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历史的重要节点

公元前455年晋国四卿(智、韩、赵、魏)的智伯胁韩魏两家伐赵,于公园前453年在晋阳城即将攻克之时,赵氏暗中派张孟谈出城说服韩魏倒戈,韩魏两家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伯,智伯兵败身亡,韩、赵、魏三分其封邑,从此韩、赵、魏三卿掌握了晋国大权。韩、赵、魏三卿于公元前403年请求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分封晋国魏斯、赵藉、韩虔三位大夫为诸侯,三家分晋之势已成,韩、赵、魏三国正式步入历史舞台,这一年被史学界认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周安王崩,其子烈王喜即位,同年"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至此晋国灭亡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何为"三家分晋"会被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呢?这件事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先聊聊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主要区别。春秋时期虽然已转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周天子还是各路诸侯名义上的共主,各路诸侯维系着对周天子基本的尊重。此时诸侯之间的战争战国时期则发展为"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各路诸侯基本无人搭理周天子,周天子彻底沦为吉祥物。春秋战国时期被贴上"礼崩乐坏"的标签,但两个时代崩坏的程度是有所区别的。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阶层尚且顾及礼法和名分,而战国时代几乎没多少人在意这块"遮羞布"了。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需求是领土扩张,掠夺称霸,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演变为封国间的相互兼并战争,以灭国和统一为目的,最终战国七雄争霸的结局是大家所熟知的秦并六国完成统一。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便是以公元前403年为起点,在评价周威列王分封韩、赵、魏三位诸侯这件事时有这样一段话:"今晋大夫爆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不难看出司马光对此事的痛心疾首,认为周天子败坏了礼法名分,做出了错误的示范。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再大也只是称霸,玩的是"尊王攘夷"那一套,不敢觊觎天子之位。

有了三家分晋的示范,公元前391年成子四世孙和"齐康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并效法韩、赵、魏三国于公元前386年请周安王封为诸。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田氏,姜姓吕式从此退出齐国的历史舞台。自此又一国发生卿大夫篡权夺位成功,史称"陈田篡齐"。

"三家分晋"彻底解放了诸侯的道德束缚,晋国的家臣居然"合法"的取代了国君,各路诸侯公卿的思路瞬间被彻底打开了,原来游戏还能这样玩,于是接下来轮番上演的篡权夺位大片让人应接不暇,公卿们谋划着夺位成为一方诸侯,诸侯们无不蠢蠢欲动,意图问鼎中原。周天子分封三晋的同时也敲响了东周王朝的丧钟。

最后以司马光对此事的评价结束本篇:"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又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讨之!固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晋国   礼法   名分   公元前   节点   诸侯   天子   战国   春秋   春秋时期   战争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