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向国家捐赠一柄残剑,工作人员察觉不对,揭开其身份引起热议

文|慧泓

编辑|阿荣

上世纪8、90年代,我国曾有一段民间捐献国宝的热潮。随着历史文物知识的普及,大量隐藏在民间的国宝从鸡舍、床下,甚至酱菜缸中被发现。

这些故事也逐渐成为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而有这样一位老人,向国家捐献一柄残剑同样引发轰动。并非是由于残剑价值千金,而是因为这柄剑是由蒋介石亲自赠送得。

那么这位老人是谁?这柄剑又是什么剑?

老翁献宝

“阿公,您好!这边是博物馆办公区,不对外开放的。如果参观博物馆的话请出门,沿着指示牌就能找展厅了!”

1985年的一天,浙江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偶然看到一位年逾六旬的老翁,在大门口徘徊,于是便上前迎接。

本以为这位老者是闲来无聊,来博物馆看文物散心的。没想到,听到工作人员的话后,一头白发的长者直摇头,高举着手里提着的包袱,说自己是来“上缴”文物的。

工作人员得知老翁的来意后非常兴奋,立即找到馆中有关文物的专业人士前来接待老者。

当他们将老人的包袱打开,映入眼帘的不是印章字画,也不是金铁瓷器,而是一把残损生锈短刀和几枚的徽章。

虽说老翁上缴的不是什么“国宝”,但看这锈迹,也是有些年头的古物。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拿起短刀仔细端详的时候,他发现这并非是短刀,而是一柄短剑。

这柄剑有一尺多长,宽约两指,剑鞘是实木的,把手是黄铜的。尽管短剑上也有些锈迹,但把手上的雕文清晰可见,是一柄精致的短剑。

当工作人员仔细研究剑柄上的纹路时,他立刻被把手上的文字吸引。

专家瞪大双眼,略显诧异地看着眼前的老人,问道“阿公,这东西是真的吗?您可不要拿假的骗我呦!”“当然是真的,这剑还是他亲手送给我的呢,真的很!”

望着老人坚定的眼神和自若的表情,工作人员陷入更深的迷茫。因为这短剑剑柄上刻有“校长蒋中正赠”几个大字,这表明这把剑是蒋介石亲手送给老人的。

那这个老人是谁?蒋介石为什么要送给他剑?他和蒋介石有什么关系?他把剑交给国家要做什么?

蒋中正剑

尽管浙江省博物馆在进行详细登记后,收下老人的短剑和勋章,但深深的疑虑依然弥漫在那位工作人员心中。

事后经过浙江省博物馆文物专家的鉴定,证明老人捐献的短剑确实是真品,这是一把确确实实的民国“中正剑”。

所谓“中正剑”,是民国独裁者蒋介石赠给黄埔军校毕业生、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随身短剑。因为剑柄处标有“蒋中正赠”的字样,久而久之这种剑也被人们称为“中正剑”。

受时局影响,“中正剑”有多个版本,但无论哪种“中正剑”,其长度都在30-40公分左右,宽度约3.5厘米。剑柄由黄铜打造,剑柄圆头刻有“青天红日”纹,而柄身则带有莲花或梅花纹。

在形制上看,所谓“中正剑”更接近于近战短刀和战术匕首。但因为我国独特的武具文化和蒋介石个人的图谋,民国当局依然将之称为“剑”。

在我国,剑有“兵中君子”的美号,一直受到古代文人侠客的喜爱。

因为其刚毅沉稳、柔劲其中的特性,古人向来喜欢用剑来喻人,并有赠剑结交义士知己的传统,如元代郑德辉在《王粲登楼》中就有“红粉赠佳人,宝剑赠烈士”的诗句。

因此蒋介石煞费苦心打造“中正剑”,意图利用这种文化内涵,达到收买勉励的目的。

对老蒋而言,“中正剑”不过是其控制军队,鼓励其拼死作战的工具。

在民国历史上,无论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还是经过集训班提升的军官,对这种“出身门下”的“自己人”,蒋介石都会亲手赠予他们一把“中正剑”。

老蒋自己都承认,送军官们宝剑就是希望他们都通过剑柄“蒋中正”的字样“睹物思人”,时刻不忘自己为谁效忠。

同时也是期待自己的“学生”们可以像剑身上篆刻的“成功”、“成仁”一样,拼死作战“不成功则成仁”。

鉴于蒋介石对军队的重视程度,军中重要岗位几乎人均一把,目前全国有不下一百万把“中正剑”存世。

所以曾经在国军中服役的老兵,获得一把“中正剑”并不稀奇。而且老人捐献“中正剑”剑柄的字样还为确定老人身份提供关键线索。

据专家考据,黄埔军校1到16期发放的中正剑,其铭文为“校长蒋中正赠”,而17、18期毕业生得到的中正剑,其铭文改为较正式的“校长蒋中正授”。

想必老人是黄埔前16期的学员。

但黄埔前8期毕业生普遍在国军系统中身居高位,而捐献者却如此“普通”,在政府和军队的文献中都找不到记录。不出意外,“献宝人”应该是在黄埔9-16期学习的普通军官。

尽管这位老人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中正剑”和那几枚勋章却一再向世人宣告,捐献者必定有一段不凡的过去。

所以出于寻访求真的态度,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是对老人进行访问,也就此揭开一段抗战救国的传奇故事。

烽火回忆

根据登记的信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顺利找到“献宝”的老翁。在得知来访者的意愿后,老人也不在隐瞒,对工作人员讲述起自己的过去。

老人名叫姜开国,是浙江江山人。作为家中“老幺”,自小姜开国就受到父母和两位兄长的宠爱。姜家在当时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算衣食无忧,拥有幸福的童年。

可这种美好的生活没能一直持续下去。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随着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的相继爆发,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两国之间战云密布。

正巧有一只募兵宣传队途径江山。面对时局的触动和政府的号召,十里八村的有志青年,无不对跃马疆场的军旅生活心向往之。当晚,姜开国就向家人表达希望投军的念头。

姜家父母虽心有不舍,但也执拗不过儿子,也便答应姜开国的请求。不过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姜开国必须投考通讯兵。

当时的通讯兵是名副其实的“技术兵种”,除却沙场厮杀外,他们还要牵线架梁,连接操纵通讯装置。不过姜家父母最看重的是,通讯兵一般不上战场,不会有太多死伤。

新兵整训期间恰逢抗战全面爆发,完成训练的姜开国被分配到第三战区发报总机室工作。

此时同在第三战区效力的姑父也找到姜开国,明里暗里给予侄子不少照顾。所以姜开国在总机室的生活还算顺利。

1938年底,一则消息让姜开国平静的生活荡起一层涟漪:黄埔军校开始招生了。姑父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告诉姜开国,并鼓励他投考军校。

与新兵营不同,军校中对各种部队作战要点的教育水平更高,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为国尽忠。

在了解到黄埔军校的意义后,姜开国便开始积极准备,并在几个月后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16期的通讯专业。

彼时随着南京、武汉、广州等重镇的相继沦陷,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期。得知噩耗的姜开国在军校中憋足了劲,学习训练更加刻苦。

1940年,姜开国顺利从黄埔军校毕业。

在毕业典礼上,校长蒋介石亲自为已晋升为少尉的姜开国授予随身佩刀,这也是他那把“中正剑”的由来。

回到军队后,姜开国被分配到第三战区下辖的突击队中。

虽说当时日军在战场上居于优势,但由于兵力不足,他们只能占领沿海和沿长江流域等少数地区。这给分管苏南、皖南、浙江和福建的第三战区提供游击作战的可能。

姜开国所在的衢江突击队,主要就是依托衢江和仙霞岭山脉对日军进行敌后游击袭扰工作。

几年下来,姜开国的队伍依托当地复杂的地形和民众的帮助,在衢州外围辗转腾挪,击杀不少日军和伪军,给他们制造了不少损失。

在其中一次战斗中,衢江突击队在山谷中设伏阻击途径此处的一支日军队伍。

尽管日军战力普遍高于国军,但姜开国一方胜在“以有心算无心”,他们不仅沿着山路一侧小心埋伏,还用迫击炮设置多个火力点。

待时机成熟后,队长一声令下,等待多时的战士们对日军尽情开火。

姜开国身处最前线,身先士卒,凭着一杆孤枪连中多人。经此一役,鬼子丢下数百具尸体落荒而逃,突击队大获全胜。

因为表现突出,手刃数十名侵略者,姜开国受到战区通电表扬并受颁英勇勋章。

除却在敌后战场发光发热外,姜开国在正面战场也有突出的表现。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隔年的4月18日,日本本土首次遭到美国空军的轰炸,引发日本朝野震动和恐慌。

因为当时有多架参与轰炸的美国飞机在我国衢州降落,日本担心同盟国会利用浙江机场再度袭击日本。

所以希望发动大型进攻,进而侵占浙江,甚至是福建、江西地区,因此浙赣战役由此而始。

浙赣战役爆发后,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之下,国军相继丢掉金华、兰溪、衢州等重镇。

眼看鬼子就要冲破防线侵入福建,国军高层紧急调遣部队在仙霞岭一带驻守,希望部队能利用地理优势遏制日本人的进攻。

仙霞岭在姜开国的老家江山市,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势险要,位置重要,素有“两浙锁钥,八闽咽喉”之称。

鉴于此,战区司令顾祝同紧急命令驻守福建浦城的第49军快速北上至江山一带布防,其中姜开国所在105师就负责仙霞岭地区的防卫。

8月6日,日军派出五千余人,兵分四路进攻仙霞岭。

别看来犯之敌不多,但火力十足。一个独立旅团的体量竟配有10架战机、十五辆坦克、十多门山炮。

在空袭和炮轰的多重打击之下,仙霞岭外围防线迅速崩溃,105师残部不得不退守山地深处,与敌人在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山头拼杀血战。

从8月7日到10日,姜开国和他的战友们在浙闽山区之中阻击敌军。

顶着日军炮火和毒气的袭击,忍受着供给不足的折磨,战士们一次次用刺刀将鬼子赶出村庄,一次次用血肉阻挡敌人的前进。最终以伤亡八百余人的代价,消灭一千多名日军伪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那段艰辛的岁月给姜开国留下极深的印象。看着自己的战友变成一具具尸体,看着自己的朋友因为日本人的毒气痛不欲生。

即便战争已过去43年,每每回忆那段往事,姜开国依旧全身颤抖,双眼泛红。

经历浙赣战役后,姜开国被调往调往税警部队,担任军事教员。在“平凡”的工作中,姜开国不仅愈合了心里的伤痛,更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他与发妻相识相恋,彼此托付终身。

在政府混迹多年,姜开国看透民国政府腐朽无能,他心灰意冷地辞职返乡,带着家人过起普通人的生活。

为了与过去那段激烈惊险的岁月做告别,姜开国将那柄“中正剑”和几枚勋章埋入自家后院,让苦痛在时光中慢慢消散。

直到35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年逾花甲的姜开国也看上彩电,生活富足。看着影视剧中抗日战士的光辉形象,过去那段峥嵘回忆在姜开国脑中被再度唤醒。

老人深深感受到,自己不应该让那段历史被遗忘,被埋没。因此他将自己的过去从泥土中掘出,并决定与全国民众一起分享那段岁月。

听罢老人的叙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心中五味杂陈。他们将老人的事迹整理成稿件,投放到当地媒体中。

结语

姜开国老人献宝国家的新闻传出后,经由媒体之手,也在浙江和全国引发不小的轰动和讨论。

老人的邻居们首次听说自己的身边还有一位抗日英雄。远方的读者们从报刊中第一次得知,在那遥远无名的闽赣山脉中也有过如此动人的英雄传说!

但在姜开国老人的眼中,人们不需要感谢或崇拜自己,而是要记住那些惨痛悲惨的岁月,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

如今的我们生活安稳,更有尊严,兴许这就是对那些护国卫士们最好的告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黄埔军校   中正   工作人员   短剑   战区   老翁   日军   蒋介石   博物馆   老人   身份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