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倪舞歌饱有望,神之赐兮何可忘!浅析西周乐舞,解构其政教功能

前言

两千多年前,武王伐纣,待时局稳定,统治者便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设立了专门的礼乐机构,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礼法以此来维护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制度。

周代的乐舞不似如今以娱乐功能为主,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周代的乐舞包含着强烈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乐舞在那时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功德、祭祀神祗、教化民众和维护尊别和人伦。

周朝吸收以往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前代的乐舞进行整理与分类。不同的乐舞有自己独特的主题。

而在周朝初年整合而成的“六代乐舞”和“六小舞”在我国文化及其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周朝乐舞的存在可以说是宗法礼教的结果,乐舞承载的某些功能有体现了那个古朴年代的泛神的观念。

这篇文章,笔者将着重为大家介绍周朝的乐舞,以及周乐舞中蕴含的政治和教化功能。

旄倪舞歌兮饱有望,神之赐兮何可忘

周朝处于奴隶制和封建制两种社会制度的转型时期,周朝的统治者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来稳定政治局势,维持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

“礼乐制度”便是周朝出现的众多制度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在等级观念和秩序的束缚下,民众需得遵循礼乐制度,随着其它一系列社会活动和社会制度的出现,礼乐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此时的“礼”与“乐”被统治者赋予了丰厚的政治内涵。

音乐和舞蹈在这一时期被统治者视作管理国家的工具。乐舞便是“礼“的附庸,“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舞在周朝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规格等级森严。

此外,周朝的统治阶级还给乐舞增添的教化的功能,他们期望民众通过附庸于礼的乐舞,能够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来保持社会的稳定。

作为统治者特殊的一种施政方式,他们期望用较为柔和的方式来解决政治上的某些问题,如,统治阶级通过考察某地的音乐来观察该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官员的施政情况。

《乐记》记载:“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借。”

礼乐配合其他的政治制度,统治者的最终目的便是合天下之人心而使盛世太平。

闻君政化甚圣明,欲感人心致太平

在周朝的一众乐舞之中,六代乐舞和六小舞是极具特色的。

六代乐舞,又称之为六乐,六大舞,它是周最高等级的礼乐。六乐的主要特点便是庄重典雅和规模宏大。

六乐主要用于祭祀山川和天地等,顾名思义,六代舞包含着六部分的舞蹈内容《云门》《咸池》《大韶》《大夏》,这四部分乐舞又被称作“文舞”,剩下两部分为《大漫》《大武》,也被称作是“武舞”。

六代舞主要用作祭祀和歌颂,《云门》用于祭天,《咸池》用于祭地,《大漫》用于祀先妣;《大韶》祭祀亡灵;《大夏》与《大武》用于祭祀天子,以文德得天下者作文舞;以武得天下者便作武舞。

周初,周武王为了宣传自己“受天命”,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黄帝和《云门大卷》。《云门大卷》是黄帝的纪功乐舞。

《路史·后纪》记载:“(黄帝)命大容作《承云》之乐,是为《云门大卷》”。

根据相关的记载,六代乐之首的《云门》完整的称谓是《云门大卷》。

《云门大卷》所纪黄帝的功绩,是涿鹿一战黄帝对战蚩尤,黄帝战而胜之。当时的蚩尤与其

集团为了躲避大洪水北上,不小心进入了黄帝的部落后,与黄帝发生冲突。

《庄子·天运》记载了“洪泛时期”的天之象:“帝乃命始吹角,为龙鸣以御之”。

虽然《云门大卷》是在记述洪水时期黄帝与蚩尤战争的实况,但实际上却是在赞扬黄帝的功德,应运而生的黄帝是天命授意的“真龙天子”,所以《云门大卷》也有“龙舞”的意向。

周朝的统治者将《云门大卷》作为六代乐之首,是想要几乎黄帝的君权天授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帝位也是上天授予的,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咸池》又称《大章》,作为六代乐的第二代乐,它是帝尧的纪功乐舞。

《周礼·春官》注疏者曾叙述:“咸池,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若乐体依旧,不增训者,则改本名,名曰《大章》”。

黄帝部落后裔“禅让”,尧登基,尧登基最初沿用的还是黄帝的乐舞,尧正式成为帝王后,就对黄帝时期的《大咸》做了一些增修,这些增修的内容便是来宣扬自己的功绩了。

增修之后的的《大章》便被周朝的统治者列为了六代乐的第二代乐,《咸池》以“鼓缶”和“拊石击石”为主的打击乐。

当时并没有较为规范的正式的乐器,所以演奏的器具便取材于生活,据考古学家推测,当时《咸池》的打击乐器应该是人们将兽皮剥离,然后蒙到饮酒吃饭的碗罐之上,便形成了最为质朴的“鼓”。

六代乐的第三代乐便是《大韶》,《大韶》为舜乐,尧传位于舜,舜的乐舞便是《大韶》。

《史记·夏本纪》则言:“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大韶》的演奏方式是拊石击石和百兽率舞,值得注意的是,歌颂舜功德的《大韶》和用来歌颂尧功绩的《咸池》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通性,或者说《大韶》继承了《咸池》的某些特质。

此外,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六代乐舞中最高的,以至于他的眼中好像只有韶乐。

《大夏》是六代乐舞中的第四代乐,是夏禹的纪功乐舞。提起夏禹,我们最为熟悉的便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事。

《大夏》此乐舞主要也是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在周朝,表演《大夏》这一乐舞时,表演者头上需要戴着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半身穿着素白的裙子,舞者模仿夏禹,作劳动者的装束。

此外,还有一说,该乐舞是在古代治水成功之后,民众庆祝其胜利而跳的一种庆功舞蹈。

夏禹对于乐舞的演奏提出了比尧舜更高的要求,那便是“三孔以和众声也”。

《大漫》是商汤的纪功乐舞,是六代乐中的第五代乐,

孔子称《大漫》尽美,又尽善。再来看看《大漫》的内容,与大禹治水不同,《大漫》所纪是“汤之救旱”之功。

天下大旱,常年无雨,汤乘白马车,身穿布衣,身上还缠着白茆(一种植物),以身为牲,在桑林中虔诚的祷告。

《通鉴大纪》载:“祷于桑林之社,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岁则大熟,天下欢洽,岁作《桑林》之乐,名曰《大漫》。”

前五代乐都是对前代乐舞的整理,《大武》便是周朝创作的乐舞,是周武王的纪功之作。它是武王在克商后创作的乐舞。

商纣王昏庸残暴,治国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周的领袖姬发率领一众兵士进攻商纣,将其推翻,周朝始成。

顺应民心的讨伐将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解救了出来,《大武》也从此流传了下来,该乐舞有乐、舞与歌词共同构成。

《大武》表演的开始,伴随着长长的鼓声,乐舞表演团队手执兵器,而后屹立戒备。

随后,是一段徐缓的歌声,来展示战前紧张的心情。

舞蹈正式开始,便是一段紧张的战斗场景。《大武》可以分六段,第一段是乐舞表演者们由北上场,表现的是战场中出兵的情形。

第二段是激烈的战斗,表现的是灭商,第三段灭商后继续向南行军,第四段则表现了周武王率领一众兵士将南方的边疆平定。

第五段乐舞表演分列,展现统治者的英明的领导,第六段则表现众人对周武王的崇拜。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曰:“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

六代舞是周朝在继承前代乐舞传统之下新建立的一共乐舞机制,周朝的统治者建立六代乐舞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民众的一种认同。

即认同其帝位是神授的结果,以此来遵循统治者所建立起来礼乐制度,维护尊卑等级和社会秩序。

蓪草头花椰叶裙,蒲葵树下舞蛮云

除了六代乐之外,周朝还出现了六小舞,与六代乐舞不同,六小舞是周朝贵族子弟需要学习的功课。

《礼记 文王世子》记载:“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钥,皆于东序”。

六小舞包含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帔舞是周朝专门祭祀土神和谷神的舞蹈,即专门祭祀社稷,舞蹈表演者需要手执全羽或者五彩丝绸编制的道具。

以帔舞来进行祭祀活动,承载了当时人们祈愿上苍除去灾害,保证人民的生存,同时丰富他们的自然物质,降幅世界。他们通过“舞”来向上苍表达自己的祈愿。

羽舞是专门用来祭祀宗庙或者四方神的舞蹈,舞者需要拿着析羽(可能是半分开的羽毛)而舞。

那时的人们相信《羽舞》有“蔽翼”的作用,即用羽而舞可以避免灾祸。羽毛在他们眼中有避灾的作用,人们也想通过祭祀达到与自然合作的关系。

皇舞则是用来求雨的舞蹈,此外,也会被用作祭祀四方神,皇舞的表演者需要穿翡翠羽衣,戴羽帽,以此而舞,希望得到上天的庇护,将甘霖赐予人间。

皇舞是拟物化形制,饰以“凤凰”之象,用舞蹈来拟作凤凰,凤凰起舞来达到求雨的目的,也希望凤凰能给人间带来祥瑞。

旄舞是用于辟雍的祭礼(周王朝的大学),舞者手执牛尾装饰的舞具起舞。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辟雍,它是先周以及周朝形成一个实施宗教礼乐的场所,是专门给贵胄子弟设置的,此外,以周天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也会在这里进行祭祀活动。

干舞用于兵事和山川的祭祀,又被称作兵舞,舞者需要拿盾而舞。兵舞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其一便是用于军事活动,其二就会祭祀活动,兵事的抵御格斗来抵抗自然界的灾害。

人舞不需要手拿道具,徒手以长袖起舞,以此来祭祀宗庙或者日月星辰。人舞的祭祀对象是死去的人,便排在祭祀日月星辰和宗庙等更为正式和规模宏大的舞蹈之后,列于“六舞”之末。

宋易拔:“以《人舞》非舞之正,故列于数者之末”。

六小舞被西周的贵族用来教育子弟,算是我国最早的舞蹈教材。值得注意的是,六小舞的表演有时需要牛尾、羽毛还有羽毛装饰的头饰用作道具,这也是对商朝舞蹈的一种继承。

总结

虽然周朝的乐舞祭祀依旧保留了祭祀天地四方的功能,但是周朝其实已经完成了神权统治到人权统治的转型,乐舞在这一时期也是统治者来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他们不断强化礼乐制度,用政治强权手段来实现礼乐的教化功能,西周社会形态的演变也是造成该时期乐舞演变的主要原因。

周朝的六代乐舞和六小舞在历史舞台上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六代乐舞通过纪功的方式来实现所谓的族群认同,以此帮助统治者巩固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又通过六小舞来实现礼乐的教化,不断的巩固礼乐之制。

由于周朝的统治者极度注重乐舞的教化功能,乐舞便间接的成为了统治者进行国家管理的工具,周专门设立了“大司乐”来进行礼乐的修订教化。

简而言之,周朝的乐舞只要被统治者用于祭祀和教化,以此来巩固礼乐制度,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


参考文献

[1]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

[2]郑玄注 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据 《十三经注疏》本

[3]汉 毛亨传 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据 《十三经注疏》本

[4]易经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郭庆藩辑 庄子集释.卷十下 北京 中华书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乐舞   云门   功能   周朝   礼乐   西周   政教   黄帝   统治者   祭祀   舞蹈   制度   何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