凤池闻名于内功运气,据《虫鸣漫录》记载,甘凤池也死于内功运气。

甘凤池成名已久,不禁有些飘飘然,常在市井街头戏耍路人作乐。有一天,他照常逛街,见到一个农夫赶着驴子,正运送米粮。

甘凤池玩兴大起,待驴子走到身边,他运气将肚皮高高顶起,将驴撞倒。

驴子受到惊吓,四蹄踢踏,仰鼻嘶叫,慌乱间粮食洒了一地,甘凤池哈哈大笑,觉得有趣。

初时,农夫并没有恼怒,而是弯腰将稻米一粒粒拾起,牵着驴儿离去。

可是接连几天,甘凤池每每看到农夫,都要上演这样的恶作剧,十分享受驴儿惊慌失措的样子。

长久以往,农夫积怨愈深。从好事者口中得知,习武运气之人,最怕腹部受到击打。

于是,当甘凤池再次戏耍之时,农夫瞅准时机,在甘凤池运气之时,突然从腰间抽出皮鞭,“啪”的一声击中甘凤池的腹部。

甘凤池当下瞬间脸色煞白,面如死灰,强忍嘴角溢出的鲜血,捂着肚子灰溜溜地离去。

回家修养不多日,甘凤池因气结于腹,气血淤堵,久不能发散,重伤不治身亡。

一代武功高强,称霸江湖的大侠,最后竟死于一介农夫之手,也算是造化弄人。

甘凤池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生于封建统治时期的乱世,他靠着一身武艺在江湖立足,靠着一颗侠义之心在民间收获声望。

关于他的传说,是非对错已无从定论,但其身上的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还是为积厚流光的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或许所有人都是“甘凤池”,这位侠客的存在,本身就是当时时代的产物。

是为了伸张正义也好,是为了抒发内心郁闷也罢,但最终,甘凤池身上所带入的,是寻常老百姓的寄托和宣泄,通过这位侠士,套上自己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然后对内心的苦闷一股脑的宣泄。

参考文献:

《“过墙龙”背后有玄机——“说收藏、捡文化”之二》

侠女与吕四娘孰先孰后

《甘凤池轶事》

《江南大侠甘凤池》

《凤池侠名人方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江南   农夫   大侠   雍正   武功   高僧   武艺   和尚   运气   花和尚   江湖   高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